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培養好孩子這三點好習慣,父母少煩惱,孩子早受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言道:「性相近,習相遠。

」人最初的性情是相近的,只不過在成長過程中,受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使人的習性有了差異。

好變壞一秒鐘,壞變好要N長時間。

有位寶媽私信跟我說,孩子從小壞習慣多多,苦惱不堪,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咱們先來看看!

這位寶媽的苦惱,很大原因是孩子還小的時候,沒去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父母的不在意或者溺愛,導致孩子壞習慣多多!

三歲以前,父母能把孩子這些良好習慣逼出來,孩子將受益一生。

在這裡科尼提出三點建議,供家長參考!

一、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這位寶媽的孩子6歲還不會刷牙,吃飯穿鞋都要父母幫忙,不行就哭鬧。

孩子有這種情況出現,明顯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幫忙過度,或過於溺愛!!

3歲左右的孩子,四肢的協調能力逐漸完善,一定要讓寶寶養成自己吃飯、系扣子、穿鞋、洗臉、刷牙等習慣。

孩子在吃飯過程中,可能會弄得一片狼藉,但是這正是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不要制止!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逼著或者引導孩子去做,這不僅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

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執行力!

很多父母可能經常聽到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孩子上課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等。

其實專注是孩子需要培養的一種品格,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和智力活動。

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讓孩子一開始就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可以進一步幫助孩子的學習,使孩子更加聰明伶俐。

往往專注力越集中的孩子,智商都要比同齡的孩子高。

比如孩子一旦開始動手某項任務時,父母在家就不要和孩子說話,也不要總詢問孩子的進展情況。

孩子在學習寫作業時,假如父母走來走去,大聲說話,看電視,都會嚴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最好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擁有一個安靜的空間專心學習!所以,孩子在學習時,父母也最好坐下來,看點書讀點報,父母如果做事專注了,也會對孩子形成榜樣的力量。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就是這麼來的!

同時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多引導孩子寫出學習目標和計劃,比如每天讓孩子學一些早教知識,課外書或畫一些繪本,一定要陪著或者督促他,適當給點獎勵,這樣也有助於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科尼力薦)

三、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們要刻意去創造寶寶的發言機會。

1、因為這樣可以鍛孩子膽量,避免性格內向、懦弱等。

2、讓孩子自己敢於表達,比如家裡有什麼事情決定,父母問問孩子的意見。

孩子懂得表達也是一種好習慣,不會像一些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對的錯的都藏在心裡不說出來!孩子不把心裡話說出來,父母就更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麼,這也會對孩子的教育增加難度!

父母們去引導,讓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會順暢很多。

善於表達的孩子長大後做事也會很有主見,不會任人擺布等。

教育說得容易,但做起來就難,這個真的需要一種毅力去堅持。

一旦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孩子不優秀都難,這也取決於父母監督引導有沒做到位。

看完文章你對孩子的壞習慣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如果你也遇到了育兒難題,私聊科尼,盡其所能為你解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1-6歲孩子的引導核心是什麼?

1歲引導說話孩子在5、6個月的時候應該可以發簡單的單音節,在7、8個月的時候應該會說雙音節,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之類的,所以1歲的時候媽媽早教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孩子說話。例如,讓寶寶看著你的嘴唇發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