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4 – 12秋05廣論研討(7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12/24 – 12秋05廣論研討(72) · 第三,修三苦者。

·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 ... 瀏覽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12秋05廣論研討(72)2014/12/24                                    鍾東文整理 中士道(五) ③思惟三苦分二:①依廣大行派(本地分)②依甚深見派(中觀宗) 第三,修三苦者。

思惟三苦之理。

①依廣大行派(本地分)分七:①壞苦②苦苦③行苦④由三種苦受產生煩惱之理⑤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⑥須從三受中滅除煩惱之理⑦此等依據 ①壞苦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此復非惟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就像極熱或瘡或癰,難受得要命,然後呢上面弄一點水,涼一下,就好像是安樂。

我們生死當中所受的這個所謂快樂,其實這個本身並不是快樂,壞滅的時候呢還要受種種的痛苦,所以稱為壞苦。

不但這個感受,就是這個感受相應的其它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各種有漏境等,都是壞苦。

②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

如是當知,苦受隨才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譬如腎痛。

此復如前,非惟其受。

又比如生了大瘡,這個瘡本身是痛苦極了,又遇到熱水等能變異觸時,便會生起劇烈的疼痛。

由此應當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觸惱身心,所以叫苦苦。

比如腎痛。

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應的其餘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③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又比如熱癰,在沒有接觸到冷水和熱水等時,沒有明顯的樂受和苦受,是一種有漏的捨受。

這個捨受被粗重所隨逐的緣故,眼前暫時碰不到,一塊兒這二樣都跟著來了,稱為行苦。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僅是捨受本身,包括和捨受相應的其餘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由於受過去的業和煩惱支配而變化,所以稱為苦。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

④由三種苦受產生煩惱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這樣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苦的瞋恚增長,如果是不苦不樂的捨受,於是你心裡面覺得這樣蠻安樂而過,對無常性執著為常等,愚癡便會增長。

⑤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

瞋於現法起憂戚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其中以貪欲能感得將來在五趣中受生等眾多苦惱。

瞋不但眼前就苦,將來還一定感得惡趣苦。

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的苦永遠跟著它。

⑥須從三受中以滅除煩惱之理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於諸苦受,應做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癰,滅除瞋恚。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

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因此,對於樂受應當觀為苦,以滅除貪欲。

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這個蘊本身,就是眾苦的因緣。

痛苦從此處出生,就像毒癰一樣,常常觸惱身心。

應該這樣思惟來滅除瞋恚。

對於捨受,應當觀它的自性是無常,以及通過修無我空性可以滅盡的自性,這樣思惟就能滅除愚癡。

總之,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不要引生三毒。

⑦此等依據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抉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第六十一卷)的意趣而宣說。

②依甚深見派(中觀宗)分二:①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②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①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

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如同挑負重擔,你挑負多久,不安樂就會持續那麼久。

負荷五取蘊重擔也是如此,從最初取五取蘊開始,乃至未捨離之間,就一直都在受苦。

在這個蘊當中,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這兩種都在這個裡頭。

所以叫做行苦。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蘊之後,雖然現在苦苦和壞苦還沒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緣,馬上就會從各個方面生起很多痛苦,因此行苦周遍於一切苦當中,而且是其餘苦苦和壞苦的根本。

所以對此應當多多修習厭離。

②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眼前很多快樂的事情,這個都是不認識、誤解、顛倒的一種妄見,實際上這個樂,都是苦的漸息滅位,也無須觀待遣除痛苦來顯現所謂安樂的自性。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

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惟生苦故。

比如過度奔走後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會生起舒服、愜意的樂受。

這是由於先前的大苦逐漸止息時,漸漸生起的樂受,因此並不是真正的安樂。

如果老坐著太久了,仍然會像前面一樣生起很多痛苦。

假定這個快樂本性、本質是快樂的話,就像苦一樣的話,你坐得越久,那麼這個快樂應該越來越多。

同樣隨著行、住、坐、臥、飲食、日曬、乘涼等時間的增長,也應當逐漸生起越來越多的安樂,但是現在你只要弄久了,結果總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惟別受苦。

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入胎經》當中,佛對難陀說:難陀,你要知道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每一種都是苦的自性。

各位修靜慮的行者,你們應當善加觀察這些威儀的自性。

比如,一天當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走到最後就會感受身體各肢節的苦,而且分別感受到強烈、粗猛、難可忍性、非悅意性等的苦受,絕對不可能從這上面妄想以為快樂,行是如此。

其餘住、坐、臥等三種威儀也是如此。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難陀!生惟苦生,滅惟苦滅,生惟行生,滅惟行滅。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 佛說:難陀,但是由於行持那些威儀時的痛苦暫時間斷的緣故,便對其新生的痛苦生起安樂的錯覺。

佛說:難陀,有漏安樂的產生,其實只是痛苦的產生;當有漏樂受的息滅,也只是痛苦的息滅;世間一切法現起是苦,然後呢滅也是苦的息滅。

《四百論》也說:就像我們妄見的以為安樂在增長,其實最後都轉成了痛苦,而痛苦不斷增長後,卻不可能轉成安樂。

【聽帶】 苦受的經驗?71B2(1714~1944)手抄P240L12~P242L4 五蘊皆苦的內涵?71B3(2618~2755)手抄P246L5~P247L3 樂的真面目?72A1(1357~1630)手抄P259L7~P260L11 回應已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