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101151541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 第三,修三苦者。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2],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 ... 這是小小魚的部落格希望在這裡紀錄與分享自己學習廣論的心得,並能與班上各位同修及所有對廣論發心學習之善知識進行廣論義理與佛法探討,希望能營造一正面、和諧且如理如法的討論空間,並引發熱烈討論與迴響。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101151541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菩提道次第廣論參考資料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廣論科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諦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三」:思惟三苦   ◎   廣論原文第166頁第04行開始至167頁第01行止:   午三、思惟三苦分二:一、依廣大行派 二、依甚深見派 第三,修三苦者。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未一、依廣大行派分七:一、壞苦 二、苦苦 三、行苦 四、由三種受中產生煩惱之理 五、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六、須從三受中以三觀遮止之理 七、標明出處 申一、壞苦[1]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2],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比如在嚴重發炎的熱瘡或者熱癰上面灑上冷水時,會產生一種好像是安樂的感受,生死中所有的樂受就像這樣,一旦壞滅時,還會生起眾多痛苦,所以稱為壞苦。

  此復非惟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不僅是樂受本身,包括和樂受相應的其餘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各種有漏境等,都是壞苦。

比如:嚼口香糖時,會有香甜、清新的樂受。

這個樂受不可能獨立出現,它需要由許多因緣聚合才能產生。

其中,色法方面,包括能引起樂受的所緣有漏境——口香糖,又有身根、舌根,還有根依的舌頭、牙齒等;心法方面,除了受心所之外,還有和它同時相應的四種遍行心所——思心所、觸心所、想心所、作意心所,以及心王——舌識和意識等。

這些都是壞苦。

以下歸納壞苦。

體相[3]:流轉生死者所有的有漏樂受,在壞滅時會引起其他眾苦。

釋詞:產生和安住時似乎安樂,而壞滅時能產生痛苦,所以叫壞苦。

差別[4]:在某時能產生痛苦的樂受,和此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生起樂受之因的所緣有漏法。

舉例:總的說來就是一切有漏樂受。

比如,天熱時吃西瓜、吹涼風,身體勞累時躺下來睡覺。

須知,這裡所說的壞苦不是苦受,而是苦的自性。

申二、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5]熱水等變異觸[6]時,起極楚痛。

如是當知,苦受隨才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譬如腎痛。

又比如熱癰發炎痛苦逼切難忍,又遇到熱水等能變異觸時,便會生起劇烈的疼痛。

由此應當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觸惱身心,所以叫苦苦。

比如腎痛。

  此復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應的其餘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以下歸納苦苦。

體相:剛產生時,就對身心做逼惱的受。

釋詞:這種受剛產生以及安住時,就對身心產生逼惱——苦的作用,而且本性是苦,所以叫苦苦,也就是以苦為苦。

差別:剛一產生便能生苦的苦受,和此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生受之因的所緣有漏法。

舉例:總的就是一切苦受。

比如,死亡、遭遇車禍。

申三、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又比如熱癰,在沒有接觸到冷水和熱水等時,沒有明顯的樂受和苦受,是一種有漏的捨受。

這個捨受被粗重所隨逐的緣故,稱為行苦。

捨受有善、惡、無記三種,善的捨受中又分有漏和無漏。

這裡所說的捨受排除了無漏捨受,因為無漏捨受不屬於苦諦所攝的緣故。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僅是捨受本身,包括和捨受相應的其餘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以下再說明行苦之相。

觀察的對象是有漏近取蘊,觀察的角度有二:一、近取蘊是由業惑所造集,以遷流為苦相;二、由近取蘊能集眾苦,以粗重所隨為苦相。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有漏近取蘊由於受過去的業和煩惱支配而變化,所以稱為苦。

《三藏法數》說:“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穩故也。

”一切有漏法是由業惑所造,所以難免有生、住、異、滅等四相遷流,是一種沒有刹那常住安穩的苦。

經中說:“若非常,即是苦。

”比如,射出去的箭,在飛行過程中,由於被動能所推動,每一刹那都在不由自主地向前飛行,這就是行苦。

一切由業和煩惱所引生的近取蘊,在它的自體當中,能生起一切煩惱與痛苦,因此“一切是遍行粗重所攝”。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而且是被能引發未來痛苦與煩惱的種子所隨逐,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

“遍行”即周遍、充滿。

三界六道,上到有頂下至無間地獄,不論是胎、卵、濕、化哪一種生命,時時刻刻都被粗重所隨逐,無一例外。

或者無論是苦受、樂受還是捨受,都不離粗重性,充滿了粗重,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

換句話說,一切有漏的近取蘊都是行苦的自性,無一離開行苦。

由於這個行苦,世尊才說“有漏皆苦”。

以下歸納行苦。

體相:與能生煩惱以及痛苦的粗重相應的有漏法。

釋詞:以業惑造作的五蘊,遍及於一切內外諸有漏法之中,所以叫遍行苦。

差別:有漏捨受,和捨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

舉例:總的就是一切有漏捨受都是行苦。

比如,癰沒有遇到冷、熱兩種觸時的狀態。

由於凡夫一切時處都落在苦、樂、捨受當中,而這三種受,與受相應的一切心、心所,以及當時所緣的諸有漏境(如自己內在的根和根依、外在的色法等五境),都是苦的自性,含攝在痛苦當中,所以總的就說“有漏皆苦”。

換句話說,我們現前從身到心、從內到外,一切的本質都是痛苦。

再看“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此句的含義。

我們這個身心的取蘊是由業和煩惱所造集,一直被業和煩惱所控制。

同時在這個取蘊當中,潛伏著能引發後後煩惱和痛苦的種子或功能,所以一遇到外緣,都會立即引發貪、瞋、癡等某種煩惱,隨著煩惱就會造業,造成了後世的痛苦。

因此,後後的一切惑、業、苦,都是由於近取蘊中攜帶了煩惱種子的緣故。

以下先說隨著受產生煩惱之理,再宣說隨煩惱引苦之理。

申四、由三種受中產生煩惱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由於近取蘊被煩惱種子所跟隨,這樣如果生起樂受,隨著樂受貪欲便會增長;如果生起苦受,隨著苦受瞋恚就會增長;如果是不苦不樂的捨受,那麼就會隨著這個粗重身,對無常性執著為常等,愚癡便會增長。

文中“等”字包括對眾苦執著為安樂、對不淨執著為清淨、對無我執著為我,加上對無常執著為常,就是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執著。

由此可見我們凡夫平日的狀態,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是歡喜就是憂,要麼就是愚癡。

若不修解脫道,決定逃不出煩惱的狀態,毫無清淨可言。

身心稍得一點樂受,便立即生起貪欲。

比如,一嘗到味道鮮美的菜,馬上就生起貪欲,筷子不停地往這個盤子裡伸。

又如一受到別人的吹捧,就心花怒放,露出幸福的微笑。

凡夫就是如此地不自在。

如果悅意境界現前,根、境一接觸便生起樂受,由樂受馬上就能引起貪欲,心裡便生希求之心。

這就是因樂受而貪欲隨增。

相反,如果不悅意境現前,稍有苦受,便心生惱怒。

所以,要讓凡夫發脾氣非常簡單,因為他的相續中本來就是粗重隨逐,心中早已埋好了炸彈,只要製造一點不悅意的色聲香味觸,做為導火線,他馬上就會勃然大怒。

比如,罵他兩句,瞪他一眼,或者在他家門口潑點髒水,這一點小事,不懂得對治的人決定會由苦受而立即瞋恚隨增。

有人會想:我在不苦不樂時,既沒有貪也沒有瞋,這時會有什麼煩惱呢?實際上,雖然沒有貪著或者惱怒,但是卻落在顛倒的愚癡狀態中,比如對自己這個有漏的取蘊身,認為它可以永遠存活,認為它很好看、很乾淨,認為沒有苦樂的狀態已經很安樂,或者認為這個是實有的我。

這些都是緣取蘊而生起顛倒執著,所以由於捨受愚癡便會增長。

由此可見,凡夫的特色就是一天到晚煩煩惱惱。

申五、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

瞋於現法起憂戚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其中以貪欲三門造作有漏業,能感得將來在五趣中受生等眾多苦惱。

以瞋心能感得在此生中心生憂惱、口中愁歎,由此因緣造作三門惡行,在來世中感受惡趣眾苦。

又在不苦不樂的捨受當中生起四種顛倒想,這四種顛倒想的癡一直伴隨著貪瞋所生的痛苦中。

有人會問:以貪瞋而導致在後世中感受痛苦,為何前者所感是五趣中的痛苦,後者唯感惡趣苦呢? 這是由於因上煩惱作用的差別,而導致果的差別。

以貪所攝可以造集有漏善業和有漏惡業,所以分別感得善惡趣的苦。

比如,若貪求後世的人天異熟而做布施、持戒等,以此貪愛會引生後世在善趣中受生、死亡等苦果;若貪求現世八法而造惡,就會在惡趣當中受苦。

而瞋恚則唯是損害他人的惡心,所以決定感召惡趣之果。

又有人問:為什麼愚癡會對貪瞋所感的二苦隨逐不捨呢? “愚癡”的特色就是非理作意,而正是非理作意才引生並且增長貪瞋,所以說由愚癡而對貪瞋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也就是說,只要愚癡存在,貪瞋所感的二苦就會在相續當中緊緊跟隨,無法擺脫。

例如:所謂的美女,其實只是一個外面包了一層皮膚的活動廁所,但是人們依靠非理作意,將此不淨相渲染成美麗潔淨的假相,而且會放大。

於是,內心便會耽著這種美妙的假相,而導致貪欲不斷增長,如此必將感得三有的生等眾苦。

由於這個道理,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上說:“依於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依於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

” 應將以上這兩個科判的內容,歸攝在五取蘊行苦的自性上,這樣才能掌握關要。

以上所說三有當中的無量痛苦,它的根子就是我們這個有漏近取蘊。

只要我們仍有這個近取蘊,再加上非理作意,就可以斷定自己的一生乃至盡未來際,都會和煩惱永遠相隨,沒有片刻不起煩惱。

那麼,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如理作意。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觀住輪番淨修法》當中說:“三有輪迴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 因此,下面就宣說對治的方法。

申六、須從三受中以三觀遮止之理 “三種觀”就是觀樂受是苦,觀苦受如毒癰,觀捨受自性是無常壞滅法。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因此,對於樂受應當觀為苦,以滅除貪欲。

樂受表面上是樂,實際上是苦,以往未能如實了知,現在認識之後,就應認識到樂受痛苦的本質,從而遮止貪欲。

也就是必須將“執苦為樂”改為“認樂為苦”。

  於諸苦受,應做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癰,滅除瞋恚。

對於苦受,應當思惟:這有漏五取蘊是眾苦的因緣,痛苦從此處出生,就像毒癰一樣,常常觸惱身心。

應該這樣思惟來滅除瞋恚。

毒癰本來就會產生痛苦,同樣,有漏蘊本來就會產生痛苦,這是自然規律,所以不應當生瞋心。

比如,家裡的廁所本來就會長蛆,不應責怪他人。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

對於捨受,應當觀它的自性是無常,以及五蘊具有通過修無我空性可以滅盡的自性,這樣思惟就能滅除一切常樂我淨的顛倒愚癡。

  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總之,應當通過如理思惟,不讓三種受成為三毒之因。

申七、標明出處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抉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第六十一卷)的意趣而宣說。

[1]壞苦:藏文中直譯為“變苦”。

[2]癰:熱性膿瘡 [3]體相:定義。

[4]差別:內容。

[5]觸:“觸熱水”的“觸”是動詞。

[6]變異觸:指五境色聲香味觸當中的觸塵,此處的觸是名詞。

黃郁棻/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日常師父「廣論」第一輪開示:決...|日誌首頁|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上一篇日常師父「廣論」第一輪開示:決擇能趣解脫道性...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續一)...回應 cfyu8989'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cfyu8989's新文章毗婆舍那27-25介紹勝義諦毗婆舍那27-23辨析無為法無諦實毗婆舍那27-24介紹世俗諦毗婆舍那27-22顯現如幻之理與略述緣起毗婆舍那27-21介紹諸法如幻毗婆舍那27-20探討分別知如何假立境毗婆舍那27-19介紹七相正理毗婆舍那27-18介紹二相與五相正理毗婆舍那27-17探究我與蘊體的關係毗婆舍那27-16深入探討我執與我念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