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孩子是否有教養,關鍵還得看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文 | 小新媽
ID:xiaoxin13352919020
不少人認為:家境好的孩子相對來說更有機會接受到好的教養條件,自身素質自然會更高。
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有一次乘坐高鐵,中途上來一家四口,兩個女兒,大的七八歲,小的四五歲。
一家人衣著光鮮,妝容精緻。
但是跟著他們一起「上車」的,還有他們的吵鬧、聒噪。
三個小時的行車時間,這對夫妻一直在做自己的事情:看劇、玩手機遊戲,時不時吼一吼調皮的大女兒和一直哭鬧的小女兒。
午餐的時候,一直在看劇的媽媽從包里拿出了一些食物和果汁給她的兩個女兒。
果然不出所料,小女兒在座位上爬來爬去,磕磕碰碰,不小心打翻了果汁,弄得車廂座椅和地面到處都是。
孩子媽媽大聲責罵了女兒,隨即開始叫嚷著讓車廂保潔來收拾殘局,但由於保潔服務員在其他車廂來的比較慢。
媽媽不高興了:「你們是怎麼做服務的啊?讓你清理個果汁這麼難嗎?我花這麼錢來坐車就這種體驗嗎?……」balabala吵個不停。
保潔服務員低頭清理著地面,沒有反駁。
有乘客就開始嘟囔,覺得這樣做有點過分。
但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的大女兒也過來幫腔,對著保潔服務員喊:「真是的!你說你是怎麼做事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車廂另一邊坐著普通的一家三口,衣服有些舊,但乾淨熨帖。
六歲左右的小男孩和爸爸媽媽一起安靜地吃完車上的盒飯,乖乖將不小心掉落在桌上的食物撿到快餐盒裡,和爸爸一起去扔掉。
這樣的一次見聞,
小新媽再一次確定:教養跟窮富無關!
飛機頭等艙上沒教養的行為屢見不鮮,鄉野田埂上的人們也懂得禮義廉恥。
「人見人愛」並不是培養孩子的標準,教會孩子懂得最起碼的教養和禮儀才是基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首先就取決於家庭和父母對他的影響,說得再多也不如示範給孩子看。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每個家庭都有一些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但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有一些細節卻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注意的。
1. 不要總給孩子開脫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立馬幫孩子開脫:「別跟他計較,他還是個孩子!」但正因為他還是個孩子,才需要父母長輩的正確引導,幫助其慢慢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要讓他學會道歉,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他才能知道什麼是對錯,什麼是責任。
2. 形成「邊界」、「規則」概念
「邊界」的概念是指,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的:別人的東西不能亂動,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隨意打斷插嘴,隨意打擾他人是不禮貌的行為等等。
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規則,需要每個人去遵守維護。
為所欲為、刁蠻無理的人只會讓別人感到憤怒和不滿。
3. 不把麻煩留給別人
我們曾經講過在日本的教養智慧里,有一條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
比如日本的小朋友遞給別人書本的時候,倒對著自己正對著別人,這樣別人接過去就可以直接打開,不需要再轉一圈了。
「不給別人添麻煩」也可以解釋為同理心和自律精神,對於日本人來說,大聲喧譁、插隊、亂扔垃圾等等都是給別人添麻煩的行為。
這些細節好像不足掛齒,但恰恰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也是教養的精髓所在。
我曾聽過有媽媽說她的育兒標準僅僅只是孩子「不招人討厭」,我心想,這標準定得可真簡單啊!後來才想明白,她說的就是教養問題,做起來也並沒有那麼容易。
一個從小被嬌生慣養、無度放縱的孩子,在他長大以後,一定會因為自己的散漫無理而不被他人所接納,無法融入周圍環境,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失去尊嚴。
所以,當我們在思考如何讓孩子成才之前,不妨先想想如何培養他,使其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
更多科學育兒好文
關注|科學育兒創新社|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
家長別再這樣教孩子了!不僅沒教養,還被萬人嫌!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說「你這人怎麼這麼沒教養」,那麼教養到底是什麼?簡單的說,教養就是一個人內在的思想品德和修養,是一個人不經意間的言行舉止。一個孩子的表現,體現了父母的修養,也代表了整個家庭的教...
父母別再這樣教孩子了,不僅顯得沒教養還會變成萬人嫌!
教養是什麼?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標準。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反應的是家庭的教育結果,孩子背後代表的是父母的素質,這就叫教養。
熊孩子的背後,其實是家長的不懂事
前一陣大家多次轉發的一段新聞讓人特別揪心,長沙一個僅僅兩歲的孩子被一個5歲男孩故意抱上電梯,乘至18樓後小女孩從天井墜樓身亡。還有一則新聞較久之前的是熊孩子用滾燙的湯潑了女服務員。如此多的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