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做到這四點,就能守護住孩子的好奇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鹽媽
求知慾和好奇心對孩子是彌足珍貴的,寶貝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就是問為什麼,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正確的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知識呢?大家都明白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學習進步的過程,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能做的很好的父母卻不多。
其實,家長能理解並做到下面四點,對守護孩子好奇心,促進孩子和大人的一起成長大有裨益!
第一,打好「硬體」基礎是關鍵!
生了孩子後,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的善於表達,有的善於運動,有的安靜,有的鬧騰。
因此,書上說的那些基本等同於標準答案的內容,只能提供參考,並不能完全套用。
所以,雖然都是在玩中學習,但是與孩子的分享和交流也基於孩子的特點,所謂「因材施教」。
但有一點,我是不懷疑的,那就是要保護好孩子的「硬體」(大腦),寧肯放棄超前開發,也不能胡亂開發。
我經常用一個可能不太貼切的比喻說,對於小孩子,我只關心他/她的「硬體」(大腦)發育得好不好,而所謂的「軟體」(知識、常識等)要在高配的硬體基礎上來輸入,還要考慮未來孩子的興趣,而不能胡亂灌輸。
大家都知道在玩中學習,但是很多家長,包括我,也經常會焦慮,他這樣玩真的「能學到東西」麼?看,這又是大人的思維方式了。
我們指望一個小孩子學習到什麼呢?或者說,讓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了積累知識?為了不讓孩子浪費時間?還是什麼其他功利的目的?
我還焦慮:我不會兒歌,會唱的兒童歌曲那麼有限,孩子還經常被迫送到大連我父母家小住,我的孩子成長中應該增加的新的知識輸入跟不上,該怎麼辦?
我爸總說我多慮的,堅決反對知識灌輸。
後來,我也想明白了,跟孩子一起學習的前提是要理解孩子。
小孩子的學習是沒有目的的,正因為沒有目的,更加會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甚至6歲以前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方法與成人認為的學習是不同的。
海水、沙子、石頭,這些被成人不屑一顧的東西,是他們最好的玩伴。
他們在與各種自然物的接觸中,認識形狀、了解質地、明白體積等等,雖然他們不能用這些術語來表達,但是無形中,他們通過觀察和常識,鍛鍊了眼手腦協調,培養了好奇心。
這些寶貴的體驗,在長大後的學習中將會發揮巨大的正能量作用。
此外,在培養「硬體」方面,詞彙的刺激也是不可缺少的。
經常用不同的詞語和孩子交流,能夠刺激大腦,讓寶寶更聰明。
這也是某個已開發國家對高學歷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對比研究後的結果。
第二,理解孩子喜歡的事情就是那麼「無聊」!
我是一個小娃媽媽,鹽不足3歲,老二還在肚子裡;蝦球媽的兒子不足5歲。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遭遇到很多挑戰,「浪費」了大把大把的時間。
蝦球媽喜歡用「修行」來比喻當媽的過程,我覺得也真是鍛鍊了我們城市長大的80後獨生子女媽媽的耐心,無形中也讓我們思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而我們為什麼不這樣。
現在大家都挺忙的,好不容易有了點兒空餘時間,卻要陪孩子,心有不甘。
況且,孩子做的事情那麼無聊,花了時間有什麼意義?
孩子們做的事情,從成人的視角看都很「無聊」。
會爬的小嬰兒對一個小孔感興趣,摳來摳去樂此不疲;會走路了,拖著一個柳葉枝條走上一天;聽一首歌,恨不得連續聽上十幾遍等等。
有多少年輕家長能夠心中毫無波瀾地陪著孩子做這些事呢?
我覺得其實大家都能做到,但是正由於對孩子的事,有了先入為主的成人視角,才讓你的行為,至少你的情緒未必像孩子那麼從容。
然而,這些看似「無聊」的事,正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過程,也是他快樂學習的過程。
這裡說的「學習」,不是指知識學習,而是孩子對各種常識、規則的體驗和認識。
認識到這一點,家長在旁邊稍加引導,就可以稱得上是成功的學習啦!
所以,首先我們要爭取判斷孩子做「無聊」事情的意義,然後選擇一些事情我們刻意帶孩子去做,但在做的過程中又要不留「說教」的痕跡。
比如,帶孩子專門去挖2個小時沙子,專門出去撿石頭,甚至是毫無目的的遛狗、散步、和小區里的人聊天等等。
當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從事這些活動足夠的時間後,我們就會邊饒有興趣地觀察孩子的行為,邊給孩子一些小提示,讓他們換著花樣去玩。
比如撿了石頭,可以引導孩子按照《花園寶寶》中瑪卡巴卡的方式,選擇3個石頭,從大到小堆成堆?他能夠了解大小,還能夠鍛鍊小手的靈活性。
在孩子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稍微引導一下,就能給他們的玩耍帶來新的樂趣,也是對大腦新的刺激。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學習」。
第三,家庭環境有差異,別求全責備
不可能每個人都學習孟母三遷,也並非每個家庭都是大儒之家。
大多數的孩子還是成長在普通的家庭。
但是,作為高學歷的一代家長,無論我們所在的原生家庭如何,多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超越自己,儘可能的為孩子創造好的條件,或者出門花錢學這學那。
其實,回到家,家人的相處方式,父母晚上時間都忙什麼(看書、看電視、下棋、打牌、從事藝術創作等等),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更大。
群里有個寶媽,父親是一個書法家,孩子1歲多送到姥爺家去,每天看著姥爺揮毫潑墨,就對毛筆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是不是拿著塗抹;而我鹽在2歲多在姥爺家,看姥爺天天下象棋,自己也跟著摸棋子玩,傻乎乎的會背「炮二平五」「馬二進三」,很自然地認識象棋上那些字;後來,我媽他們經常打撲克,小傢伙就學會了「調主」「你要不要」等「術語」,認識每一個撲克牌(汗)……
與書法家的孫子相比,我鹽弱爆了,完全是21世紀的小屌絲,那怎麼辦?如何看待他大腦中蝕刻的這些印記?反正大腦可以被無限激活,就把這當做其中要了解的一部分吧。
之所以談這個,也是希望和我家情況差不多的普通家庭的父母不要過於焦慮,要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家庭、生活和孩子,不要眼睛總盯著「踮起腳尖」夠不到的,那樣會活的很累,等孩子長大了,這種焦慮和壓力會傳到給孩子,無形中背負了父輩的枷鎖。
我以為,檢驗一個普通家庭的教育是否成功還有個指標,那就是是否讓孩子真正的快樂,沒有焦慮和恐懼,讓個性和創造力得以較為徹底的釋放。
也許是我從小膽子小,家裡人(姥姥)對我看管過度,讓我總有一種被限制的恐懼感。
在長大的路上,可能別人眼中都不是事的事,我會特別緊張,生怕出錯,把很多生命的能量都浪費在擔心上了,而行動上就成了矮子。
直到30多歲,當了媽,又從體制內裸辭後,才真正有些死豬不怕開水燙了。
我希望自己走過的路,不被孩子重走一次。
蝦球小朋友的作品
對待孩子的成長,不要著急,不要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蝦球性格內向,做什麼事都是慢慢的,別的小朋友是一個月適應幼兒園生活,蝦球是用了一年!從小小班升入小班的時候,他不適應新老師,不和老師說話,有一次蝦球媽去幼兒園接他,班級小朋友都走了,他領媽媽進教室參觀,跟媽媽介紹新教室。
這個時候保育員進來了,跟蝦球媽說這個孩子總不說話,是不是有自閉症。
那個時候,蝦球媽真的想哭,幸好蝦球不懂什麼叫自閉症,還繼續高興的跟媽媽介紹。
後來,蝦球媽跟老師說了這事,老師先是道歉:說保育員不專業,說咱們不著急,等著他慢慢成長,別的孩子是小花,也許蝦球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現在蝦球快五歲了,性格大變,在幼兒園認識很多好朋友,變得活潑開朗。
第四,授人以漁,牢記方法比結論更重要!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好奇心已經不能僅僅通過自己的觀察滿足了。
他會求助於家長,問出「連環為什麼」,強迫家長無法反擊,「因為我也不知道啊」。
所以,現在才有那麼多的科普書籍出現,才有那麼多的互助組織出現,也是「問不倒的媽媽」關心的話題之一。
我的看法是,世界上沒有「問不倒的媽媽」,每個人只能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增加一點兒,再增加一點兒,面對孩子的提問,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回答。
最糟糕的,我認為不是不回答,而是錯誤的回答,在他們大腦的白紙上刻下的錯誤而不去糾正。
鹽有段時間特別喜歡人民幣,每個面值的紙幣都能拿手裡看,睡覺也不放手。
觀察特別仔細。
當我告訴他50元後面是布達拉宮後,我就想再告訴他20元、10元等後面是啥(其實我的目的一方面是讓他不被錯誤的答案誤導,另一方面是用豐富的詞彙豐富他的大腦),結果發現自己竟然不知道啊……迅速求助度娘,並且寫了一篇「如果不問度娘,你能說出人民幣背後的風景都是什麼嗎?」分享給大家(可翻閱問不倒的媽媽往期文章查看)。
最牛的方法當然是你知道答案,但是為了讓孩子領會更深刻,帶著他體驗和找尋答案。
「問不倒的媽媽」群里集合了很多優秀的媽媽,一個二寶媽的老公是工科出身,他一直培養大兒子的動手能力,組裝各種物品,甚至在家做紫甘藍實驗,還做成ppt總結成果。
如果實在不知道,就帶著孩子一起去請教知道的人,或者查閱資料,答案的準確性到底是100%還是80%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而獲得答案的方式對孩子的價值更大。
既然大家都反對被動的填鴨式教學,那麼,就要從家庭教育做起,讓孩子從小學會主動找尋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獲得了新的認知,新的成長。
小孩子特別會舉一反三。
說個蝦球的小段子,夏天的時候,蝦球爸爸給蝦球抓了一隻蟬,第二天,蟬死了。
蝦球問媽媽什麼是死?蝦球媽隨口說:你看,蟬一動不動了,就是死了;幾天後,蝦球媽下班很累,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蝦球問媽媽:媽媽,你怎麼了?是死了嗎?
蝦球的這句話讓蝦球媽哭笑不得,她跑去問一個學前教育的教授,怎麼給四歲孩子講死?教授說:你看,蝦球可以學以致用,還是不錯的,你可以在去抓一隻活的蟬,讓他自己去比較活和死的區別。
四歲孩子很難有死的概念,只能帶著他、讓他自己觀察。
總之,方法和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
育兒,是一個很個性化的事情,但也充滿了共性。
我們希望每一個孤獨的媽媽,都能夠在育兒的長征中不斷成長,擴大社交圈,成為自信而成熟的女性。
在自己成長的同時,激發和保護住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快樂成長,健康成長!
「問不倒的媽媽」(微信號:wenbudaodemama)致力於媽媽的知識成長,通過知識眾籌,以媽媽的集體智慧來陪伴、呵護孩子們的成長!
我們的文章都是原創,請轉載時註明出處,並標明作者。
灌輸式的技能和知識的教育為什麼不適合於六歲前的兒童
兒童的學習取決於他的生理成熟,如果教育以成人為本,兒童成長的真理就會被忽視,非但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反而會遭到破壞。人的精神生活在六歲之前是一個形成過程,在六歲之後是一個成熟過程,形成過程從無到有...
育兒:兩個孩子在月薪3000與20000的家庭長大,差的不只是錢
高質量的育兒,是很多家長的想法和目標。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只能把這樣的夢想悄悄的放在心裡,因為根本無法實現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認識的兩個家庭,孩子年齡相似,就是孩子父母的月薪差距有點大,一家3...
孩子也有嫉妒心,家長們忽視了,將影響孩子下半輩子!
人人都有嫉妒心,孩子也不例外。當面對成績優於自己的其它孩子,又或者自己在老師心中不是一個三好生,孩子的內心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嫉妒心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們要及時注意這種心理的變化,不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