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竟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嚴重的危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嘮叨?很多家長都不察覺。

嘮叨就是同樣的話反覆地說,1天可以說800遍。

有個形象的例子就是唐僧對孫悟空的嘮叨,最後把悟空逼瘋。

嘮叨真的是最差的說教,看看對孩子有些什麼害處吧。

父母嘮叨,是採取了跟不上孩子發展節奏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遇到孩子的問題,或是認為孩子一定要記住的事情,如果多次進行重複,這對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來說,等於忽視孩子的感受和他們面子。

過時的教育方式不會有什麼效果,不僅自己白費口舌、勞而無功,還必然引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出現家長眼中的「不聽話」。

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失去傾聽。

在許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不全是錯誤。

如果家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而是自己不停地說,那孩子哪怕有滿腹的話,在這種情況下也說不出來。

就算孩子說出一些,家長反以為是孩子狡辯。

所以,人有兩個耳朵和眼睛,卻只有一張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聽、少說話,還有會聽!

父母的嘮叨,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嘮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不信任和帶有指責的表現,是家長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的期望和不滿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長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傳遞給孩子,他們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不自信。

當孩子的負面情緒積累過多,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父母的嘮叨,會使親子溝通出現斷裂,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嘮叨不僅傷害親子關係,也使父母的焦慮和壓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家長還像小時候那樣管教孩子,只能加深親子關係的裂痕。

於是,本來應該成為避風港的家,在孩子眼裡反成為「風暴」中心。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會發生「出走」現象。

父母的嘮叨,是扼殺孩子責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不停地嘮叨和說教,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他們認為反正有人會提醒,便不會用心做事。

而當問題出現以後,就會把責任推到家長身上,成為典型的外歸因。

所以,長期被嘮叨的孩子,缺少責任感和獨立意識,變得懶惰、散漫,通常會唯父母是瞻,難獲得個性自由和全面發展。

如果孩子長期被嘮叨,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以及逃無可逃的處境,他們就會啟動「選擇性失聰」來保護自己。

這樣,家長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

因此,會教育孩子的父母,是寬容、寬鬆、寬厚的,而不是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畫腳。

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愛嘮叨的父母,原因就兩個字:信心,對孩子和對自己沒有信心。

那麼要想成為受孩子尊敬愛戴的父母,秘訣就是擁有信心:相信孩子,相信自己。

熟悉的嘮叨場景

五歲的文文,正興致勃勃地搭積木。

媽媽在廚房裡喊:「收拾玩具,吃飯了!」文文沒有理會,繼續玩。

媽媽又連續喊了好幾遍。

過一會兒,媽媽走過來,提高嗓門:「吃飯了!文文!」說著逕自把積木收到玩具箱裡。

「媽媽,我的積木!」文文大叫起來。

「還搭什麼積木!每次吃飯都要叫好幾遍!下次再這樣,就別吃了!」

小學一年級的毛毛的一天往往是這樣開始的:在媽媽的「起床」聲中睜開雙眼,在媽媽「趕快穿衣服」至少三遍後穿上衣服,接著在媽媽「快點!快點!」一聲高過一聲中,刷牙洗臉,吃早餐。

「吃雞蛋,多喝奶!」媽媽一邊吃早餐一邊叮囑道,「上課要專心聽講,不要開小差!」「記住多喝水!」準備出門了,媽媽再一次提醒:「上課的東西都帶齊了吧?昨天就忘了帶橡皮了!」

小學二年級的樂樂報名參加了跆拳道,剛開始幾次很願意去,可是今天卻不願意,爸爸問其原因,他反覆說;「跆拳道很糟糕!」爸爸很生氣,「學什麼要有毅力,怎麼能半途而廢呢!」於是,爸爸把古今中外的名人鍥而不捨的例子講了一番。

「大道理又來了!我知道了!但是跆拳道太糟糕了!」樂樂仍不肯。

爸爸怒火頓起,「不去也得去!」

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愛嘮叨的父母,原因就兩個字:信心,對孩子和對自己沒有信心。

那麼要想成為受孩子尊敬愛戴的父母,秘訣就是擁有信心:相信孩子,相信自己。

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的能力

父母愛嘮叨的首要原因,是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信心,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到期望的事情。

我們的潛意識認為他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需要我們的保護。

需要時刻敦促,隨時盯著,並經常提醒,否則他們做不到。

第一,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學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諸如獨立起床穿衣梳洗等等的能力,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

比如,為孩子買一個鬧鐘,相信他自己能通過上鬧鐘自己起床。

不再查看孩子的書包,相信孩子能夠自己收拾。

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能要求此年齡段的孩子,做事情和成人一樣快和完美,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

第二,不要幫孩子把錯誤挪開,讓孩子自己承擔行為後果。

孩子忘記了帶橡皮,忘記了帶作業本回家,他自然會受到老師的管教。

當孩子犯錯誤,父母更多是充當孩子情緒的安慰者,和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鼓勵者。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成長。

第三,相信孩子的能力,常常要從口裡向孩子表達出來。

都快晚上9點了,7歲的小華還坐在那裡看書。

媽媽走過去,輕輕地拍了拍他的頭,「小華,媽媽真希望你永遠像兩三歲的孩子,這樣我可以每天幫助你洗臉、刷牙,再抱你上床睡覺。

但是,你現在很自立啊,已經不需要媽媽這樣了,是不是?媽媽還有點遺憾呢。

」小華很高興媽媽這樣說,馬上放下書,「當然,媽媽我現在就去洗臉刷牙。

對自己有信心,相信父母的能力

愛嘮叨的父母,實際上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話語有權威。

我們已經不習慣平靜地對孩子說話,而是充滿了怒氣、急躁和焦慮。

所以,不再嘮叨的秘訣,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作為父母的能力,相信自己話語是有威信的。

而做好一個有能力的父母,「說話管用」的父母,是需要智慧的。

第一,尊重孩子。

文文正在興致勃勃地玩積木,要讓一個玩性正濃的孩子馬上去做另一件事情,未免太難了一點。

我們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給一點時間。

媽媽走到文文的面前,引起她的注意:「文文,馬上就要吃飯了。

給你五分鐘時間,你要收拾好積木。

」在得到文文的認可後,告訴孩子:「當媽媽再叫你,你要過來吃飯,好嗎?」

第二,善於解讀孩子的真實感受。

孩子和我們成人不一樣,他們不會或不善於表達他們的感受和真實想法。

樂樂認為跆拳道很糟糕,那麼「很糟糕」是什麼意思呢?爸爸靜下心來,拿出一張紙,「樂樂,我們來把你關於跆拳道的想法寫一寫吧,看看爸爸能幫你做點什麼。

你說一說,你不想練的原因有哪些,想練的原因有哪些。

」原來,樂樂不想練的原因僅僅是上一次訓練時一位新教練對他「太嚴格」。

原因找出來了,爸爸便直入主題,不再長篇大論地嘮叨了。

第三,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你必須開始彈琴了,不然……」「趕快把房間收拾一下!」「現在馬上上床睡覺!」 沒有誰喜歡被人「命令」來「命令」去。

為什麼不尊重孩子給他們留下選擇的空間呢?「你是現在收拾房間,還是吃過晚飯以後?」「你是先講故事再上床,還是上床再講故事?」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能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

第四,鼓勵孩子和我們合作。

父母每天都會面臨來自孩子的大大小小的很多挑戰:比如孩子隨手亂扔玩具,孩子放學回家遲遲不肯做作業,孩子飯前不洗手,兄妹之間吵架,孩子上課小動作常常被老師批評等等。

讓孩子自己開動腦筋

可是,為什麼不讓我們的當事人——孩子,親自出場想一想辦法呢?當父母開始尊重孩子的時候,他們很願意合作。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遲遲不肯做作業。

1.拿出一張紙,和孩子促膝談心,讓孩子做主導,將問題、原因並解決辦法寫在紙上。

2.不要取笑和輕看任何一個來自孩子的想法和建議,全部寫下來。

3.然後評估解決辦法的可行性。

4.最後達成雙方認同的方法,並設立界限:如果沒有做到會有什麼後果。

真正讓孩子參與到管理他們自己的過程中來,父母往往會發現孩子會變得積極主動,因為這些辦法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得到他們自己的認可——誰會願意說話不算數呢?

想輕鬆瘦身的姐妹加微信:xiaoxilaoshi888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公眾號:zdnrx12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課堂:補上對孩子的情商教育課

近日,上海一位母親花近兩萬元給女兒報「情商課」的事在網上傳開了。有人力挺,認為補情商比提分數更重要;有人質疑,覺得情商靠上課顯然補不來。網友眾說紛紜,各有見地,著實熱鬧得很。孩子的情商教育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