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個架,大人摻乎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想必大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之間發生爭吵甚至打架的情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類衝突,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家長肯定不願意自家孩子受委屈。
最近,吉哥看到這樣一件事:晉女士家有兩個孩子,小兒子3歲,大女兒5歲。
有一次,她家兩個孩子和隔壁家的兩個女孩一起玩鬧。
可沒過多久,就聽到女兒哭聲,趕忙跑出來,一看是鄰居家女兒在打自家的孩子。
晉女士對鄰居家女孩說:「你年齡大,應該讓著點弟弟妹妹。
」說著趕緊把幾個孩子拉開,沒想到其中一名女孩居然拿著石子打她家的窗戶。
晉女士有點生氣,訓斥了女孩,又推搡了一下。
小女孩哭著跑回家後,鄰居就找上門了。
本來晉女士和鄰居是老鄉,關係還不錯,可鄰居也覺得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一上門就數落她,晉女士大為惱火,兩家從此斷交,孩子之間也沒了往來。
在吉哥看來,就因為幾個孩子之間玩耍時的小矛盾,最後鬧到兩家不和,孩子間本來還可以繼續做好朋友,被家長這樣一鬧,孩子們也失去了朋友,實在是划不來。
這讓吉哥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看過的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不朽之作《父與子》其中的一篇《孩子吵架大人鬧》的漫畫:
兒子和朋友打架了!打得不可開交。
打完後,兒子便滿臉淚珠地找他那挺著啤酒肚的光頭爸爸訴苦。
爸爸見兒子滿臉淚痕、可憐巴巴的樣子,火冒三丈,拉著兒子的手去找對方的家長。
雙方家長越吵越火,都握緊了拳頭。
家長們已經打在一塊兒了,兩個兒子叉著雙手在一旁觀戰。
家長們越打越厲害,兩個兒子卻已經和好如初,在一邊彈小石子玩兒了。
家長寵愛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和其他小孩發生了爭執,想要維護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家長的做法卻需要大智慧。
因為孩子之間的爭執多半是沒有什麼惡意的,多數情況下一兩天便可以和好如初,如果家長小題大做,找對方家長理論,甚至爭吵,索要賠償,事情就會變得複雜,孩子之間的友誼可能會因此而破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糾紛,遇到衝突,他總要學會自己處理,家長如果總是越俎代庖強行出頭,甚至用暴力手段來解決矛盾,孩子潛移默化中也會受到影響。
如果大人不插手,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很多事情不會擴大化,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能力,學會如何與人溝通,解決矛盾,融入社會。
當家長發現孩子和其他孩子發生衝突後,先要問清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錯,就要適當批評,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需要和對方親自道歉;如果是自己孩子「吃了虧」,只是偶然的吵架打鬧,並未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時,家長無須過多干涉,只需給孩子一些安慰和引導,告訴孩子對方也許並沒有什麼惡意,對待他人要寬容大度一些,不必斤斤計較,還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和對方和好。
家長愛護孩子固然沒錯,但是也要講究方法,讓孩子自立,學會自己解決、處理問題,讓孩子在衝突、溝通、相處中成長,才是愛的正確打開方式。
孩子被欺負,我們怎麼教他才不吃虧?
蚊子一歲的時候接回老家帶了。這半年間老媽跟我說過鄰居家的孩子老欺負女兒,一個月前老婆也回老家住了,這一個月的時候,也是經常反應鄰居的孩子欺負女兒,幾乎是天天都動手打。有的時候是女兒拿他的玩具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