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正文部分摘自井中月的新浪博客
作者:井中月
正文
許多年輕的母親,在孩子3歲前,都會遇到孩子的分離焦慮問題,非常頭疼且不知如何處理。
常見的情況是,當你準備出門上班時,孩子哭得聲嘶竭力地不讓你走,怎麼哄都是不行。
有些媽媽還會對孩子說「媽媽要上班,掙錢給你買奶粉、玩具」之類的話,或者是直接使用物質誘惑等方法,但總的來講,效果並不理想。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也是孩子對父母依戀的表現。
孩子這樣做是為了尋求安全和表達恐懼情緒,進行身體接觸、視覺跟蹤、接近和追隨成人,有時會出現叫喊、哭鬧、表情遲鈍等現象。
出現分離焦慮,不是一件壞事,是正常表現,是孩子尋求安全和關注的一種有效方法。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
分離焦慮還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表現出哭鬧、不吃、不喝、不玩,也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因為這樣的結果會使父母長時間陪伴。
嚴重的孩子,可能「故意」出現頭痛、腹痛、噁心等軀體症狀,病程也可持續數年。
實際上,分離焦慮是孩子主動想與母親分離,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殊依戀。
從受孕開始,胎兒在母體內,是和母親緊密相連的,說是一體也沒有什麼錯誤。
當嬰兒出生,這是孩子與母親的第一次分離,是孩子在肉體上真正實現自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而此時,嬰兒和母親的情緒關係,將為未來的所有關係打下基礎,所以不能忽視孩子的依戀。
當孩子從七八個月起,一直到2歲前後,會對熟悉的母親依戀十分明確。
當他們所依靠的、最親近的母親從視線中離開時,孩子會感到非常不安,大一點的孩子還會努力把母親留下來,會採取接近、步步緊跟、抓衣服、抱腿等行為方式,尋求母親的保護,嚴重的還會採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以此呼喚媽媽的出現。
另外,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當母親離開後回來,孩子可能採取不認母親的方式來「報復」母親。
雖然說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但家長對此不用太過於緊張和焦慮。
這是因為,孩子是在為「人」的分離和獨立做準備,只是在這個階段,由於對分離後未知的情況而感到恐懼。
但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反應較強烈,而安全感非常充足的孩子,可能很難讓你察覺。
所以,有條件的話,建議3歲前減少母子長時間分離,同時補足孩子的安全感。
另外,細心的家長可以觀察到,在孩子熟悉的環境中,短時間看不到父母,孩子並不是很害怕,而當父母明確表示離開,則反應比較強烈。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孩子情緒好的時候進入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孩子會主動嘗試離開父母片刻,然後又回到父母身邊尋求保護。
這就是孩子自己在體驗與父母分離的感覺,同時也想證明自己的能力。
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嫌孩子煩,反而應該鼓勵,甚至在戶外玩捉迷藏!
在分離焦慮解決方面,以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為首要,只有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會積極地想辦法與母親進行分離,完成其人格的發展。
對此,父母也不要有失落感,畢竟孩子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一步孩子早晚是要邁出的。
安全感好的孩子,等到了青春期,不僅出現的問題較少,也可以真正完成人格獨立,成為一個社會人。
其次在解決上,要認同和理解孩子情緒,讓孩子深信父母是愛他的,也不會拋棄他的。
比如要短暫離開的時候,可以對著時鐘告訴孩子,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還可以討論回來後一起玩什麼遊戲。
所以,不要在孩子情緒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就先行離開,這樣以後會更麻煩。
比較特出的是,如果孩子死活不讓你走,要考慮其他原因的了,比如身體不舒服、有新的需求、環境影響、看護者等原因。
第三,在解決分離焦慮問題上,是需要給孩子一段適應期。
家長平時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分離遊戲,比如捉迷藏和上班遊戲,通過生活的模擬,讓孩子確切知道媽媽會回來的。
當孩子比較適應後,就可以真的離開5-10分鐘,孩子很快就明白你說的是真話。
這樣做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適應母親的短暫離開,正常離開一天也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在解決分離焦慮問題上,是可以採取一些小技巧的。
其實,孩子對母親的關注,不僅僅是母親本人的,也會對母親的衣物、相片、錄音等有很大的興趣。
比如用媽媽穿過的衣服包裹孩子,孩子在獲得衣服上媽媽的氣味後,就能獲得相對平穩情緒。
當然,例如給孩子講《一口袋的吻》這樣的繪本,也是可以大派用場的,遊戲化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快適應。
第五,在解決分離焦慮問題上,孩子的臨時看護者是很重要的。
讓孩子和其看護者有較好關係,幫助孩子減少分離所帶來的焦慮和不適應行為。
如果孩子不熟悉或懼怕臨時看護者,就會有較大的情緒出現,這就需要多給孩子熟悉和認同的時間。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害怕和母親分離,我認為,非常有可能是孩子害怕那個臨時看護者,也許曾經受到其傷害。
最後,大家處理孩子分離焦慮問題上,要避免說孩子不能理解的話。
比如上面說的「媽媽要上班,掙錢給你買奶粉、玩具」之類的話,這種解釋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說,孩子不會明白「不上班」和「沒有奶粉」之間的邏輯關係,也會察覺你沒有認同他們的情緒。
對孩子而言,看到的是媽媽要離開自己,媽媽也絲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媽媽的各種許諾,都是想「立刻」離開自己而已。
當然,在解決孩子分離焦慮問題上,家長要先檢查自己是否焦慮。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關注和保護,干擾或限制了孩子的獨立,造成孩子較強依賴性。
同時,當孩子離開自己視線時,父母就感到焦慮,總想看看孩子是否安全或者愉快,這也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反應。
另外,當嘗試離開孩子時,母親還不能表現出猶豫和內疚,否則你的焦慮會直接傳遞給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悄悄離開是非常不可取的。
【奶爸說】
幼兒階段是處於建立完善安全感的重要時期,當他們獲取到足夠的安全感後自然而然的就會與母親走向分離
而「粘人」的階段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期,也可以說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寶寶學會了走路,發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同時也經歷著身體與心理與媽媽分離的感受,這讓他們既興奮又害怕!這時的孩子通常都是自己走幾步、玩一玩,就立刻跑回媽媽身邊。
這時需要媽媽格外有耐心,因為不僅你人要在他身邊,還要隨時關注他,否則都會令寶寶不安。
而寶寶的各種「粘人」行為也是在一遍遍的反覆確認、證實媽媽是愛自己的,自己是被愛的、可愛的!只有當這種需求完全充分的被滿足後,孩子才能邁出真正的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這時父母如果不了解情況,怕孩子「粘人」總想著往外推、逃開,其結果就是越推越粘人,越逃越粘的久!
對孩子來說沒有比安全感更重要的了,可以說就是生命的基石、土壤、空氣!無法建立完善好安全感的孩子會在日後成長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麻煩」、「問題」,說影響其一生亦不為過……
關於孩子入園分離焦慮以前也有發過一篇文章,需要的話可以看看
在微信:guaibaonaiba後台回復
129看《如何幫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
又到周末了,祝大家周末愉快,我們下周見~
據說分享是一種美德
育兒問題交流可以加奶爸的私人微信:36491788
各位粑粑麻麻如果看到相關的實用好文,或是自己的育兒實戰經驗,都可以隨時發給奶爸,將好的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幫助更多家長,幸福更多孩子
讓我們陪著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別再錯怪粘人的孩子了!明明是你安全感沒給夠
作者:親寶寶育兒,筱恬一甜甜兩歲未滿時,有陣子特別粘我。當時,但凡我周末休息在家,小傢伙便會開啟粘媽模式,吃飯要媽媽坐在旁邊看,玩耍要媽媽一起參與,睡覺要媽媽抱著哄……事無巨細都是媽媽媽媽媽媽媽...
寶寶愛黏人?背後的原因莫要忽視
在平時的育兒過程中,有些媽媽(或者是與孩子親密接觸的照料者)會發現,孩子在一個階段會顯得特別愛黏人,走到哪,孩子就像小尾巴似的跟到哪,一刻都離不開,有時也會讓家長因此而感到特別煩惱。
家有「粘人」寶寶怎麼辦?
本文導讀:朋友的兒子已經快兩歲了,還是特別黏媽媽,只要看到媽媽走開就哭鬧不止,誰也不找,除非說和其他人玩得久了,才肯讓人接觸。對此,朋友很苦惱,覺得兒子太缺乏獨立了,想要狠下心來鍛鍊他,所以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