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邱郁茹| 暴力行為的背後是控制與權力 - oopsWu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家庭暴力事件往往是持續、循環地發生,不但不會自動停止, ... 當暴力行為發生時,除了關心受害者的所受到的心理創傷,施暴者的心靈創傷也需要關心。
跳至內容區
搜尋:
搜尋
關閉
關閉選單
家庭暴力事件往往是持續、循環地發生,不但不會自動停止,更有可能會越加嚴重。
為了避免雙方關係與問題隨時間的拉長而持續惡化,若能積極的面對和處理才有能改善情況的機會,學習親密關係,是終其一生的課題。
家庭暴力的本質實則是「控制與權力」
構成家暴的原因很多,可以分為個人因素與外在因素,但不是每個擁有這種遭遇的人都會用暴力解決問題,通常暴力行為是習得的,通常會在情況超過掌控或遭遇挫折時,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保持心理平衡,通過侵犯、攻擊行為來發洩內心的牴觸、焦慮等情緒,因此家庭暴力的本質實則是「控制與權力」。
當暴力行為發生時,除了關心受害者的所受到的心理創傷,施暴者的心靈創傷也需要關心。
因為,不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身心的創傷皆難以想像。
此外,若雙方仍想要讓這份關係能夠持續下去,調整雙方相處模式則是必然。
美國學者沃克(walker,1979)提出的暴力循環三階段:緊張期、爆炸期(嚴重暴力事件)、蜜月期(平靜、道歉),讓我們了解雙方在關係中的互動樣貌。
雖然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難以衡量,但是有證據顯示在緊張期就介入的話,比較容易成功地終止暴力循環。
Walker(1979)暴力循環三階段
面對施暴者,彼此是否有充足的時間緩和情緒是首要,別急著批評與責怪,冷靜的情緒和清楚的思緒,才能開啟有意義的溝通。
(1)給予傾聽與同理:站在對方的立場傾聽,建立一個安全的宣洩情緒的空間,讓施暴者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亦可以減少施暴者長時間累積的壓力和情緒,用慣性的暴力行為尋求解決。
(2)協助釐清他們自己的情緒:施暴者不論是因為原生家庭引響或是個性特質等,往往不懂得如何溝通,以至於最後用不理想的方式處理問題。
如果能引導他們找出情緒背後的原因,則能引發他們反思。
(3)建立離場機制:協助施暴者學習情緒控管,建立情緒無法控制時可以冷靜且不傷害任何人的安全區域中冷靜。
(4)接受專業的協助:若前面三項都較難達成,則可以和施暴者討論接受由專業人員提供協助。
越早發現雙方關係上的衝突問題,越能及早預防暴力行為產生的可能性,並及早治療。
研究與實務工作發現,當施暴者願意承認使用暴力是不對的行為,願意自我負責,並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學習新的替代(非暴力)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施暴者是可以改變的。
內政部家暴及性侵防治委員會與現代婦女基金會提出「CSI」行動策略,幫助自己和對方找出可能出現暴力的警訊,並作出適當的回應。
(1)Consult:尋求「商談」與協助。
兩人試著與家人朋友或者專業人員談論暴力問題、尋求專業解決之道,才是改變的開始。
(2)Safety:「安全」才是上策。
面對暴力警訊,審慎思考自己的安全問題為優先考量。
(3)Implement:要求對方「履行」改善的行動策略。
雙方進行溝通,注意施暴者是否真心承認暴力行為的失當、進行相關協談諮商、願意接受情緒及憤怒管理等改善課程。
但是,若經你判斷,對方沒有改善的意願和可能、即將或是已經危及到你的人身安全等等,上述的內容就可以跳過,請立即撥打113、110尋求各縣市家暴防治中心,請專業人員或警察機關介入,以確保自身安全並制止對方不當行為。
為什麼「離不開」一段不快樂的關係
離開任何一段關係都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會有多方的考量,會有情感的羈絆,也會因為錯誤的養成觀念,讓受害者期待並相信對方能有改變的一天,而忽略暴力行為本就是一種犯罪,是不該存在於任何一種相處模式中的。
另外,施暴者也常將暴力行為的責任,推到受害者身上,讓受害者不會意識到那就是家庭暴力。
所以與其說「不離開」這段關係,「離不開」會更貼切。
通常可以檢視幾點因素:
(1)受害者在外的社會與經濟壓力:若受害者是長年在家照顧孩子、操持家務者,面對重回職場的一系列壓力,像是否還具備工作能力、年齡是否還有競爭力等,心理上的焦慮與對未知的恐懼,甚至會動搖離開家暴環境的決心。
再者,社會氛圍較容易對離開的受害者貼上負面標籤,受害者因害怕被貼標籤而寧願繼續忍耐。
(2)受害者的成長背景:女性成長過程中,較容易受到傳統性別角色的影響和教導,認為在親密關係中要「忍」、「順從」等就能使關係變得更美滿,結果卻沒想到犧牲奉獻的背後卻只讓暴力傷害更為嚴重。
(3)受害者的精神病理學:舉例來說,具有邊緣人格(aborderlinepersonality)者,對於自我形象、人際關係與情緒普遍不穩定,在不穩定及緊張關係也相對無法確定自己正在遭遇即的問題是否正在傷害自己。
(4)受害者和施暴者的關係:受害者的崇拜與拯救感、被威脅與控制,經濟與子女等因素等等。
這些問題呈現出糾結混亂的家庭因素,都是難以離開的原因。
PhotobyVisionPic.netonPexels.com
安全離開才是上上策
常言道:「因誤解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若沒有長時間的互動和深刻的相處,很難了解對方是否具有暴力傾向,特別是情意正濃充滿粉色泡泡的交往初期,更是無法辨別。
那麼,當發現對方有家暴行為,到底該怎麼離開這段關係,最重要的前提是「安全」,在安全的基礎下,輔以謹慎、溫和並緩慢的處理方法。
(1)堅定的決心:事情不能只聚焦在家暴者對你的好,而忽略對方打你的事實,若置之不理,只會加情對方暴力的惡習並難以逃離。
(2)告訴家人與朋友你的處境:行動前先告知家人朋友你在這段關係中的處境,並打算離開這段關係的想法。
家人朋友的了解與支持,可以緩和你的焦慮並討論離開的方式,甚至也能保護你遠離可能的危機狀況。
(3)理性且委婉的淡化關係:想好自己說的方式、態度和理由,並事先多做演練,減少傷害性,讓對方有尊嚴地離開可以減少悲劇發生。
(4)慢慢地遠離並減少回應:對方會因為失去你而感到焦躁甚至偏激的行為,所以消極的回應到後續的不回應這段過程需要慢慢做,讓雙方冷靜下來後,則避免有聯繫、牽扯或財務糾紛等等。
同時間請保留一段情感真空期,避免再度刺激對方。
(5)尋求警政協助:若分開後施暴者仍過度打擾可向警方舉證,並盡量避免單獨外出。
嚴重者可以申請保護令或提出傷害告訴。
如果真的走到司法程序,不懂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沒關係擔心,國內有政府單位「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婦幼保護專線113」和民間單位「勵馨基金會」、「現代婦女基金會」、「法律扶助基金會」等,會有專業人員提供相關法律及社會協助訊息,協助受害者度過動盪不安的過程。
再者,找到你願意使用的管道,不管事面對面、電話或網路,挑選一個你比較能接受的方式。
此外,是否要付費,以及費用如何計算,也可以事先詢問。
最後,直接打電話或親自預約服務時間。
實際體驗過後,再決定之後的規劃。
PhotobyPixabayonPexels.com
身心受創下先找到安置之處
台灣心理相關的專業人員,常見的有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
依據法規規定,三者開業場所的名稱會有不同。
精神科醫師獨立執業稱為「身心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自行開業的場所稱為「心理諮商所」,而臨床心理師則為「心理治療所」。
精神科醫師可以開立處方簽、提供精神藥物為主,處理病患因心理或其他生理因素帶來的生理病症。
例如嚴重的精神疾病,像幻聽、妄想,以及長期的情緒困擾等等,或是特殊的生理狀況、腦部病變,需要服藥的狀況就可以找精神科醫師。
看診時間一次約30分鐘。
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皆簡稱「心理師」,提供個案的主要服務以會談為主輔以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等多元方式進行,不開藥物,諮商時間一次約1小時。
但兩位心理師服務的個案仍不同。
臨床心理師有接受較多的精神醫學的訓練與經驗,因此會接受精神科醫師轉介過來的經藥物治療後狀態較穩定的精神疾病病患,需要醫囑才能處理。
也會處理一般的情緒或家庭問題,幫助個案處理因疾病引起的心理困擾,特別在於腦傷跟精神分裂症,以及持續性的心理困擾。
諮商心理師,處理發展過程中的一般心理問題,常見的情緒困擾、人際問題、家庭關係、學習障礙等等,協助個案處理不嚴重但持續性的,以及因特殊因素引起的暫時性問題。
因為每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不同,可以在晤談前先上網看諮商師的專長,或是在初次會談的時候和諮商師討論。
如果不知道自己應該去找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師時,可以先至自己覺得信任的以及距離較近的醫院身心科或獨立開業的身心科診所、心理諮商/治療所掛號,與醫師或心理師會談的過程中,他們會依據專業判斷給予你建議可接受何種服務。
不論是去身心科或是心理諮商/治療所,目的是在給予你的情緒支持和梳理,去思考更適合的處理方式,所以踏出第一步很重要。
PhotobyJasmineCarteronPexels.com
伴侶諮商:如果另一半不想來自己來也很可以
婚姻是墳墓,還是戀愛的延伸?端看兩人的是否願意持續經營關係。
伴侶諮商的意義,並不是要去改變對方,也不是勸和或勸離,而是,在雙方關係亦陷入負向循環時,能有效的打破負向循環,建立適合的溝通方式,也可以協助自己重新思考這段關係的可能性以及核心價值。
其目的是要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就算這段關係無法再繼續下去,透過諮商也能減少分開對兩人帶來的傷害。
如果雙方都能坦然接受與面對目前對立且不穩定的關係,諮商可以提供安全且穩定的空間,討論敏感的主題。
協助雙方當事人重新探索彼此的感受、想法和需要。
如果,其中一方不願意或是抗拒接受諮商,不要免強對方來,自己先來接受諮商也是可以的。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尼爾森(MarissaNelson)表示:「自行參與治療,亦有機會帶動自我提升和個人成長。
」此外,正視自己在關係中受傷並需要療癒,也是自我照顧的一種。
伴侶諮商可以兩個人一起接受同一位諮商師的晤談,也可以各自做個別諮商師晤談,這個可以在初次晤談的時候和諮商師溝通,諮商師會在專業判斷後給予建議。
但無論如何雙方一起來接受諮商仍是最理想的狀態,因為心理師可以較直接的影響兩人關係互動。
PhotobyBessHamitionPexels.com
孩子的創傷也需要被照顧
留佩萱心理師在《童年會傷人》一書中寫道:「就算孩子不是家暴者主要的攻擊目標,但也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核心信念—隱性傷痕。
」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會默默的記憶並模仿。
幼年時期目睹父母的拳腳相向,當然也就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傷痛。
這個傷口不會因為成長而消失,而更可能會張狂的左右孩子的身心健康。
根據研究統計,童年經驗家暴的孩童身體健康不佳、行為問題嚴重、認知觀念扭曲等,易造成往後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問題。
因此,不論孩子是直接受害或是目睹家暴的孩子,都需要接受心理諮商,讓孩子不會獨自承擔痛苦,並了解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人。
心理資源無所不在尋找協助讓自己重回軌道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沒想過自己需要心理衛生的服務,自然也就比較不容易尋找相關的資源。
然而,心理資源在目前的台灣是越來越普及,從網路廣告到海報宣傳,只要留意,它其實無所不在。
心理衛生的服務,除了醫療機構、諮商診所、福利機構等,咖啡店裡偶爾舉辦的小型心靈活動,也是入門的一種選擇。
很多人沒想過可以尋求心理衛生服務,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去找,另一方面怕自己被人用異樣眼光看待。
接受心理衛生服務不表示就有精神疾病,它其實很平常,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生病了,身體發燒、四肢無力,我們會去看醫生一樣,感受和想法的調節卡住了,情緒失衡、認知卡關,我們也可以去看醫生或心理師。
每個人在生命的旅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困難、低潮與壓力。
心理衛生資源是生命旅途中的夥伴,幫助來談者適時地找到方法或資源來協助自己,讓我們能了解自己的潛能、覺察具有力量的自己,安全而順利的走過生命幽谷。
首先,上網用關鍵字廣泛尋找可用資源。
資訊如下:
(1)全國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網站: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558-49529-107.html
縣市電話縣市電話臺北市02-3393-7885宜蘭縣03-9367885新北市02-2257-2623花蓮縣03-8351885桃園市03-332588003-3340935轉3022臺東縣089-336575新竹市03-5234647新竹縣03-6567138臺中市04-25155148轉107苗栗縣037-558350臺南市06-3352982(林森)06-6377232(東興)南投縣049-2224464高雄市07-713-4000轉5410-5420彰化縣04-7127839基隆市(02)24300193~5雲林縣05-5370885嘉義市05-2328177嘉義縣05-3621150澎湖縣06-927593206-9272162轉122屏東縣08-7370123金門縣082-337885連江縣08-3622095轉8827
(2)全國心理諮商、治療服務資源
包含醫療院所、精神復健機構、精神護理之家、心理諮商所及心理治療所,提供線上查詢:https://wellbeing.mohw.gov.tw/nor/mmap
(3)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網站:https://dep.mohw.gov.tw/DOMHAOH/mp-107.html
免付費安心專線1925政府專線,24小時,主要提供心理諮詢及自殺危機即時介入、評估、轉介及第三者通報等自殺防治相關服務。
免付費生命線1995民間團體專線,24小時,提供各種心理困擾問題協助。
連結:http://bit.ly/2ZVPEF0張老師1980中華電信撥打免費,其他電信以市話計費民間團體專線,星期一~星期六9:00-21:00;星期日9:00-17:00,提供情緒困擾、生活適應問題之協助。
連結:http://bit.ly/2MX5Rqa張老師網路輔導民間團體,星期一~星期六18:30–21:30。
連結:http://www.1980.org.tw/(請點首頁右欄下方「網路輔導」的圖片)免付費保護專線113政府專線,24小時,有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的問題或困擾,或是兒童、少年、老人、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遺棄,皆可撥打。
免付費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政府專線,每日9:00-23:00,提供給想解決家人關係衝突(包括夫妻、親子、手足及親屬等)、家庭暴力困擾或想促進家人關係之男性朋友協助。
外來人士在台生活諮詢服務熱線0800-024-1111.中、英、日語:24小時、全年無休。
2.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語:每週一至週五9:00-17:00(不含國定例假日及其他休息日)家庭教育諮詢專線(02)412-8185政府專線,週一至週六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週一至週五晚間18:00~21:00(國定假日,則會另於語音系統內說明)。
家庭問題、婚姻溝通、兩性交往、自我調適、親子關係、人際關係或溝通問題。
注意:如果遇到強烈的情緒無法控制或有生命危險,請直接撥打110、119,或是撥打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
婚姻故事|離婚後成為單親媽媽,也許在愛人之前我們都該學會去愛自己。
律師|不是打人才是暴力,精神壓力的冷暴力也是侵害行為,掙脫束縛,你/妳也可以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諮商心理師邱郁茹啾心理師說悄悄話
分享此文:Facebook更多Pinterest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FACEBOOK
FACEBOOK
IG
#新娘百分百的那款,穿上宛若巨星,結婚就是一日巨星的概念哈哈哈,可是我要享受整年的新娘運啊。
#我們結婚吧
#喜洋洋
雖然天氣陰陰的,但還是拍了好多美照。
搜尋:
搜尋
FacebookInstagram
文章分頁導航
上一個桃園|桃園神社遊覽歷史文化古蹟,龜山苗圃綠環境生態園區展現綠意,羊稠休閒景觀餐廳美味搭美景。
下一個台北|生吐司熱潮來襲!nikobakery日香美肌吐司、平崎吐司、嵜高級生吐司各有千秋,老房咖啡Thinkcafe享受愜意午茶。
追蹤
已追蹤
oopsWu
加入其他43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oopsWu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到底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家暴。
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從小目睹家庭暴力,. 對一個小孩子的身心將造成極大的殘害與影響,. 這會讓他(她)感到沒有安全感 ...
- 2你與身邊人的關係是否健康?超詳盡文章介紹所有關於虐待和家 ...
測試自己有沒有被家暴; 學會分辨六種類型的家暴; 為甚麼家暴受害者總是不肯離開 ... 甚至只需要使用心理操控手段,就能夠完完全全控制及傷害受害者。
- 3常常被家暴,為何還不離婚?心理師歸納受暴者3大「離不開 ...
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到底是多麼巨大的壓力壟罩,使得那些長期受暴的受害者,願意長期忍受不論是肢體、精神語言或是性的暴力虐待。今天透過 ...
- 4家庭暴力加害人心理輔導
家庭暴力被害人 ... 玩心理. 遊戲。讓她有罪惡感。 使用恐嚇. 讓她害怕的表情、動作、姿勢。 ... 暴力受害者最顯著的情緒反應是「恐懼」; 性侵害被害人是「羞恥」.
- 5有效降低家暴發生機率從施暴者心理下手 - 健康醫療網
了解家庭暴力施暴者、受暴者心靈都該被關心構成家暴的原因很多, ... 當暴力行為發生時,除了關心受害者的所受到的心理創傷,施暴者的心靈創傷也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