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灣自古無屈原傳說?說幾個端午與屈原的中國民間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其次,端午節最顯著的民俗事項就是龍舟與肉粽,在與屈原的關係上,戰後臺灣 ... 從上述的幾則故事可以發現口頭傳承的多元視角本質,如果台灣真是自古 ...
為何臺灣自古無屈原傳說?說幾個端午與屈原的中國民間故事|溫宗翰|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為何臺灣自古無屈原傳說?說幾個端午與屈原的中國民間故事
溫宗翰
31May,2017
圖/路透社
在臺灣,每年端午節時,屈原都會成為話題。
近來關於屈原的討論,又回到臺灣到底有沒有「端午源自屈原說」這件事情上面?這個議題其實有不少層次需要理解與思考,以下我將就「端午源自屈原說」略加說明,並列舉五個不同版本的屈原故事,指出民間所流傳的版本與文獻紀錄有何差異。
首先,屈原與端午節兩者產生關係,與中國齊梁時的文獻《續齊諧記》有關,直到唐時期這樣的書寫記錄才擴大散布。
此後,絕大多數文獻若不是為了深入討論,大多傳抄這個說法,所以文獻裡常能讀到端午祭屈/紀屈的說法,深淺不一;只是,民間社會有沒有仰賴這些文本養分呢?長時間累積下來,中國民間社會各地對文獻說法其實也非全盤接受,傳承觀念不一而足,屈原只是部分地區的傳說。
其次,端午節最顯著的民俗事項就是龍舟與肉粽,在與屈原的關係上,戰後臺灣教育系統闡述著端午起於屈原的故事,並使之成為臺灣第一個節日教育,進而影響全臺對端午節知識的傳播,甚至掩蓋臺灣因為時空環境與歷史條件誕生的在地故事,這是不爭事實,也是所有爭議的關鍵。
要理解臺灣社會到底有沒有自古傳承祭屈/紀屈,除了對「傳說」進行認識外,也必須回到儀式脈絡裡去認識。
其三,在國家力量傳播下,到底端午起自屈原這個說法,是屬於誰的知識觀、價值觀?同時,民俗價值觀生產通常多源多向,但唯有民間自我生產與再生產後,才會被傳承,進而形成民俗。
那麼,端午起源於屈原的說法,誰是主要知識生產的來源就成了關鍵。
官方鼓吹以後,臺灣「民俗社會」真正接納並且再生產了嗎?如果屈原與端午的傳說在臺灣自古皆然,為何至今沒有出現民間版本的故事?
最後是,有些討論標舉出日本時代黃鳳姿《七娘媽生》早就談了屈原故事,甚至有人以清方志記載,認為戰前臺灣人早就已經認識屈原。
事實上,無論是清國時期或日本時代,記寫到端午源自屈原的說法當然非常多,甚至在日本時代的臺灣漢詩文人作品、新聞報導,乃至於日本官方研究成果,包含曾在閩臺兩地研究的佐倉孫三等等,都有相似記載,但我們當真能就此論斷,當時民間社會就已經流傳著端午源起屈原觀嗎?必須知道,清方志並不是像今日廣為印行的書冊,官員文人的詮釋是閱讀文獻,還是實地訪談?會否影響民間?這絕不是看見單面向的文字記錄就能判斷。
圖/新華社
解釋民俗,亦或是記錄民俗?
上述問題,其實都涉及「民俗/民間文學」生產邏輯、傳承系統與民俗價值觀建構的議題,尤其是詮釋書寫者如何解釋民俗,如果對這些基本概念絲毫不解,就會對民俗文獻望文生義,其實不難發現,清日兩期都有曲解民俗的現象。
民俗可以說是民間知識系統的累積,源自普羅大眾集體性思想生產,民俗傳承自有內在邏輯,縱然是「創發傳統」也不見得會立即成為民俗;民俗價值觀思想的傳播,在傳統社會裡並不是依靠著文字傳播邏輯,進入現代社會,民俗傳承其實也無需透過著書立字,就能達情暢理,延續發展。
民俗觀生產必然都會受到民俗環境、國家力量、傳媒導引與各種可能的多變因素影響,但無論外力如何,要成為民俗,必然得經過民間社會內化與再生產的過程。
因此,當我們閱讀或意圖從文獻資料來理解民俗時,我們除了思考手上掌握這些文獻背後的環境因素,與誕生方式之外,必然也得判斷這筆資料所記載的價值觀來自哪裡?這筆由文人主導的民俗觀記載,能否當作庶民觀點?
在臺灣,現有關於「端午源起屈原」的各類文獻紀錄,大多是模寫自漢籍古典文獻,為端午節尋找一個快速解釋,所以在文字裡很難看到來自民間價值觀的累積,或是民俗社會內部的深層紀錄,甚至你也看不到民間思想傳播的變化與轉折。
這種單一情節與僵化的敘事,與普遍民間傳承的現實狀況完全不同。
從民間故事生產與傳播角度來看,黃鳳姿《七娘媽生》中關於端午屈原的書寫,與戰後「端午起自屈原」的諸多教育敘述幾乎一模一樣,其實也跟過去自唐時期以來的諸多漢籍文獻,採用大同小異的說法。
這顯示彼此互有影響關連,如果沒有更多庶民傳承的證據,其實不能證實黃鳳姿所寫的文字,是來自他那個時代普羅大眾所傳承的故事。
別忘了文人知識來源中的漢學思想背景,透過文字教育系統習得,並不是民間文學原生傳承模式,無法精準地展現普羅大眾的民俗知識與內在邏輯。
因此,如果真的仔細閱讀思考黃鳳姿那篇書寫屈原與端午節的文章,我們到底憑什麼可以直接視這些來自「文人觀點」的「解釋民俗」書寫為唯一?尤其是面對這些文字目的只在於提供解釋而非「記錄民俗」,更甚無法斷定他資料來源、思想來源是否取自民間說法的文獻;光憑他出現的年代,即認定它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民俗社會,並共享這套思想詮釋?甚或者意有所指,想要說在清日時期,民間社會就傳承了屈原的故事?
說穿了,黃鳳姿所寫的文字只是展現了屈原故事的一個「母題」,這種文字表現,我認為根本不是來自民間,而是閱讀漢籍古典文獻的思想基礎,不只無法表達民間的精神世界,更無法影響民間社會。
就更遑論從清方志以來,那些只有三言兩語,完全不具有民間傳承特徵及實際影響民間傳承的其他文獻了!
屈原故事的情節綱要很簡單,就是楚王聽信讒言,不信任忠臣屈原,以致失去國家,屈原得知後意志消沈,在五月五日這天懷石投江自盡,地方居民看到,緊急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於是成為今日的划龍舟;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於是製作粽子丟入江中保護屈原屍體,成為今日的包粽子等習俗。
事實上,無論敘寫故事的文筆能力或語言狀況如何,這樣一個情節,只是來自文獻裡的傳抄版本。
真正來自民間的故事,根本不會考量歷史文獻書寫內涵為何,前後關係,甚至不那麼簡要與工整。
因此,我們得以從中國幾個地方真實採集到的口傳故事,來發現文獻版本與民間傳承的差異。
台北市「洲美端午龍舟季」龍舟點睛暨祭江大典於屈原宮舉行,市長柯文哲祈求今年端午節龍舟比賽與嘉年華期間一切平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湖南望爺墩的屈原故事
端午節這天,屈原的女兒女嬃照例送屈原出門,到了傍晚一如往常地跑到屋後土墩等待父親回家,卻沒有等到屈原回來,他想起父親整晚沒睡,臨出門前講話吞吞吐吐的模樣,不自覺哭了起來;於是每日茶不思、飯不想,跑到土墩上去等候父親。
一連十天過去,在五月十五日當天,突然看到遠遠汨羅江上有一群烏鴉翻飛,隱隱約約聽到許多人的哭聲,他有了不祥預感,於是跑到江邊,過渡到了三尺墩,發現一群人正圍著頭部缺了半邊的父親屍體痛哭,他當場昏厥。
醒後發現自己與父親遺體已被帶回家中,眾人並向他道歉,說隱瞞屈原投江,是找不到屍體怕女嬃受到打擊。
眾人從湘江找到洞庭湖,幾十艘船打撈,最後才在十五日這天,一陣怪浪出現後發現屈原遺體。
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他們決定以端陽節後第十天,五月十五日稱為「大端陽」,與初五日一樣都得賽龍船,並稱呼女嬃站的土墩為「望爺墩」。
(經筆者刪減,見於:胡錫龍蒐整,《屈原的傳說》,1981年,頁82-87。
)
河南社旗的屈原故事
受到人民愛戴的楚國忠臣屈原,在被騙到秦國的楚平王死後,向新王上諫,卻被罷官趕出「京城」,流落汨羅江邊,後來被一位老漁夫收留,並住了下來,等候朝廷召見。
某日,突然傳來「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屈原絕望地不吃不喝,鄉親端來他平常最愛吃的粽子他也不吃,在這一年的五月五日早晨,屈原跳進江裡自盡。
老漁夫心疼,端著粽子四處尋找,見到屈原投江,哭喊著,為了打撈屈原,不少人跳進江里,在下頭閘了七七四十九道人牆,整整撈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少人也淹死江中。
老漁夫把要給屈大夫的粽子扔進江裡,人們還採下江邊的樹葉、草葉投進江裡,希望能護衛屈大夫的屍體不受魚蝦侵害,甚至也有醫生搬來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藥暈魚蝦毒蟲,保護屈原屍身。
後來,一條被藥暈的龍浮到江面,掛著屈原衣襟,眾人認為他害過屈原,把牠打撈上岸,剝皮抽筋,把龍筋綁在手上,屈原被撈起後發現,他身上確實有百草葉。
據說,後來每年端陽節時,不少有毒的草在這天都會變成無毒,如果把象徵龍筋的五色線在端午節戴上,並在六月六剪下丟到水裡,還會變成小蛇。
這天還要煮雞蛋,象徵龍蛋,也是對龍的懲罰。
(經筆者刪減,趙光華講述、徐東1980年紀錄,見於魏學勤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南・杜旗卷》,2011年,頁278。
)
戰後臺灣教育系統闡述著端午起於屈原的故事,並使之成為臺灣第一個節日教育。
圖為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龍舟選手進行龍舟賽。
圖/新華社
湖南的屈原故事
相傳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悼念這位愛國詩人,每年端午節就駕著船、帶著飯,到汨羅江中游,把飯丟到江裡祭祀屈原。
過了一兩年後,有天晚上他們突然夢見屈原,頭上戴著切雲冠,腰間掛著寶劍,身上還配戴珍珠美玉,對著眾人說:非常感謝大家的行動好意,但米飯都給蝦龜蚌吃了,如果拿箬葉包飯做成長長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後來人們照做,不久後卻一樣夢到屈原說:感謝眾人送了角黍,我吃了不少,但是仍有不少被水族吃了。
人們問他有何法子,屈原答說要把船佈置成龍的樣子,因為水族歸龍王管,如果看見是龍王送的,就一個也不敢吃了。
後來人們如此照做,留下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經筆者刪減,徐伯青整理,收於《中國民間故事全集・湖南民間故事集》,1989年,頁119-120。
)
湖北公安屈原故事
傳說屈原投江後,沿江兩岸百姓不顧大風大雨,打撈屈原屍首,一連幾天幾夜沒有著落,父老兄弟們傷心地哭了起來。
這時遠方一位跛腳和尚,跑來對眾人說:因為江裡妖怪多,應先用竹葉包飯丟到江裡,叫魚蝦去吃,以免他們吃掉屈原,隨後再打撈。
若要對付水中妖怪,就把船打扮成龍的樣子,讓水妖以為海龍王駕到,這樣就能把三閭大夫打撈上來,後來屍體打撈上來,父老兄弟給屈原安了個魚蝦吃去半邊的金頭,接著將屍體葬在汨羅江北岸的「烈女嶺」。
日漸就演變為端午習俗。
(經筆者刪減,馮斗雲講述,李先俊1982年採錄,收於《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1999年,頁373。
)
湖北孝感的屈原故事
相傳古時候因為地上百姓冒犯了天神,所以天降毒雨,要滅掉生靈。
屈原相公是一位剛滿二十歲的白面書生,他告誡百姓,不要喝染了毒的河水,百姓不相信,於是屈原相公就捨身跳到河裡淹死。
百姓看到河裡淹死人,就不飲河水,另挖井使用得保平安。
這件事情感動了天神,便派了紅黃青白黑五色真龍,來渡屈原相公升天,由於河神扣住屈原屍體不放,家家戶戶便包粽子丟到河裡去贖,使屈原順利升天。
後來眾人把屈原相公投河時間五月初五稱為小端午,升天日為五月十五稱為大端午,並以粽子及模擬五色龍船紀念屈原。
(經筆者刪減,楊明春口述,宋虎蒐整,《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孝感地區專集》,1982年,頁66。
)
圖為中國蘭州漢服愛好者在黃河岸邊舉行端午節漢服古禮祭祀活動,照古代禮制祭祀屈原。
圖/新華社
為什麼臺灣要緊抓著僵化敘事的屈原不放?
從上述的幾則故事可以發現口頭傳承的多元視角本質,如果台灣真是自古以來就有屈原傳說,何以數百年來,未有真切的民間故事傳承版本被採錄?僅有流傳於紙本文字之間,呈現單一想像與情節框架的屈原故事?事實上,戰前臺灣社會並非沒有民間故事採集,縱然像1930年代的民間文學採集工作,或是戰後1990年代以降的民間文學採錄,屬於口頭傳承的紀錄,全然皆無。
除了像黃鳳姿這樣提供一個樣版式的屈原故事,縱觀所有新聞文獻、書刊與文人書寫文字,端午起於屈原的說法,在臺灣都是草草幾句帶過,或只用文獻框架好的傳說情節來充作解釋說詞。
仔細閱讀前文就可以發現,中國的屈原故事一直到1980年代的採集工作,都還有民間自主性的傳承成果,事實上,中國各地還有各種不同版本的屈原故事,幾乎都符合各地儀式需求或該地的知識生產,並與在地環境與生活緊密結合。
相形之下,黃鳳姿與各種臺灣文獻、黨國教育所教的屈原故事,根本看不出是來自民間社會的傳承,反而就是文獻抄錄的樣板故事。
文獻說詞與民間社會間的內涵差異,一方面是受到傳說故事生產的民俗環境影響,當屈原的母題與臺灣本土完全無關,就會找不到親近生活文化的內在生產邏輯;另方面,臺灣端午節文化中,本就有與黃巢相近的盜賊故事母題在詮釋,記述著其他民俗事項的思想內涵,對臺灣來說,用屈原傳說來解釋儀式的需求不大,這便確確實實地反映在民間如何說一則端午故事之上。
最終我們得以發現,只透過文獻傳承的「端午源起屈原」故事,就像是死在紙上一般,在臺灣社會既無法擁有深遠的民間價值觀,也無法在民間社會建立起活態傳承的文化基礎。
長期以來各時期文人記寫端午節時,多少都會引用起源於屈原的觀點與看法,但那並不代表民間社會的傳承擁有這套價值觀。
一般民眾能否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其實需要有明確的口頭傳承證據。
截至目前為止的調查研究,我們幾乎可以確認是,關於民間社會裡面端午起源於屈原說的傳承,幾乎都來自「文獻」,而不是根源於民間文學原生的生產邏輯。
有個相當顯而易見的年節故事可以做為比對案例。
臺灣過年傳說中,官方樣板的故事傳播為躲年獸,但民間傳承卻是源於燈猴、沉地的傳說,這則故事曾出現在1936年由李獻章總籌出版的《臺灣民間文學集》,雖然這部民間文學採錄,是採取偽民俗的書寫手法,燈猴故事也經過文人刻意變造及改寫,但事實上,一直到戰後的民間文學採集,以及實際的民俗社會生活中,依然不斷地可以找到口頭傳承的版本,甚至也能產生像中國各地詮釋屈原的不同版本情況。
只有發現實際運行於民間的口傳證據,我們才能斷言這個故事是真的活在民間。
很可惜,戰前文獻與黃鳳姿的書寫,幾百年來只存活在文人世界的閱讀理解,甚至都還無法像黃巢故事那樣具體影響民間社會,產生口傳版本的實際案例;現階段臺灣社會能從內在裡說出來的端午源起屈原故事,則大多來自戰後教科書的洗禮,甚或是查找文獻的詮釋基礎,所以你會發現臺灣生產的屈原故事幾乎遵照一套僵化的敘事,缺乏民間故事本身的生命厚度。
光是中國各地端午起源故事就不只屈原一人,不僅角色人物多元,諸如孟嘗君、伍子胥、曹娥、常遇春、大禹等等,每個角色人物隨著社會變動傳播到各地,都有隨著在地特色變化的情節與內容,也隨社會發展有著不同的細節變化。
全世界恐怕只有臺灣會有人死守著從來沒有在地化的屈原不放,文獻如何書寫、詮釋都不是重點,民間文學關注的,必須是有沒有深入民間社會,成為民俗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養分,並自我形構傳承系統才是關鍵。
臺灣端午節文化中,本就有與黃巢相近的盜賊故事母題在詮釋。
圖為佛教水陸畫中目連救母。
圖/張靖委攝
溫宗翰
社會文化
民俗學
國民黨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
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min}}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利點數1點=NTD1元。
我已詳閱贊助說明,且同意站方的使用條款。
確認送出
您當前剩餘U利點數:{{balance}}點;前往購買點數。
延伸閱讀
別再救屈原——官方民族主義的龍舟還要賽多久?
除了戰南北,你知道粽的儀式功能與各地端午飲食民俗嗎?
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作者其他文章
被影視誤導的民俗觀(三):殭屍是否「真的」存在?
誰的清明節?民俗三節改為「民俗傳承日」,有益多元族群文化發展
強挽果袂甜:中市文化局與樂成宮莫讓旱溪媽祖蒙羞
鹿港龍王祭因何不能登錄文資(下):偽民俗無適當保存傳承者
鹿港龍王祭因何不能登錄文資(上):不見民俗本真性的「創制傳統」
偽騙的臺中市民俗文化資產:「旱溪媽祖遶境十八庄」應儘速廢止
藍綠和解共生的《宗教基本法》草案,真能達成宗教治理任務?
不管媽祖是哪裡人,你知道祂為何是臺灣最強天后嗎?
被耽誤的嘻哈歌手:金曲獎上劉福助唱的是臺灣版嘻哈嗎?
宮廟為何走上街頭?環保單位只想操弄議題不想解決問題
除了戰南北,你知道粽的儀式功能與各地端午飲食民俗嗎?
城隍爺與陳定南:守護地方、捍衛司法正義的父母官
求牌人間:豬哥仙讓全臺組頭都跑路?
同婚不會讓祭祀公業出問題,不婚無子才會
誰說除夕圍爐是吃火鍋?——尋找臺灣年味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溫宗翰
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曾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等相關工作,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最新文章
接近投票日的假新聞宣傳:中國網民如何介入作票假資訊?
倪匡的港式江湖和他的時代(下):當自由消失,香港等同名存實亡
倪匡的港式江湖和他的時代(上):「鹹濕佬」們談心的那些夜晚
蔡淯鈴/美國史上首位女性眾院議長:裴洛西的工作與家庭是怎麼煉成的?
裴洛西訪台後,中國解放軍軍事演練頻傳將成新台海危機?
最多瀏覽
一帶一路國家欠債連連,中國卻急向IMF要錢?
林秉宥/裴洛西訪台:風雲變色的美中台關係,中國攻打台灣不遠矣?
沈榮欽/世界沒改變中國,反被中國改變了?中國資訊戰布局的三大分析
圖輯/裴洛西訪台:回顧過往訪台最高層級的美國官員
圖輯/裴洛西參訪景美人權園區:為什麼是吾爾開希、林榮基、李明哲?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民俗節慶-端午節 - 兒童網
- 2台灣端午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端午節(傳統稱呼為五日節、五月節或肉粽節),為農曆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慶。台灣漢人稱為午日節、五日節、午月節、五月節、五月初五。台灣端午節正午時首重祭祀、與 ...
- 3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但是在台灣,老一輩人對端午節的想像裡,其實是沒有屈原的。包粽子也無關乎這位偉大情操的詩人,而是與唐朝的一場「黃巢造反」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故事 ...
- 4為何臺灣自古無屈原傳說?說幾個端午與屈原的中國民間故事
其次,端午節最顯著的民俗事項就是龍舟與肉粽,在與屈原的關係上,戰後臺灣 ... 從上述的幾則故事可以發現口頭傳承的多元視角本質,如果台灣真是自古 ...
- 5一個沒有屈原的端午節故事 由傳說看台灣民間社會的端午思維
但是在台灣,老一輩人對端午節的想像裡,其實是沒有屈原的。包粽子也無關乎這位偉大情操的詩人,而是與唐朝的一場「黃巢造反」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