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人害羞不愛打招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打招呼」是人際交往的一種互動方式。
成人世界中,一個能主動打招呼的人,通常會給對方留下親切、熱情、有活力等諸多良好印象。
而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一個會「打招呼」,即:叫人或準確稱呼長者的孩子,也會被與機靈聰明,懂禮有家教、長大有出息、招人喜愛等掛上等號。
帶著這樣的認識,許多父母在自家孩子進入社會交往的第一課是相當看重「打招呼」的,往往是,「叫人呀,這是大伯A,那是大伯母A;那是小姑媽C、這是小姑夫C……」,多番教導、獎勵威脅的功夫都用上了。
但事與願違,寶貝們就是「不開口」,要麼避在父母身後、要麼索性逃走,再不然就直接大哭大鬧。
孩子們這種「寧願當鋸嘴葫蘆,也不當甜嘴討喜娃!」的行為,實在是讓很多父母難以理解,困惑之餘,更擔心孩子會因過於膽怯內向,影響將來的人際發展。
針對家長朋友們的困惑與擔心,分享給各位家長一些經驗: 孩子到3歲時已開始有自我意識,會自發地跟父母以外的人進行互動聯結。
特別是在他/她們看到年齡相仿的小朋友時會有主動與人交往的意願。
只要孩子不是在性格上存在孤僻的問題,正常情況下,可以參照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這位全球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提出的「種子理論」,來進行家中「社交小達人」的培養。
育兒師建議一:對於孩子的社交成長,更多需要的是「自由伸展的空間」! 在孩子同齡人交友、與成人的互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家長們的干涉過多。
父母或長輩們,將成人世界過多功利性的觀念加入到孩子的社交互動中,替孩子制訂下評判標準,從而使寶貝們失去了在社交活動中體驗與探索的樂趣。
所以,請家長提醒自己「撥苗助長」的典故,不妨將孩子的社交培養當作是一粒健康、充滿生命力的種子,種下後,給它合理施肥,充足適宜的日光和水分。
相信,在這安全且足夠大的空間環境裡,孩子們的社會能力會得到自由、舒展地成長。
育兒師建議二:面對不同人群,掌握「牽手」與「放手」的關鍵 不要小看「牽手」與「放手」如此簡單的動作,如果家長沒有掌握其中的關鍵,很可能會在孩子的社交成長形成阻力。
「牽手」,當孩子們的社交對象是成人時,這就是需要父母牽手的時刻。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父母,在孩子們面對長輩或其他成年人時,父母可以牽著孩子的手,站在其身側,自己先向對方打招呼,再向孩子介紹。
如果孩子年齡小,可以把他/她抱起來進行打招呼。
千萬不要把孩子一下拉到前面,或推到前面,儘量讓孩子有安全的感覺。
「放手」,在孩子與小朋友的交往互動中,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儘可能有與別人聯結的機會,促進兒童人際交往中的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及社交技巧的成熟。
育兒師建議三:減少控制,創造良好社交環境
家長要多帶孩子去適合小朋友們遊戲、運動的場所,約上同年級或同社區的小夥伴,一起去社區提供的活動區、公園、科技館等,讓他/她們可以有更多跟小朋友玩耍嬉戲的時機。
而遊戲玩耍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衝突,小打小鬧時有發生。
對於孩子們的這些「不團結、不友好」的插曲,家長應以良好的溝通告訴孩子人際互動中一些必須堅持的原則,而不是勉強孩子去接受來自長輩的控制。
育兒師設計遊戲:「打招呼」(Say Hello!) 這是一款可以方便所有家庭在家中實施的練習遊戲,只要選擇一個家人相處的時間,保證參與人數2人以上。
1、 準備A4白紙、剪刀、鉛筆、空盤子; 2、 將A4紙裁成小紙片(8或16等分); 3、 在小紙片寫上不同身份的人物名稱,例如:老師、姑媽、醫生、保安、老人,等; 4、
從放有摺疊後小紙片的盤子中抽取一張,然後,根據紙片上的內容,限時講出符合人物的招呼語(建議3分鐘限時),以數量多招呼語使用者為勝出。
註:遊戲第三步中可以加入更多遊戲情景成分,例如:時間元素、地點元素等。
夏天到啦,別老在家吹空調,帶著寶貝出門享受美好的大自然吧!多出去走走,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免疫力提高,也能讓寶貝更加開朗活潑哦
讓「害羞寶寶」愛上人際交往
俗話說:「獨木難成林」,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當然少不了與人打交道。人際交往的能力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怎樣讓害羞的寶寶愛上人際交往呢?家長需要怎樣引導?1.及時的鼓勵和循序漸進的表揚。每當孩子在...
孩子社交困難,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怎麼辦?
十一放假期間,和幾個同為寶媽的朋友相約帶孩子出去玩,一方面是想和許久未見的朋友們小聚,另一方面是想給孩子找幾個玩伴。本以為幾個年齡相仿的孩子會迅速融入到一起愉快地玩耍,誰知情況卻不盡人意。
孩子不愛說話、不合群,這是個「問題」嗎?
「我的孩子不愛和小朋友在一起,喜歡一個人玩。」「別人和他打招呼,他會後躲。」「他看到我和別人聊天,甚至會哭。」這是一個2歲男孩的母親向我傾訴的煩惱。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擅長社交、熱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