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打就是罵,親媽1秒變後媽?!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沒用的父母,就越愛用這種看似簡單好用見效快的方式:打!

​無論是民間俗話里的「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是接受、學習了最新育兒觀念的新時代父母,一旦遇上了孩子撒潑犯渾耍脾氣、自己好說歹說都沒用的時候,揮向他小屁股的手就按捺不住了。

「他不聽我的話,就該打!

不打怎麼行?現在就管不了了,將來不得上天啊?

為了他好,吃點苦頭,才能讓他長記性!

說了又不聽、只能打了啊!」

……

到底為什麼打孩子,得到的理由多半是這些。

家長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現在很多父母,物質上砸鍋賣鐵也情願給孩子最好的。

但在情緒上,卻不那麼注意:

上班被領導罵,回來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拿孩子當出氣筒。

兩夫妻一言不合就吵架,當著孩子的面就互相揭老底。

生了二胎,大寶撒嬌要媽媽陪著玩,媽媽一把推開,把一天照顧二寶的怨氣全撒在大寶身上。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顯示,87%的家長情緒焦慮。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對孩子施加壓力,給孩子傳遞負面情緒,沒有耐心,一點小摩擦就可以破口大罵,甚至拿孩子當出氣筒。

尤其對於交際圈狹隘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情緒傷害,就是大部分情感傷痛的來源。

愛養孩子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克制住自己的情緒。

不受控制的「熊孩子」

每一個忍不住動手的家長背後,大部分都有一個熊孩子。

相信這些家長吐槽的話,你一定也聽過:

「他弄斷我的口紅,還要我心愛的手辦!」

「我沒給他玩王者榮耀,他摔了我的iPad!」

「孩子在圖書館大吵大鬧,怎麼說都不聽,每個人都盯著我看!」

「我家寶貝不聽我的,她就做她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該怎麼做?」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家長過多的重複自己說的話,而沒有足夠快速的採取行動,這時孩子就會忽略家長

重複指令、提高我們的音量甚至威脅孩子,都會讓寶寶變得不能接受。

這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1)首先要提前預警,如果你想要寶寶幾分鐘之內停止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然後去做另一件事。

比如刷牙、穿衣服準備外出。

到設定的時間快要結束時,可以走近孩子,和孩子保持眼神的交流,溫柔的對寶寶說要停止玩耍並且收拾玩具。

(2)3歲以後,如果孩子沒有反應,不按照指令,那麼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選擇和一個結果。

例如,我已經讓你停下來了,你是要選擇停下來,還是下次不能玩這個玩具。

你選擇哪種?如果孩子選擇不停止,並且又一次的考驗你,確保下次他想玩這個玩具的時候不允許他再玩。

每次都使用同樣的方法,要保持前後一致。

這樣孩子才會學習做出正確的選擇。

如果給孩子選擇之後,孩子馬上停止了他正在做的事情,就應該給予他更多的表揚或誇獎。

「我的孩子很容易生氣並且頻繁的發脾氣,我該怎麼做?」

2-3歲的孩子都會經歷可怕的兩歲階段,這是由於大腦發育的高峰決定的。

大腦成長是這樣的迅速,他們在明白場景和理解周圍環境的時候有困難。

所以有沮喪感、生氣和發脾氣很正常。

媽媽最好接受這是一個發育的正常部分,並且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保持冷靜。

如果孩子沒有傷害到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忽略孩子發脾氣,當孩子停止的時候,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是孩子自己學習控制行為,用安靜的方式獲得大人注意。

這是積極的加強,而不是試圖打擾孩子並和孩子理論。

到3歲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才能準備好,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和講道理。

每次當孩子很好的配合,並沒有顯示出沮喪的時候,你告訴他,你喜歡他這樣做事情的方式。

不要忽略孩子好的行為,否則他會通過發脾氣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用積極加強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這是塑造孩子未來行為的方式。

如果孩子在3歲以後,還持續發脾氣並生氣,他就要承擔結果。

媽媽要給孩子一個選擇,例如:你可以停止發脾氣,或者選擇坐在一個椅子上,不能玩2分鐘(對於孩子來說,這個時間很長)。

為這個情景設置一個特定的椅子,不要叫它是「淘氣椅子」,可以叫「暫停椅子」。

使用一個定時器,幫助孩子掌控時間,因為他沒有兩分鐘是多長的概念,他認為這是永遠。

當孩子冷靜處理這些場景的時候,表揚孩子,所以他通過選擇正確的行為來學習獲得注意力。

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

表揚孩子,最好在飯前

教育孩子,場合與時機很重要。

飯桌上,往往是營造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拉近親子關係的好時機。

不少爸媽總喜歡在飯桌上詢問孩子的成績,斥責孩子的過錯,結果就破壞了大家的好食慾和溫馨和諧的氛圍,既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成長。

小道理,一起做家務時說

「身教勝於言傳」,生活中的很多小道理,光靠給孩子講,孩子是不會理解的,必須要在具體的行動中演示給孩子看,孩子才會理解深刻、記憶長久。

比如,你跟孩子一起打掃衛生時,可以趁機告訴孩子:「寶寶你看,打掃衛生雖然會占用一點時間,但是搞完衛生後,房間就會變得很乾凈,再也不用擔心有蟑螂跑出來啦」

批評的話,帶孩子去房間裡說

孩子的內心敏感而脆弱,犯錯時當眾責罰,會極大地傷孩子孩子的自尊,影響孩子的自信。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承認錯誤,往往是覺得比較丟人而已。

當孩子在犯錯時,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間裡,態度冷靜、公平地跟孩子交流,你會發現孩子少了一些顧慮,更願意打開心扉,向你說出自己的想法。

悄悄話,最好睡前說

有些秘密,讓孩子一直憋在心裡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家長一旦有所察覺,就要盡力幫孩子解決、疏導,睡覺前便是最佳的時機。

因為脫了衣服鑽進被窩的孩子,也便卸下了自己的心理防禦,更容易跟家長說一些心中困擾。

所以,如果你察覺孩子最近情緒不大對勁,可以在孩子躺下後,坐在孩子床頭,跟孩子談談心,試著給孩子一些暗示,幫孩子渡過難關。

家長也要反省自己

每每孩子犯錯了,家長總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覺得孩子不省心。

事實上,有時候孩子的錯誤離不開其生長環境的影響。

一方面,家長不要一味地打罵教育孩子,家長必須反省自己是否有發揮積極的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有的孩子犯錯是為了引起家長的 注意,家長要想想自己對孩子的關心是否到位。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編輯及整理:小丸子幫幫忙——資深親子、育兒、辦事攻略顧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本質就是兩個字「規範」

家長們經常會抱怨孩子又這樣或者那樣的毛病,比如: 孩子常撒謊 、 孩子喜歡打人、孩子膽小 、孩子愛發脾氣、孩子總喜歡故意打擾父母 、孩子不服管教、孩子自卑、孩子自私、孩子嫉妒心強、 孩子不尊重別...

怎樣培養出孩子的好性格?

如何培養一個有好習慣、好品行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美國在培養聽話的孩子,糾正不好習慣方面用一個很簡單的詞,就是discipline,即「訓練、訓導」。訓導不是懲罰,更多的是如何教育孩子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