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生理還是心理?傻傻的分不清楚@ 心理師,碎碎唸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其實如果從整體來看的話,對於與憂鬱有關的眾多因素,我們應該以另一種角度來分析,也就是將它們區分為「前置因素」、「誘發因素」與「維持因素」。
前置因素指的是在情緒 ...
心理師,碎碎唸人年紀大了就愛碎碎唸,但孩子也大了,偏不愛碎碎唸,所以只好上網來唸囉。
因為工作的關係,唸的大多是跟心理相關的,不過既然是碎碎唸,內容絕對只代表個人立場,不必然符合心理學專業喔!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讓所有的人歡樂讓所有的人享受沒有疾苦的生活讓所有的人都看到事情的光明面讓宇宙中沒有任何人遭受肉體及心靈的煎熬 ----ShriiShriiAnandamurti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天邊一朵廣告雲廣告雲飄~飄~飄~
心理師的百寶箱心理師,碎碎唸
psydanny'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成為陳心理師的粉絲
Plurk.com
心理師,碎碎唸也可以宣傳你的粉絲專頁
E-Mail訂閱:
有朋自遠方來,請留言
關鍵字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200805212041憂鬱,生理還是心理?傻傻的分不清楚?心知碎碎唸精神醫療心理異常男人不能說的秘密讀者文摘2008/05/16撰文/黃美嫦、張青心理師的碎碎唸:剛談過男性憂鬱的議題沒幾天就看到這篇。
基本上讀者文摘的這篇文章雖然比我的文章長了許多,但主要的論點差不多,都是在談男性因為表達或因應情緒的方式不同,而有可能被忽略了他的憂鬱問題。
不過關於憂鬱的成因與治療,雖然文中也提到了心理的層面,但相較之下卻依然是以生理因素和藥物治療為主。
在醫療界,這當然是主流的觀點,雖然因為心理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容忽視而提出了「生理-心理-社會」的所謂「全人醫療」的概念,但實際上仍然是以生理為主,心理與社會因素相對來講還是次要的,包含在醫療團隊中的專業地位也是如此,醫師才是主角,其他的心理師、社工師、職能師等等都是配角。
只是若仔細去解讀這所謂的生理因素,便會忍不住生出一股怪異感來。
例如說,現在非常流行研究遺傳因子與疾病的關係,當然遺傳因子的影響力不能否認,只不過若將焦點放在遺傳因子上,那是不是說要不憂鬱就得去除所謂的「憂鬱基因」呢?這樣會不會是一種基因歧視?而且要知道在人類漫長的歲月中,若不是有一些「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說不定早就滅絕了!又例如壓力荷爾蒙也是常見的「生理因素」,此一因素下的治療邏輯就是去抑制這些荷爾蒙的分泌,從而達到改善憂鬱情緒的結果,但請注意壓力荷爾蒙中的「壓力」兩字,它的意思是說,之所以身體會分泌這些荷爾蒙,是因為它感受到了壓力,所以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因」呢?到底造成憂鬱的是荷爾蒙還是壓力呢?應該處理的又是荷爾蒙還是壓力呢?其實如果從整體來看的話,對於與憂鬱有關的眾多因素,我們應該以另一種角度來分析,也就是將它們區分為「前置因素」、「誘發因素」與「維持因素」。
前置因素指的是在情緒發生前即以長期存在的相關因素,誘發因素則是短期或立即性的直接引發情緒的因素,至於維持因素則是在情緒發生後又持續或一再出現,導致情緒難以恢復的因素。
舉個具體的例子如「蠟燭燃燒」,蠟燭燃燒有幾個要件,一是要有蠟燭,二是要有火源如打火機,當然氧氣等等的也是必要的,而蠟燭與氧氣就是前置因素,它們是蠟燭燃燒的基礎,且在蠟燭燃燒前即已存在,至於打火機則是誘發因素,因為打火機的火引燃了蠟燭才讓蠟燭開始燃燒,所以很顯然的,前置因素與誘發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只有蠟燭但沒有火源,蠟燭並不會燒起來。
至於維持因素則是蠟燭的蠟與氧氣,還有燃燒本身的熱,要是蠟或氧氣燒完了,蠟燭就熄了,而要是燃燒的熱被降低了,以致無法達到蠟的燃點,那麼蠟燭也一樣會熄滅。
同樣的,對憂鬱來說,基因以及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的生理機制就是前置因素,另外一些負面、悲觀的思考習慣也是前置因素,但光光有這些因素只是讓人憂鬱的可能性較大,並不一定會憂鬱,還需要有一些生活事件來誘發它,例如工作壓力或親人過世等。
至於憂鬱會不會成為長期的狀態,就要看這些因素有沒有持續出現,像是基因與分泌壓力荷爾蒙的生理機制基本上不會變,而如果悲觀的思考習慣也沒變,然後一些會誘發憂鬱的生活事件又一再發生,例如工作壓力一直持續,或是親人過世後又出了車禍等等,都會讓人繼續憂鬱下去。
所以要改善憂鬱可以從幾個方面下手,去除前置的生理因素是個辦法,藥物治療在做的就是這個部份,不過相對的也可能失去了這樣的生理機制對生存的作用,且很可能在停藥後會再次復發,因為藥物只是抑制生理機制,而非完全改變,所以在停藥後若又出現誘發因素便很可能再次憂鬱,除非以後的醫療能夠完全切斷這樣的機制(已經有人以老鼠做過類似試驗,也就是破壞其腦部情緒中樞的某些部位),但切斷後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還有待研究。
另一個辦法是針對前置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負面、悲觀的思考習慣,這只有靠心理治療才有辦法辦到,或是在人生經歷中學習領悟也有改變的可能,其好處是因為它已根本地改變了某些前置因素,所以復發的可能性較小,缺點則是思考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無法立即的改善憂鬱的問題。
最後則是去除誘發因素,例如工作壓力過大的人乾脆離職或跳槽等等,這有可能可以立即地改善憂鬱的情緒,但缺點是生活中本就壓力不斷,離職或跳槽後還是會有新的問題要面對。
再不然就是學習管理壓力的辦法,例如如何安排時間、如何設定目標、如何拒絕額外工作等等,學習這些需要一點時間,但不會有改變思考習慣那麼難,好處則是學會後將懂得為自己降壓,就好像朝蠟燭潑水熄滅後比較不容易再點燃一樣,也可以降低復發的機率。
輸入您的搜尋字詞
提交搜尋表單
Danny/Xuite日誌/回應(0)/引用(1)/好文轉寄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失眠就像抓不住的鴿子…釐清3大因子,了解它再戰勝它!
美國學者Spielman(1986)依照失眠的發展病程提出失眠的三因子,用以解釋失眠的發展歷程,包括:. 一、前置因子:為個體本身具有易導致其失眠的因素,例如 ...
- 2憂鬱,生理還是心理?傻傻的分不清楚@ 心理師,碎碎唸 - 隨意窩
其實如果從整體來看的話,對於與憂鬱有關的眾多因素,我們應該以另一種角度來分析,也就是將它們區分為「前置因素」、「誘發因素」與「維持因素」。前置因素指的是在情緒 ...
- 3失眠於生物心理心靈社會面向之壓力-資源 ... -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 4失眠於生物心理心靈社會面向之壓力-資源/調適模型圖的考量
長期失眠,若沒有適當的治療,亦易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因此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Spielman等曾對失眠因子提出3P理論,其內容為:1.前置 ...
- 53P理論
Spielmen (1986)首先提出失眠形成歷程的3P理論,以失眠發展歷程的角度,將失眠相關病因區分成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