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論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裏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也就傳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 ...
冰山理論冰山理論:是薩提亞家庭治療中的重要理論,實際上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隻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中文名稱冰山理論初次產生時間1895年海明威的看法簡約的藝術提到理論的人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涉及學科心理學界、文學界、管理學界結構上的冰山反對傳統的史詩式的小說結構外邊的1/8是其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管理學中視野中隻有1/8,看不到的則佔7/8詞條性質理論術語最早來源西方文學裏面7/8則是由職業意識、職業道德,態度涉及的資料《歇斯底裏研究》,《午後之死》簡介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裏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也就傳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斷、價值觀等組成,本我是人的各種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間,協調本我和超我,既不能違反社會道德約束又不能太壓抑.與超我、自我、本我,相對應的是他對人的心理結構的劃分,基于這種劃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樣,露出來的僅僅隻是一部分,即有意識的層面;剩下的絕大部分是處于無意識的,而這絕大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發展和行為,包括戰爭、法西斯,人跟人之間的惡劣的爭鬥,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對人的無意識的研究,這點也受到了後來人的批評。
見圖。
冰山理論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領域將"冰山理論"提出並加以套用,"冰山理論"才得以廣為流傳!詳情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後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則"。
他以"冰山"為喻,認為作者隻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像補充。
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隻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
前兩者是具體可見的,後兩者是寓于前兩者之中的。
"冰山理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簡約的藝術。
即刪掉小說中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以少勝多,象中國水墨畫技巧,計白當黑,不要鋪陳,不要八分之八,而隻要八分之一。
英國學者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文中認為,這種簡約在語言上表現為刪掉了小說中幾乎所有的解釋、探討,甚至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剝下了亨利·詹姆斯時代句子長、形容詞多得要命的華麗外衣:"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于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幹凈。
"這些英語文學的亂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詞。
形容詞過多是十九世紀末以亨利·詹姆斯為代表的小說家帶給英語文學的一大災難。
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貴婦人的畫像》充斥了長句子和多重修飾,"你不憋足一口長氣是讀不完一個句子的,好比一長列貨車,站在它面前望不到盡頭"(董衡巽語)。
這絕對是學者型的文風。
而海明威18歲就去打仗,根本沒有機會進行科班訓練,打過仗當了美國一家報紙駐歐洲的記者,寫文章和報道要用電報發回國,語言必須簡明,于是形成了一種所謂的"電報體風格",極少用修飾語,極少用形容詞。
可以說文學史上有一類作家是敵視形容詞的。
法國大文豪伏爾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詞是名詞的敵人。
"他似乎在說隻有名詞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詞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內質,所以是名詞的敵人。
冰山理論其二,小說家馬原認為"冰山理論"的更內在的質素可以概括為"經驗省略"。
他指出開始許多評論家把海明威的省略與傳統的留空白理論等同起來,以為這是一種含蓄手法的運用,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一個大的失誤。
傳統的省略方法很類似于刪節號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韻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則是完全不同質的東西--實體經驗。
馬原以《永別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寫了三十九遍(在另一處海明威又說是四十遍)的結尾為例:我往房門走去。
"你現在不可以進來。
"一個護士說。
"不,我可以的。
"我說。
"目前你還不可以進來。
""你出去。
"我說。
"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沒告訴我們房間裏有幾位護士,這段文字也沒交代,可是我們馬上知道了這間停著'我'情人(卡薩玲)屍體的房子裏有兩位護士。
'我'的對話沒有絲毫失態之處,可是我們也從這段文字裏知道了'我'的失常變態。
""這些語調上的變化其實在上邊文本中全無提示,作者也沒有用敘述的方式告訴我們關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緒變化,然而我們都知道了。
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規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東西你不說大家也會知道這個道理,他就不說大家都知道的東西,結果大家還是都知道了。
這樣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東西而縮短了篇幅外,由這種省略還產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審美方法,以作用于(閱讀)對象心理為根本目標的方法。
"(馬原《小說》)海明威省略的其實是我們憑經驗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這種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讀者的經驗參與,使讀者覺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經驗能力。
在這個意義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裏讓讀者自己憑經驗去填充。
而以往的小說家如果是現實主義者就把什麽都告訴你,喋喋不休,不厭其煩,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義者就拼命調動讀者的情緒,拼命煽情。
海明威也在調動,他調動的則象馬原所說,是經驗。
這肯定是一種新的小說美學。
怎樣深入闡發它的美學層次的內容還需要繼續思考。
但我們起碼可以說,這種"經驗省略"涉及的決不僅僅是個"簡潔"的問題,它還關涉著對世界的認知與呈示問題,關涉著小說家對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傳達方式問題,從中有可能生成一種小說的情境美學。
結構冰山風格體現在結構上:即反對傳統的史詩式的小說結構,他的小說往往隻是截取故事的一個時間段或時間點,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題或歷史事件,至于歷史的經過和歷史背景,則當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隱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讓讀者強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例如: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指出"本來可以寫一千多頁那麽長,小說裏有村庄中的每一個人物,以及他們怎樣謀生、怎樣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過程。
"但小說卻被濃縮到隻有五萬字,小說僅集中描寫老人在海上捕魚的驚心動魄的三天。
形成原因海明威曾經說過,他總是"嘗試按照冰山的原理"寫作。
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說,移除了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把豐富的含義和多樣化的形式統一在一個簡約的整體結構之中,達到了簡約與含蓄的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冰山風格"。
海明威小說的這種獨特的"冰山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作家風格的形成,有著各方面的原因。
這諸多原因中的一些(諸如文體的限製、民族審美心理的影響等)具有廣泛的意義,對每一位作家都同樣起作用。
但還有一些原因對特定作家而言是特定的。
筆者認為,後一類原因在作家風格的形成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將探討影響海明威風格形成的這些原因。
早期創作海明威早年所接受的鍛煉,對他的創作尤其意義重大。
1917年高中畢業以後,他沒有上大學,而是到《堪薩斯城明星報》去當了一名見習記者。
該報提倡行文明快有力,句段短小;強調新聞的新意、時效、準確、凝練。
對此,海明威認為:"這是我在學習寫作上,得到的最好鍛煉,也是寫作的重要原則,我永遠不會忘記它"。
後來,他又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駐歐記者在歐洲各地採訪、寫稿,尤其是1922年熱那亞會議期間,他用電報拍發訊息,更不得不極力地壓縮詞語,練就了一種"很簡練,沒有形容詞,沒有副詞--什麽也沒有,隻有血、骨頭和肌肉"的"新的語言"。
無疑,早年當記者的經歷,尤其是熱那亞會議的實踐,對海明威風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影響力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海明威羅列了一長串他"在文學上的先輩"--他"曾經學得最多的那些人"的名字--馬克·吐溫、福樓拜、斯湯達、巴赫、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安德羅·馬甫爾、約翰·堂恩、莫泊桑、吉卜林、棱羅、莎士比亞、莫扎特、戈雅、塞尚、梵穀、高更……這裏面既有小說家、詩人,又有畫家、建築家、音樂家。
確實,他非常善于向別人學習,博採眾家之長。
有人曾經有理有據地分析過別人對他創作的影響,說他從馬克·吐溫那兒學慣用活潑的民間語言,用平易簡單的英語,短字和短句;從斯泰因那裏學會簡單的句法;從龐德那裏學習簡練、含蓄的筆法,而不要直陳其事,學會使作品達到簡練、突出本質;從康拉德那兒學習微妙的、樸素的結尾;從塞尚那裏學習簡練的筆觸、逼真的描繪……無疑,每一個優秀的作家都必須在吸取他人長處的基礎上逐漸成長起來,海明威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不能通過列出別人對他的影響來解釋他的風格,或者任何別的偉大作家的風格。
他當然是向別人學習的,但這種學習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創造性地吸收、貫通,用自己的獨創精神,鍛就一種獨創性的風格。
學習是一種必要的條件,但卻並不是充分條件。
因此,我們在海明威的風格中也許可以察覺出一些他人影響的影子,我們卻沒法把它們清楚地分離出來,劃歸"原主",因為它們已不再是別人的特點的大雜燴,而是溶成了一個圓滿的整體,一起形成了海明威自己獨特的"冰山風格"。
海明威和他同時代的許多青年一樣,曾懷著"光榮和夢想"勇敢地投身于"正義的戰爭"。
然而炮火炸毀了無數美滿的家庭、無數鮮活的軀體,炸毀了幾千年的文明與成就,也炸毀了他對世界的信念與原有的價值觀。
在一個急遽變亂的時代,一切都崩潰了,一切都難以把握。
舊的標準早已分崩離析,新的準則尚待重新增立。
在海明威看來,唯一能夠確定的是眼前的事實,是實實在在的存在過程;唯一可取、可以自我救贖的是堅忍的精神。
華麗的修飾詞、添姿加彩的評論在新的時代面前都失去了血色,露出了不真誠的面孔,唯一有力量的隻有精確的事實本身。
一切都那麽不確定,似乎轉瞬即逝,你又怎麽能夠相信自己的大寫的思想,怎麽能夠幫助別人決定他們的想法?唯一的辦法是給人以事實--簡練敘述的事實,讓他們自己去思索。
生活中充滿了難以逆料、難以抑製的痛苦、失敗、迷惘,人所能做的隻有頂住,咬緊牙關,保持"重壓下的優美風度"。
因此不僅他的主人公都是堅忍、寡言的"硬漢子",他的敘述風格也是一貫堅忍的客觀凝練。
審美觀海明威非常喜歡戶外運動,打獵、釣魚、滑雪……無所不愛,而他尤其迷戀鬥牛。
這一特別迷戀之處表現了他獨特的審美趣味。
在文明被摧毀、傳統價值體系崩潰之時,鬥牛不僅給迷惘中的海明威提供了一種成功應對生活中的兩難困境的方式,一種"重壓下的優美風度"的為人準則,也為他的創作提供了一種啓示。
鬥牛儀式樸實、庄嚴,有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劇美。
高明的鬥牛士"又快又準",幹凈、利落,不拖泥帶水,而且姿態非常優美,令他心醉神迷。
因此,他在作品的敘述中也極力保持一種鬥牛士的風格,找到使他激動的東西,"又快又準"地表達出來,不作繁華的修飾,不作多餘的議論,因為一個多餘的詞、一句多餘的話都會破壞那種幹脆利落、強烈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和氣勢。
鬥牛儀式確切地說明了鬥牛士必須作什麽,在他面臨痛苦與死亡之時又該如何行動,而海明威的準則就是在鬥牛儀式中形成的。
德爾莫爾·施瓦茨對海明威的一些信條作了很好的歸納--"勇敢、誠實、技巧……一個人必須以簡練的語調說話,避免用狂妄的語言,把情感濃縮到用少數的驚嘆語或者就把它抑製住。
"心理活動熟悉海明威生平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極度自尊而要強的人。
他小的時候,他母親想把他和姐姐馬賽琳打扮成一對雙胞胎,讓他穿鑲有花邊的衣服,戴花哨的帽子,而且稱他為"我的荷蘭娃娃"。
然而海明威向往的是父親那種打獵、釣魚的粗獷豪邁的男性世界。
他對媽媽非常不滿。
有一次媽媽又叫他"荷蘭娃娃"時,他大聲抗議:"我不是一個荷蘭娃娃,我是波利·比爾!"而且做出一副要射死媽媽的模樣。
1920年7月的一個夜晚,海明威和他的朋友應妹妹們的要求陪她們和幾個女孩子去搞一次"清清白白"的午夜郊遊,回來後卻被媽媽斥為"灌輸給小伙子小姑娘們無法無天的觀念",還被歷數了"18個月來所犯的種種罪過:不敬、懶惰、寄生、嬉戲、自私、腐化、反宗教等等",並被趕出了避暑的別墅。
海明威本來就因為母親不理解他這個經歷了戰爭的兒子的心而有點怨意,這一來就更覺得母親太不理解自己了。
海明威和另一著名小說家福克納本來關系不錯,他對後者的創作本來評價也很高。
可是,1947年,福克納在一次講話中,在談到探索小說創作的新路子時,把海明威排到了美國現代五位最優秀的作家的最後一名,認為他缺少試驗的勇氣。
講話發表後,海明威大怒,與福克納反目,甚至寫信給他在二戰中共過事的蘭哈姆將軍,要他證明自己在戰場上的勇氣。
還有一次,為了馬克斯·伊斯曼評論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些胸口粘著假毛以補償男子氣概的所謂硬漢子等等,海明威不僅寫信、寫文章反擊,甚至一次在和他偶然相見時,當面質問,最後竟至動起手來,雙方扭成一團,摔倒在出版社辦公室的地板上。
海明威的一生都在極力維護自己的形象,維護在他人眼中的"我自己"。
他一生都處在一種強烈的怕被誤解的焦慮之中。
這種焦慮,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是我們在嬰兒期脫離母體的焦慮的成年形式,是我們既怕失去愛的對象又怕失去他們的愛的首要的恐懼。
大多數人都能成功地對付這種焦慮,不讓它困擾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心境。
但海明威卻不是這樣。
他太要強。
他相信自己是勇武的、富有男子氣概的,憎恨別人嘲笑他"女人氣";他相信自己是博學的,憎恨別人說他"頭腦簡單";他深信自己深諳打獵、釣魚、拳擊、鬥牛之道,便害怕別人嘲笑他笨拙、浮誇、隻懂一點點皮毛……斯泰因正是看到了海明威的這種心理弱點,才在他們反目之後,在她寫的《艾麗絲·B·托克拉斯自傳》中對他進行惡毒攻擊的。
海明威常以自己的勇敢而自豪,斯泰因便責備他是"膽小鬼"。
他相信自己已創造出了獨特的文風,她貶低他為智力遲鈍的門徒。
他認為自己具有持久力與忍耐力,她說:"海明威很容易感到疲勞,從他的住處到我們這裏來一趟,常常是筋疲力盡……"換了別人,面對這種攻擊,也許會一時勃然大怒,過後便能處之泰然;也許幹脆會一笑置之。
但對海明威而言,這種攻擊卻造成了深遠而持久的傷害,讓他一直耿耿于懷。
正因為他難以擺脫這種怕被誤解的焦慮,他畢生都在維護自己的形象,用他的作品,用他日常的炫人的行動,不斷地進行維護,從而也不斷地揭示著這種焦慮在他心裏的強度。
在海明威看來,世界上充滿了誤解。
不僅他自己一直處在被誤解的危險之中,他也可能隨時誤解別人。
因此,他極力逃避這兩種誤解。
然而這種害怕誤解的焦慮強烈得象惡魔一樣纏繞著他,擺脫不掉,以至于一方面是他極力逃避,一方面則是有時情不自禁有時不自覺地展示著它。
表現在創作上,一方面,他害怕自己被誤解,害怕很多深切的體驗"一旦你談到它,你就會失去它",一旦你表述它,它就會改變味道,在別人眼裏成為另一種意思,因此他在作品中竭力刪減,竭力客觀、不動情、不作議論和評價;他害怕誤解別人,害怕對別人的物理事實背後的心理動因作錯誤的猜測,因此他盡量移除一切描述性的修飾語,創造性地運用外視角,企圖給讀者一個確確實實的事情真相;然而另一方面,他這種逃避的策略,又不斷地創造著誤解的可能性。
他拒絕評論、解釋,可他沒法阻止讀者對小說提供的"真相"進行評論、猜測。
《印第安人營地》中的丈夫為什麽自殺?是看著妻子經受痛苦的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因而自責自戕?是經受不住痛苦,膽怯、懦弱而死?是因為讓白人男醫生給妻子做手術,破壞了印第安人的某種禁忌,因自悔而喪生?《弗朗西斯科·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中的馬戈是一個嫉妒和害怕丈夫突然"長大成人"、擺脫男孩氣,因而有意開槍殺他的惡毒的妒婦,還是和她丈夫一樣,經歷了一次短促的、幸福的、突然的性格轉變,嘗試開槍射野牛以救丈夫的好妻子?《五萬元》中的傑克是一個視錢如命、隻想為五萬元賭註而輸拳的商業拳擊手,還是一個合乎道德、打擊無恥的賭棍、擊敗雙重騙局、維護自己職業尊嚴與純潔性的勇士?……海明威對誤解的逃避造成了讀者對他的作品的無數"誤解",或者說作品的豐富涵義。
也許這種深隱的焦慮要算作他"冰山風格"迷人之魅力的主要來源吧。
創作風格"冰山"風格--獨特的形式美。
海明威以精通敘事藝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冰山"理論就是精通現代敘事藝術集中的體現。
他曾在《午後之死》一書中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裏有數,那麽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隻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
冰山在海裏移動很庄嚴宏偉,這是因為它隻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就是根據"冰山"原理來創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具體表現在他的作品的文體與結構上。
海明威的文體風格是最受人稱道的。
他那清澈流暢、樸實無華的散文體奠定了他作為那個時代最富有才華和藝術感染力的散文體作家的地位。
海明威的文體風格具有簡潔性、含蓄性等特點。
首先,他以簡約、清新的文體凈化了文風。
英國評論家赫·歐·貝茨稱海明威的文體"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
他說:"海明威是一個拿著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還原了基本枝幹的清爽面目","通過疏疏落落,經受過錘煉的文字,眼前豁然開朗,能有所見"。
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往往是很卓絕的語句,很簡單的句子結構、常用詞或日常用語,他厭惡"大字眼",摒棄空洞、浮泛的誇飾性文字,習慣于選用具體的感性的表達方式,從而使作者、對象與讀者三者之間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取得清晰自然、真切疏朗的藝術效果。
其次,他採用了多種簡約、含蓄卻內涵豐富的表達形式。
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包含著豐富的潛台詞,他的感情,不論是失望、恐懼還是悲憤、輕蔑,從來不作過分的描寫,它們總是凝結在藝術形象裏,包含在簡潔的景色描寫、人物動作中。
他常用電報式的對話、內心獨白、象征手法、意識流手法等來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
這些含而不露的寫法為讀者留下聯想的空間,從而達到厚積薄發,意到筆不到的藝術神韻。
海明威的"冰山"風格還體現在他的作品結構上。
海明威反對傳統的史詩式的小說結構,他也從不寫恢宏的長篇巨著,他的小說往往隻是截取故事的一個時間段或一個時間點,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題或歷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經過和歷史背景,則當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隱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讓讀者強烈地感到它的存在。
他在談到《老人與海》的創作時指出:"《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一千多頁那麽長,小說裏有村庄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樣謀生、怎樣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過程。
"但結果小說卻被濃縮到隻有五萬多字,小說僅集中描寫了老人在海上捕魚的驚心動魄的三天。
《喪鍾為誰而鳴》堪稱海明威最長的長篇,但事件發生的時間極其有限,隻限于三天之內的幾十個小時裏,但小說卻生動地展現了西班牙內戰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鬥爭這一宏偉的歷史畫卷,其作品內容的豐富性和人物的復雜性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其它一些短篇小說如《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殺人者》等都是採取這種非常集中的時間模式來寫的,而這種海明威式的時間模式又與他的電報式文體風格交相輝映,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風格"。
物流冰山理論物流成本冰山理論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西澤修教授提出,是指當人們讀財務報表時,隻註意到企業公布的財務統計資料中的物流費用,而這隻能反映物流成本的一部分,因此有相當數量的物流費用是不可見的。
物流成本正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們所能看見的向外支付的物流費用好比冰山的一角,而大量的是人們所看不到的沉在水下的企業內部消耗的物流費用,當水下的物流內耗越深反而露出水面的冰山就越小,將各種問題掩蓋起來。
這種現象隻有大力削減庫存,才能將問題暴露並使之得到解決。
這就是物流成本的冰山理論。
其他說明管理學中的冰山理論把一個員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呈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部分往往隻有1/8,而看不到的則佔7/8。
對員工來說,外邊的1/8是其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下面的7/8則是由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三個方面形成的基石。
要培育優秀的職業化貭素,就要重視這三個隱性方面的內容,因為它佔有員工貭素的7/8,同時還深刻地影響著員工1/8的顯性貭素。
浮在水面上的1/8是他所擁有的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這些就是員工的顯性貭素,這些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
而潛在水面之下的7/8的東西,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我們稱之為隱性貭素。
顯性貭素和隱性貭素的總和就構成了一個員工所具備的全部職業化貭素。
例如:應屆畢業生在顯性貭素方面表現還可以,但在隱性貭素方面由于沒有得到過培訓,所以比較欠缺,這就是很多企業不招聘應屆畢業生的真正原因。
管理學中的冰山理論職業化貭素既然有大部分潛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樣,正是這八分之七的隱性貭素部分支撐了一個員工的顯性貭素部分!員工貭素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顯性的,即處在水面以上,隨時可以調用,是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們一般比較重視的方面,它們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改變和發展,培訓起來也比較容易見成效,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員工綜合貭素問題。
員工貭素的"水下部分"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是隱性的,即處在水面以下,如果不加以激發,它隻能潛意識地起作用,這方面處于冰山的最下層,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經常被忽視的,也經常被員工被人所忽視。
然而,如果員工的隱性貭素能夠得到足夠的培訓,那麽對員工的提升將是非常巨大的,同時對企業的影響也將更加深遠。
大部分企業非常重視員工的顯性貭素培訓,諸如職業技能培訓等等,好像這些培訓的效果能夠立竿見影地凸現出來。
很多企業往往忽視員工隱性貭素的培訓,忽視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方面的培訓,因此也就很難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職業化貭素培訓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將被培訓者頭腦中潛藏的意識和態度挖掘出來,將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協同起來,更大程度地發揮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
隻有重視員工隱性貭素的培訓,才能夠更大地提高員工的顯性貭素培訓的效果!企業員工職業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未來發展,也決定了員工自身未來的發展。
是否具備職業化的意識、道德、態度和職業化的技能、知識與行為,直接決定了企業和員工自身發展的潛力和成功的可能。
具備職業化貭素,那麽你就擁有了相當的職業競爭力,也就邁出了獲得成功的第一步。
相關詞條GONE理論阿什法則儒佛爾定律冰山模型零度敘述崗位勝任模型拜倫法則洋蔥模型黑暗效應瓦倫達效應泡茶效應意識流小說安泰效應古書疑義舉例禁果效應盧維斯定理犬獒效應金魚缸效應海因裏希法則無意識出醜效應阿倫森效應多看效應破窗理論舞弊三角論踢貓效應跳蚤效應歇斯底裏症研究鱷魚法則德西效應淬火效應羊群效應半途效應其它詞條HfrPULSTransFormAtion亢吳仁惠周家蔚大甲鎮瀾宮失戀情歌小冰冰傳奇小嶋陽菜少兒舞蹈師範大學開心水族館張學良殺千刀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秋色之空漫畫膠原蛋白阿吉仔黛安娜起舞會館冰山理論@華人百科冰山理論
延伸文章資訊
- 1冰山理論 - 華人百科
1895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與布羅伊爾合作發表《歇斯底裏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論"也就傳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 ...
- 2一張圖理解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自我本我超我 - 每日頭條
佛洛依德對於心智組織與人格結構提出「冰山理論」,根據假設將意識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意識層是指海面上可見的冰山,而前 ...
- 3冰山理論- 關於ASK
冰山理論最早是由佛洛伊德提出,之後由榮格及其它的心理學家更進一步的研究及發展。佛洛伊德指出,人類的意識如同一座冰山: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在水平面以上可以被 ...
- 4再說冰山理論,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學習就會本質的改變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如何使用冰山理論,去認知行爲下面的真實自我。 01 什麼是冰山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把一個人的心理、意識比 ...
- 5到底佛洛伊德在說些什麼?精神分析學入門簡介 - 關鍵評論網
意識,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當刻直接為意到的東西。佛洛伊德會用著名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of Consciousness)去描述這層浮上水面的意識——水面上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