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復健怎麼做?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沒有吞嚥障礙的病人,為了預防中風再發,飲食應均衡多樣化,宜清淡、減鹽,以魚、雞肉等脂肪較低的肉類為主,多吃高纖維的蔬果、糙米、全穀類等,避免便秘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重大疾病 腦血管疾病 中風後復健怎麼做? 收藏 圖片來源/陳德信 瀏覽數103,084 2014/06/01· 作者/朱芷君 ·出處/康健雜誌 第187期 放大字體 王小姐的父親中風了,獨生女的她不但要照顧爸爸,還要安慰身體也不好的媽媽,先生不太高興她冷落了家庭,老闆也因為她常請假而臉色難看,王小姐心力交瘁,覺得自己快崩潰了…… 長期照顧病人原本就不是輕鬆的任務,而中風常來得措手不及,病人和家屬沒有心理準備,而中風的位置和損害程度不同,留下的後遺症也輕重不一,大大影響照護的難度。

中風初期病情瞬息萬變,一定要有人陪伴。

醫院護理師都會教導家人照顧方法,但必須多練習才能掌握技巧,例如應避免硬拉病人無力的肢體,因會造成脫臼或照顧者自身傷害,以及克服心理障礙去清理病人的排泄物。

即使請專業看護照顧,「家人也要知道照顧的重點,才能監控品質,」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護理師鄧伊茜提醒。

不僅要滿足基本的清潔、進食需求,還要預防以下併發症:●吸入性肺炎:有些中風患者會出現吞嚥功能失調,胃、食道內容物可能逆流嗆入或吸入肺部氣管導致發炎。

要經常幫病人翻身,每天做3~4次的背部扣擊(避開骨頭處,由下往上扣擊病人後背),每次持續5~10分鐘,使痰較易咳出。

●泌尿道感染:較常發生在肢體障礙、長期臥床及插導尿管的中風患者,每天應讓病人補充足量水分,諮詢醫師或藥師,攝取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食物如蔓越莓汁、葡萄柚汁等,導尿管及尿道口也要保持清潔。

●壓瘡: 廣告 中風病人如長時間無法移動身體,皮膚持續受壓,會引起皮膚局部缺血、破皮產生壓瘡。

最好每2~3小時就為病人翻身,適時做關節運動,保持皮膚清潔乾燥,或使用氣墊床、減壓墊分散壓力,平衡身體重量,每天應檢查皮膚是否有紅腫、破損。

照顧中風病人漫長又辛苦,照顧者要懂得適時紓解壓力和負面情緒,尋求外界支援,「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護理師,」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護理長程瓊嬅提醒,護理師不但了解病人狀況,也可以做為醫生和家屬的橋樑,協助找尋社會資源、訂定出院計劃等,讓病人的照護過程更順利。

改善居家環境,安心生活當病人離開醫院回家後,居家環境也要配合調整,才能確保病人安全、避免意外發生。

因為腦中風患者站立、走路不穩,容易跌倒,手的力量也比較弱,可能坐下去站不起來。

1‧屋內、屋外的行進動線上要有穩固可扶的扶手或家具,避免跌倒。

2‧地面保持乾淨、乾燥,不堆積雜物。

地毯或小踏墊會增加地面磨擦力、造成落差,反而容易絆倒,最好移除。

3‧有行動障礙的患者,應移除門檻,或在門旁加裝直式扶桿。

4‧浴廁改用橫式或外開式拉門,地板可改用防滑磚,或外加止滑條、止滑墊,使用後要立即拖乾地面。

馬桶、浴缸、洗手檯周圍也要加裝扶手。

廣告 5‧活動空間光線要充足,裝設小夜燈,以免夜裡病人摸黑上廁所滑倒。

6‧簡化房間擺設,方便病人進出。

7‧選擇硬質靠背,較重、底面積較大、較穩固的座椅,椅面高度約等於小腿長度(或不超過小腿長10公分),避免病人翻倒。

8‧床不宜過高,要讓病人下床時兩腳不會懸空,可以踏在地上。

床旁邊要有可供抓握的固定家具或扶手。

目前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均提供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評估服務,並提供費用補助,中風病人家屬可多加利用。

管灌飲食商業配方與自製各半隨著不同的病情階段,中風病人的飲食方式也有不同調整。

在急性期,病人多無法正常飲食,必須以鼻胃管供應營養。

管灌飲食可分為市售的商業配方和自製的天然攪打配方,商業配方品牌多,均質化程度比較好,「5~6罐就可以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郭月霞說,但商業配方中缺少植化素及稀有營養素,建議以天然自製攪打配方為主,或商業配方和自製的攪打配方各半搭配,較能達到營養均衡。

自製攪打配方,「最重要的是衛生安全,器具、水都要很乾淨,」郭月霞提醒,因營養濃度高,容易孳生細菌,打好之後要放冰箱冷藏,並在24小時之內食用完畢。

廣告 攪打配方的食材要多元均衡,可以南瓜、馬鈴薯、地瓜、山藥做為澱粉類;雞蛋、鯖魚、鮭魚、豆腐、牛肉、雞肉、豬肉為蛋白質來源;蔬菜類以紅蘿蔔、菠菜等綠色蔬菜為主;油脂類則用不飽和脂肪的橄欖油、葵花油,另外可添加酵母粉、粉飴等做為營養補充。

除了請醫院營養師提供攪打配方外,也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居家營養師到宅訪視,建議符合患者需求的配方。

中風病人也要健康吃中風後,25~45%會有吞嚥困難的後遺症,無法正常進食,可能導致食量不足、脫水而營養不良,或因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

飲食方面注意事項如下:●調整質地,方便吞嚥:可將粥、地瓜、南瓜、芋頭、青菜、魚、肉、豆腐等軟質固體食物烹調到軟,或攪碎打成黏稠均勻,更容易入口。

為了讓病人保有飲食樂趣,不要將所有食材混在一起打,「食材要分開處理,裝在好看的餐盤裡,病人接受度會更高,」郭月霞建議,也可讓病人用手拿著蒸熟地瓜沾蜂蜜或奶油吃,還有復健的效果。

●攝取高濃稠度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和吞嚥反射:濃稠液體食物包括水果泥、麵茶、芝麻糊、優格、奶昔等,也可以在液體食物中添加增稠劑。

考量方便性可使用市售增稠劑,但以營養角度,「用天然的米麩、嬰兒麥粉、太白粉更好,」郭月霞指出,不但有增稠效果,還可增加熱量和營養素攝取,也比較美味。

●少量多餐:因濃稠飲食體積大但營養密度低,可增加到一天6餐,獲取足夠營養。

●避免易造成嗆咳的食物:除了稀薄液體外,吞嚥困難的患者還要避免較黏的食物如湯圓、麻糬、年糕、糯米製品等,以及乾而易碎的餅乾、鳳梨酥、麵包、椪餅等。

沒有吞嚥障礙的病人,為了預防中風再發,飲食應均衡多樣化,宜清淡、減鹽,以魚、雞肉等脂肪較低的肉類為主,多吃高纖維的蔬果、糙米、全穀類等,避免便秘、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

如有合併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疾病,須依照疾病飲食建議。

至於有服用抗凝血藥物可邁丁的病人,因維生素K會降低可邁丁的藥效,須節制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花椰菜、甘藍菜等深綠蔬菜(一天不超過半碗),菇類、木耳及豬肝、綠茶等。

青菜食用量要保持一致,避免某一餐大量增加。

並不宜再吃也具抗凝血作用的健康食品如銀杏、紅麴、魚油、納豆激酶,或當歸、丹參等中草藥。

陪伴守護,讓病人不孤單突然中風,原本健康的人乍然變成病人,事事依賴,病人本身會有恐懼和失落感,也會自責帶給家人負擔,「他們很需要知道自己還被關心、重視,」鄧伊茜說,中風之後得重新學習很多事,家人應予以耐心和包容,引導病人正向思考,以免病人糾結於自己做錯了什麼或是業障太深才會中風。

即使請看護照護,家人也要輪流訪視,尤其在病情穩定後,病人更需要家人支持度過復健的艱難考驗,「要讓病人對未來抱持適度的希望,」程瓊嬅說,她看過不少病人,因為家屬很少來探望,復健意願低落,事事依賴看護,大大影響了預後。

此外,中風病人也常因為行動不便或講話不清楚,害怕外界眼光而不願出門,可鼓勵他們多走出去,協助安排休閒娛樂、參加社交活動,不僅有助於復健,也能讓病人減少負面情緒,更快重建生活。

做好防範,預防中風再發曾經中風的患者,中風發生率將提高到一般人的9倍,而每中風一次,日常生活自理及獨立程度就愈惡化,因此預防再度中風非常重要。

患者須每天監測血壓,遵循醫囑控制原有之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也要適度復健及運動,以免過胖。

為了即時治療,照顧者應牢記中風前兆,如出現警訊,立刻求醫,「有些人症狀比較輕微,很容易忽略,延誤病情,」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護理師黃光雨提醒。

此外,暫時性腦缺血症狀可能在24小時之內消失,讓病人以為自己太累而不以為意,沒有就醫,其實出現這些症狀的患者,很可能在一年內出現大中風,不可不慎。

如病人再度中風,照顧者務必鎮靜,事前就該知道,離自己家最近的急救責任醫院,請救護車送到有能力處理中風的醫院(見「治療篇」),並記住發作時間,準備病人的病史和藥物資訊,以便能讓醫護人員能在短時間內正確處置。

如果是獨居或外出沒有人陪同,平時應隨身攜帶病史、用藥和緊急聯絡方式,「沒有人知道意外會什麼時候發生,」黃光雨說,常有中風病人倒在路邊送到醫院,找不到任何證件資訊,無法聯繫上家屬,錯過了治療的黃金3小時。

中風的確就如風暴般,瞬間改變患者的人生,但只要完善的身心照護和積極復健,即使依賴程度變多,中風倖存者仍可能回歸正常生活,重新找到新的定位和人生價值。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中風 中風照護 併發症 居家環境 陪伴 飲食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187期 落單的社會,游離的靈魂 「感冒」一直沒好,可能是肺癌 面對傷痛,才能往前走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熱門文章 1. 不是只要肢體接觸聊聊天更重要 4. 心肌梗塞症狀有哪些?前兆自我檢測,心肌梗塞急救3招 2. 你有肌少症嗎?復健醫師:看3個部位、5個症狀就知道 5. 譚敦慈:酪梨美味變身 一天別吃太多 3. 楊世敏:練對氣功導引,才能開啟自癒力 6. 先生離世、她多年未再婚 為「這問題」求醫卻讓女泌尿醫喜出望外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其他疾病 疲倦、莫名變胖,可能是甲狀腺低下!小心5族群風險高 最新專題 一生必修!個人化精準營養學 吃對了,身體最知道 照顧讓位給專業 陪伴,才是新孝道 2022《康健》健康城市大調查 你的城市能放心安老嗎? 吃對營養 打擊日常小病痛 【曾寶儀的人生藏寶圖】Podcast 最佳免疫力平衡術 打造不生病體質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