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標籤家長最好不要隨意貼給琴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的孩子不愛練琴」

「我孩子太懶,不好好練琴」

「我的孩子很膽小,在眾人面前發揮不好容易緊張,所以失常」

「我孩子練琴注意力一直不集中」

「我孩子練琴很任性」

「我孩子不想練琴,就各種拖拉和撒謊理由」

「你練琴怎麼這麼笨呢」

……

這些詞多數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對自己的孩子講過,現在先不討論這樣的問題如何處理,先來談談這些話里本身有沒有問題。

「笨蛋、拖拖拉拉、膽小、任性、注意力不集中、撒謊、懶惰」……這些詞都是標籤,是父母對琴童的某一行為下的定義。

標籤的意義是讓我們能夠讓我們更好的歸類。

那麼,家長一旦為琴童貼上這些標籤,當孩子彈琴彈不好的時候,琴童心理就會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媽媽說的那樣是個笨蛋,我沒有學琴的天賦。

」堅持了一段時間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時,琴童心裡就會開始懷疑「原來我真的就像媽媽說的那樣就是一個笨蛋」,在努力堅持一段時間後,完全認同了家長為自己貼的標籤「我是笨蛋啊,我沒有別人聰明,我沒有音樂天賦當然彈不好,所以也沒必要學了」。

心理學研究,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現象稱為「標籤效應」。

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大人都如此,更何況孩子。

琴童的心理發育、認知能力正處於起步階段,對是非、善惡、美醜等界限的辯識能力較弱,外界的影響對他們性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當一個孩子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同感,並進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

而且,這種評價出現的次數越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強,甚至會左右終生。

小貼士

前面所講的一些琴童的行為表現,就是由於一些家長無意中給孩子貼上了不正確的標籤,使他們的心理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

所以琴童在起步學習階段,家長如果不太確定孩子是否能堅持到最後,為了節約不必要的成本浪費,丁丁租琴建議,家長可選擇為孩子租一台全新的品牌鋼琴,讓孩子先去嘗試自己的興趣方向,但是家長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一定要學會鼓勵,不能隨意為孩子貼標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警惕「貼標籤效應」,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