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偷懶啦!想要孩子大腦發育好,家長必須做好這7件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很多媽媽的眼裡,開發孩子的智力是需要報各種班,培養孩子左腦開發、右腦開發、聯想記憶開發等等,但實際上,絕大多數聰明的孩子,在智力發育關鍵期都沒有經歷過前面提到的種種專業的智力開發。

父母的陪伴所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大腦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陪伴時的互動、擁抱,能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快樂,這些都是學習的動機,提升智力發育的關鍵。

Parents 特邀專家 洪蘭:台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多年來在海峽兩岸致力於科學育兒理念的宣講。

父母的陪伴所帶給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大腦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

過去我們常忽略心的重要性,以為給他吃、給他喝、沒凍著,就是好父母了。

其實,在發展上,心跟身一樣重要。

神經學上有個現象叫「身心症」,即身體完全正常沒有毛病,但心病卻使身體功能失常。

馬斯洛有一個三角錐的匱乏需求理論,最下層是生理的需求,如食物、水和氧,再上去是安全的需求,只有這些需求被滿足後,才會到達頂端的自我實現。

陪伴時互動,可提升孩子的智力

最近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者用後設分析的方法,去重新檢視目前所有0~6歲學齡前兒童智力提升的論文,結果發現,父母跟孩子的互動跟補充孩子大腦發育所需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和DHA,都會增進孩子的智力發展。

研究發現,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時,若用引導他說話,問他開放型的問題,也就是沒有固定答案、但必須思考的問題時,孩子的智力可以提升6分。

若只是買書給孩子看,沒有跟他互動,IQ沒有改變。

這是因為語言的學習需要跟人互動,同時,親子共讀時,大人把孩子抱在身上,孩子感到很安全,大人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感到很快樂,安全感和快樂會使孩子以後愛上閱讀,因為那是正向的情緒,而情緒是學習的動機。

讓孩子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讓孩子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及時給孩子安撫,減少孩子的焦慮和不安。

但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一哭就去哄、抱,會寵壞孩子。

實際上,及時哄、抱才是正確的做法,不哄不抱才會對孩子不利,這一點已經得到了科學證實。

安全感越足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成長過程中,能更專注地發展他內在的能力。

比如孩子能自己拿著玩具玩很久,偶爾會抬頭大喊一聲「媽媽」,媽媽遠遠地回應一聲「哎」,然後他就繼續放心地玩。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會擔心媽媽的離開,一直不安地哭鬧,直到媽媽出現在他身邊了,才能安靜下來。

因此,父母都要明白的一點是,孩子哭鬧的時候要給予積極的安撫,通過聲音、擁抱等方式使孩子平靜下來,這樣孩子的安全感才會越來越足,而不是任由孩子哭泣。

經常撫摸,擁抱,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肌膚的接觸會使孩子大腦產生催產素,這跟信任、同理心、情緒的發展、親密關係及免疫力的增強有極大的關係。

小時候缺少大人撫摸、擁抱的孩子,比較孤僻、焦慮、人際關係不好、有攻擊性。

就連爸爸在抱孩子時,大腦也會分泌這種激素,使爸爸變得比較溫和。

1956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哈洛教授做了一個到現在為止仍是心理學最重要的實驗之一。

哈洛教授把小猴子一出生就跟母親隔離,給它一個絨布做的媽媽和一個鐵絲網做的媽媽,絨布的媽媽溫暖,身上沒有奶瓶;絲網的媽媽冰冷,身上卻有一瓶奶,我們中國人說「有奶便是娘」,但是在這實驗中,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小猴子所有時間都黏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肚子餓時,才去鐵絲網媽媽那兒吃奶。

若給它新奇的玩具,它會窩在絨布媽媽的身上玩。

但是一旦把絨布媽媽移走,那麼,不管什麼新奇的玩具,它都不要,躲在牆角,不吃不喝。

這隻猴子長大後不能正常交配,當通過人工授精懷孕後,它卻把自己親生的孩子虐待死了。

在猴子身上看到了受虐兒長大變成施虐者這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嬰幼兒時期缺乏擁抱的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而經常被觸摸和被擁抱的寶寶,其心理素質要比缺少這些感受的孩子好得多。

當我們抱起孩子的時候,親親他的小臉蛋,摸一摸他的小手,捏一捏他的小腳丫,這些小動作都使孩子感到快樂。

我們的每一次撫摸和擁抱,對孩子而言都是一次良性的刺激,而這些刺激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對其大腦發育有重要意義。

常常和孩子聊天

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爸爸媽媽和9個月至3歲的幼兒經常說說話,孩子以後的智商會更高。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指出,很多爸爸媽媽在防止孩子發生危險等方面付出的努力,是差不多的,可是在和孩子仔細地交談、和孩子溝通等方面,不同階層的家庭是不一樣的。

科研人員曾對42戶家庭的兒童做過長達兩年半的調查,結果注意到白領家庭中爸爸媽媽和孩子溝通交流的頻率,比一般藍領家庭高兩倍,比靠救濟的家庭高4倍。

所以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不同的孩子呈現出智商及學習成績差別。

另外,爸爸媽媽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孩子有事情、有心裡話才會主動找爸爸媽媽傾訴,爸爸媽媽才能第一時間幫孩子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把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告訴孩子。

此外,聊天不等於「嘮叨」,真正會懂得聊天的媽媽,會順著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聊,給孩子很多愉悅的感受,讓孩子越聊越想聊;最後,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更能鼓勵孩子多說,讓孩子愛上表達,愛上思考。

鼓勵孩子模仿

模仿是孩子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

愛模仿的孩子,更聰明。

而善於鼓勵孩子模仿的爸爸媽媽,能讓孩子更聰明。

孩子從一歲開始,就會主動地去模仿父母的動作和語言。

父母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習性,盡可以為孩子做一個好楷模。

不過也不必盡求完美,因為孩子不只是模仿你而已。

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可以讓孩子學學和模仿汽車和特種車輛的喇叭和報警聲,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它們的跑、走、飛和游的,如果孩子模仿不上 來,家長可以給予正確引導。

根據孩子的好奇來培植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由孩子的好動、愛模仿來培植孩子的動作協調,以及靈敏的思維力和表達能力。

積極帶孩子體驗

家長們總會和孩子說起未來的樣子,希望孩子以後上什麼樣的學校,希望孩子以後去哪裡生活,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且想讓孩子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但是孩子真的能想像到家長說的大學有多美好嗎?答案是當然不能。

6歲前,孩子主要靠體驗來感受世界,在生活、玩耍中去觀察學習。

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帶來的體驗越豐富多彩,他們的大腦受到的刺激也越多。

家長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樹立什麼樣的目標,最好的辦法是帶著孩子去親身的體驗一番,讓孩子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這種好,才會真正激發孩子的鬥志和學習的動力。

比如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等,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

有條件的父母,可以安排更多的家庭旅遊,讓孩子從小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人群和事物,增長孩子的見識,豐富孩子的認知。

和孩子一起閱讀

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但是許多孩子對閱讀沒有興趣,並非因為家中無書,而是因為父母沒有閱讀的興趣。

因此,如果想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

對孩子而言,閱讀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是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聽力和理解力;

二是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專注力;

三是有利於培養孩子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孩子養成愛動腦筋的習慣。

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對於書中人物的言語、行動、以及故事結果等等,孩子會思考為什麼這麼說這麼做。

例如孩子經常會在爸爸媽媽給他講故事時問「阿根廷在哪裡啊?」為什麼小狗狗是這樣呀?等等很多問題,當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疑問,發表評價和總結時,那說明他在認真聽,認真思考,並作出自己的判斷,那麼在閱讀的過程中,他的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專注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訓練,久而久之,他會變得聰明、睿智,變得有主見。

和孩子一起玩耍

所謂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你每天陪著孩子就行,而是能懂得孩子的語言和感受,能用輕鬆融洽的方式溝通和相處。

父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獲得孩子的信任,並帶給孩子長足的安全感和親密感。

有這樣一位媽媽,每次出差前,她會先給孩子寫好信,每封信上都標註好日期,每天都有不同的內容。

這些信里不僅有各種日常的叮囑,還有她精心設計出的藏寶遊戲,有任務設置和連環錦囊,讓孩子的每一次讀信都變成一次親子互動的小遊戲。

在我看來,這位媽媽做得很好的不僅是她很用心的陪伴,更贊的是她用一種和孩子做遊戲的方法,讓孩子在沒有媽媽陪伴的日子裡,依然過得好玩又充實,也讓親子交流變得更貼心、更有趣。

心理學家加夫列拉·馬德里斯曾指出,運動、玩耍是兒童學會觀察、認識、理解、說話和活動的最佳方式,能促進兒童的大腦智力開發。

2歲-5歲的孩子中,愛玩的孩子比不愛玩的孩子,要聰明得多。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人腦在3歲以前完成60%的發育,6歲以前完成90%。

所以,0歲-6歲是開發寶寶大腦的黃金時期,父母要珍惜這個黃金時間,多陪孩子玩。

父母陪伴,對孩子大腦發展及智力的成長極為重要,在孩子幼時多花些心力,長大後可以省雙倍的煩惱。

勸父母,錢可以少賺,孩子不能不陪。

擴展閱讀:

父母在這8件事上越捨得,孩子將來會越優秀!做到4條的都是好父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媽必看,如何開發寶寶智力

現在的家長除了部分在家專職照顧孩子的寶媽,家庭工作兩邊兼顧,同樣作為寶媽對寶寶的成長教育心有餘力而不足,錯過寶寶智力開發關鍵期,你會後悔一輩子的,寶寶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一致,3歲前大腦發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