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行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梵語sodaśākārāh。

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

行相,相狀之意。

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

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 十六行相 梵語sodaśākārāh。

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

行相,相狀之意。

觀四諦時,各有四種差別,於其時所產生之行相共有十六種。

據俱舍論卷二十六所載,苦聖諦有四相(苦諦四相):(一)非常(梵anitya),待緣而成故。

(二)苦(梵duhkha),逼迫性故。

(三)空(梵śūnya),違我所見故。

(四)非我(梵anātman),違我見故。

集聖諦亦有四相(集諦四相):(一)因(梵hetu),其理如種子。

(二)集(梵samudaya),同於顯現之理。

(三)生(梵prabhava),能令續起。

(四)緣(梵pratyaya),能令成辦;譬如泥團、輪、繩與水等眾緣,和合而成一瓶。

滅聖諦亦有四相(滅諦四相):(一)滅(梵nirodha),諸蘊盡故。

(二)靜(梵śānta),三火息故。

(三)妙(梵pranīta),眾患無故。

(四)離(梵nihsarana),脫眾災故。

道聖諦亦有四相(道諦四相):(一)道(梵mārga),通行義故。

(二)如(梵nyāya),契正理故。

(三)行(梵pratipad),正趣向故。

(四)出(梵nairyānika),能永超故。

十六行相名雖十六,實事唯七。

謂緣苦諦者,名實俱四;緣餘三諦者,名四實一。

說十六行相之目的,為治常、樂、我所、我見等見,故修非常、苦、空、非我等行相;為治無因、一因、變因、知先因等見,故修因、集、生、緣等行相;為治解脫是無之見,故修滅行相;為治解脫是苦之見,故修靜行相;為治靜慮及等至之樂為妙之見,故修妙行相;為治解脫是數數退墮而非永恆之見,故修離行相;為治無道、邪道、餘道、退道之見,故修道、如、行、出等行相。

〔坐禪三昧經卷下、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p387   佛光大辭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