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十六行相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見十六行相條。
四諦又雲四聖諦,四真諦。
聖者所見之真理也。
梵語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語Catt&amacron ...
四諦十六行相
四諦十六行相,佛學術語,名數,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
見十六行相條。
四諦又雲四聖諦,四真諦。
聖者所見之真理也。
梵語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語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
基本介紹
中文名:四諦十六行相外文名: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出處:《法相辭典》詞性:佛學術語
基本含義,十六行相,
基本含義“諦”原義是事物的內在含義或者意義,在佛教中用來翻譯梵語“Satya”,意思是真實無謬的道理。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分化,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難免流變。
四諦概括了兩重因果關係: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
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痴,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迴。
北傳《集異門論》:1.苦諦四相:非常、苦、空、非我;2.集諦四相:因、集、緣、生;3.滅諦四相:滅、靜、妙、離;4.道諦四相:道、如、行、出。
南傳《小部·無礙解道》:1.苦諦四相:有害、有為、煩熱、變壞;2.集諦四相:存續、因緣、合、障礙;3.滅諦四相:出離、離、無為、不死;4.道諦四相:出離、因、見、增上。
瑜伽三十四卷一頁雲由四種行,了苦諦相。
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
由四種行,了集諦相。
謂因行,集行,起行。
緣行。
由四種行,了滅諦相。
謂滅行,靜行,妙行,離行。
由四種行,了道諦相。
謂道行,如行,行行,出行。
如是名為了相作意。
如彼卷一頁至十六頁廣釋。
《法相辭典》朱芾煌編佛學術語,名數,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
見十六行相條。
四諦又雲四聖諦,四真諦。
聖者所見之真理也。
梵語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語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
一苦諦Du&hdotblw;kha-&amacron;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報也。
是為迷之果。
二集諦Samudya-&amacron;ryasatya,貪嗔等煩惱,及善惡之諸業也。
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
三滅諦Nirodha-&amacron;ryasatya,涅槃也。
涅槃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真空寂滅,故名滅。
是為悟之果。
四道諦M&amacron;rga-&amacron;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於涅槃故名道。
是為悟之因。
其中前二者流轉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間因果。
後二者還滅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間因果。
此四者皆雲諦者,言其真理實為至極也。
佛起菩提樹下至鹿野苑,為五比丘始說此法。
是為佛轉法輪之初。
依之而修道證滅者,稱為聲聞人。
法華經譬喻品曰:‘昔于波羅奈,轉四諦法輪。
’四十二章經曰:‘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涅槃經十二曰:‘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
’涅槃經十五曰:‘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
’止持會集音義曰:‘苦諦者,苦以痛惱為義。
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
大論云:無量眾生有三種身苦:老病死。
三種心苦:貪嗔痴。
三種後世苦:地獄餓鬼畜生。
總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
諦審生死實是苦者,故名苦諦也。
三苦,謂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可知。
集諦者,集以招聚為義。
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
審一切煩惱惑業於未來,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諦也。
盡諦者,亦名滅諦。
滅即寂滅,滅以滅無為義。
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
以諸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
若三界業煩惱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
因滅故果滅,舍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涅槃。
諦審涅槃實為寂滅,故名滅諦也。
道諦者,道以能通為義。
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為道諦。
審此二道相扶,實能通至涅槃不虛,故名道諦也。
正道者,實觀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
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禪定,是名助道。
’十六行相無常:待眾緣故(觀因緣成,故生滅無常。
苦:逼迫性故(觀此身是苦)空:違我所見故(觀因緣所生故空。
)無我:違我見故(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因:如種理故(觀苦果之因。
)集:等觀理故(觀招集苦果。
)生:相續理故(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緣:成辦理故(觀諸緣成就苦果。
)滅:諸蘊盡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靜:三毒息故(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妙:無眾患故(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
)離:脫眾災故(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
)道:通行義故(觀八正道,可至涅盤。
)如:契正理故(道契正理,故如。
)行:正趣向涅槃故(由此萬行,以趣涅盤。
)出:能永出生死故(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
相關詞條
四諦十六行相四諦十六行相,佛學術語,名數,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
見十六行相條。
四諦又雲四聖諦,四真諦。
聖者所見之真理也。
梵語Catv&amacron;ri-&A...十六行相部派佛教的修證理論。
指觀四諦之境時所產生的十六種行相。
又稱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
謂行者在觀四諦時,內心於四諦...十六心十六心,佛教用語。
小乘說一切有部的修行理論。
稱在觀察思悟四諦十六行相之後,進入見道,以所謂無漏智現觀四諦所得之十六種智慧,稱“十六心”。
...三三昧空三昧謂於萬有觀人、法皆空。
在觀四諦十六行相中,此三昧是與苦諦的空、非我二行相相應的定;即觀我所見、我見皆空。
三三昧無相三昧...隨相論內容詳解俱舍釋論卷十九慧品(新譯之俱舍論卷二十六智品)中之四諦十六行相,其次詳解為對治常、樂、我所、我等四見行,故說修無常、苦、空、無我等行相之...非我(佛教術語)說一切有部將非我列為四諦十六行相之一。
非我概論編輯在古印度奧義書傳統中,提出我(ātman)的概念,佛教則持非我或無我的立場。
非我與無我,皆是反對我,其...三生六十劫為聲聞乘修行所須之時間。
修四諦十六行相等之觀,斷盡三界之煩惱,證阿羅漢果,其極速者三生,極遲者則經六十劫。
...道智十一法聲聞道,依賴善士,聽聞苦、集、滅、道四諦十六行相,斷除煩惱,證得人無我。
③麟喻獨覺道,證悟凡道智無我二分之一的不全面智,即僅知獨覺道的道智。
獨覺弟子...空(佛教詞語)為四諦十六行相之一。
2、密法之空,謂諸法無生無滅,自心所現。
——《藏傳佛教辭典》空大乘思想編輯【空】梵文Śūnya(形容詞),Śūnyatā(名詞),音譯...雜阿毗曇心論在論文的序頌和譯者的附註里,說到《心論》的法勝自作的長行釋太略,優婆扇...初約四諦來分別二諦,有四家;評家又舉一說,就是事理(十六行相)二諦。
次明...
熱門詞條
守護神之覺醒
SantaClaus
螢幕鎖
黑人牙膏
莊靜
陰道出血
resident
泡腳桶
魏明谷
Harper
中華電信客服
酷兒
夢回唐朝
我的爸爸是流氓
鋁圈
刀劍神皇
京瓷
砂仁
水稻
共濟會
文殊蘭
港都夜雨
麗貝卡·豪爾
小馬寶莉
SHERO
暴風雪號太空梭
郁可唯
環球影城
四諦十六行相@中文百科全書
延伸文章資訊
- 1十六行相_百度百科
部派佛教的修證理論。指觀四諦之境時所產生的十六種行相。又稱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謂行者在觀四諦時,內心於四諦各具四種 ...
- 2四諦十六行相
【四諦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 茲將四諦十六行相 ...
- 3仓忠仁波切:略對四諦十六行相作說明 - edupro.org
(一)苦聖諦四行相特法:無常、苦、無我、空。有些論典中沒有說到「空」的部分,但此處說四個行相,其實是不相違。說此四行相的原因,是為破除外道「常、樂 ...
- 4四諦十六行相 - 中文百科全書
見十六行相條。 四諦又雲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也。梵語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語Catt&amacron ...
- 5《廣論》四聖諦十六行的錯謬(一) - 正覺教團弘法視頻
那麼四聖諦十六行的內涵又是什麼呢?《瑜伽師地論》說:【由四種行了苦諦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