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症所引起的孩子不願上幼兒園,老師拿出兩幅畫,父母忍不住痛哭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不願意去學(幼兒園),怎麼辦?」

每次說到孩子入園困難,許多育兒文就解釋為「分離焦慮」,說是因為孩子安全感不夠、家長陪伴關注不夠……

可孩子不肯上幼兒園,真的全都是安全感的錯嗎?

前些天,我在安徽衛視一檔叫《超級育兒師》的節目裡,看到一個叫軒軒的小男孩的案例。

正好印證了我的這個懷疑:越來越多孩子「入園困難」的背後,其實隱藏的是一個一直被我們忽視的問題。

節目中這個叫軒軒的孩子今年4歲了,要說安全感和陪伴,他可是真不缺——

和其他家庭不同,爸爸在軒軒出生後就放棄工作,媽媽也幾乎是全職在家,兩人一塊專心養娃陪娃:

穿衣洗臉——爸爸伺候,吃飯——爸媽和ipad一起伺候,——爸爸媽媽輪番伺候

可即使擁有爸媽這樣「全身心」「全天候」的陪伴,軒軒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紀,卻成了入園重度困難戶——一個學期去幼兒園只有完整的五!天!

每天早上,全家就得上演一場痛苦的拉鋸戰:

當育兒師在對軒軒一家的生活進行了一整天的觀察後,卻沒有先處理軒軒不上幼兒園的問題。

而是在桌上擺出四樣物品,請軒軒的父母設想,當兒子22歲,大學畢業時,他們最想送給兒子什麼:

(大家也可想想,你會選擇什麼送給孩子)

育兒師明白,這個家庭的問題不是出在方法上,而是意識上。

當你不知道教給孩子什麼,不如想想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

育兒師在通過這樣一個遊戲,讓父母重新思考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最後,爸爸選的是博士帽,而媽媽選的則是代表工作的領帶。

兩人的選擇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一個詞——「獨立」


而育兒師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期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這樣的矛盾所帶來的問題,其實在軒軒現在的生活中,就已經出現了——育兒師拿出兩幅畫:

1、第一幅畫的是育兒師在家裡看到的軒軒:爸爸媽媽圍在他身邊陪他玩。

2、而第二幅畫中,幼兒園裡,育兒師看到的的軒軒卻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完全沒有了在家的霸道與任性,他一個人,孤獨地在旁邊坐著,沒有人和他玩……看著畫中孤獨的軒軒,媽媽陷入了沉思,一直沉默的爸爸也再也控制不住,捂著臉,埋頭哭了起來:

而育兒師接下來的這個問題,才真正揭開了為什麼軒軒,以及許多同樣被父母呵護備至,本該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卻依然不願意去上幼兒園的真相:

當所有的孩子都不和他玩的時候,你能體會軒軒內心的痛苦嗎?

軒軒的入園焦慮並不是安全感的問題,而是獨立的問題,是對幼兒園生活多重不適應問題:

1、他習慣了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適應幼兒園裡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衣

2、他習慣了在家「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不適應幼兒園「下課才能玩」「到點必須睡」的規律作息安排;

3、他更習慣了在家「玩什麼怎麼玩他說的算」的「父母圍繞式玩耍」,不適應幼兒園和小夥伴之間裡「玩什麼怎麼玩要商量要合作」的「平等互動式玩耍」……

入園前,社交自理能力好,家庭作息正常的孩子到了幼兒園的感覺是「多了好多小夥伴」——他快樂;

而軒軒這樣在家被圍著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的感覺則是「咋啥啥都和家裡不一樣?!」——他困惑,他焦慮,他害怕……

是父母的包辦和替代剝奪了孩子成長獨立,為自己做事,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雖然吃的不好,但育兒師驚奇的發現——軒軒在幼兒園其實是可以自己吃飯的)

是父母的寵溺與妥協讓孩子在面對真實的世界時,毫無準備

更值得我們警醒的是,這樣無規則的「快樂教育」,引發的恐怕不僅僅是孩子不上學、不獨立的問題。

視頻中,我多次看到軒軒不如意就打爸爸,爸爸卻笑著忽略的場景:

在家庭會議中,一向和藹可親的育兒師第一次收起了笑臉,毫不客氣的對軒軒父母說了幾句重話。

我想每一個和丹媽一樣曾經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工作的人,都會明白,育兒師的這幾句話,真不是危言聳聽

對於如何建立規則?建立是非觀,又如何從現在開始幫助孩子獨立?育兒師建議父母先從孩子在生活中獨立開始——

1、讓孩子喜歡上「規則」:育兒師將「規則」編成了一個遊戲般的挑戰任務,交給了軒軒

當孩子認為規則是自己的決定,就會更願意遵守。

2、教媽媽如何幫助軒軒設立目標,學會自己玩: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在整個過程中保持態度的溫和和堅定,注意目標任務的合理性。

3、利用自然結果,讓孩子知道吃飯是自己的事:

第二天早上上學前,軒軒又一邊玩著玩具一邊說不想吃飯了——

挨餓的滋味不好受,但少一頓早飯並不會傷到孩子的身體,卻能夠讓孩子明白:吃飯是自己的事,爸爸媽媽沒有義務一直提醒你吃飯,如果明天不想餓著肚子去上學,就記得好好吃飯。

兩年來,軒軒第一次這麼早、這麼順利的去了幼兒園。

而軒軒未來的「獨立之路」,想必還有很長。

我們常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因為分離而存在,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最勇敢的愛,就是讓孩子獨立。

作家李月亮所說:「我們可以在孩子年幼時提供舒適的生活,極致的呵護,但不可能陪他一輩子。

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自己解難題,自己擔風雨,自己殺血路。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而培養一個適應社會的孩子,先從培養一個可以適應幼兒園,適應自己穿衣吃飯,自己玩耍,自己處理人際衝突的孩子開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