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打了孩子,是發泄了自己,還是幫助了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許多父母信奉的至理名言,可那是古語有云。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該不斷更新。

前些天,朋友四年級的兒子已經連續幾天不願好好吃早飯了,孩子本身就有些瘦,朋友很擔心。

為此費盡心思,換著早餐的花樣,大半夜的還在做包子做點心。

之前,為了尊重孩子,不吃就不吃吧,這一次說想吃粽子,朋友連夜包好蒸好,可到早上了,又說不想吃。

朋友忍不住發飆了,不吃就別去上學了。

接著孩子想開門去上學,爸爸也不讓他走,孩子扔掉書包,跑到房間開窗戶,還拿掉紗窗,可是8樓啊。

爸爸聽見動靜,看到這一幕,氣壞了,拿起鞋拔就打。

最後孩子的情緒很久都難以平復,上學遲到了,早飯也還是沒吃。

這一大早的,估計這一天,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太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

但是如果方式方法不對,雙方缺少溝通和理解,即使一籮筐的愛也倒不出來,反倒沉沉地壓著孩子。

我很理解朋友,為了孩子能吃飽吃好去上學,想盡辦法,可當孩子不領情時,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了。

可是這強行的愛,這看不見孩子的愛,壓得孩子更加叛逆。

不知是什麼原因,孩子不願吃早飯,但生氣,吼叫,逼迫,威脅,打罵,總是適得其反。

也很理解孩子爸爸,也許他那一代人就是這樣被打大的,同樣的教育方式投射到今天,但有沒有想過,如果總是用打來解決問題,同樣的教育方式會不會投射到未來他的孫子身上呢?

更要理解孩子。

孩子年紀小,還不太會表達自己。

也許是受了什麼委屈,也許就是這幾天胃口不好,也許就是運動量不夠身體不需要,但不管怎樣,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不理解自己,打罵逼迫自己,心裡一定也不好受吧。

會因為媽媽吼了,爸爸打了,而記住要吃早飯嗎?

為什麼偏偏對待孩子你就會動手?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動手打了孩子,只是自己的情緒上來了,一時控制不住。

試問,如果是自己的同事,老闆,或者父母,和自己意見不合時,你還會動手嗎?可為什麼偏偏對待孩子你就可以。

即使是嬰兒,也不是我們的產品,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是我們不能也不該去控制和強迫的。

更何況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正值青春前期,自我意識逐漸強烈。

誰也不會希望,在大人的淫威之下,孩子變得沒有自我,不敢表達,事事順從吧。

那就任其自由發展嗎?

當然也不是。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今天的解釋,我覺得應該不溺愛,不驕縱,該嚴格管教的地方,做到溫和而堅定。

要做到這一點,對於父母來說,還是很具有挑戰的。

事事從能否培養孩子的長期目標出發,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照顧好自己,在理解和溝通的基礎上,做一個有方法有耐心的夥伴式家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棍棒式」教育 你認同嗎?

在中國,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式」教育,認為打是親罵是愛,孩子「不打不成才」,但也有一部分家長不認同,此教育方式,認為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不過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已,打罵只會對孩子身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