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中国古代含义为上天之帝)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 ... 据《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天文训》等史书记载,我国夏代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上帝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7个义项) 添加义项 ▪基督教的至高神 ▪汉语词汇 ▪中国古代含义为上天之帝 ▪道教神话中众神的领袖 ▪美国DC漫画世界的最高神 ▪《劝世良言》中信奉之神 ▪1998年张国荣演唱歌曲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上帝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中国古代含义为上天之帝 孔子曰:“周因于殷礼”。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

大祀养性,在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

[1]  中文名 上帝 外文名 GOD 尊    称 昊天上帝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目录 1 历史介绍 2 权能 3 人格 4 五位一体 5 祭祀传统 6 祭祀礼仪 7 昊天上帝与太一 8 五帝之一 上帝历史介绍 编辑 播报 北京天坛 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神”、“天”。

上字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

孔子曰:“周因于殷礼”。

而儒家则继承了商周的礼制,祭祀的神,就是天帝。

[2]  在儒家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苍,或称帝,天帝。

皇天上帝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

《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中国古代的天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五帝。

五帝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

而所谓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炎黄子孙”—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

隋唐时期,国家礼典里天神的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

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儒者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

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上天之帝,元气广大,则称昊天。

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

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天帝(《宋史·礼志》)。

上帝权能 编辑 播报 甲骨卜辞中,“帝”或者“天”是天神。

有两个方面的权能: [3]  1.替代大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风令雨,支配自然界。

如武丁时期的卜辞说:“帝……降……旱”。

祖庚祖甲时的卜辞说:“……兄……帝……出……”“唯五鼓……帝若王……有佑。

”如“贞,今三月帝令多雨”(《甲骨文合集》14136)“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

”(《合集》14127正)“翌癸卯,帝不令风,夕雾。

”(《合集》672正)帝可以命令下雨、刮风、打雷。

卜辞中的"帝",神力很大,日、月、星、风、雨、雷、电等诸神,俱听其指挥。

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辞,是由山川之神转请帝的,山川之神没有降雨止雨的神权。

[4]  云雷雨都是帝的意志,因此帝决定着农业收成的有无。

帝能令雨水调勾,获得好年成前如此等等。

天上下雨也是帝所命,所以甲骨文里有不少"帝令雨"的记载;其次,风不仅如此,天上的帝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还有朝廷,有史、臣之类供其役使。

甲骨文里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

自然神是帝的臣侍,如“帝史风”(《通纂》398)。

[5]  如“燎帝史风,一牛”。

(《合集》14226)这里是说用一头牛向帝的使臣风进行燎祭。

“熮祭”则指焚人祈雨之祭。

卜辞中有焚女巫求雨的记载“贞,今丙戍烄奵,有从雨”“……卜,其烄咏母,有大雨。

大吉”。

《左传》中鲁国大旱,鲁僖公欲焚巫求雨。

卜辞中常见奏舞祈雨的记载。

如“与翌日丙舞,有大雨,吉”。

“丙辰卜,贞,今日奏舞,有从雨。

”“贞,王其舞,若。

贞,王勿舞。

”“辛巳卜,宾贞,呼舞,有从雨。

”2.可以辅助人类社会,为害或福佑人间。

如“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黑,一月。

”(《合集》10171正)“帝降其摧(摧,原指鸟害,引申为灾害之义)。

”(《合集》14173正)“帝唯其终兹邑(终绝此城邑)。

”(《合集》14209正)“贞,帝其作我孳。

”(《合集》14184)以上为制造灾难或为害。

“贞,唯帝肇王疾。

”(《合集》14222正丙)“王封邑,帝若。

”(《卜》三七三及三七四)(国王要建都城,天老爷答应了。

),“来岁帝降其永(美善之义),在祖乙宗,十月卜。

”(《小屯南地甲骨》723)“”伐方,帝受(授)我又(佑)?”(《卜》三六九)(要出兵征伐国,天老爷肯给我们以保佑吗?),“勿伐,帝不我其受(授)又(佑)。

”(《卜》三六六)(不要出兵征伐国,天老爷不会给我们以保佑。

)。

天子是天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

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

分类权能祭祀方法天帝昊天上帝、五方上帝节气、农耕、祸福、寿命、国事、战争、狩猎太牢天神日、月、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风师、雨师、司命天帝的使者少牢地祇皇地祇、社稷、五岳、四渎、四镇、海、山林、名川天帝的藩属,地域神、农耕、自然现象少牢人鬼祖先、先公、远祖、近祖、先臣天帝的廷臣,生者与天帝沟通的媒介时祭、禘祭祖先崇拜祖先神是生人祈求天帝的媒介。

如“河令雨”(《殷墟乙编》3121),“求雨于上甲,……”(《合集》672正),“庚戍贞,其求禾于上甲”(《合集》1110),“唯上甲惚雨”(上甲阻止下雨,《合集》12648),“壬申贞,求禾于夔,燎三牛,卯三牛”(《合集》33278),“贞,往(禳祭)于夔,有从(纵)雨”(《合集》14375)。

先公先臣及其死后成为帝的臣属,如卜辞中的“帝正”“帝史”“帝宗正”“帝臣”“帝五介臣”。

他们也是祈求天帝的媒介。

先王或先公是帝的“帝廷”,殷墟卜辞中有殷人死去的祖先“宾于帝”的记载,“咸不宾于帝,下乙宾于帝”(《乙编》7197)、“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6]  朱熹曰:“盖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

”与人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是向帝转达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帝。

卜辞中有“王侑岁于帝五臣正”(《合集》30391)宋高承谓:“功臣配享之礼,由商人始也。

”功臣可以配享先王,如“癸丑卜,上甲岁,伊宾。

吉。

”甚至可以配享上帝。

如“贞,咸宾于帝”。

如“贞,咸允佐王”。

褅祭约有三类:郊祭之褅(祭天),殷祭之褅(天子诸侯宗庙之大祭),时祭之褅(宗庙四时祭之一,每年夏季举行)以德配天是天命说的基础。

《尚书·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

降年、有永、有不永。

非天夭民中绝命。

民有不若徳、不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

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豊于昵。

”生者要用德行和礼仪去获得祖先的恩宠,取悦上帝,不然上帝会降罪。

这是儒教礼制德行的依据。

《商书·咸有一德》说:“惟天降灾、祥,在德。

”又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淫祀无福”。

[7]  祭祀和生者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无法取悦天帝。

“潜养异姓之儿,阳若有继,阴已绝矣。

盖自《春秋》肴子取莒公子为后,故圣人书曰‘莒人灭肴’,非莒人灭之也,以异姓主祭祀,灭亡之道也。

”天∽帝∽道∽理春秋战国时,阴阳五行说以及星象观测的发展使人们能预测自然现象,因此形成了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庭崇拜以及神道崇拜。

北辰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

[8]  日月星辰的轨道被认为是神道。

而对于人类社会的神道,则通过以德配天受天命来解释,礼就是人间的神道,神道设教也就是儒教。

三纲五常对应着三辰五行。

儒者们认为,天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天帝的子民。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天帝,宠之四方。

” [9]  “圣人亨,以享天帝”。

[10]  「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

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曲成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也。

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

」「神道微妙,寂然不测。

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

万夫举大略而言。

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

」 [11]  程颐曰:“古者一年之间祭天甚多,春则因民播种而祈谷,夏则恐旱暵而大雩,以至秋则明堂、冬则圜丘,皆人君为民之心也。

”或问朱熹:“帝即天,天即帝,分祭何也?”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故谓之帝。

”宋儒程颐对于昊天上帝作出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那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乃是天帝的身体,存在于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或者天帝,就是理。

这样的天帝观经过儒者朱熹的认可,成为后世天帝观念的正统解说。

“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 [12]  上帝人格 编辑 播报 天帝一词散见于诸子著作及经典中,如《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墨子》。

天帝的旨意贯穿了五经,其中最早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

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的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天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天神,字面意思就是“在天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

中国古代天帝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对北极星(北辰、帝星)的崇拜。

东汉大儒郑玄声称“天帝者,天之别名”,并有六天一说,认为天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

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人格神色彩,如《尚书》“商书·伊训第四”中提到:“惟皇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后期儒家信仰中“天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

而人格神的天帝信仰则为道教所继承,发展为道经中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为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于代表“天”的“玉帝”)。

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

墨子把天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诗·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墨子·非攻下》:“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

”《礼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伊尹《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国语·周语上》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视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韦昭注:“上帝,天也。

明神,日月也。

”《礼记·杂记下》记录孟献子的话说:“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

”周以十一月为岁首,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

“日至”谓冬至。

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的事例。

魏晋以前的灾异思想认为,昊天上帝犹如严父,如果天子作恶就会降灾,天至明而不可欺。

“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

畏惧敬改,则祸销福降;忽然简易,则咎罚不除。

经曰:「飨用五福,畏用六极。

」传曰:「六?作见,若不共御,六罚既侵,六极其下。

」今三年之间,灾异锋起,小大毕具,所行不享上帝,上帝不豫,炳然甚著。

不求之身,无所改正,疏举广谋,又不用其言,是循不享之迹,无谢过之实也,天责愈深。

此五者,王事之纲纪,南面之急务,唯陛下留神。

” [13]  郑注《月令》祈谷於上帝,为大微之帝。

注此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

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五德之帝。

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

” [14]  所以昊天上帝是五位一体的神。

上帝五位一体 编辑 播报 五位一体的天帝天帝既是六天合一,又是五位一体,即五方、五行之神。

“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

[15]  天本来只有一个,“五帝,天之别名也”。

但是到了汉代谶纬之书风行以后,便出现了“六天”之说。

在太微宫中,则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

云「昊天上帝,大微五帝」者,按《周礼·司服》云「昊天上帝」,郑以为昊天上帝祇是一神,北极耀魄宝也。

知此皇天上帝不祗是耀魄宝之上帝,为大微者,以《周礼·司服》云「祀昊天上帝,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既别云五帝,故知昊天上帝亦唯一神。

此《月令》皇天上帝之下,更无别五帝之文,故分为二。

[16]  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

殷,黑帝之子。

周,苍帝之子。

」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17]  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

[18]  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

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唐《通典》记载,周礼设六官,其中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五大方位天帝: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

二曰青辂,以祀东方天帝。

三曰朱辂,以祀南方天帝及朝日。

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天帝。

五曰白辂,以祀西方天帝及夕月。

六曰玄辂,以祀北方天帝及感帝、神州。

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 五位一体的天帝 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人格化的五位天帝。

[19]  “五帝即天也,王气时异,故殊其号,虽名有五,其实一神。

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

” [20]  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周之后稷生于姜璪,更推不去,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配天须以后稷。

”「五帝谓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

」 [21]  即:太皞、炎帝、少昊、颛顼、黄帝。

[22]  祭祀方法:「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

其外坛上为五帝位。

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

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有四通道以为门。

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

……天、地、高帝、黄帝各用犊一头,青帝、赤帝共用犊一头,白帝、黑帝共用犊一头,凡用犊六头。

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四营群神共用牛四头,凡用牛五头。

」 [23]  五色帝五方帝五方五行五兽五常祭祀日祭品青帝太皞东木苍龙仁立春青珪白帝少皞西金白虎义立秋白琥赤帝神农南火朱雀礼立夏赤璋黑帝颛顼北水玄武智立冬黑璜黄帝轩辕中土黄龙信先立秋十八日黄琮 上帝祭祀传统 编辑 播报 天子祭祀天帝的祭文 古代中国只有天子有祭祀天帝的资格,祭祀上帝被认为是天义,是以华夏中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天子。

《说苑》指出“天子祠天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

中国后世王朝也继续以这种规格祭祀天帝。

殷商甲骨文就出现了天帝之名,当时的祭祀天帝就已经是天子的天权。

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天坛供奉的神主牌)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尊称。

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称为“类”。

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是“帝”,或称“天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作为臣工使者。

祭祀天帝要杀死或烧死俘虏和牲畜,作为祭品,耗费大量的财富。

远古时代祭天,是祈求上天太阳神保佑,以获得农业丰收,人畜兴旺。

据《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天文训》等史书记载,我国夏代以前祭天,是祭太阳祈年的,殷周以来祭天皆用火。

《周礼》记有:“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注:“三祀皆积柴……燔燎而生烟”,《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山祭天也。

”商代的统治者多以“天命自居”,认为自己的地位是上天给予的。

《尚书·盘庚》:“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殷人的宗教生活,主要是受祖宗神的支配。

他们与天、帝的关系,都是通过自己的祖宗作中介人。

”殷人有靠先祖来“宾帝”的观念。

所谓的宾帝就是商代的先王在天帝左右,天帝对商王有护佑和惩戒的能力。

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

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

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

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

殷周以来,对天帝的称呼也日趋繁化,有:帝、天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维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上帝祭祀礼仪 编辑 播报 祭祀昊天上帝的礼仪和天坛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此万世不易之法也。

[24]  “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

[25]  郊祀祭天是华夏最重要的的国家祭祀活动。

《礼记·郊特牲》曰:「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天所垂之天象表现为各种圣数,具体为阴阳、五行与诸节气等,天子即依据这些「天象」,以行祭祀之礼。

儒教的郊祀是天子承担圣人之职位,代表所有生民与天地沟通,作为天与一般人的中介。

人民必须藉由天子扮演圣人的职能,不断与天地交通,宇宙全体之秩序才能得到安定,人民才可以安定的生活与生产。

[26]  郊祀礼的规范载于《仪礼》、《周礼》、《礼记》中,辅以《礼记正义》、《孝经注疏》等皆是,并参考《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通典》、《大唐开元礼》等史料。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为民祈福,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时要迎气分别于东郊、南郊、西郊、北郊。

相应的,天子则要在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

“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圜丘祭祀昊天上帝或五帝以及日月星辰;方丘祭祀地祗社稷岳渎之神。

天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风师、雨师、司命圜丘地皇地祇神州社、稷五岳、四渎、四镇、海山林、名川方丘 天子祭天所穿冕服 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

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

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

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肉汁)、铏羹(加盐的菜汁)等。

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

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

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

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

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

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天子每年冬至、正月祈谷、孟夏祈雨、季秋祈雨一共4次祭祀昊天上帝。

玉是给神的礼物。

秦代祭天的有关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

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就在十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

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

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

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

这是汉代南郊祭天之始。

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叫做“壝(Wéi)”。

南北朝时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

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

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

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年)始用瓦屋。

隋文帝祭祀昊天上帝的圜丘有4层。

昊天上帝在第一等,「五帝、日月在丘第二等,北斗、五星、十二辰、河汉、内官在丘第三等,二十八宿、中官在丘第四等,外官在内壝内,众星在内壝外。

」唐朝《大唐开元礼》是祭祀上帝最早的完整礼典,儒教的祭祀分为四类,即天神、地祇、人鬼以及先师先圣。

祭天是国家第一礼典。

五帝是从属天的五行之精。

冬至祭祀天帝的过程分为斋戒、共食、献玉璧、献太牢与酒、献祝文、食胙肉、赐胙、望燎。

宋代祭天也附祭五方帝,黄帝因而在祭天礼中也得到附祭。

大德九年(1305),中书省讨论圜丘祭天,主张只按《周礼》祀昊天上帝,取消五方帝附祭。

但至大三年(1310)又按唐宋惯例,以五帝从祀。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宋朝在祭祀祀仪上因袭唐朝,“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五方帝、日、月、五星以下诸神从祀。

又以四郊迎气及土王日专祀五方帝,以五人帝配,五官、三辰、七宿从祀”(《宋史·礼志三》)。

北京明天坛 明太祖即位后,命李善长探究祭天之礼的源流,并斟酌古今之宜,务在适中,定议以闻。

李善长研究祭天之礼后说:“国有大事在祀,今当遵古制,分祀天地于南、北郊。

岁冬至,皇帝大祀天于南郊,昊天上帝南向,以大明、夜明、星辰、太岁诸神配。

方丘在北郊,岁夏至,皇帝大祭地于方泽。

”从而进一步简化礼仪,“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

”在早期圜丘郊天仪式中,黄帝处于昊天上帝之下的二陔西南未地。

它的地位较为显赫。

在祭品供奉上,黄帝与天(地)、始祖各供一犊,而四方帝共供二犊,日月北斗共供一犊。

虽然后来,黄帝与其他四帝供品基本趋同,仅仅只有颜色的差异,但这仍然改变不了五帝以黄帝为核心的地位。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

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

世祖(顺治)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

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

清人祭天除采用汉制外,还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

北京天坛祈年殿即为明清君主祭祀上帝之处,内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上帝昊天上帝与太一 编辑 播报 昊天上帝与太一的关系而据《史记》和《楚辞》记载,战国秦汉时中国人(特别是楚国贵族)崇拜的最高神是太一(也称泰一、泰皇、太皇、东皇太一),据说,天上的紫微宫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极星)名耀魄宝,即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贵者”。

《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其佐曰五帝。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里有:“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 上帝五帝之一 编辑 播报 五帝之一玄天上帝 玄天上帝的武当山金庙 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称北极玄天上帝。

常被简称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

其又有玄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俗称天帝公、天帝爷或帝爷公。

其象征北极星,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兼水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属于黑色,又称黑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镇邦护国之神,明朝官方建了许多玄天上帝庙,并由官方祭祀。

北帝据说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

「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

车旗服饰皆黑。

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说,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为净乐国王及善胜皇后之子。

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

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42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

玉皇大帝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佑圣咒》称玄天上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

虚危上应,龟蛇合形。

周行六合,威慑万灵”。

因此,北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

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

北帝消灭龟精蟒妖于脚下的功劳又被元始天尊封其为玄天上帝。

而玄天上帝不仅仅统率所有水域的安全,他还是北极星的化身,可指引船只航行于正确方向,不会迷失于海上。

北帝肖像图至于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

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

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

北宋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

玄武七宿之中有斗宿。

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

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

因此,人祈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如果你是上帝,你会做什么? 人世间有太多太多的现实,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无力感,但如果你是上帝的话,这一切是不是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呢?《冒牌天神》说的一个年轻人成为了神之后为所欲为的故事,力量越大责任越大,最后年轻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还是脚踏实地的努力生活吧,上帝这种事情想想就可以了,你觉得呢? 幽飏哎 参考资料 1    隋书(祭祀规格)   .藏书阁[引用日期2016-07-29] 2    李申,2004,《上帝:儒教的至上神》,东大图书公司 3    陈咏明,《儒学与中国宗敎传统》 4    王宇信,2003,《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硏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王宇信,1981,《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诗经·大雅》 7    《礼记·曲礼》 8    《五经通义》云: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宝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其佐曰五帝。

9    《孟子·梁惠王下》 10    11    孔颖达,唐,《周易正义》 12    《朱子语类》太极天地上 13    《汉书·谷永传》 14    《礼记正义》卷十二·王制第五 15    《孔子家语》卷六 16    《礼记正义》卷十六·月令第六 17    《礼记正义》卷三十四·大传第十六 18    《大学衍义补》郊祀天地之礼 19    杜佑,唐,《通典》卷42 20    《晋书·礼上》 21    《孝经注疏》卷五·圣治章第九 22    《礼记·月令》 23    《后汉书·祭祀上》 24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25    甘怀真,《中国古代郊祀礼的再思索:西汉成帝时的郊祀礼》 26    《后汉书·祭祀中》 展开全部 收起 图集 上帝的概述图(2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8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涵宇Q (2022-03-18) 1 历史介绍 2 权能 3 人格 4 五位一体 5 祭祀传统 6 祭祀礼仪 7 昊天上帝与太一 8 五帝之一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