孩子在集體中被孤立怎麼辦?要不要讓TA為合群丟了自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源於六媽羅羅

孩子也會和成年人一樣拉幫結派,為了孤立一個人而不擇手段嗎?

答案是會的,而且發生在孩子之間的孤立行為有時候更可怕、更傷人。

有個朋友家的女兒,和六六差不多大,人長的很漂亮,性格也溫和,彈琴唱歌跳舞都非常出色,我第一次聽到她清唱《天之大》整首歌,一點兒不跑調一句歌詞都不錯的時候簡直震驚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聽聽,那並不是一首很口水容易學的兒歌),我特別欣賞和喜歡那孩子。

結果大約半年前,她媽媽打電話跟我說,孩子回家哭喊著不願意上幼兒園了,說小朋友都不願意跟她玩,玩玩具做遊戲,她湊過去別人就走。

我問孩子媽媽為什麼,她說因為每次演出老師都讓那女孩兒在最中間的位置,有個性格很強烈的孩子很不高興,就拉著其他小朋友孤立朋友女兒。

可能因為平時老師表揚那女孩兒比較多,而其他學生家長也經常拿那女孩教育自己孩子,所以小朋友們對這個「別人家孩子」的敵對情緒一下就起來了。

女孩兒媽媽很無措,問我為什麼會這樣,該怎麼辦。

孩子被孤立的原因,或許僅僅因為自己的觀點、理念和大部分孩子不同,比如閨蜜的女兒,在全兒童「小豬佩奇」的時代,她「不喜歡小豬佩奇」的選擇就被視為另類。

也或許還因為他比其他孩子優秀,在集體中熠熠生輝,成為「出頭鳥」。

試想,在一個人人都打「王者榮耀」的班級,你的孩子痴迷書海、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他很可能就是被孤立的對象;

在一個視老師為敵、各種惡作劇的集體,你的孩子乖巧懂事,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深得老師喜愛,他就有可能被全班人孤立。

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更強烈,一旦「不喜歡」、「看不慣」、「瞧不上」某個人,就會把這種情緒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出來,不僅自己刻意疏遠,更會拉上自己的朋友結成陣營,一起排擠和自己不一樣的另類。

人是社會的人,孩子從來到這個世界就要開始與人溝通,尤其是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算正式開啟了社交生活。

然而,調查發現5%——6%的孩子都曾在集體中被孤立,無論原因是什麼,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如果孤立持續,孩子可能會因此變得自卑、孤僻、甚至抑鬱。

我在初中的時候就真真體驗過被孤立的滋味。

那時我是語文課代表,又愛寫東西,每次作文課我都是把老師發的作文紙寫滿還沒寫完,作文也經常被老師當做範文在課堂上讀,自己很是驕傲。

那時候,女生連上個廁所都要約個人,我也不例外,突然有一天,課間我照例約關係很好的同學,她找藉口拒絕了我,一開始我沒當回事,但逐漸發現同學都在刻意的疏遠我,每天早上收語文作業的時候,有些同學態度很差的把作業本甩給我,嘴裡嘟囔著:「不就是作文寫的還行嘛!有什麼神氣的?!」

就這樣,不明原因,我被好友、被同學排擠,那段時間痛苦的在洗澡時抱著自己哭,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們首先應該想辦法防止孩子被孤立,一旦發現孩子被孤立,也應該觀察後儘快著手干預。

第1步

傾聽孩子,接納感受

孩子被孤立,在集體中感到不開心,正常的親子關係中,孩子一定會向父母傾訴的,家長不要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籤:還不是因為你內向、還不是因為你不合群……別的小朋友才不跟你玩。

而是要認同和接納孩子傷心的感受,這也是我之前說過的「共情」的體現。

同時我們要堅定的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你走出困境。

第2步

找到原因,自我調整

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並且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方案:

如果是因為優秀而被別人嫉妒而導致被孤立,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優秀和獨特,同時告訴孩子集體是一個複雜的大家庭,自己鋒芒畢露的同時也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有時可以適當低調一點;

如果真是因為孩子內向、膽小、不合群而被孤立,就要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大膽和小朋友交流。

第3步

父母出馬,組織聚會

孩子已經調整自我,做出改變,被孤立的情況卻依然存在,此時家長一定要出馬幫助孩子重回集體。

可以嘗試先幫孩子「拉攏」1、2個小朋友,可以直接和這幾個「關鍵小朋友」的家長聯繫,組織聚會、逛公園等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

「關鍵小朋友」如果是班上有影響力的孩子就更好了。

孩子有了朋友,就相當於在集體中有了陣營,再打開僵局擴展友誼就不是難事了。

就像文初的小豬佩奇那個情況,即使孩子堅持不喜歡小豬佩奇,家長幫忙從非小豬佩奇的死忠粉里拉到一兩個朋友也不會是太困難的事情。

這個方法不但適用於孩子被孤立的情況,也適用於孩子插班進入新集體後的情況,六六這一年耕讀苑的體驗,美國英國的遊學都是插班,所以這點我體會特別深。

第4步

老師協助,重塑形象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老師的話比家長的話更有效。

我們可以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在集體中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孩子獲得其他小朋友的認可。

很多孩子樂於聽老師的話,有目的的引導也會起到積極效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集體的認可、需要被同齡人接納、需要和小夥伴一起長大。

這也是家長要對孤立及時干預的原因,不過,等孩子長到我們這麼大的時候,有了明辨是非、自我成長的能力時,或許還會遭遇被孤立的情況,那時就要看看,這個孤立自己的群,是不是真的值得去「合」。

自己明明是山間稜角分明的礫石,被潺潺溪流包裹時,就一定要把自己打磨成千篇一律的鵝卵石嗎?

自己明明是威風凜凜的草原之王雄獅,被群貓圍攻時,就一定要拔去鬃毛弓起背脊也變成一隻病貓嗎?

堅持自我,很多時候是通往成功的根基。

實際上,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群體,我們並不是不要合群,而在於合什麼群。

看過一句話,懂你的人,不合而群;不懂你的人,合而不群。

一個志同道合的集體能夠帶給我們力量,字字珠璣都能引發共鳴,相互學習進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種與自己匹配的群,才是一個人要找到的組織。

兩眼一抹黑,對自身沒有判斷、對未來沒有規劃,走到哪裡都怕孤單,便不假思索的把自己獻祭般的扔給任何一個群,不管自己是否削足適履,不管自己是否遍體鱗傷。

這種對自己成長沒有好處的群,則一定要早一點跳出來。

孩子從小到大,見過聽過的越多,接觸的人和事越廣,也就對自己的認識越清楚: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和什麼樣的人為伴。

這兩個問題,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心中漸漸明晰,他們才能對人生道路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