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真沒什麼食物文化,方便就好。」 「美式」速食店遍佈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這是我在美國西雅圖小鎮的最後一個週末,現在多看一眼這裡的夕陽,我都 ... 基於好奇稍微研究一下後,我發現美國的飲食,正如她本身的移民國家歷史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Podcast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時事現場
New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文史藝術
文化
美國同學:「我們還真沒什麼食物文化,方便就好。
」──「美式」速食店遍佈全球,背後的「文化」是什麼?
暮凝Dada/任性的旅人
2018/02/22
57726
PhotoCredit:Shutterstock
「美國其實沒有什麼所謂『在地食物』,大多就是快餐和速食,而這樣的食物,就是我們的日常。
」
這是我在美國西雅圖小鎮的最後一個週末,現在多看一眼這裡的夕陽,我都覺得很珍惜。
搭上公車時,遇到我的同班同學,她問我:
「你要回去了,會想念台灣嗎?」
「當然。
」
「你想念家鄉的食物嗎?」
「非常想念。
」
「我想也是,很多國際學生都這麼說呢!像我們美國,就實在沒有什麼『屬於自己』的食物,我常感覺我們少了一點『食物文化』,以至於即使到了國外長住,我也從不會覺得要找所謂的『家鄉味』⋯⋯」
我這才忽然驚覺──對欸!從在美國的第一天,吃到學校食堂的食物起,餐餐幾乎都是漢堡、比薩、生菜、起司塊⋯⋯這些食物都處理過,但對我而言卻又不太像是所謂的「料理」。
她接著有感而發說:「我們美國還真沒有什麼食物文化,來來去去都是那些。
不像日本,光是一個米飯(rice),傳統上就有不同種類、做法的壽司、丼飯、泡飯、米果零食⋯⋯等,吃得很健康養生,而我們(美國)卻盡是些不太健康的速食⋯⋯但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
」
我不禁想起剛到西雅圖的時候,朋友問我:「你想吃什麼?」我很理所當然地回,「當然是美國在地食物啊,我想體驗真正的美國食物。
」
他卻愣了一下,然後說:「你開yelp吧!」後來吃的食物就是烤麵包和烤馬鈴薯,我其實有點難以下嚥吃得很慢。
他後來解釋:「比薩和漢堡那些你應該在台灣都早吃過了,美國其實沒有什麼所謂『在地食物』,大多就是快餐和速食,而這樣的食物,就是我們的日常。
」
美國飲食文化的「相同」與「不同」
美國的外食日常,這是RedRobin美國連鎖漢堡店
上述當然只代表部分美國人的意見,但美國人如果大都吃速食(或我們所謂的「垃圾食物」),那也難怪他們都沒有所謂「因食物而來的鄉愁」這樣的困擾──因為麥當勞、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達美樂這些,他們不管到世界任何角落,幾乎都吃得到。
我驚覺這個國家真的很強大,強大到世界上的每個地方,都像他們家的後院一樣。
但美國真的沒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嗎?基於好奇稍微研究一下後,我發現美國的飲食,正如她本身的移民國家歷史一般,飲食文化基本上先受到歐洲人的影響:
因為美國早期的移民多來自英國和愛爾蘭,所以英式文化在美國餐點中擁有主導性的地位。
這裡就可以發現為什麼美國許多美食評比上,都有三明治、巧達濃湯的食物排行──三明治的雛形源自義大利、發揚於英國和歐陸,再由美國發展成融合自己口味的樣子;巧達濃湯則源自新英格蘭的歐陸移民,倒算是「真的」美式食物。
但眾所周知美國是「新大陸」,早年歐洲移民來到美國,篳路藍縷地「開墾」,一開始除極少數的上層階級外,並未帶來太多歐陸的精緻飲食(finedining)習慣。
移民們給美國食物帶來的「精神」,就是方便、簡單、好操作,速食為主。
受此精神影響,多數美國人的餐點很簡單:每家幾乎都有烤麵包機和鬆餅機,早餐就是烤麵包抹醬、或者直接把鬆餅粉加水、放在已經設定好時間的鬆餅機裡;午餐更簡單,我的同學經常一顆蘋果、星巴克三明治、甜甜圈、冰淇淋甚至是能量條就是一餐;晚餐相對的就豐盛許多,但仍通常是快餐、漢堡類或披薩。
因為如此,他們一看到我開始煮粥、煮飯、帶便當,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台灣都這樣吃的嗎?」「對啊,我們喜歡吃熱食。
」
妙的是在美國,我「入境隨俗」地養成了吃冰淇淋的習慣:美國的冰淇淋非常便宜,而且大家幾乎午晚餐之後就會抱著一桶冰淇淋在吃──即使是月事來、即使下了第一場初雪,也無法阻擋冰淇淋的魅力。
效率導向的「飲食文化」?
美國的飲食方便不僅僅出現在他們外食這件事情上,即使是在家裡煮,也常使用現成的調味包、料理包,或是以方便、快速、效率導向為主。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的美國朋友做了餅乾請大家吃,我問她怎麼做的。
她說:「買這個牌子然後加牛油放烤箱,就這麼簡單,完全不用自己量水、量重量、加麵粉!」在這裡連做餅乾、蛋糕都非常「方便」,甚至類似於已加工品的概念。
後來我在這裡做了快十次的蛋糕,因為實在太方便又便宜了,平均只要2美元加牛油和蛋,五分鐘內就可以丟進烤箱解決。
我有不少留學生朋友,住在寄宿家庭,他們也說每天的早餐就是麥片、麵包、鮮奶,晚餐就是雞肉、馬鈴薯泥、起司;漢堡排;意大利麵,基本上就是「一肉一菜」。
一個學期下來,很明顯看到我朋友們身形變得更加圓潤。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有所謂「美國人身形」這樣的說法吧!
當然,我相信在美國一定也有很多「美食家」、「樂活料理人」、「自炊達人」⋯⋯等等,美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在不同州郡、城市也一定有差異,但至少在這裏(西雅圖周邊小鎮)的校園生活與我所接觸的美國家庭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的習慣。
在校園生活中,相較於我的美國朋友們,我漸漸發現自己每天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在想食譜、準備食材、料理食物;但他們的時間精力,卻大都用在其他的事情上,而鮮少為三餐煩惱──在這裡找到的菠菜,甚至連根莖都已去好洗淨,根本可以直接炒或煮;冷凍食物種類比生鮮食品多很多,依照商場的展示空間比例,大概是三倍的空間差別吧。
我美國室友的日常如果是在家裡吃,不是吃三明治、煮泡麵就是直接微波冷凍食品,盤碗都堆成一座山才洗──他們花很少的時間在決定吃和準備吃的這件事情上,並且如此告訴我:「美食等有錢有閒再來好好享受,現在我只想趕快先完成自己的階段目標。
」
一學季下來,我室友拿到了華盛頓州的獎學金,也受邀到高峰會演講,在Microsoft實習──那是她畢業想工作的地方;另一個房友拿到了華盛頓大學的獎學金,也找到了對她職涯有幫助的工讀。
明明大家的時間是一樣的、也住在同一間房,但她們睡覺的時間比我還多,更做了很多我在美國時沒有辦法做到的事──當然,並不是說節省吃飯時間便能「有此成就」,而是從他們「飲食隨便」的習慣中,我看到背後「追求效率」、「講究優先順序」的價值觀念。
為了效率,犧牲了什麼?
美國速食盛行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追求工作上的效率,我發現到美國的「速食」飲食文化,甚至開始影響了這裡的日本人──我的日本室友下廚也開始以味精、調味粉等草草拌麵,不然就是微波解決。
或者說,越來越講求效率的都市,連帶地也讓食物變成了一個果腹的產物,而不是一種原始的享受。
當在麥當勞買一個漢堡只要5美元,而去買麵包、肉片卻要一次買20幾片,同時光生菜等的價格算起來平均一個漢堡就要大約2美元──這還沒包括製作所要耗費的時間,其實真的自己一個人吃的話,買個漢堡真的更省時間成本。
特別當這裡的時薪是台灣的三倍時,誰還願意去花時間、精力去買原始食材來準備?
我將在美國的三餐做了實際比較表,收據的價錢都還沒加小費
我曾經做過一星期的花費比較表,平均外食一餐加小費等等約15美金,外食一星期和自己煮一星期價差近十倍!知道這個數據時我很驚訝,在簡報時展現給我的美國同學看,部分同學受到了「啟發」,開始自己下廚──但一星期後我再問他們還有沒有繼續,他們卻紛紛表示太麻煩了,外食的時間成本更低。
難怪在美國,近年許多自己在家煮、每餐都花巧思的youtuber或instagram用戶,常常紅得相對比東方快──因為在這樣的環境,還願意去花時間精力去做這樣的事情的人是少數。
至於這樣「效率導向」的飲食習慣,犧牲了什麼?除了潛在的高醣、高脂肪,容易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之外,我個人最沒有辦法釋懷的,還是它容易使這個強盛的移民國度中,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容易漸漸忘記自己的「家鄉味」。
這要從我在美國,最喜歡吃的食物「(美式)墨西哥菜」開始說起:
食物「在地化」、「美國化」後,淡去的記憶
我的第一場墨西哥餐
我在人生中在美國的第一頓「墨西哥餐」,也是我在美國吃到第一餐「有飯」的外食──從此,我深深愛上了墨西哥菜。
飯或許是東方食物的共同語言,但發源於中美、並受西班牙影響的墨西哥菜並不把飯當主食,而類似配菜的概念,且米飯通常不會是純白色的,而是加上各種香料、醬料後,呈現黃色、橙色或綠色的多彩。
然而,我的墨西哥裔美國籍朋友,卻告訴我他們家儘管仍舊愛吃墨西哥餐,但移民到美國幾代後,由於習慣和前面也提到過的「效率問題」,如今家中已經沒有任何人會做「正統」墨西哥餐了,都直接買好方便又便宜的調味包料理。
這讓我不禁覺得有些失望:除了因為我無法將這樣道地的美食學起來之外,也為他們難過。
我總認為,「祖傳秘方」、「家庭美食」這樣「一代傳一代」的味蕾記憶,不只是「吃」這麼簡單,它應該是一個家或一個民族最核心的牽絆,也是值得被傳承的。
後記
公車要到站時,我同學忽然轉過頭來問我,那你們台灣有什麼食物,讓你特別想念?
「珍珠奶茶必須喝!滷味、臭豆腐、碗糕、熱炒、炸雞排必須吃。
」我不加思索地回答。
她再問,「那這些都是台灣自創的料理嗎?」
我疑惑了──當時我給她的回應應該是「我不確定」,但我很確定的是,這些是讓我能立刻想到台灣,立刻引發鄉愁的「代表食物」。
後來自己覺得慚愧,我怎麼可以不知道這些食物是不是「台灣原創」呢?於是稍微找了些資料,最後發現除了滷味和臭豆腐源自中國大陸,其他都是源自台灣本土的呢!
其實,不論這些讓人想念的食物源自哪裡,歷經哪些變化和融合,台灣一直在建立著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和牽絆,而這居然讓我覺得很安心,因為我相信不論台灣人到那裡,都會懷念屬於自己國家的味道。
我目送她離開,想著食物文化,真是一個國家最強的連結和牽絆,希望在追求效率、方便、快速發展的同時,台灣人也永遠不會忘記,要如何製作屬於自己的「家鄉味」、「古早味」。
在離開的路上我眼中的Bellingham依舊很美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Credit:附圖/暮凝提供
美國
飲食
文化
速食
關聯閱讀
擔仔麵與味噌湯、台塑牛排與月亮蝦餅、蔣介石和他的中國廚子──舌尖上的台灣:家鄉記憶與文化融合
墨西哥琳瑯滿目的在地美食,可不只有莎莎醬和塔可餅而已
作品推薦
「你是台灣人,但為什麼你說中文?」──面對無可避免的誤解與偏見,學會認識、肯定自己
嚴重缺乏自信的我,在美國交換生涯中學到的事
參考資料
TOP
暮凝Dada/任性的旅人
是個夢想家,夢想開著小艇環遊世界。
但現在還是個窮光蛋,有空只好接接翻譯稿、寫寫文章、畫畫圖賺取稿費,只做想做的事,進入社會前想任性的活著。
目前只是個非常普通的大學生。
我是暮凝,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
有閒來坐。
個人網站:MyJourney──You'retooyoungtostopDREAMING
看更多
上一篇
【環遊世界】「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全球「看臉」時代,巴黎女人卻拒絕擁有「瓷娃娃」般的完美妝容
下一篇
阿拉伯不能喝酒?──在信仰與多元之間,阿聯酋七個酋長國的應對之道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人際Networking
從劍橋菜鳥到學院「社交女王」──窮留學生的「辦趴」心法
時事CurrentAffairs
今天來聊美國豬:關於「美國人怎麼吃豬肉」的五大敏感問題
職涯Career
【歐洲DESK】台灣人在德國職場,「不浪漫」的利弊得失大公開
教育Education
【技職潮人夢系列】打破臺灣22年銲接得獎紀錄 林建宏:銲接,是一個需要思考的技能
熱門文章
1
美國主管如何應對「很雷」的新人,讓我學到的一課──是時候放下「亞洲式說教」了
2
英籍獵頭在台灣:觀察人才市場近10年,給本土企業和年輕世代的衷心建議
3
不准外國人買房、禁止「盲標」房產⋯⋯加拿大「打房四大手段」能解決購屋困境嗎?
4
金卡戴珊「被炎上」的MetGala紅毯造型:博物館典藏的歷史服飾,到底可不可以穿?
5
35歲日本人在台灣創業:「我沒有朋友」──寫給正在為人際關係苦惱的你
6
不斷嘗試、不斷挫敗──法語系畢業後,她隻身闖蕩舊金山,成為全美最大美妝公司的專業財務人員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照護線上】最新研究:15種飲食習慣與死亡相關!提醒懶人包
然而這篇從1990年到2017年,橫跨195個國家的飲食習慣研究裡,並沒有把 ... 常犯的飲食錯誤,並帶來最多的健康危害,接下來還有9樣飲食NG習慣,請一個 ...
- 2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跨文化溝通中心
目前位置:資料彙整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特色]中華文化飲食文化(德) ... 無論哪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一定會受到當地氣候、人文的影響,發展出具有地方色彩的菜色,華人 ...
- 3世界各國飲食習慣大調查~哪個國家飲食習慣最特別? @ 丸文 ...
圖片來源http://bit.ly/1vlKquM 飲食習慣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反射,不同的族群會衍生出其獨特的飲食傳統和習慣,以前的人只知道住的地方附近有什麼食材就會拿來使用, ...
- 4輔仁大學外語學院跨文化溝通中心
目前位置:資料彙整 / 文化概念與特色 / [特色]中華文化飲食文化(日) ... 無論哪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一定會受到當地氣候、人文的影響,發展出具有地方色彩的菜色,華人 ...
- 5我們還真沒什麼食物文化,方便就好。」 「美式」速食店遍佈 ...
這是我在美國西雅圖小鎮的最後一個週末,現在多看一眼這裡的夕陽,我都 ... 基於好奇稍微研究一下後,我發現美國的飲食,正如她本身的移民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