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訓娃」小方法,讓我們將愛和權威進行到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Cindy說:
話說上一次(點擊:父母的4種教育風格,只有這一種能給娃幸福)我和大家分享道,3歲前,父母必須是孩子的權威,因為只有權威型的父母,才能造出幸福的孩子,當然,權威不僅僅指的嚴格要求,同時是積極響應,及時滿足,善於表達愛,只是在安全等原則性問題上一定不能對娃妥協,俗話說「溫柔地堅持」。
好多媽媽給我留言,是啊,一開始溫柔啊,可是很快堅持不了啊!娃都哭崩了啊!還有媽媽說,娃發起瘋來真的要把我氣瘋了!上次終於忍不住打了他幾下,他竟然還手還多打我幾下,這是要造反的節奏嗎!!
面對一言不合就哭鬧崩潰的娃,我們到底如何將愛和權威貫徹到底?
01
我們被娃逼崩潰後常犯的錯
1.規則不清、優柔寡斷
留言說「溫柔有加,堅持不了」的那個媽媽很有代表性,我以前也是這樣的,剛說出一個規則,看土根哼哼唧唧不服從或大哭大鬧幾聲,就趕忙說「好吧好吧,媽媽給你」……一言既出,前功盡棄。
有一陣子,土根從托班回來,因為餓,習慣在晚飯前吃點點心。
本來只是正餐前稍微來點鋪墊,結果他就變成光吃點心,到了正餐已經吃不下了。
土根爹跟我說,你幹嘛給他這麼多點心,我說他餓啊,他餓的樣子(伸著手問我要吃的,一邊張著嘴說啊啊啊)真讓人心疼而無法拒絕啊!一邊說著,這是最後一塊餅乾咯,一邊聽他叫喚又給他拿一塊……
好吧,我意識到是自己模糊不清的規則和優柔寡斷助長了他的壞習慣。
在制定規則後,只有堅決執行,娃才會知道你的界限,爸媽不是「聽我擺布」的!
2.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就動手打人
不得不承認,打人真是最無奈最無能之舉。
我也打過土根,有一個早晨,眼看著上托班快遲到了,土根在水池邊玩水,剛換好一套衣服,就被他弄得全身濕透。
從水池邊抓回來換上新的,一個沒看住又把手伸進了馬桶,袖子又濕了……因為土根的幼兒園有嚴格的接送時間限定,遲到就會被吃閉門羹,而我又安排了滿滿的工作,真是氣得直接在他屁股上打了兩下。
我得承認,當時我不知道除了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停下來了,以及,找不到發泄自己憤怒的出口。
冷靜下來看,打人也許可以即時解決問題(讓土根從嗨翻天的玩水換成大哭特哭模式,並讓自己好受點),但對於他好習慣的養成沒有任何幫助,或者說,僅僅是讓孩子明白了,「我不能玩水,否則媽媽會打我」;而不是「我不能在這個時候玩水,因為那樣的話去幼兒園會遲到。
」
這就是土根的私人醫生說的「打孩子無用」的道理:打孩子,引導他們行為的是外在的威脅,而非倫理道德或情感支持。
這對於培養有情商、有責任感的娃,毫無用處。
3.覺得孩子哭鬧的情緒是「非常錯誤」或「需要隱藏」的
出於文化或教育背景不同,每個人對情緒的態度都不一樣,比如義大利人覺得,發泄情緒是必須的,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很多中國人覺得,表現情緒會讓人變得懦弱、令人感到難堪,所以經常壓抑(我和土根爹吵架後經常討論這種有趣的現象,因為他生氣的時候總是氣呼呼地發泄,而我總是異常冷靜)。
心理學家說,你對自己或他人地情緒抱有地看法就是「元情緒哲學」,它能預測你會如何對孩子的情緒做出反應,而你的反應模式,又能預測孩子將來調控情緒能力的高低。
很多父母只允許孩子表達高興或安靜這樣的正面情緒,卻不允許孩子表達恐懼和憤怒,這是「不人性」的。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不會讓人變得軟弱或強大,它只會讓人更加血肉豐滿。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洪水時,父母首先就不該對情緒有「偏見」,不故意去壓抑孩子的情緒,允許適當發泄、甚至可以抓住機會,用無限的「共情」,安撫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並處理自己的情緒。
02
如何將愛和權威執行到底?
愛和權威的平衡,對新手父母來說真的是一種挑戰。
我自己都曾感覺分分鐘精分,上一秒對土根愛得你濃我濃,下一秒直接吼成神經病。
面對娃的無理取鬧(撒潑打滾、崩潰哭鬧),可以用假裝無視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即時解決問題,我以前分享過:這件每天都可能發生的小事,媽媽一念之間的反應,直接影響了寶寶的情商!但是對於稍微大一點的孩子(能聽懂些道理了),其實可以引入這些更有長久教育意義的手段了。
1.充滿「愛心」的訓導——共情+解釋規則
我以前在(邊看手機邊陪娃,小心娃的問題解決能力會下降!)這篇文章里分享過,孩子的大腦發育,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無論是智力還是道德感的發展,前提是讓孩子知道, 「我是安全的」,即便自己犯了錯,「父母還是愛我的」。
怎麼在吼娃的時候讓他知道你還愛著他?這個世紀難題其實很簡單!就是——
共情+解釋規則!
土根玩水快遲到的案例來說,我以前的訓斥是這樣的:
「你給我下來!不要玩了!再玩衣服又濕了!你太不乖了!」
加上共情和規則的解釋是怎樣的?
「親愛的,媽媽知道玩水很有趣,媽媽下次陪你一起玩好嗎?但現在再玩水就遲到了!老師和小朋友都在等你呢!你想讓他們等很久嗎?」
這兩句話對於當下的意義很可能「無效」,無論說什麼土根都會繼續選擇無視我繼續玩水,但從長遠來說,後一句更有可能培養出「具備高情商和良好道德習慣」的娃(到4-5歲就能看出成果了)。
這是有心理學家的實驗數據支撐的。
有明顯效果的案例是,土根常常去摸廚房裡的烤箱,我以前會簡單粗暴地說:
「不許摸!燙!」土根常常被嚇一跳,然後繼續手賤要去摸。
現在我會跟他嘮叨:
「不能摸哦,烤爐很燙!摸了手上會受傷,寶寶會很痛!媽媽會心疼。
」(再配合一個心疼的表情)
幾次以後,土根似乎對「痛」、「心疼」這兩個詞有了反應,一般說過一次就不會再去試探我的底線了,估計他體會到了,媽媽是如此慈眉善目溫柔可人又為我著想……哈哈。
2.愛的「懲罰」——讓孩子「自食其果」
當然,大部分時候娃是沒那麼好掌控的,你無論是吼叫還是溫柔地堅持,在當下他都可能當耳旁風,甚至一哭二鬧三打滾,愈演愈烈。
有一個很有效的懲罰措施是—— 讓孩子自食其果。
(讓孩子以為是自己的選擇,卻看不出是大人處心積慮哈哈)
這個看起來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但研究證明,當給予孩子犯錯的自由,並且能夠親身體驗後果的時候,他們學得最快。
事實證明很好用。
有一次我在做飯的時候,土根哭鬧著要來搶我正在切的辣椒,還搬來了他的小汽車,踩在上面來夠(我也是驚呆了,小猴子會用工具了,進化的一大步啊)。
我做飯已經手忙腳亂,還要防止他把廚房裡的鍋碗瓢盆砸了,我把他的小汽車關進廁所,他又搬來他的凳子……順手還搶了一個胡蘿蔔砸我!我一狠心,在他又拿到辣椒跑開的時候,我沒去阻攔。
幾秒鐘後,只聽「啊」地一聲尖利的哭聲,哈哈,我知道他被辣椒辣到了。
我憋著笑走過去問,怎麼啦寶寶,哦,辣到啦!媽媽跟你說不能吃辣椒的呀,很辣吧!我抱起土根來哄,他靠在我肩上抽泣著,顯然被這味道嚇壞了。
這時候語言都是多餘的,給個愛的抱抱,抓住好時機進行剛才那場戰鬥的「和解」。
這就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也是,不自己體驗過,怎麼會知道「辣」的滋味;我們自己也不曾是「痛到最深處才選擇放手」的嗎?
後來,土根看到辣椒就露出秘之微笑,然後逃走了。
3.強化教育成果——對不良行為的消失進行表揚!
我們都知道,對良好行為的強化能增加這些行為發生的頻率,表揚帶來的積極效果比懲罰更有效。
但別忽略了,當寶寶的某個不良行為消失的時候,也要進行表揚!因為對不良行為的缺失進行表揚和對良好行為的出現進行表揚是同等重要的!
土根一向自主進食,但也常常吃得一踏拉糊塗,或者扔了一地,每次吃完,他爹都要拿著毛巾擦半天餐椅和地,我則要給他洗半天澡……
但有一次吃完飯,土根竟然把地上的食物自己撿起來了,還拿著紙巾對餐桌擦擦擦,然後把粘了各種菜的紙巾往自己臉上擦擦擦……雖然擦得更慘不忍睹……但是他開始有意識地知道要「清潔」了,只是方法不對。
我表揚他說,寶寶太棒了,知道要乾淨了!媽媽親親!不過要這樣擦才對哦!
其實,土根擦得怎麼樣都沒關係,重要的是及時對他「沒有亂扔食物」進行正向鼓勵。
幾次以後,土根很少扔食物了,而擦手成了習慣(經常吃了一半問我們拿紙巾)。
上面講了幾個恩威並施的小方法,可以靈活運用。
但最終我還是想說,任何的表揚或懲罰,都是基於足夠的愛和陪伴的,否則,孩子就會非常聰明地利用這一點——比如故意惹你生氣,或者討好你,來引起你的注意!我們應該在孩子聽話的時候給予他們高質量的關注,而不是只有在娃滿地打滾時,才束手無策被迫立規矩!
瓜媽最後說:
Cindy今天分享的幾個小方法,也是我常常用在瓜瓜身上的,尤其是「讓孩子自食其果」那一點,對調皮的瓜瓜尤其管用,在安全的情況下放手給他試錯的自由,他真的能更快地成長。
育兒:教孩子管理好情緒,才能更好制約自己的行為
現在的孩子都是「掌中寶」,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可以隨意「呵斥」,動不動就會傷害幼小的心靈,還會造成童年的陰影。可是孩子始終是在跌撞中成長起來的,僅僅憑藉和風細雨的語言是無法讓他沿著「軌道」行走的...
教會孩子規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舉起「懲罰」的棒子
現在的孩子都是「掌中寶」,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可以隨意「呵斥」,動不動就會傷害幼小的心靈,還會造成童年的陰影。可是孩子始終是在跌撞中成長起來的,僅僅憑藉和風細雨的語言是無法讓他沿著「軌道」行走的...
BEABA育兒:孩子哭鬧時,你的反應決定他的情商
俗語說得好,六月的天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各位爸爸媽媽當遇到寶寶哭鬧,往往手足無措,甚至對寶寶一頓指責。當孩子哭鬧時,你的第一句話是什麼?是直接來一句「哭什麼哭?整天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