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行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梵語sodaśākārāh。
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
行相,相狀之意。
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
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
十六行相
梵語sodaśākārāh。
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
行相,相狀之意。
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
據俱舍論卷二十六所載,苦聖諦有四相(苦諦四相):(一)非常(梵anitya),待緣而成故。
(二)苦(梵duhkha),逼迫性故。
(三)空(梵śūnya),違我所見故。
(四)非我(梵anātman),違我見故。
集聖諦亦有四相(集諦四相):(一)因(梵hetu),其理如種子。
(二)集(梵samudaya),同於顯現之理。
(三)生(梵prabhava),能令續起。
(四)緣(梵pratyaya),能令成辦;譬如泥團、輪、繩與水等眾緣,和合而成一瓶。
滅聖諦亦有四相(滅諦四相):(一)滅(梵nirodha),諸蘊盡故。
(二)靜(梵śānta),三火息故。
(三)妙(梵pranīta),眾患無故。
(四)離(梵nihsarana),脫眾災故。
道聖諦亦有四相(道諦四相):(一)道(梵mārga),通行義故。
(二)如(梵nyāya),契正理故。
(三)行(梵pratipad),正趣向故。
(四)出(梵nairyānika),能永超故。
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
謂緣苦諦者,名實俱四;緣餘三諦者,名四實一。
說十六行相之目的,為治常、樂、我所、我見等見,故修非常、苦、空、非我等行相;為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等見,故修因、集、生、緣等行相;為治解脫是無之見,故修滅行相;為治解脫是苦之見,故修靜行相;為治靜慮及等至之樂為妙之見,故修妙行相;為治解脫是數數退墮而非永恆之見,故修離行相;為治無道、邪道、餘道、退道之見,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
〔坐禪三昧經卷下、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p387
佛光大辭典
延伸文章資訊
- 1四諦十六行相 - 中文百科全書
見十六行相條。 四諦又雲四聖諦,四真諦。聖者所見之真理也。梵語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語Catt&amacron ...
- 2四諦十六行相、三轉十二行相 - 法無邊,開花見
長輩提醒了我很多次,要我認識四諦中,每一諦的四個行相,不過,近廟欺神,跟善知識就算再近,隨手可得,不認真學就還是不會,不會因為距離近或遠而有 ...
- 392-四諦十六行相觀修法
92-四諦十六行相觀修法. 摘自:2014.10.12 第十八講. 於四諦增益,堅樂我我所,此等十六相,非真而愛著。 四諦中以苦諦來說,執無常為常、執苦為樂, ...
- 4十六行相
梵語sodaśākārāh。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行相,相狀之意。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
- 5四諦十六行相
【四諦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 茲將四諦十六行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