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班主任講壇丨師生溝通:從「打招呼」到「敞開心靈」(陶春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陶春芳,江蘇省無錫市蠡園中學思想品德教師、班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陶老師善於運用「溝通的五個層次」理論,從第一層次的「打招呼」到最終「靈魂的敞開」,她都在實踐中總結了很多實用方法,比如製作「個人信息圖」和秘密「功過簿」、繪製「班級人脈圖」、施行「班級合議制度」、帶領學生進行「道德長跑」——寫日記等,這些方法有助於快速了解學生,使學生願意向老師敞開心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陶老師是無錫市班主任能手、無錫市優秀班主任,在無錫市第十一屆教師技能大賽中榮獲二等獎,2013年還分別被評為無錫市和江蘇省教育系統「五一」巾幗標兵。

簡介

師生溝通:從「打招呼」到「敞開心靈」

作為班主任,我們應時時自省:我們和學生的溝通是否有效?師生對話如何處理才是最佳?如何才能抵達學生內心深處?在一次工作坊學習中,薩提亞導師林文采博士講到「溝通的五個層次」理論,該理論認為,溝通從外到內,可依次分為五個層次:打招呼(Hi)、談事實(Facts)、觀點和見解(Perspective & Idea)、感受(Feeling)、敞開(Open)。

關係隨著溝通層次的不同停留在相應的層次。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嘗試著在班主任工作中加以運用,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很多實用的溝通技巧和方法,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下面就讓我們從溝通的這五個層次來談談班主任工作如何開展。

打招呼:

從記住每個學生名字開始

每接一個新班,只要一拿到名單,我就喜歡研究學生的檔案袋、學籍卡,通過照片反覆記憶全班每個人的名字。

第一天報到,我會在黑板上寫下我的問候語,這是向全班學生打招呼的一種方式。

當然,更重要的是單獨與每個學生打招呼的方式——我總是手持花名冊,站在講台與教室入口之間,學生們陸續到來,我有充分的時間和他們一一交流。

我專注地傾聽學生介紹自己的姓名——每個字是如何寫的,名字有何特別內涵,然後讓他們隨意落座。

孩子介紹自己的方式,座位的自主選擇,第一天報到時遲到與否,以及交流時的眼神、談吐,這些直觀的信息讓我對學生真實鮮活的個性特徵有了更多了解。

報到這第一天,我必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帶領全班學生在學校刻著「篤行」校訓的太湖石碑前,用相機把每一張充滿憧憬和歡喜的笑臉定格,幫孩子們貯存在只有我班學生能看到的班級博客相冊里,這是我為創建新班級共同的美好回憶所做的第一件事:收集每個學生進入初中的第一張照片。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有機會「展示」我認人、認名字、關心學生個體的絕技——「×××,眼睛看著相機這邊!」「×××,輪到你了!」「×××,你的微笑很迷人!」……在接下來領書、掃地、初步排座位等活動中,我能準確無誤地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

當我在報到第一天便神奇地喊出學生名字時,他們的微表情告訴我,他們有種被重視的感覺。

誠然,打招呼的形式各種各樣,有時用語言,更多的則是用眼神、肢體語言等,在我與學生有意或無意的對視中,有學生會開始躲閃,有的學生自信滿滿,有的學生主動迎上……在一個「淺淺地」打招呼的過程中,班主任卻可以「深深地」完成對孩子們的第一次觀察,同時利用人際關係的首因效應,盡最大可能在第一次見面就贏得更多學生的心。

我想,只要有心,和學生初相識的那一天,我們一定可以創造更多有效而藝術的打招呼方式。

聊「事實」:

從陌生到熟悉的初始探索

我們想更多了解一名學生,必然在打招呼之外要聊「事實」。

對一個不熟悉的學生,我們要進行探索,先始於事實層面。

01

聊事實方式一:個人「信息圖」

新開學我第二件必做的事情是製作學生個人電子信息卡。

我常收集的學生信息內容一般包括:

學生自我印象、自我評價、自我推薦語等

目的是了解學生的自信度、內在評價、主要性格

學生家庭情況

除了根據學校要求收集父母電話、工作單位外,我個人還喜歡收集學生平時居住在一起的有哪些家庭成員,是否單親家庭、獨生子家庭這一類信息,目的在於了解學生總體家庭關係

小學五六年級所獲校內外榮譽、特長

目的在於查看各種藝術類考級情況,為其後課代表選崗、文娛藝術節、出黑板報等做好人員備選

新班級里的小學同班同學名單

目的在於了解其人際關係,為更深入了解學生做準備

新班級班干「真情服務崗位」意向

目的在於為班級各崗位自主選擇做準備,為新集體班幹部做主動性調查

我不但會把這些信息錄入EXCEL表格存儲,還會給每個學生以簡單的「照片+介紹文字」的形式製作個人信息文檔,打包發給所有任課老師,為他們新學期快速認識學生提供方便,實現信息卡利用率最大化,這其實也是一種「特色」的班本文化建設。

02

聊事實方式二:秘密「功過薄」

作為班主任,新學期第一個月,在班級管理上,我策略性地採取「簡單應付法」。

但私下,我通過仔細觀察、值日班長「班級常規一日記錄」反饋、班集體每日總結、任課老師反饋等途徑來記錄我的秘密「功過薄」,即學生們的各種得失細節。

班級管理中的「簡單應付法」,我最多給自己一個月的期限。

因為一個月的時間是短暫的,我不必擔心出什麼大事,即使是一些調皮的學生,在陌生的環境裡,一開始無疑會收斂本性,約束自己,努力表現。

但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控力畢竟有限,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緊張、戒備也一點點隨風遠去,再看看老師又沒啥能耐,自然開始蠢蠢欲動,甚至試探起老師的底線了,真面目也就逐漸暴露出來。

當然,與此同時,班內的「正義之士」肯定開始對我有所不滿了。

我會很虛心地請教他們,專門開會議讓他們發泄不滿,這時候我一邊認真記筆記,讓他們感覺到我的真誠和重視,一邊心中暗喜,因為我正在為物色班委人選做前期工作呢。

這樣,一個月,足夠讓我做到對每一名學生心中有數。

初步班情診斷就告一段落。

03

聊事實方式三:繪製「班級人脈圖」

此時一般臨近國慶長假,在長假之前,我還會做一件事,就是進行班級層面的書面調查,因為僅憑我個人的觀察,所得信息畢竟有限。

一般我的書面調查很簡單:

1.你覺得班集體怎麼樣,有待改進的地方有哪些?

2.如下次進行小組改編,從學習上考慮你最想和誰做同桌或組員?(最多可填四個)

3.如果下次組織秋遊,你最想和誰一起結伴遊玩?(可寫多個)

這個調查表第一題,可以給班級目標的確立提供一定的信息,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學生比較關心班級,一般學生中第一題寫得滿滿的、對班級有待改進的地方提得比較多的,通常更關注班級情況,他們很可能是未來班級的領軍人物,班級目標確立後很可能需由這些人來帶動整個班級。

而從第二第三題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繪製一張「班級人脈圖」,以此來了解學生間的人際關係事實,這張圖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就是「學伴」和「玩伴」。

初三(4)班班級人脈圖

如圖所示,這是我帶過的初三(4)班「班級人脈圖」。

全班31人,我先用圓規畫好31個圓圈,請學生一一在圓圈內簽名(告訴他們是為了留作紀念,他們一般都非常樂意簽名)。

然後我根據兩份書面調查結果進行製圖。

操作很簡單:假設A選擇B作為學伴,那麼繪製時只需用一個從A出發指向B的長箭頭將兩者連起來即可,表明B被A選擇為學習上的夥伴。

學伴和玩伴可以用兩種顏色來區分。

全班每個人的調查表結果都按以上方法一一繪製,最後班級人脈圖全貌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從人脈圖我們可以看出對班集體影響較大、較關鍵的三類學生:第一類是又會玩又會學習的中心人物,即班上較多數量的學生同時選其為玩伴和學伴;第二類是愛玩不愛學習的學生,即班上只有同學選其為玩伴,卻幾乎沒有同學選其為學伴;第三類是學習玩耍都不受歡迎的邊緣學生,即既無人選其為玩伴也無人選其為學伴。

04

聊事實方式四:耳聽八方

當繪製而成的班級人脈圖第一次展現在眼前,帶給我們的可能是一些驚喜——中意、喜歡的某個「可造之才」正符合期許,屬於第一類學生;也可能是幾許詫異——有幾個「例外」完全突破了我們的「掌控」。

就拿這個班來說,經過一個月的觀察,原本覺得小G活潑可愛、精力無限,可委以重任,卻意外地在第三類學生中發現了他的大名,孤零零地躺在人脈圖一角,無人問津。

也就是說我只看到了小G的一個面而已,為什麼看走眼了?只有找學生進行訪談,更多地了解他,才能找出原因所在。

讓人詫異的還有小J:高高大大的他很聰明,開學一個月,他的各科成績都名列前矛,為人也熱情,多次看到他幫其他同學值日,我發現的唯一不妥之處是他一個月中有幾次忘帶作業。

然而,讓人措手不及的是,我在第二類學生中找到了他,赫然出現在「四大玩主」之中。

這類學生也需要班主任多方查探,找出問題所在。

綜上兩例可見,僅憑「親眼所見」可能並不為實,還需「耳聽八方」,這正是班級人脈圖的魅力和科學性所在。

當然,經過一個月認真的觀察,對照人脈圖,我們定然更多地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情況與我們心中所想是吻合的。

誠然,「聊事實「的方式還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例舉。

總之,無論如何,作為一名班主任,確實需要儘可能多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人際關係、性格特徵等實際信息。

在聊事實的過程中,班主任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將自己今後和學生的溝通推向更深層次。

談觀點、講想法:

堅決捍衛學生說話的權利

人類所有的溝通不暢,都卡在這一層。

如果師生在這一層出現分歧,溝通雙方無法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學生就會逃離這一層。

比如學生在談觀點、講想法的時候因被老師斥責、嫌棄、嘲諷而受傷,那他們下次面對老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閉口不言。

如此,溝通的層次就會彈回至第二層,彼此間只聊事實,隔靴搔癢無法解決任何實際問題,最後溝通就返回到了第一層,僅限於打招呼,甚至最嚴重的時候,相互間嫌棄,連看一眼都覺得難受,班主任難受的可能是「我無法改變你,我無能」,學生難受的可能就是「我沒有希望了」,看見班主任就覺得愧疚,然後愧疚又轉變為憤怒,甚至時時都有可能在體驗自己的無能感,那麼生活和學習的動力就被封鎖了。

當溝通返回到第一層面,班主任就再沒機會去觸動學生的靈魂,更談不上影響和教育他們了。

所以,能否突破溝通的第三層,是我們班主任面臨的挑戰,改變、接納的主動權似乎也更多地掌握在我們班主任手裡,因為師生間關係的演變方向主要是由我們決定的。

01

談觀點、講想法渠道一:每日閒聊逗趣式

談觀點,講想法,進行價值觀潛移默化的滲透,班主任要注重輻射範圍的廣泛性。

我們可以每天堅持和不同的學生「聊閒事」,比如最近一周家裡的趣事、平時在家和誰最親近、喜歡讀什麼樣的書、聽何種類型的音樂等等。

我經常開笑說,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明明很關心學生的成績,但卻不怎麼多談。

其實當我們和學生無話不談、關係往縱深發展時,就已經悄悄地完成了包括成績在內的對孩子的影響。

這時班主任不用提學習要求,孩子在行為層面已然在默默改變。

這是因為在閒聊中,我們已經完成了育人於無痕的價值觀滲透。

02

談觀點、講想法渠道二:重點關注啟發式

談觀點,講想法,進行價值觀的修正或肯定,班主任要注重對特別學生的特別關注,因材施教。

整個國慶放假期間,我會把開學一個月搜集到的有關學生的所有資料信息重新梳理一遍,對每個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國慶開學後,我就開始找每個學生談話。

告訴他們我對他們這一個月來觀察的結果:哪些地方表現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參與了哪些不好的事情,有哪些品質是可貴的,需要發揚光大的,還有哪些缺點需要花精力去彌補改正。

對不同的學生,我選擇不同的談話時機、方法還有語氣。

從兩極學生開始談起,對那些有領導能力和組織能力且關注班級的學生,我希望他們積極參與班級競選以及班級目標和班規的制定;對那些一個月來「胡作非為」的學生,我更是和其一起細細「研究」,特別關注。

這次談話,我是非常嚴肅的,而且我有「功過簿」展示給他們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他們的「所作所為」。

對那些「頑劣」份子,我一般是單刀直入,對他們某月某日某時所做的事情一一羅列,毫不含糊。

每說一件事,都要追問一句:「屬實嗎?」在鐵證面前,基本上他們只有「低頭認罪」的份兒。

等他們感覺無路可逃之時,我再給予安慰,指明哪些錯誤是必須徹底糾正的;哪些錯誤是可以向別人道個歉既往不咎的;哪些錯誤可以暫時記住以觀後效的……並告訴他們,老師是在幫助他們改變「班級地位」,通過這些彌補方式,可以挽回他們這一個月失去的一些優秀品質,並重新樹立其光明向上的形象。

然後再安慰他們哪些品質老師是如何如何喜歡,特別是開學初做過的諸多好事。

通過這樣的談話,先擺事實,再談觀點、說想法,有理有據,學生基本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03

談觀點、講想法渠道三:班級輿論引導式

談觀點,講想法,進行價值觀傳遞,班主任要注意正面引領,營造班集體的正面輿論。

很多班主任喜歡糾錯,總是不斷尋找孩子的「短板」,想盡辦法提升它,結果卻導致我們越是關注孩子的「短板」或不良行為,我們看到的不良行為就越多,孩子也越來越不自信,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心理投射」。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缺點,班主任希望「收穫」一群什麼樣的孩子,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中。

這個世界永遠有醜陋和美好,我們能決定的,是把目光看向哪裡,而班主任能決定的,就是讓學生們的目光集中到哪裡。

在班級點評時,我把「班級里的溫馨一幕」定為周節目,目的就是發現班級的溫暖。

開始時,學生們感覺別人給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會嚷嚷「哪有可寫的『溫馨』?」,其實,這一方面要學生去發現、去感受,另一方面,也要我們一起去創造溫馨。

所以開始時,我會做好示範,我把每天用心看到的班級「溫馨」之處和他們分享,慢慢地他們也學會了觀察,學會給予別人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勸慰的話、一次耐心的傾聽……漸漸地,全班自然而然地看到了更多的溫馨。

在捕捉感動時,班主任要特別關注「人脈圖」中的第三類學生,注意融洽他們與其他學生的關係。

根據團體心理學相關理論,一個學生潛能的發揮,跟這個學生在班裡的地位成正相關——學生的地位越低,學習能動力就越差,就會越學越落後,調皮搗蛋的可能就漸漸品行變壞,沉默寡言的則可能越來越「兩耳不聞校園事」。

所以這些孩子,應該時不時表揚他,借各種機會提高其班級地位,這比批評更有效!班主任能決定的,就是讓學生們的目光集中到他們的優點上。

他們自己其實從心裡更期望得到教師、家長的肯定,期望從肯定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他們比任何學生都需要鼓勵和信任。

班會周結時間有時候不夠,因此,我在後黑板弄了一塊「感恩」板塊,讓班幹部及時把班裡「溫馨」之事掛上牆,學期末再評選班級「十大感動人物」。

每周我們都會挑個班會時間,朗讀一周來的「溫馨一幕」,展示班級博客上的溫馨圖片。

每到這時,教室里都會很安靜,也很溫馨,仿佛空氣里都流動著幸福的感覺。

當班級所有學生都用眼睛去搜索這些畫面的時候,內心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全班都在發現美的過程中感受美並創造著美。

在這樣美的感覺中去「談觀點,講想法」,更容易進行一些美好價值觀的傳遞,也更容易營造班集體良好的情感氛圍。

而當學生們情感平和、內在幸福時,情緒也更穩定,更能實現寧靜致遠的總體格局,那麼成績已然不是班主任需要操心的問題。

04

談觀點、講想法渠道四:突發事件群議式

管理班級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很多不良「突發事件」讓我們頭疼。

作為班主任,遇上棘手的突發事件,我常常暗示自己:「這只是暫時不知道好在哪裡的事件,我有能力處理好,我可以把不良的突發事件轉變為增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好事。

而我所經歷的無數次事實證明:每一樁突發事件都可以變成強大的成長資源,使我們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在啟發個體的同時又讓集體成長。

改變一個人,或者改變一個組,老師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

把事情放到集體中,用集體的力量來改變犯錯或者存在困難的學生,代價變小,效果卻大,團體教育才是最強大的正面力量。

因此,針對一些消極突發事件,我甚至還設置了專門的「班級合議制度」,在班集體層面提供一個平台來示範處理過程,鼓勵學生們用更合理的方式來談觀點、講想法。

我們的班級合議制度包含八大合議流程,具體如下:

第一步:當事人一一陳述事情經過第二步:目擊者講述所見所聞

儘可能客觀中立,不需要評判

第三步:當事人進行解釋、辯解或講述困惑第四步:全班同學友好點評並致力於尋找非懲罰性彌補方案

此時需在老師引導下提出尊重的、友善的、合理的、有幫助的、專注於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

當學生們做出了不負責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我們應該給當事人一個機會,建議其做一些事情,讓被他們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以此作為彌補。

注意要保證當事人是在不傷尊嚴且受尊重的情況下,藉助全班同學的力量來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五步:班主任總結髮表個人意見

儘可能客觀,不需要評判

第六步:當事人挑選彌補或接受獎勵方式

從環節4中同學們提出的解決方案里自願選一條進行,如果大家的態度是友好的,而且當事人能參與並決定如何彌補,這樣做會特別有效

第七步:當事人反省並實施彌補

事後進行,指導當事人做出彌補是對學生責任感的鼓勵,且彌補的方式一般都讓雙方感覺更好,當事人會更樂意進行

第八步:當事人相互道歉、握手或感謝

事後進行,班主任需關注事態走向,有些事件只涉及一人,故本環節為非必要環節

感謝突發事件,讓我們有機會帶領學生們在錯誤或不當中反思,學習建立社會責任感、習得各類有效的群體相處和生活技能。

誠然,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跟學生們談觀點,講想法,有太多太多可以採取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明白,有時候老師贏了學生並不代表贏得了學生。

贏了學生也許僅僅是指老師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學生;而贏得學生則是指老師維護學生的尊嚴,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並相信他們有能力與老師合作,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

贏了學生會使學生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學生更反叛(也可能是盲目順從)。

而顯然,作為班主任,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贏得學生心甘情願的合作,要想讓犯錯的學生做得更好,首先要讓他的感覺好起來才行。

在學生與老師間相互談觀點、講想法的這個過程里,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有我們的建議,可以不同意學生的觀點,但一定要維護他們說話的權利。

一旦學生髮現,只要彼此出現分歧,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聽老師的,學生的內在就會開始做決定:是繼續跟老師敞開溝通還是從此封閉自己?一旦學生選擇後者,退到只和老師講事實、打招呼的層面,那麼,我們以後就再也無法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那麼即便老師找到更有效可行的辦法,面對這樣自我封閉的學生,也終將無能為力。

從說感受、聊情緒到敞開:

讓愛在師生間流動起來

溝通的第四層「說感受、聊情緒」和第五層次「敞開」是相繼發生的,沒有截然的分界,所以我們合併討論。

當學生覺得「我可以和老師有不同的想法,老師尊重我」時,他慢慢就會覺得老師是能接納他的,那樣,學生就會進一步來講他的感受——感受是內在的靈魂。

當我們能有機會聽到一個學生向我們展示:

「你看到了嗎?我是這樣的。

「你聽到了嗎?我是這樣想的。

「你感受到了嗎?我有這樣一種情緒……」

這時,老師就有機會感受到學生的感受,多一分理解。

而我們穩定的接納、理解、感同身受,最終給了孩子們敞開的機會,同時也給了他們自我成長的空間。

「說感受,聊情緒」是需要氛圍和堅持的。

我是思品老師,平時與學生接觸機會少,怎麼辦?我倡導學生進行「道德長跑」——寫日記!一方面,寫日記有利於學生改變自己、改造自己——很少有人勸自己狹隘、自私、消極、懶惰,正常人都會在日記中勸自己向善,鼓勵自己,要寬厚,要助人,要積極。

這種發自內心的勸說鼓勵與來自外界的勸說鼓勵相比,作用更大。

而我在閱讀日記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學生個人的學習動力與情態,了解班級各方面的情況。

雖然人不在班,卻時時刻刻對班級之事瞭然於心,同時在日記中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

日記方面,人脈圖中的第三類學生一開始總是不會寫甚至不想寫,你感受不到他心裡的正能量。

所以,我們必須在日記這塊與學生心靈最近的地方尋找突破。

和他們的接觸,從進行心靈對話開始,有時我甚至強烈要求和引導這類學生的家長一起合育寫日記。

學生不寫,班主任就寫,真誠換作話語日復一日地堅持流露;學生寫得少,班主任不用批評,可以寫多點兒,情至之時,一頁兩頁密密麻麻地寫。

天天寫,時時留言,自然就保證了班主任與學生之間融洽的感情基礎。

天長日久見人心,學生一旦感覺你是真心為他好,自然就比較願意聽你的。

很多學生會在我穩定的陪伴中,慢慢地敞開自己,他們習得了學習生活中時不時進行心靈對話的方式,不斷思考未來。

在日記溝通中,我親眼見證了美妙的「敞開」是如此具有魔力。

當我們的學生能在我們老師面前只是真實地做自己,想說的可以說,不想說的可以不說,也可以呈現驕傲、呈現快樂、呈現各種本真的自己,那麼無論班級還是課堂還是學校,都將成為非常美妙的世界。

而這樣的美妙境界,即使老師什麼都不做,都已然在學生的心靈層面產生了極大影響,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啟動他們的自主性,能夠自己運轉和康復。

每個孩子都是複雜的生命體,是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主體意識,不是由我們來操作、掌控、改變的。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節奏,有自己的規律,班主任要在敞開的溫暖氛圍中,鼓勵他們按自己的節奏走,按自己的規律走,用力過猛或錯位都會干擾他們的生存和發育。

每一位班主任都想帶好自己的學生,然而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願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因此要讓愛在師生間流動起來,除了日記,我還會展多種多樣的班集體活動,創造共同的溫暖回憶:比如同看一本書(或再加上一部同名電影),來一次「漫畫老師」繪畫比賽或「漫話老師」習作活動,和學生一起上活動課,再或者周末踏青……

在這些集體活動中,班主任才能真正真誠地去理解孩子們,理解他們每個人的不同,理解他們的困難,理解他們曾經長長的過往,理解他們那些未曾說出的話,帶領他們去發現擁有巨大潛能的自己。

教育就是迷戀人的成長,迷戀學生的成長,同時也迷戀老師自己的成長。

就是在這一層層的溝通相處中,我收穫了作為一名班主任的職業幸福。

更明白了教育孩子的王道不過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就這樣在一層層遞進式的溝通中,我發現自己開始喜歡讀學生們的花名冊,每一個名字仿佛都飽含溫度,那時,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個枯燥的漢字,而是在感受每一個生動活潑、個性炯然的鮮活生命,就像我經常告訴學生的那樣:要做我們「名字」的代言人,因為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印在同學、老師、朋友們的心裡,在名字的代號後面慢慢累積,留下一個具體的形像。

當然,在班主任管理、陪伴孩子們的過程中,溝通的層次劃分肯定不是如此截然分明,某些層次間是模糊的,正是在動態的過渡中我們努力實現著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的美好願景。

欄目:全國優秀班主任講壇

作者:陶春芳 江蘇省無錫市蠡園中學214024

責編:陳秀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長如何說孩子才不會叛逆?

在竇靖童為數不多的採訪里,她告訴記者,她和她媽什麼都好商量,連紋身這件事,她媽也只是說了一句「你不後悔就好!」所以竇靖童沒有叛逆期,因為她無需通過叛逆去向家長證明自己長大了!因此,親子關係比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