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了?你解決問題的正確打開方式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Sam媽,我們家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怎麼辦?」 「Sam媽,我們家孩子在小區里總是欺負別的小朋友,各種辦法都用了,還是不管用,怎麼辦?」 這是微信上被問到頻率最高的兩個問題。

特別理解家長的心情,「被欺負「的孩子家長感覺心疼孩子,但又意識到教他打回去似乎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欺負別人」的家長感覺,自認為都是很文明的父母,孩子怎麼總是欺負人?真是不讓人省心。

我想,我們在想辦法解決孩子「欺負」與「被欺負」的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之間的哪些行為是正常行為,哪些是「欺負」行為,然後再去針對不同的情況去談如何應對似乎更加合理。

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認為,在兒童社會交往中,也就是孩子之間玩耍的過程中,都會存在「攻擊性行為」。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書中說:「攻擊性行為在兒童社交遊戲中浮現,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強幹。

事實上,能夠顯示一些進攻性或許是兒童社交發展的必經之路」。

那這些「攻擊性」的行為是不是都屬於「欺負」行為呢? 我結合《嬰兒、兒童和青少年》、《發展心理學》等這些書把孩子之間的這些「攻擊性行為」劃分成了下面幾種情況:

1. 友好挑逗、追逐

挑逗(teasing)是兒童之間非常常見的社交行為,一個會挑逗他人的孩子,說明他的智力發育有了飛速的成長,能夠利用自我設計的遊戲來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進行友好交往。

同時,如果其他小朋友開他的玩笑,他也能夠快樂地接受,並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對方的挑逗,參與到遊戲當中。

追逐(chasing)鍛鍊兒童奔跑能力,促進大腦中空間距離,物體關係識別等神經系統的發育。

從孩子蹣跚學步開始,即便走路還不穩當,搖搖晃晃,並且十分容易摔跟頭,他們卻無一例外,一律熱衷於奔跑追逐。

這是他們身體發育的需求,我們家長該做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多多奔跑,也應該多跟孩子一起玩玩互相追逐的遊戲。

而不是過於保護孩子,導致孩子缺少體驗的機會。

我看到過很多孩子之間「挑逗」的例子,今年夏天我帶Sam在會所游泳,有一次我想看書,我就坐在游泳池邊的靠椅上看書,Sam在小游泳池裡面玩耍。

這時,來了一個男孩,六七歲的樣子,他估計是想和Sam一起玩,於是就開始往Sam臉上撲水。

其實,這就是友好「挑逗」的開始,sam也熱烈的回應,也往小男孩臉上撲水,兩人就這樣你撲我、我撲你,很快就玩到一塊去了。

我就自顧自的看起書來,有一次我抬頭看時,發現居然看不到Sam了,原來Sam的頭被同伴給強壓到水裡去了,因為Sam當時還沒有開始學游泳,還不太會憋氣,所以我很擔心地關注看著,心裡在猶豫要不要起來去阻止同伴的行為,正在猶豫的過程中Sam已經從水裡冒出來,並開始也把對方的頭往水裡壓,兩個人就這樣你壓我我壓你,在水裡玩得不亦樂乎,整個游泳池都洋溢著他們倆的歡聲笑語。

就在這個時候游泳池來了另一個小女孩,看樣子可能和Sam差不多大,她一直在觀望著這兩個孩子的玩耍,手裡也在撥弄著水,看得出來她很想能加入Sam他們的遊戲。

兩個孩子也發現了這個女孩,於是「故技重施」,開始也向這個女孩撲水進行「挑逗」,這個女孩也撲水反擊,就在事態向著好的方面發展的時候,我聽到一個很尖銳的聲音大叫:「你們不許欺負她」,我隨著聲音抬頭一看,估計是孩子的母親從旁邊過來了,大聲斥責著兩個孩子,「你們不許朝她撲水!」,隨著母親的聲音,小女孩也愣在哪裡了,「就你沒用,走到哪裡都被人欺負」,這個媽媽又開始斥責自己的女兒,小女孩在游泳池裡哭了起來。

兩個孩子看這個陣勢後馬上到游泳池另一邊去了,而且馬上又有另一個男孩也加入了她們玩耍的隊伍,那個小女孩平靜後我看她一直眼巴巴望著他們,但是很可惜,她已經加入不進來了。

我心裡當時很痛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孩子之間正常交往的行為,可惜被父母誤解了,讓孩子去經歷了一場本不是「欺負」的「欺負」。

我很慶幸自己之前沒有去打斷這兩個孩子之前的互相「挑逗」。

孩子間的追逐遊戲就更多了,我經常看到很多小男孩在一起互相追逐,而且追到後就把小盆友撲倒在地,兩人身體互相扭在一起,這都是孩子之間的正常社交行為,如果我們給這些行為蓋上「欺負」的帽子,那就阻擾了孩子的運動和身體發展。

2. 打鬧遊戲

我們經常能看到孩子們尤其是男孩會時常在一起打滾、摔跤、互相打擊,這些都是兒童間的打鬧遊戲兒童交往當中,研究發現這是一種友善的社會性活動,有別於敵對性打鬥,許多文化中的學齡兒童與他們特別喜歡的同伴在一起打鬧,並且在打鬧遊戲之後繼續交往而不是分離,這與他們在敵意性對抗後的表現不同。

尤其是在兒童中期後,大約10%的遊戲行為是打鬧遊戲,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糾結在一起,身體衝撞,扭打摔跤。

在這種遊戲當中,孩子們體驗自己的力量,發現自身的強度和限度。

一個人,當他身體感覺越猛烈,情感的反應越強烈,情緒的發展也越健康。

人類大腦的發育,首先發育的是感官,是各種生理感覺,尤其是觸覺的發展。

所以這些身體接觸的打鬧遊戲能幫助兒童接觸自己的情緒,體驗,感受自己的情感。

另外根據《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打鬧遊戲很重要的一個作用是幫助兒童建立「支配等級」,許多兒童就是通過打鬧遊戲來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實力,他們似乎採用這種方式在挑戰同伴的支配地位之前,先在一安全的地方進行實力判斷,隨著時間推移,兒童就逐漸選擇那些和自己處於類似支配地位的打鬧遊戲同伴。

所以這些打鬧遊戲也有助於孩子了發現自已,找到疆界,建立自信,發展友誼。

我觀察到,Sam和一個小朋友在我家玩耍時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一起打滾、摔跤、互相丟毛絨玩具,身體劇烈碰撞等這些友好的打鬧遊戲,而且不論結果如何,兩人從不為這些而記仇,即使有小摩擦馬上又能瘋到一起,所以這不是一種敵意對抗遊戲。

而他跟另外一個小朋友在一起時基本上都是玩畫畫、智力玩具、寫字等比較小運動量的遊戲,估計這就是因為孩子在長期的相處中已經建立了他們之間「支配等級」,也就是說sam已經通過在一些友好打鬧遊戲已經知道了兩個好朋友之間的不同,從而選擇了更適合兩個孩子玩的遊戲方式來玩。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中提到:「打鬧遊戲具有普遍性,從幼年期到青春期,在世界各地,無論是印度、墨西哥、沖繩島、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還是菲律賓,英國,美國的孩子們身上都會體現。

」。

但很可惜的是,在中國孩子們之間的很多這種友好的打鬧遊戲已經被認為是「欺負」行為,很多中國家長一看到孩子們之間的互相身體碰撞、打鬧就認為是在進行不良的欺負行為,並且馬上進行強行制止。

我在老家的時候,曾經看到三個小表弟,一湊到一起就會互相摔跤、扭打。

玩的過程中三個孩子其實都是笑哈哈的。

但是只要被姨媽們發現了,就會馬上大喝一聲要求他們不能打架。

對於男孩來說,他們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非常需要這種友好的打鬧遊戲,這也是發展男孩子氣質的很重要一個方面,但是總是沒有機會來讓他們盡興地進行這方面的遊戲,我想這也是現在好多媽媽們在說男孩子越來越「娘」越來越缺乏男孩子氣概的一個原因。

3.工具性攻擊行為

工具性攻擊行為最為常見。

就是幼兒將攻擊當成一種工具或者一種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兒童想要一個物品、權利或者空間,為了試圖得到它,他們推、吼或者攻擊另外一個也想得到這些物品的兒童,例如爭奪玩具,甚至爭搶的過程中動手打人或者將別人推倒以占領玩具等等。

這種攻擊性行為不帶惡意,不是以傷害對方為目的,只是幼兒思維自我中心性、不能延遲滿足、並且尚未掌握熟練的語言交流能力以及控制情緒的能力的一種正常表現。

兒童之間的這種工具性攻擊行為相信每位當父母的都曾經看到過,我們會看到一個孩子正在玩某玩具,而另一個孩子跑過來就想搶,於是兩個孩子就陷入了搶斗當中,這個時候其實並不是孩子故意去「欺負」孩子,而是孩子確實還沒有熟練掌握社會交往的技巧,並且這個階段的孩子由於其心理發展還做不到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往往就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這個時候孩子的父母往往就會過來告訴孩子如果想玩對方的玩具,就要用語言或者交換的方式去和對方溝通,而不能用「搶」的方式,所以這些過程就是孩子很重要的一個學習經歷,因為我們父母的正常干預會教會他們社會問題解決的方法,當然了,不能指望孩子一次就能學會這些技能,孩子社會化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所以我們需要在孩子出現工具性攻擊行為時不斷地去給孩子建構正確的社會交往處理原則。

具體處理方式,可以參考搶贏了,是「強」還是「弱」

所以孩子間的工具性攻擊行為也不是什麼「欺負」行為,這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因為能力和經驗的缺乏而出現的正常現象,我們作父母的不要隨便給孩子的這些行為去套上「欺負」和「被欺負」的帽子,從而導致了孩子去過多的關注這些行為而不是去關注如何解決和面對這些行為。

4.敵意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這種攻擊的意圖就在於傷害另外一個人

敵意性攻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外顯攻擊,即通過身體傷害或者這種傷害的威脅來傷害他人;另外一種就是關係攻擊,即通過破壞另外一個人的同伴關係,如社會排斥、散播謠言等。

如:「走開,我再不和你是好朋友了」,「不要和東東玩,東東是個大笨蛋」等。

敵意性攻擊在兒童中後期增多,而且年長的學前兒童能夠更好地識別惡意意圖,由此,他們會更多地用敵意的方式來進行報復。

一般來說男孩比女孩會表現更多的外顯攻擊,這就是我們看到男孩子之間會通過打架這種外顯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不滿;而女孩子會用關係攻擊來表達她們的敵意,因為對於女孩而言「親密關係」是更為重要的,比如我經常會聽到鄰居小女孩和某某小朋友吵架後就會狠狠的說:「我再也不和**玩了」,其實結局往往是說這句話不到一天兩人又熱火朝天的玩在一起了。

前幾天有一位微友給我留言,舉的就是一個孩子採用敵意性攻擊的例子,她說: 「經常見到在遊樂場的一些5、6歲的孩子,也許是被父母,老師訓斥了,心情不好,專找比自己小的孩子出氣。

就見過一個小女孩把一個3歲多的孩子堵在封閉的滑滑梯里打,那個被打的孩子驚恐地大哭。

」。

一般來說,有著這種舉動的孩子,都帶有一定的心理傷痕,他也許是在發泄某種情緒,也許是要引起他人的關注,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到難過的時候,都可能做出過激行為,偶爾一次,我們不必如臨大敵,而是平靜地給予共情、及時化解。

如果這種行為頻繁出現,則的確需要糾正和調整,而恰當的方式,既不是激烈的反應,比如批評和斥責,也不是傷害性的處理,比如冷漠。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我們最好找到導致它產生的根源:是否家庭關係不和睦?親子關係不夠密切?是否家庭過於壓抑孩子,導致孩子在他人身上發泄憤怒?

當孩子們之間發生攻擊性行為時,我們需要先判斷是哪一種?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友好挑逗、追逐」、「打鬧遊戲」、「工具性攻擊」這些孩子間的攻擊性行為都是正常的,並且是友好的,絕對不帶惡意的。

當然,孩子由於自身發展的局限性,下手不知輕重,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不干涉,但要關注,必要時加以引導。

而如果發現孩子間的行為屬於「敵意性攻擊」,則需要格外關注。

當然,如果是偶爾性的敵意性攻擊行為,我們也無需大動干戈,認定孩子就是「欺負」或者「被欺負」了。

如果孩子之間有「敵意性攻擊」,下一篇文章來跟大家聊一聊,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我們做父母的如果草木皆兵,時刻讓孩子處於「欺負」或者「被欺負」的角色中,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去辨別真正「欺負」行為的感知能力。

所以我們自己能夠幫助孩子分辨識別對方的行為意圖,是孩子社交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正確認知別人的意圖,之後才有可能正確的幫到我們自己的孩子,使我們的孩子感受到溫暖,善意,還給孩子們晴朗潔凈的天空!

這些文章,你可能會喜歡:

Sam媽,致力於幫助每一位願意改變的媽媽,通過系統學習,深入思考,積極行動,擁有幸福與自由的人生!

微信號:yanzixg123

電話:1326131541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具有攻擊性的幼兒如何教育

丁丁從幼兒園回家後,往往都會先在樓下的院子裡玩一會兒。一天,丁丁哭哭啼啼地從院子裡跑回來了,「王家哥哥搶我的手槍,還打我!」爸爸暴跳如雷:「沒出息,哭什麼哭!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打不贏就用...

矯治寶寶攻擊行為的攻略集

寶寶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寶寶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寶寶的情緒,耐心教導寶寶,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寶寶。寶寶攻擊行為是什麼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