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分享,有錯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西西媽媽又為西西開始著急上火:上周末,西西在院子裡和一群小朋友玩。
結果,不到一會,西西就和一個小朋友打了起來。
西西媽媽一問原因,原來是那個小朋友想玩一會西西的玩具,西西不願意,兩個人起了爭執,進而動手。
西西媽媽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分享是一種美德,孩子應該從小就學會與其他人分享。
不過,西西媽媽也發現,雖然平日裡對西西進行過不少關於分享的教育,但是西西就是聽不進去。
西西從小的物權意識就很強,自己的東西看得特別緊,特別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
其實,很多媽媽都有西西媽媽這樣的困惑,特別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二胎,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之間也存在著資源分配的問題。
有的家長認為,過度要求孩子,強調分享精神,會壓抑孩子自身的欲求。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分享精神,正確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進行分享呢?
樂於分享的背後:不同的「價值」
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分享是一種美德。
的確,分享作為一個親社會的行為,確實有助於人們在人群中的交往。
特別在這個更多強調合作的社會,樂於分享的人顯然更容易與他們建立合作關係。
如果孩子「天生」樂於分享,這當然是好的,家長也應該鼓勵和支持。
但是,很多情況下,孩子是不願意分享的。
這其實源於,父母和孩子對於事物「價值」的判斷是不一樣的。
比如,別的小朋友看上了孩子的玩具,家長常常會很大方地將它送給別人。
當孩子因此哭鬧、發脾氣,還會被爸媽指責:「不能這麼小氣」、「別這麼不懂事」、「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個玩具嗎?」但是,對孩子來說,你眼中算不上什麼重要的玩具,對於他來講,可能很重要!
媽媽隨手送人的小汽車,可能是他「汽車庫」中最重要的一輛;你以為孩子看膩了的書,提出要送給別人時,他會急得跳腳——這可是曾經陪伴自己無數個夜晚的哄睡故事,它的意義又哪止一本書那麼簡單?
家長不妨換位想一想:你剛買的新手機,會不會輕易借給你的朋友玩幾天?剛買的新衣服、新鞋,自己還都沒穿過,會不會輕易送給別人?如果這些自己都做不到,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呢?
讓孩子學會說不
不懂得分享,固然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是,不懂得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學會對過分、不合理的要求說不,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更大。
前不久,一位國外媽媽對於孩子分享的態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這位媽媽有一次帶著兒子到公園玩。
她的兒子拿著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有6個男孩圍了上來想要分享他的玩具。
兒子明顯不願意:因為來公園前,兒子準備這些玩具是為了和媽媽朋友的女兒一起玩的,他並不想和其他陌生人分享它們。
這位媽媽見孩子不樂意,便告訴他可以拒絕這些要求,「只要說不就好了」。
但是。
這個行為不僅遭到了幾個男孩的「告狀」,並且讓公園裡的其他媽媽對這位媽媽投去厭惡的眼光。
但是,這位媽媽在網絡上反問道:
「沒禮貌的人究竟是誰?是這樣做的孩子和自己嗎?還是明知別人不願意,卻仍希望別人能夠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人呢?」
如果一個成人到公園吃三明治,會有陌生人要求他分享這食物嗎?
如果他明確表達了拒絕,那些有禮貌的、伸手向他要求分享三明治的人會感覺到不高興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這位媽媽最後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會告訴孩子:我們並非活在一個只要有人要求某件東西,你就得放棄的世界。
其實,在教孩子分享之前,我們更需要先教會他們說不····
讓孩子學會分享的幾個小技巧
其實,就像大人做事情一樣,孩子在選擇分享或者是不分享的時候,心裡都會有一桿秤:他們會判斷分享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得與失。
適當的付出和索取合理的回報,並不斷進行平衡和選擇,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路徑。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多進行一些分享行為,不妨讓孩子多從分享行為中取得一些「收益」——當然,這個收益並不是金錢上,而更多的是激發孩子去發現這些非金錢的「收益」。
*教會孩子理解別人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理解其他人的情緒,其實目的是在於讓孩子理解他自己分享行為的意義。
從孩子自己的角度來看,分享當然是一種損失;但是他如果能從其他小朋友的角度去理解或者思考——比如,如果你不給他這個玩具,他會不會很傷心?如何你把玩具借給他,他就會很高興,你也會很快樂,你們還能成為好朋友。
讓孩子理解分享的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分享的「所得」,是刺激他們分享的一個有效途徑。
當然,還是那句話,分享與否,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家長不能強制。
同時,也要給孩子理解和改變的時間——也許這次是因為禮物太珍貴,說不定下次他理解了別人的情緒,就願意分享了。
*分清物權和使用權
這其實是很多家長容易忽視的一點。
很多孩子搞不清物權和使用權的區別,以為把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玩,這個玩具就不是自己的了,他當然不願意分享。
孩子他知道東西借出去,過一些時間還會還給自己,「損失」似乎就沒有那麼大,孩子就可能願意分享。
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如果借出去的這段時間裡玩具被玩壞了,其他小朋友還會賠一個新的給你,孩子也許就會更放心了。
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對於物權的理解和確認規則也是不同的,這也會影響孩子的分享行為。
*口頭表揚
這個方法最直接。
當孩子做出分享行為時,能夠得到家長的表揚,其實也就是多獲得了一份收益。
在這個微小刺激的影響下,孩子的行為也容易發生改變。
當然,我們還是建議,這種表揚僅限於口頭,家長儘量不要用物質利益的刺激去鼓勵孩子分享。
各位家長,對於分享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
你平時又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
______
__________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孩子被指責「自私」,這位媽媽的回答卻獲大家讚譽,物權這樣維護
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出孩子樂於分享的品質,並能夠因此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很多父母想要孩子學會分享,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孩子願意分享,他們就會有面子,有教育孩子的成就感;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