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親子溝通開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效的親子溝通,不僅能和諧親子關係,還能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給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提供參考的依據。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親子溝通過程往往出現各種不對等的現象,這種不對等的親子交流會給孩子的人際交往帶來負面的影響。

親子關係中問題表現

1.以自我為中心,家長說了算。

親子溝通中的家長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導致親子溝通不暢的較普遍原因之一。

家長之所以會以自我為中心,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的權威意識——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理所當然聽我的。

甚者,連幾點喝水、幾點上廁所等也統統由家長來安排,孩子只要聽指令行事就可以了,這不僅打擊了孩子在親子溝通中的主動性,還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性。

因此,孩子在人際交往時缺乏主動性。

家長的自我中心主義還體現在隨意打斷孩子的表達。

前一秒,孩子還興致勃勃地分享幼兒園發生的趣事,後一秒就被家長打斷了。

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溝通的興趣,甚至可能在表達中背負心理壓力,急切地想表達卻又怕被打斷,這種心理壓力也會帶到他與小朋友們的交往當中。

2.缺少尊重,盛氣凌人。

有些孩子在家裡很少受到尊重,在家裡做了什麼「錯事」總是得不到應有的辯駁。

家長這種盛氣凌人的態度會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向兩個極端發展,要麼學著大人對其他孩子強勢,要麼逆來順受,一言不發,一副受氣相。

孩子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才會形成健全的性格特徵,才會在今後的人際交往中取得主動。

因此,家長在親子交流中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孩子能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3.情緒化嚴重,堅決不服輸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帶著情緒處理問題,這樣做,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為親子溝通設置了更大的障礙。

而且,情緒化的家長往往會教育出更情緒化的孩子。

曾經一個孩子對母親說:「我不喜歡你了,我讓大家都不喜歡你」,母親也正好在氣頭上,回應道:「我才不用你喜歡我」,結果他們倆「冷戰」了一下午。

這種情緒化的「遺傳」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不會起到什麼好作用的。

4.態度強硬,寸步不讓

我們時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也會在孩子身上得到反映。

如果父母說話的口氣過於強硬,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俗話說,二虎相爭,必有一敗。

發生了分歧,父母和子女都不肯讓步,不僅孩子心裡受傷,父母心裡也好不了多少。

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勝利的一方,反映出來的只是親子溝通的失敗。

而這種強硬的態度也會體現在孩子的人際交往當中。

改善親子關係的策略

1.平等地對待孩子

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對等的,不同的地方在於年齡的差異,而這不應該是掌控親子關係的首要條件。

在親子溝通中,雙方地位平等才能友好地發展下去。

2.傾聽為主

如果您願意聆聽孩子的心聲,那麼孩子會非常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您,也更能理解父母的需要。

而且,傾聽是相互的,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抱以更多的理解。

這樣會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能注意到其他孩子的想法,能顧及他人的感受,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有益無害。

3.要有幽默感

跟孩子在一起,切忌太過嚴肅,要輕鬆一點,活潑一點。

即使孩子犯錯,也不要得理不饒人,對於孩子,多一些寬容,其實也是對自己好。

在孩子生氣的時候講一個笑話,孩子在歡笑中就能忘記剛才的不快,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個幽默活潑的人更要注意這一點。

而且幽默的性格會使孩子對其他孩子能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容易在意見不一致時化解雙方的矛盾,把握人際交往的主動權。

心貝網結語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希望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尊重,而這種尊重的前提首先是從親子關係開始的。

如果一個孩子在親子關係中都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又怎麼會去尊重父母,更談不上去尊重同班的小朋友了。

在此,心貝網小編提醒各位家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從親子關係開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位朋友。

本文由心貝親子網(微信訂閱號:心貝親子)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8個技巧,家長必知

也許很多家長都很痛苦,就是每天回家不知道與孩子怎麼溝通,親子之間卻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長不知道孩子想什麼,孩子也不想和家長交流,慢慢的親子關係變的緊張。為什麼親子之間不能很好著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