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她會不會流產」!「熊孩子」教育該如何進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網上瘋傳一個妹子的的親身經歷,親戚家的熊孩子駕到,把懷孕四個多月的嫂子猛推下沙發,並說"我想看看她會不會流產!!"

最令人氣憤的是熊孩子的態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網絡上所用的"熊孩子"被網友們界定為那些亂翻東西、搞破壞、不守規矩的孩子。

網友們也無奈表示,最強大的不是這些攻擊力,而是在生氣憤怒的同時,不能和他們一般見識,更無法撕破臉直白地批評。

許多網友甚至感嘆,"熊孩子"擁有的必殺技太多,"他還小、不懂事,任何一項理由都可以將你撂倒在地。

"

我們在責罵孩子的無法無天的同時更要深究其根源,是什麼原因造成熊孩子的如此行為。

關於熊孩子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有多種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本能驅動力的結果。

攻擊性行為與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關。

社會對男子角色的期望之一是強悍有力,對男孩的攻擊性行為也較多寬容。

經常受到父母體罰的兒童,傾向於崇尚武力,習慣於用"武力"解決問題,攻擊性行為較多。

此外,攻擊性行為與孩子身體活動能量過剩,缺乏社會交往能力等因素有關。

探索"熊"出沒的原因

1.好奇心的力量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幼兒性格的典型特徵表現為活潑好動、好奇。

孩子知識貧乏,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是充滿神奇和奧秘的。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試試,往往成人越不讓看,越不讓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則視為"熊孩子來了"。

2.吸引成人關注

孩子們的人生經驗實在是不夠豐富,身體能力卻開始有些增強,這時他們還不能讓成人確定他的能力,但是又太想讓成人們了解,可是爸爸媽媽還有家裡的其他人總是對自己的能力不夠重視的樣子,怎麼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呢?孩子們通過多次試驗,他們發現變身為"熊"可以吸引爸爸媽媽的目光,即使做出了成人不歡迎的事情來也在所不惜。

3.精力過剩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各種能力不斷提高,但成人所能提供的活動環境和條件不能滿足孩子需要,他們剩餘的精力無處使用,也會產生"熊"的行為。

4.受到挫折

孩子在外面或者家庭中受到了挫折,也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聽不進別人的批評或勸導,看不清挫折的實質,一意孤行地堅持自己的做法,固執己見。

或者即使知道錯了也不願意改正,明知故犯。

5.缺乏足夠的交流

在這個發展時期,孩子與父母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往往是孩子變"熊"一個重要根源。

隨著孩子的成長,知識的增加,他們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和知識,獨立性也逐漸增強,如果這時父母還把孩子看做什麼也不懂,事無巨細都要管,孩子就不願意按父母的指示辦事,而是按自己的意願行動。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往往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容不得孩子有一點不同意見,孩子則覺得父母不應干涉過多,自己有自由行動的權力,而雙方又缺乏足夠的交流,於是孩子就會表現出對父母的抗拒和不服管教。

6.獨立意識形成

孩子在擺脫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中,為了尋求或保護逐漸形成的、比較脆弱的"自我",為了抵抗和排除在他們看來是對抗自己的外在力量,往往會出現一些無理的反抗。

他們對父母的言語,不管對不對,一概排斥,目的只是為了反抗而反抗,並沒有適當的、站得住腳的理由,這是孩子要求獨立的表現。

7.教育缺失

這些年,在獨生子女的教育上缺失有很多缺失,家長在物質上的縱容與滿足,造成孩子的自我意識過度膨脹,以至於在其他人家裡作客也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

孩子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往往是"忘我"而不計後果的,待到嚴重的後果呈現後,他們才會有驚恐的心理產生。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盼望的是成人對他們不計後果的諒解,對他們失誤的惋惜。

"熊孩子"出沒讓家庭教育原形紕漏,如何突破小家庭式育兒環境的局限,讓孩子走向更廣闊的大家庭是家長應該重視的問題。

希望家長可以走進"熊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了解"熊孩子",去引導,去鼓勵,去幫助,去發現,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