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果有人打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原創獨家。

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親子教育好文】

作者:馮塵(爸媽內參主筆)

近日,杭州一所小學,一個五年級的男生鵬鵬(化名)被前桌同學曉曉(化名)拿玻璃瓶劃傷。

這本來只是孩子之間的衝突。

可是,受傷男生鵬鵬的父親,生生把這件事情搞成新聞。

接到學校的電話後,鵬鵬父親第一時間趕到學校,對劃傷兒子的曉曉一頓拳打腳踢,打得對方鼻青臉腫、鼻樑骨折,住進醫院。

「沒多久,鵬鵬爸爸就來了,我還沒說對不起,就被他打了一巴掌。

」曉曉說。

之後,好幾個老師一起用力,才把鵬鵬的爸爸拉開。

孩子被打進醫院,曉曉的家長也十分憤怒,揚言一定要讓鵬鵬爸爸坐牢。

但是,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被打斷鼻樑的曉曉在病床上說了一句話。

「不要不要,鵬鵬爸爸要是坐牢了,鵬鵬會恨我的,我不記恨他,因為我不想失去一個朋友。

經過學校調解,雙方家長願意協商解決。

然而事情即使解決了,這件事情里,所有人都受到了傷害。

看到這種操作,有網友評論:大人不如孩子,一把年紀都活到狗身上了。

站在鵬鵬的角度看,自己傷口縫了八針,同學被父親打進醫院,父親被判行政拘留15天,而他的媽媽,一次面對這麼多變故,快要扛不住了。

怎麼看,都是四面楚歌。

造成這一切的,是他護犢心切的父親。

父親出手打人,也許初衷是給孩子出氣、報仇,可結果,卻是對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二次傷害。

02

因為孩子爭端引發大人武力,繼而打進派出所。

在網絡上一搜,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2017年7月,江蘇鎮一家遊樂場內,因為兩個孩子的推搡,一位爸爸將另外一個孩子舉起後重重摔下,繼而又毆打孩子的母親,最終打進派出所;

2015年9月,上海嘉定區一對鄰居,因為自家孩子被鄰居孩子欺負,家長拎起鄰居孩子就打,進而引發大人之間的爭端。

結果一方被打成輕微傷,另一方因涉嫌故意傷害罪被起訴;……

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都在想:父母打人時,孩子在幹嘛?

在那種場景之下,孩子的選擇只有一個:旁觀

看自己平時里依賴、崇敬的父母,被魔鬼上身,瞪著眼、齜著牙,衝到自己前面,用最原始的手段,替自己解決爭端。

經歷過的孩子都知道:此刻,內心唯一的感覺就是恐懼。

怕父母受傷害,更怕父母恃強凌弱,獸性十足,毫無風度。

父母受到的法律制裁,很快就會過去。

而孩子,卻一直都要受到自己內心的制裁。

要不是因為我軟弱……

要不是因為我生事……

要不是因為我沒用……

原本,只是和同齡人之間的小爭端,過去了,也就過去了。

誰不是在磕磕絆絆中成長?

可因為父母的強勢介入,一切後果,都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

無盡的自責,反倒成了成長的負擔。

而且,當父母強勢介入時,孩子的自我,早已被踐踏。

父母該明白,「你打傷了我的孩子」不同於「你打碎了我的花瓶」。

因為花瓶碎了就碎了,孩子身體的傷害會很快恢復,心靈的創傷若不及時撫慰,卻會成為終身的隱疾。

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都屬於自己。

他們的自我,值得被尊重,也應該被尊重。

03

我上初中時,因為和一個男生推搡,從樓梯上滾了下來,腳踝受了傷。

一個妙齡少女,躺在地上,姿勢難看,忍著疼痛,還被一堆同學圍觀。

當時真是恨死了那個男生,在心裡默默發誓:此仇不報非君子。

我爸的單位離學校特別近,接到電話沒一會兒就來接我了。

到教室後,他平靜地問我,「能走嗎?」

我說能走,我爸還是背起我,去了醫院。

出門之前,他在教室環視了一周。

那一瞬,我看到了那個男生的眼神,滿是恐懼。

而我在爸爸背上,很得意。

我休息養傷期間,男生來家看我,見到我父母時,也是低著頭不敢看的樣子。

再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次在學校外面碰到我爸,那個男生哪怕正在和同學打鬧,也會馬上就收斂自己,低下頭小心翼翼地走過去。

那次受傷,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算是一個不小的事故了,可我的心裡,沒有留下任何陰影。

甚至,我都記不起腳踝的疼痛是什麼感覺。

只記得,那段時間,爸媽對我特別溫柔,特別關切。

至於害我受傷的男生,直到現在,我都清楚地記得他看我爸的眼神,然後忍不住笑出聲來,心裡特別爽。

爸媽問過我事情的原委,也輕微地責怪過我不懂得保護自己,卻並沒有對傷害我的男生有過任何微辭。

他們嘴上沒說,卻用行動傳遞給我一個立場:你們之間的事情,你自己處理,我們不作為。

現在想來,那份不作為,正是對我心理最大的尊重和保護。

讓我有餘地去梳理自己的心情,也有機會去反思和觀察自己的行為。

我一直在想:我爸並沒有對那個男生表現出任何敵意,為什麼他看到我爸時總是那麼恐懼?

答案大概是:在孩子心裡,每個父母都是會護犢子的巨人。

當傷害發生,他內心已經對對方的父母心存忌憚。

「完了,他家父母一定不會放過我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折磨。

如果一定要用到「報復」這個詞,打那個孩子一頓,只會把他的恐懼和愧疚,轉化成身體的傷害和內心的仇恨,這對自己孩子來說,百害無一利。

靴子砸到頭上的痛感,遠不如「等待靴子掉落」的煎熬來得磨人。

為人父母,只要你堅定地站在子女身後,就已經是一種保護。

04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應該怎麼做?

首先,第一時間關心孩子受到了什麼樣的傷害。

這傷害,包括身體的,也包括心理的。

身體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撫慰。

在孩子受到傷害的第一時間,父母的關心和支持,可以說是最初的療愈。

那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好了,現在我終於安全了。

其次,了解事實的真相。

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向他詳細了解事情的經過和原委。

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幫孩子分析自己在事件中的對錯。

如果只是打鬧中的意外,寬容便好。

誰的成長過程沒幾個小插曲?

如果孩子是挑起事端的一方,要鼓勵孩子去道歉;如果孩子是單純的受害者,那麼,一定要支持孩子去要一個說法,傷人者,必須道歉。

道歉並沒有什麼用,但是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告訴孩子怎樣面對同齡人的「欺負」。

默默忍、告老師、告家長、打回去?

這是一個一直被討論,卻一直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在眾多的觀點中,我比較贊同的是:要讓孩子有打回去的勇氣,也要有不被欺負的底氣。

打回去的勇氣,源於孩子對事件的認知。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

如果有人故意欺負你,你一定要打回去,不是要讓你打贏,而是要讓打你的孩子明白,你不是個任誰都可以捏一把的軟柿子。

而不被打的底氣,源於的氣場。

自尊和自信的孩子,永遠都不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而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源於愛和相信。

以上所說,僅僅針對同齡孩子間偶然的爭端,如果有長期的霸凌,家長一定要強力干預。

作者簡介:馮塵,富書籤約作者,用走心的文字,寫理智的觀點。

代表作:《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

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

✍ 謝麗華,80後寶媽記得小乖剛上幼兒園沒多久,許是年紀比其他小朋友要小些,許是剛從老家過來,看著比較內向。有幾次洗澡時發現手上有磕著碰著的跡象,當時想著是小,不注意自己撞桌子上了。直到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