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告狀」家長就制止,背後的原因弄明白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媽媽反映:孩子小志上了幼兒園後,開始學會「告狀了」,當小朋友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時,他就會立即告訴老師。

比如排隊喝水時,飛飛不遵守紀律,隨意插隊,小志馬上向老師告狀:「老師,飛飛插隊。

」午睡時間,小志又開始告狀了:「老師,點點不睡覺,還跟其他同學說話。

」對於小志的這種行為,媽媽很擔心,害怕他長大以後會變得心眼太小或喜歡挑弄是非。

造成孩子喜歡告狀的原因有很多,當孩子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他會選擇用「告狀」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抒發心中的不平,渴望得到老師或父母合情合理化解矛盾的支持。

比如堆積木活動中,琳琳搶了浩浩的積木,浩浩嘗試和琳琳溝通,希望她能把積木還回來,可是琳琳非但不聽,反而還把浩浩推倒在地。

對於這種類型的「告狀」,父母或老師應該認真傾聽,仔細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判斷孩子是不是受傷害的一方。

如果是很小的矛盾,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想主意想辦法,引導孩子學會解決衝突,並藉此機會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鼓勵孩子不逃避問題。

如果是孩子不能解決的矛盾,家長要及時肯定表揚孩子的做法,積極回應孩子的訴求,採取措施幫助孩子走出不利的處境,由於孩子表達能力有限,不能清晰準確的還原當時的情境,所以,家長在解決矛盾時要詳細了解事件始末。

當孩子的規則意識逐漸增強時,也會選擇用「告狀」的方式來規範他人行為。

比如星星看到優優玩完沙土不洗手就去吃東西,馬上跑過來告訴老師,優優做的不對,沒有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有了是非對錯的初步判斷力,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注意及時規範孩子的行為,要求他們遵守規則。

同時家長要注意的是,處於規則敏感期的孩子對規則有著特殊的感受,當看到其他小朋友違反規則時,往往會急於做出自己的判斷,並作出相應的舉動。

而家長應提前告知孩子,這種時候首先應該當場勸阻,當發現自己說出口後效果不大之後,再開始向大人求助,比如以「告狀」的方式制止不道德的行為。

這樣一來,既保護了孩子操守為重,努力遵循規則自覺性,又鼓勵了孩子敢於表達,善於化解問題的積極性。

還有一種孩子屬於「惡人先告狀」類型的,明明自己做的不對,反而歪曲事實,告訴老師是對方做的不對。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和老師一定要引起重視,通過了解事情的真相,採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健全孩子的價值觀,引導孩子科學成長。

成長玩伴BUDDY NIU成才習慣管理器通過提醒與反饋的功能,不斷優化和端正孩子的核心價值觀,構建兒童成才好習慣。

在提醒孩子的同時,還為家長提供了全球領先的PWE智慧成才教育理念,系統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學性,平衡培育下一代終生成才。

總之,家長要分清孩子愛告狀的緣由,不同情況不同對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也要避免孩子成長為行為刻板的人。

* 內容來源: 原創,作者:閆蕊。

* 綜合編輯:智慧MOTHER運營團隊

本文章內容歸MOTHER平台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3歲以前,父母不做旁觀者

孩子們之間難免會有小摩擦:欺負人了,被欺負了,發怒了,傷心了……當這一切發生以後,我們會怎樣緩和孩子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友好相處?帶孩子去兒童遊戲場所玩的時候,我們常常能夠觀察到各色各樣的孩子以及...

如何在黃金期培養孩子的情商

孩子在群體里,如何和小朋友相處、如何解決與小朋友的衝突、怎樣表達自己的立場、如何與別人交流協商。在孩子性格塑造的黃金期,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引導?才能夠讓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一些初步技巧,並逐步培養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