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待寶寶發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熱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生病常見的一種症狀,面對孩子發熱,初為父母的家長經常會感覺手足無措失措、不知如何對待,那麼怎樣處理寶寶發熱才算正確呢?


哪些疾病會引起寶寶發熱

1、中耳炎

多見於寶寶感冒及鼻咽部疾病後期,由於寶寶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平位,病原體及分泌物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症狀

聽聲音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可伴有發熱、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時耳痛會加劇;若鼓膜穿孔,可見有膿液從耳中流出。

媽媽應該這樣做

細心觀察寶寶是否情緒煩躁不安、愛哭鬧、有經常用力拉拽耳朵的動作,叫寶寶的名字時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或無反應的現象;用手電筒觀察寶寶耳道內是否有液體淤積或流出,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察;測耳內溫度時,若一側明顯高於另一側0.5℃以上,也應警惕寶寶的耳內是否有發炎。

給寶寶喝奶或飲水時,要將他的頭抬高,及時擦掉口中流出來的液體,並及時就醫。

2、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是發熱寶寶的常見症狀,一般在感冒流鼻涕、打噴嚏1~2天後出現,多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是由病毒所致,有些也為細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

症狀

寶寶嗜睡、流鼻涕,常伴隨發熱;不喜吞咽或食欲不振,餵奶或藥後容易出現嘔吐。

媽媽應該這樣做

檢查寶寶的咽部是否有紅腫,若咽部兩側能見到近乎球形的腫物,表面粗糙,有時伴有白色的附著物,一般提示為細菌引起的急性扁桃體炎,應及時治療。

3、疫苗相關性發熱

由於疫苗本身就是減毒或滅活的細菌或病毒,當它進入人體時會對免疫系統進行攻擊,迫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從而達到預防相應細菌或病毒再次進入人體後對人體的損傷。

所以,疫苗接種後,會出現暫時的不適現象,如發熱等。

症狀

接種部位出現紅腫、疼痛等,一般不需處理,若接種部位紅腫範圍擴大且出現化膿,寶寶發熱體溫在38.5℃以上,則需到醫院治療。

媽媽應該這樣做

日常護理中,接種部位要保持清潔,注射部位無需覆蓋。

如果發現寶寶疫苗注射部位皮下有硬結,疫苗接種後的頭三天切忌熱敷,這樣會使局部充血,加重腫脹,媽媽可用濕毛巾為寶寶進行冷敷處理。

4、幼兒急疹

又稱嬰兒玫瑰疹,是6~18個月以內寶寶的常見疾病,以高熱、皮疹為特點,多發生於春、秋季,潛伏期為5~15天。

症狀

高熱3~5天,體溫可達39℃或更高,可伴有驚厥,退熱後出現皮疹,即「熱退疹出」,皮疹為紅色斑丘疹,分布於面部及軀幹,可持續3~4天。

媽媽應該這樣做

由於此病為自限性疾病,因此無需特殊治療。

媽媽應注意讓寶寶多飲水、多休息,給寶寶吃易消化的食物。

寶寶高熱時應及時退熱,避免出現驚厥。

如何幫助寶寶退熱

1.適當提高室內溫度,同時減少寶寶的穿蓋,利於散熱。

2.多給寶寶補充水分。

3.多飲水多讓寶寶排尿。

4.用溫熱的毛巾給寶寶擦身,利於皮膚散熱。

5.寶寶體溫超過38.5℃時,儘早使用退熱貼,並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使用退熱藥物。

發生高熱驚厥如何處理?

發生驚厥時,不要搬動寶寶,因為此時寶寶的肌肉僵直,搬動容易發生骨折;

儘可能讓寶寶側臥,使口水和嘔吐物能順利流出,保持呼吸通暢避免造成窒息;

用硬物塞在寶寶的上下牙之間,防止咬破舌頭;

驚厥通常會持續10~20秒,停止後應馬上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出現以下情況要帶寶寶去醫院

1.拒絕喝水;

2.即使喝水較多,仍然很不舒服;

3.排尿很少、口腔乾燥、哭時眼淚少;

4.持續腹瀉和/或嘔吐;

5.發熱已超過72小時。

以下情況應立刻帶寶寶看急診

1.哭鬧已達幾小時;

2.極度興奮;

3.極度無力,拒絕活動,如爬行、站立、走路等;

4.出現皮疹或紫色的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或瘀斑;

5.嘴唇、舌頭或指甲床發紫;

6.寶寶前囟向外隆起;

7.頸部發硬;

8.下肢運動障礙;

9.明顯呼吸困難;

10.驚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些「罪名」,疫苗接種不能背

最近疫苗表群里以及APP交流區中有小夥伴提到:「大前天帶寶寶去打針的,今天早上起來,有點小發燒了,是不是因為疫苗接種的原因啊?要去醫院看看嘛?」

寶媽須知:嬰兒注射疫苗後的那些事

注射疫苗,是最安全而有效的方式,可以預防疾病、殘疾和死亡。所以免疫接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常常因為寶寶注射了疫苗後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讓我們做家長的誤解了,不敢帶寶寶去注射疫苗,因為沒注射...

寶寶接種疫苗注意事項

寶寶出生以後,隨著一天天長大,原體內由母體傳給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漸減弱或消失,因此,必須適時地給他進行預防接種,以增強他的防病能力,維護他健康成長。兒科專家表示,預防接種是目前幫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