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 - Matter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 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 ...
心理學蘇絢慧人際關係受害者情結書籍推薦好書推薦【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發布於2021年9月6日分佈式入口翻譯大家是否聽過類似的血淚控訴:「我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被命運操弄的我,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目前擔任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至今已出版23本心理範疇作品,主題涵蓋臨終關懷、悲傷療癒議題、自我人格發展、情緒修復以及關係議題。
除了以寫作推動心理觀點,也長期投入心理教育講授、團體課程和工作坊帶領、心理諮商等工作。
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工作者。
永遠不順遂的抱怨人生大家是否曾經經歷過身旁的朋友總是習慣性抱怨自己的生活,無論在職場、感情、友情、親情永遠都不順遂,而且時常講一講就開始情緒激動開始加以指責控訴,接著各種不理性的情緒謾罵字眼也隨之上場,一開始大家還會同情他的遭遇,但是久而久之會開始發現這已經變成了他生活的「常態」,而且顯然這樣的人也很沈浸於這種「受害」的情節中,別人想要拉他一把反而還不願意,堅持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而這樣的人若是旁觀的人點出問題也通常不會承認自己沈溺於其中,因為他們希望藉由控訴來要求別人為他負責,並且提供他想要的關愛來滿足自己,這樣個體無意識的反應及作為便是所謂的「受害者情結」。
這樣的人我自己也接觸過,他們描述的受害情節每次都非常類似,抱怨的時候彷彿像在演戲一般非常生動,一開始我也會聽了對方的故事後而同情對方並打抱不平,但久而久之發現同樣的劇情不斷上演,而且即使換了環境及人物還是會有相同的遭遇,每當我心中開始產生一些質疑時,對方就會開始說:「每個人都說是我的問題,明明就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直到很久之後的某天,當自己也見識到對方的無理取鬧後,我就真正懂了那些所謂的「受害情節」是其來有自,因為擁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也因為如此他們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表情就開始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接著衍生出許多「腦補」的劇情來幻想他人對自己不滿,進而編造「受害情節」讓自己坐上「受害者」的位置。
從受害者到迫害者大家必須先認清楚一件事即是「受害者情結」並不等於就是「受害者」,在心理層面上的解釋是只要他人沒有按照他所期待的反應發展(包含索求給予、要脅滿足、順應同情)並且要把他視為唯一重要的對象關注及滿足,否則便會遭遇強烈的情緒攻擊,藉由痛訴自己的悲苦來指責他人壓迫傷害,常見的就是自怨自哀或是把自己形塑成世界上最可憐的不幸之人來討拍。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跟一般人不同,哪裡有痛苦就會往哪裡鑽,並且會反覆做這些動作來證實自己即是最可憐的人,由於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方式,本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不願意面對生命的真實也不想承擔生活的各種挑戰及問題,只想把一切的責任推卸給他人。
然而這樣的人除了對身旁的人產生困擾之外,還有什麼具體表現呢?作者在書中提到很有趣的是擁有「受害者情結」的人不只是扮演悲苦的受害角色,還可能產生「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這三種心理關係的戲劇角色,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戲劇:迫害者:貶低他人、自處高位,認為別人沒有能力。
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為低下,但是從高位提供別人幫助,相信自己必須幫助別人,因為別人無法幫助自己。
受害者:自認低下,有時候甚至會尋求迫害來貶低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的幫助,藉此更加認定自己是無助的、是無法靠自己解決事情的。
而這三種角色都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上,不僅可以互換甚至是一人飾演三個角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人明明自稱「受害者」結果卻在做一些「迫害者」的事情,偶爾也會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通常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被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大量受到這三種戲劇心理遊戲所影響,可能整個家庭環境的日常每天都在不停上演這三種角色的替換。
扭曲的信念有「受害者情結」的人通常更傾向怪罪於別人與命運。
或許是童年無助的狀態使其抗拒長大,也不想面對長大之後所必須要承擔的責任與挑戰,因為要他承認自己的錯誤及逃避對他而言又是一項無法承受之事,所以怪罪他人是最快的,亦可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比如某次我曾經陪一位擁有「受害者情結」的朋友去算命,算命老師要了八字後滔滔不絕講述了朋友的命盤甚至明白指出此生沒有桃花等等,朋友聽了頻頻點頭稱是,彷彿自我解讀的悲慘命運得到了應證,結果準備離開的時候接過那張寫了滿滿筆記的命盤一看,竟然老師錯把陽曆當陰曆,也就是說剛剛講了至少一小時的命盤根本是錯的,那為何我的朋友竟然還如此入戲呢?原因就在於老師講述的命盤剛好也是不順遂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自動坐上「受害者」的位置了。
排斥負面情緒的操縱行為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在對待重要關係時也會打破與他人的關係界線,因此一旦形成重要關係時便會利用情感關係作為勒索,比如他想跟你抱怨時就必須要有空、你的回應必須是在他期待範圍內,若不符合他的期待便會遭受情緒勒索。
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很排斥負面情緒但自己又製造大量負面情緒,在這種矛盾的情況下,他們不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是認定外界其他人需要為他們的負面情緒負責,而負責的方式就是順應他們的需求及期待行事。
大家仔細想想是否有一些人與你進入到比較緊密的關係後,會開始把自己無法消化的負面情緒發洩在你身上,甚至強迫你必須做些什麼才能讓他的情緒得到安撫,這樣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在親情、友情、愛情上都是極為不健康的。
尤其當他們面臨要失去一段關係時,容易以各種煽動情緒的方式去哭喊打鬧脅迫他人就範,若是已經到達非常不理性的程度就已經是病態人格的行為,千萬要小心防範注意。
如何自我療癒?本書有提到這類型的人通常是無意識的而且非常沈溺於把自己放在「受害者」這個位置,所以若非是當事人自己有所覺察及想要改變,否則是很難幫助他們的。
「自我覺察」是首要的關鍵,再來是「主動學習」。
為什麼跟學習會有關係?旁人會很不解為何他們要把自己陷入這樣的受害角色中,為何不力求改變讓自己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及情緒呢?其實重要的一點是受害者心態可以使他們合理化不用學習這件事,畢竟學習是需要耗費心力的,而且學習也無法立竿見影看到成效,最快速的方式便是直接坐上受害者的位置。
想要拋開受害者情結的控制就要認清自己是有能力改變而並非一切被命運所操控,而且不能仰賴他人、勒索及剝削他人的行為,因為這樣長期下來會讓別人反彈並且造成耗損且無效的人際互動。
為自己負責任、停止怪罪他人、停止怨懟世界並好好提升自己、肯定自己,別再視自己為弱小低下,才可能啟動自己內在的成長動力而慢慢找回自己的人生主導權。
以我自己與老公的經驗都曾經遇到擁有「受害者情結」的朋友,曾經有一位朋友來家裡拜訪時,竟然還能跟大樓的管理員發生衝突,原因只是他認為管理員不願意讓他進來,然而講完這一件事情之後又有無數件在交通運輸工具上遭受的不明對待、與朋友的合作衝突等等,然而當你越接受他們的依賴,他們更會像抓住浮木般巴著你不放,開始會無孔不入侵入你的生活(例如不先告知就直接打電話抱怨)直至你受不了決定與之斷絕關係,然而被斷絕關係後又更加深了他的「受害者情結」,於是這樣的惡性循環會不斷上演而毫不自知,除非哪一天真的自我覺悟,否則還真是神仙也難救。
這本書非常深刻描繪了「受害者情結」的種種心理狀態及行為,可說是整本書都是重點,若是你也對這樣的心理議題有興趣,請務必好好閱讀這一本書,非常值得推薦!不知道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或是自己就曾經有類似「受害者情結」的傾向及如何克服?非常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與我一同討論分享。
支持作者喜歡我的文章嗎?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許多朋友們都說跟婷婷聊天很有療癒效果,不是因為我多會安慰人也不是我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大概是我擁有異於常人的樂觀,總是能讓原本抱有煩惱的人瞬間感到豁然開朗,歡迎大家把問題發送給我,我將會在這裡以匿名的方式回覆,若是沒有特別的來信,我就會以分享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經驗與觀點為主,目前圍爐文章預設為全部公開,有必要會手動設定限時上鎖。
點以下聯絡我:
https://t.me/tingting1123CCBY-NC-ND2.0版權聲明190316看不過癮?一鍵登入,即可加入全球最優質中文創作社區登入
延伸文章資訊
- 1受害者情結: 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 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 誠品
「受害者情結」是一種由長期的無助感、自卑感、消極性和敵意所形成的應對人生處境的 ... 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 ...
- 2奇襲:受害者的觀點 - 博客來
出版社:國防部 ; 出版日期:2009/06/01 ; 內容簡介. 本書從心理學角度,藉由觀察情報作業方式與決策過程,以及情報分析員與決策者之思維邏輯與行為態樣,檢討歷次戰役中各國 ...
- 3誰是受害者? - BOOKWALKER中文電子書
犯案者是病人還是犯人?是謀殺或社會所逼?司法精神醫學權威的10堂課,作者: 何美怡,出版社: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發售日:2021/03/31,類型標籤:心理學 / 社會 ...
- 4【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 - Matters
【好書推薦】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 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 ...
- 5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台灣第一本深入探討「受害者情結」的全方位療癒專書! ... 出版及心理學推廣足跡遍及華人社會,是許多機關、單位及民眾所信任的心理專業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