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廣論消文 - 15990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丑三、思惟三苦. 第三修三苦者。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 ...
[首頁]
本週廣論聽帶
本週簡短課摘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一年課摘下載
<<
2020
04月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020.04.28課程範圍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00406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407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408d.php
http://p2.i234.me/1599d/20200409d.php
廣論科判
共中士道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
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丑一、三惡趣苦
丑二、人苦
丑三、非天苦
丑四、天苦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丑三、思惟三苦
第三修三苦者。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第三部分,「思惟三苦」之理。
三苦,即壞苦、苦苦、行苦。
第一、壞苦。
譬如身上的熱瘡或熱癰產生逼切痛苦時,如果在上面灑些冷水,就會得到短暫的清涼,好像是一種快樂,其實這只是讓痛苦暫時舒緩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生死輪迴中的所有樂受都是如此,一旦樂受消退或壞滅時,還會生起眾多痛苦,這就是壞苦的本質。
而且,不僅是樂受本身,包括與樂受相應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等,都是壞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
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腎痛。
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第二、苦苦。
又如身上的熱瘡或熱癰產生逼切痛苦時,如果再去碰觸熱水,則苦上加苦,會產生較原來更為劇烈的痛楚。
由此可知,苦受才一生起,當下就能觸惱身心,這就是苦苦的本質。
比如腎結石痛。
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還包括與苦受相應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第三、行苦。
又如在熱癰上並沒有受冷水、熱水的碰觸刺激,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是不苦不樂的有漏捨受時
(有漏是指有煩惱);雖然沒有苦樂,卻有煩惱隨逐,而它本身就是一種痛苦,這種苦稱為行苦。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只是捨受本身,還包括與捨受相應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我們是由往昔的業與煩惱,輾轉引生為今世的蘊體,這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所以稱為苦蘊;而我們由此蘊身又會招引後來更多「業和煩惱」的種子隨行,這也是將來許多痛苦的所依,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
遍行,就是指任何ㄧ切時、ㄧ切處、ㄧ切地;也就是任何情況之下,行苦都會ㄧ直跟著我們的身心,好像影子隨著身體一樣。
於是,如果樂受出現,我們會增長貪欲;苦受出現,則會增長瞋恚;如果不苦不樂的捨受出現,則因煩惱種子隨逐的習氣,將會產生執無常為常等四顛倒,必然增長愚癡。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
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
不於三受為三毒因,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進一步來說,貪欲是能感得未來在五趣中數數結生的因,而結生後又註定受眾苦的折磨。
瞋恚是能感得現前就心生憂慼不悅,來生更墮入惡趣受苦。
愚癡則是於貪、瞋二毒所感生的壞苦和苦苦沒辦法擺脫
(隨逐不捨),故而生行苦。
因此,對於樂受,我們應當認識它並非真樂,實際上是苦,以此滅除貪欲。
對於苦受,應該思惟由業和煩惱而產生的取蘊,這個蘊身本是眾苦的器皿、眾苦的因緣;苦從它生,就像毒箭自然會使人中毒一樣,以此滅除瞋恚。
對於不苦不樂的捨受,應當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此滅除愚癡。
千萬不要讓三種感受成為三毒的因。
以上是依照《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的意趣而宣說的。
P167L1〜P167LL2如負重擔〜非可轉樂。
」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譬如身負重擔,只要這個重擔還沒有放下,痛苦就一直存在。
由業和煩惱產生的五取蘊也是如此,只要一直執持著取蘊,行苦就不會消失。
取蘊的本質就是行苦性,因為煩惱種子安住在蘊體,伺機即產生行苦。
既然取蘊已成,即使眼前苦受尚未顯現,但是蘊身
(包括內、外身)
會不停地由各個不同的境,遇種種緣,而引發苦性。
所以,行苦遍及一切苦,是壞苦和苦苦的根本。
我們應當好好思惟行苦過患,愈了解行苦,愈能引發厭離心。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苦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凡是能增長貪欲的現前樂受,其實多是因先前的痛苦漸漸減輕,而被誤認為是快樂,世間根本沒有不是苦受減輕而本質就是快樂的事。
例如走太久的疲累,如果能坐下來,就會生起舒服的樂受。
這是因為之前走太久的苦受漸漸消失,苦獲得舒緩而產生的樂受,但並非本質是快樂的;如果一直坐著不起來,坐久了,也會如前面走太久一樣,生起苦受。
這就是壞苦的特徵。
壞苦如果是真正的樂因,具有真實的樂性,那就不應該變質,應該和苦因一樣,愈接近、愈持久就愈痛苦;然而壞苦會變質,可見它真實的性質是苦性,是我們妄執它為樂。
又如,平常的行住坐臥、飲食、日曬、納涼等等,一開始都會覺得很舒服,但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苦,而非越來越快樂。
這就說明其實我們所享用的不是真正的樂,而是苦因,所以愈受用,痛苦就愈增長。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
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
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
「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衆苦,妄起樂想。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
如《入胎經》中所說:「難陀!要知道行住坐臥這類行儀,也沒有一個例外,別別都是苦。
諸位修行人,應當個別觀察這些行儀的本質。
例如整天行走,不停,不坐,不躺下,那麼走路這件事就會帶來巨大痛苦,而且還能分別領略到它強烈、粗暴、無可忍耐、不悅意等的苦性。
此時或日後,自然都不會對行走起安樂想。
」其餘住、坐、臥三種行儀,也是一樣的。
佛陀接著又說:「難陀!因為某個行儀的苦受暫得間斷,而將新產生的苦受妄執為樂,不知道那也是苦,不過程度剛開始較輕而已。
難陀!世間苦性,生就是苦生,滅就是苦滅;生是在一切妄想與行苦中生,滅也要從一切妄想與行苦當中去滅,所以我們要走還滅之路,不要選擇輪迴之路。
」
《四百論》也說:「世間任何的安樂,其實都是有漏的樂受,如果受用久了,就會生起苦受;而世間的有漏苦受,再增長也還是苦受,不會轉變為安樂。
」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士道- 思惟苦諦 -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二)
第二、正修苦分二:①思惟生死總苦,②思惟別苦。初中分三:①思惟八苦,②思惟六苦,③思惟三苦。今初﹞. 總苦的特徵是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不管在哪一道,都有這些苦 ...
- 22014/12/24 – 12秋05廣論研討(72)
2014/12/24 – 12秋05廣論研討(72) · 第三,修三苦者。 ·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 ...
- 3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 隨意窩
201101151541益西彭措堪布廣論講授:思惟三苦 ... 第三,修三苦者。 “修三苦”,即思惟三苦之理。 ...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2],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 ...
- 4思惟三苦 - 淨蓮上師佛法網站
- 5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五十八卷A面
當然實際上他是大別的主要分五點,實際上仔細去看的話是無量無邊的,不歡喜的偏偏碰在一塊兒,喜歡的呢,愛別離,它偏偏你不能在一起。 p. 161 (3). 【◎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