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爸爸的真心話:東西教養兩樣情,另類育兒也樂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化的差異讓不同國籍的爸媽面對教養問題時會產生更多的思考,教養雖不簡單,但為了培養孩子成為勇敢面對世界的獨立個體,只要願意保持開放的心胸,每對家長都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教養模式。

本文由好孕媽媽採訪諮詢/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暨《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會獨立思考、創意高、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作者韋岱思

觀念不同·另類育兒樂趣

因為喜歡亞洲文化,大學時期來中國當交換生的韋岱思,現在已有兩個孩子。

荷蘭爸爸韋岱思發現,在與中國太太談戀愛時,不同的文化背景並沒有成為雙方戀情的阻力,但孩子出生後,不同的教養方式,卻讓夫妻倆對彼此的價值觀有了重新審視的空間與重新發現的驚喜。

同時兩人也對如何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非常多的討論。

韋岱思與太太相信,不同的價值觀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教育環境。

觀念不同無關誰對誰錯,但卻是兩個人可以彼此敞開心懷去審視雙方價值體系的契機。

夫妻之間,面對不同的教養方式,應避免爭輸贏或爭對錯,建議針對不同的觀念進行有深度的討論,只有彼此理解,才能在討論中獲得共識,並給予孩子一致的教養原則與價值觀。

教養的目的·培養孩子獨立

韋岱思分享媽媽說過的話:「是父母選擇創造孩子的生命,但沒問過孩子的意見。

」荷蘭人認為父母決定把孩子帶進這個世界,理應要對孩子的獨立負起責任,並賦予他能力,讓他從一個依賴父母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在思想與經濟上都能獨立的個體。

並教育他面對社會時,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面對挑戰時,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並投入努力。

韋岱思表示,孩子長大後,父母不一定都會一直在他身邊,但若能教會他獨立思考與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爸媽也終將對孩子的人生感到安心與信任。

傾聽孩子·避免絕對權威

在孩子0~6歲這個階段,上下關係出現於孩子在很多事情無法做決定的時候,父母需要幫孩子建立生活習慣,例如幾點去睡覺等。

不過,上下關係並不代表父母需要利用權威來要求孩子遵守所設立的生活規定 ,而是通過必跟孩子溝通來實現。

直到孩子上小學後,「上與下」的距離就要漸漸拉近,在孩子成年後,親子關係逐漸可變成水平的朋友關係。

傳統教養模式,習慣以「上對下」的權威式教育對孩子進行行為管教,但一味地在「你必須聽我的」的教育模式下,親子間的關係很容易被破壞,待孩子長大,再嘗試修補就會困難很多。

韋岱思建議,親子關係從小就要建立,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多給予陪伴,這樣孩子長大成人後,也能輕易地將「上對下」的關係轉換為「平等」的關係。

家長不自責·生氣在所難

韋岱思坦言也會因為女兒的「莫名堅持」或哭鬧感到沮喪或生氣。

若女兒是在室內公共場所哭鬧,他會先將孩子帶離,對孩子的哭鬧冷響應,同時允許自己生氣並整理情緒。

遇到孩子「不講理」的時候,家長被挑起情緒非常正常,但在情緒激動時仍要留心說出口的話語,避免恐嚇或言語暴力。

若有不恰當的話語不小心說出口,也必須向孩子道歉。

懲罰無法執行就像沒懲罰

韋岱思觀察到,中國爸媽經常對孩子說「不乖就叫警察把你抓走」等威嚇話語。

為此他感到非常納悶,一方面因為警察並不會真的會把孩子抓走,也不理解爸媽為何要欺騙孩子;另一方面則認為這樣的言語可能會讓成孩子對警察產生誤解。

爸媽本來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守規矩,但如果懲罰(被警察抓走)無法執行,就像沒懲罰,只是流於恐嚇。

韋岱思建議,若孩子能夠溝通,事前的約法三章與事後獎勵,應該會比恐嚇或懲罰更好,也不會讓孩子產生不著邊際的誤解。

對不同觀念抱持開放態度

在荷蘭,親戚或兄弟姐妹成家後,往往很久才相聚一次,但在中國,逢年過節,家族的聚會比較容易實現。

中國人的聚會比較家常,甚至會讓歐洲人略感麻煩,但韋岱思非常喜歡中國家族的親密距離。

孩子出生後,太太的妹妹傳承孩子的物品,孩子之間經常玩在一起,以及家族間彼此照顧的感覺,都讓韋岱思樂在其中。

他認為,孩子從小能與多人建立關係,有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對於忙碌的家庭而言,有長輩或親戚在必要時協助育兒,父母的育兒生活就沒有那麼緊張。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好孕媽媽】做心裡「有底」的媽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父母的威脅式教育對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對於父母來說,最佳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來威脅和嚇唬他們,而是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一種家長叫做中國式家長,他們專門對付熊孩子。在瑣碎的日子裡,中國式家長和熊孩子為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鬥智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