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父母與懂心理學父母的對比中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心理學中,以精神分析為例的不少心理學流派,都認為孩子的成長和父母關係極大,並且似乎總是在質疑傳統的教養方法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那麼,既然他們這麼了解,那麼如果是他們自己來養孩子,會有什麼不同嘛?你是不是也很好奇?

普通父母:人云亦云,很容易受到傳統或是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影響,信奉一些沒有被科學證實的育兒書籍,想將自己的意志實現在孩子身上。

懂心理學的父母: 不盲從,不容易被騙,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能夠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兒,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亂投醫,把孩子當試驗品。

心理學工作者在育兒方面最大的優勢,可能就在於「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了。

因為我們很清楚那些東西是怎麼寫出來的,也知道它們距離真正的科學結論還有多遠。

這份淡定會使我們教養孩子更自由,更輕鬆,不焦慮,也不會把太多的教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自己的焦慮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普通孩子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怎麼管就怎麼管,將自己的各種各種喜惡也強加給孩子,希望他們長大成為這家那家。

懂心理學的父母: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可能會有什麼特點,不急於求成。

尊重孩子,順應天性氣質培養,不強迫他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學了心理學之後,對他人教養小孩的態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慣。

有一個學心理學的男生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鬧,孩子奶奶就嚇唬小孩子:「再哭,你媽媽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氣地說,「你這樣會破壞他和媽媽的關係,以後會很粘媽媽,不要讓他感到恐懼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這麼帶你的嘛……」

他接著說,甚至連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會忍不住說兩句。

「吃酒席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孩子,到處亂跑亂跳,我朋友很生氣的把小孩抓回來,屁股一頓揍,還連打帶罵。

我馬上表示,你這樣打他會聽嗎?朋友說,大部分時候還是不會聽,但偶爾還是有效的。

然後我就開始blablabla……」

普通孩子父母: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優秀的,一定要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光宗耀祖是不在話下的,經常忽略孩子的想法與思考,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凡事聽大人的話就是好孩子。

懂心理學的父母:真正地為孩子的成長考慮,而不會下意識地為了自己的私慾利用孩子。

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能比一般人更及時地發現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學的薰陶,並有限制地提供一些專業指導。

當然,家長學心理學並不能成為孩子心靈健康的硬指標,但學習一下肯定沒壞處。

好比說,了解孩子各年齡段的發展規律,少盲從,避免一些錯誤,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等等……好處還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學心理學,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沒啥大問題。

因為性格本身很重要。

所以,如果沒學過心理學,也不必過於焦慮。

做了簡單的對比,我們要知道不管學不學心理學,都用得到的教育方法:如何立規矩,講道理?

所謂的講道理,就是對小孩講清楚,為什麼能做某件事,為什麼要做某件事,為什麼不能做某件事。

舉個例子:

XXX,為什麼要搶妹妹玩具?你已經有玩具了,為什麼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為什麼不求妹妹借給你?搶別人東西是不是壞孩子?你不要做壞孩子對不對?快去跟妹妹說對不起,然後問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給你玩一會兒,快去。

講什麼樣的道理?

很簡單,大到孝敬父母、與人為善這種大道理,小到上廁所要洗手、別人給糖要說謝謝、踩了別人腳要說對不起這種小道理,任何你覺得使小孩「成為一個好孩子」需要記住並且執行的東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講。

具體什麼樣的孩子叫「好孩子」,這個沒有一定之規,每個父母自己標準不一樣,自然最後教出來的孩子就不一樣,性格、行為準則什麼的都不一樣。

性格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也沒有說謙讓就一定好強勢就一定不好。

為什麼要講道理?

建立行為規範和自控能力

剛剛具有活動能力的小孩其實沒什麼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知道該按照什麼規則行動。

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斷去規範他,讓他漸漸成為一個遵守一般道德與紀律的人。

當然,簡單的打罵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個罪犯關到監獄裡,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來了之後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還可能犯罪。

同樣的,道理的申明,有利於建立小孩自己的行為規範,增強他自己的自控能力,這樣你不管著他、不盯著他的時候,他也知道該「聽話」,知道先做完作業再玩。

知道什麼叫「省心」嗎?這就是省心。

為自主能力奠基。

一個孩子有想法,會思考,有強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於以後的自立,這些都離不開他自己的素質和準則,有了這些基礎才能有上層建築。

基礎是什麼?就是小時候父母對你說的道理。

遇到一件事,該怎麼做,能怎麼做,我要怎麼做,這樣的後果是什麼,這些東西,最初都來自於你父母從小告訴你的「要與人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錯了要說對不起」、「要誠實」這些東西。

就算是美國人,在孩子小的時候也都在跟孩子講各種道理(「Be a good boy/nice girl!」),這樣的好處是,你講道理講到十來歲,很多事兒就不用管了,該放就可以放了。

但一點道理都不講,從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這並不能培養小孩的獨立精神,這只能讓他們更放蕩、更沒有章法,當然,如果你管這叫獨立,你隨意。

怎麼講道理?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穩定。

今天你告訴小孩不能闖紅燈,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然後第二天你自己帶著孩子闖紅燈,然後跟他說,抓緊時間該闖就闖。

那小孩子會問了,是守法重要還是自己的30秒時間重要?這時候你就不好說了。

因為小孩子自我判斷能力其實很差,需要你幫助他建立一些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你總是變來變去的,小孩子自己會很混亂,不知道做什麼好,因此可能就會暴躁(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麼行?)、懦弱(我到底該做什麼呀……)、膽太肥(什麼規則,狗屁啦!)或者膽太小(爸爸媽媽會怎麼說,好怕怕啊……)。

要守信用。

不能今天說考了100分給獎勵,明天真考了100分又摳門什麼獎勵都不給。

這樣小孩會認為,你制定的道理和規則沒有用,不信任你,漸漸就不會聽你的了,以後你再怎麼打、再怎麼罵,這層信任沒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與獎懲結合。

一般來說,物質刺激結合精神說服,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如果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得到獎勵,他也會慢慢自己說服自己,這樣做是對的。

當然,獎勵不能太多,懲罰也不能太重,這會讓他們覺得,他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獎勵/逃避懲罰,而不是為了遵守規矩、「做個好人」。

所以獎勵要適當,懲罰也要適當。

重視交流。

很多父母懲罰或禁止某些行為之後,默認孩子已經明白了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理解。

這時候你就要主動去問:你知道媽媽/爸爸為什麼這麼做嗎?做父母的一定要多聽小孩子說,多聽他們怎麼想,必要的時候跟他們商量一起來確定什麼是「道理」、怎樣做才是對的。

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時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給孩子做讓步。

孩子越大,越要重視交流和溝通。

你是在講道理,不是在獨裁(雖然早期看起來是這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躺地上哭鬧求玩具,這時候我該買嗎

點擊上方「育兒網」即可訂閱獲得專業育嬰師定製備孕至6歲育兒知識不少人逛街估計都遇到過類似的一幕,在玩具店總有些小孩子躺在地上哭鬧,說想要玩具。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礙於面子或者覺得小孩子哭的實在是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