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洛杉磯文化組-美國教育快遞第二十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學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與小班制 ... 「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教改的法理爭議 ... 唯一長處是經費支出,學校花在每個學生的費用: Dayton 大學由$139降至$84,維吉亞理工 ...    新理念‧新作為‧新趨勢 ◆ 三分鐘掌握世界教育脈動‧有效率參與國內教育改革      【第 二十 期 要 目】   富國對窮國的教育援助未達目標   大學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與小班制   大學畢業生回巢族多   美國農學院的兌變與新生   美國MBA課程急遽變革中   耶魯大學增加助學金歡迎低收入家庭學生   美國大學院校募款達244億美元   大學教科書價格遭受貲議   紐西蘭砸大錢提升研究環境  新SAT效果有待觀察   教師團體控告「不讓任何孩子落後」違法  「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教改的法理爭議   法案規定的高水準合格教師難以落實  美國2400所高中將增設中文課程     中小學社會學科重要性日漸式微   聯邦欲全面削減技職教育經費   新評分系統有效反應學習情形   特許學校績效評鑑莫衷一是  聯邦飲食指導方針增加運動量來配合   大學開設托兒中心成為新趨勢   實行近十年小班制依舊是加州教師的最愛   美國幼兒學前啟蒙計劃前路崎嶇   學校銀行的興起與理財教育   不得其門而入:經濟與精英(書評)   「開放式課程網頁」計畫受到重視   新書提出未來教師培育的核心課程  校園實施酒測日漸普遍  校園惡霸不分國界     2005 ∕ 5 ∕ 18  No. 20 訂閱本刊∕意見回饋   富國對窮國的教育援助未達目標 張水金摘要 1970世界高峰會議G-7各國(美、英、法、德、日、意)決定各富有國家應捐出0.7%的國家收入來幫助貧窮國家。

2000年富國領袖又承諾在2015年以前達成全球兒童都能接受免費基本教育的目標。

雖然世界銀行為此啟動了一個名為「加速開始」的教育計畫,但是到2005年為止,五年過去了,世界落後地區的教育,雖略有起色,但是整體而言,仍然離目標甚遠。

擁有50會員國的「全球教育運動」孟加拉代表RashedaChowdhury說,若要達成全面免費教育,目前承諾與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每年高達55億美元,但那不過是全球軍事支出中數日的花費而已。

依據世界銀行統計,全世界在2001年有1億個學齡兒童(佔全世界高齡兒童10%)失學。

其中約四分之三住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或亞洲西部及南部。

挪威國際發展部長HideJohnson說,有些國家進展較快,例如坦桑尼亞就學率已由4年前的58%增加到95%。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在1990年就學率為50%,到了2003年則為59%。

Johnson說,教育要進步,包括教師、行政人員、教室及教材等,處處都需要經費。

他呼籲G-7各國採取行動,把錢拿出來。

目前世界銀行「開始加速」教育計畫的二十二個捐款國中,美國敬陪末座。

美國的援外經費也僅佔年度收入的0.15%,遠低於1970年各國設定的目標。

援外經費佔歲入比率最高的是挪威的0.92%。

緊隨其後的依次是丹麥、廬森堡、荷蘭和瑞典。

這些國家約各佔0.7%,而G-7國家中援外經費最高的是法國,約佔0.41%。

(資料來源:4.18.2005/洛杉磯時報) ▲Top  大學基礎課程教學新模式與小班制 周立平摘要 大學為樽節經費,幾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上課是經常的事,而基礎學科重在大量事實的陳述,大班教學尤其普遍。

很多人或許不記得在大學讀書時,到底從各列名101基礎概論中學到了什麼;但一想起當年幾百人像沙丁魚一樣、一排排的擠在禮堂、演講廳裡單調而沉悶的氣氛都彷覺歷歷如昨。

聽著老師照本宣科、上焉者呆若木雞、下焉者各行其事:打盹、看雜誌、交頭接耳…,有的甚至感嘆簡直是花錢找罪受,教授抱怨大班教學不易維持上課秩序,學生逃課率奇高、到期末出席率常低於50%,更是道出師道尊嚴受損的辛酸。

這樣的課堂、獨腳戲似的原始教學,行之千百年,雖有人質疑其學習效果,但無人否認其存在的價值,更無以憾動其不動如山的地位。

但學術的發達、範疇的日漸擴展,傳統教學法不再適用,教育界對有效教學法恆久的訴求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教學法;而隨著科技媒體的精進及工具的豐富及多樣化,教室的風貌也改變了,教學法注重互動的理論走向實驗,大學基礎課程純單向演講式的教學將難以為繼,但有什麼更好的方式替代呢? 其實挑戰傳統大班教學向來不曾歇止,幾十年來有企圖心的學者力促在教學環境中加重科技的使用;但所遭致的批評使人省思。

有人痛心的表示,教學本應以人為本,科技資訊是為人所用的工具,不能無限氾濫而代替人師。

而學生多透過電腦學習、不分青紅皂白都得被動的接受同一進度、一體教材、同樣技能的灌輸,忽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思維發展不同、接受程度不一等關鍵因素,還美其名的誇讚資訊時代人人平等、網絡教學無所不在、功效博大的高調,實在是教育上莫大的偏差。

麻省理工學院一向注重改善大班教學,該校校友傾囊千萬成立「桂冠M.I.T.基金」(FundforExcellenceinM.I.T.)即以此為主要任務之一。

成立的TEAL (TechnologyEnabledActiveLearning)專案,以實驗及建立良好物理概論之教學模式為目標,主持人JohnBelcher教授參考、取材並師法其他學校的方案,提出「平面教室」(FlatClassroom)的設計,學生九人一組、圍圓桌而坐、每三人分用一台電腦,隨著老師的講解及指導,學生在預置系統的電腦上實地操作出結果,教師則移步各處,審視學生的演練、提問、解惑、講課,師生間、同學間不僅互動頻頻、氣氛也顯得親密。

除了物理外、電磁學也有了令人鼓舞的結果,比較學生的綜合理解,新法之成績比傳統大班教學幾進步了一倍;因為此一積極成效,學校當局已計畫將同一模式用於下一階段的物理教學,並將機械科教學模式之研究列為下一個專案。

打破上式量身制作的老路、野心勃勃想製造「自助餐式成品陳列」組裝配套的教學模式是另類的努力。

學校不進行任何教學法的研發,只負責挑選現成的、適用的設計、聚集個別產品組套、然後付費由專人負責實施應用,由學校主管行政事務。

皮優慈善信託基金(PewCharitableTrusts)是這一方向先驅主導者;其理念:利用科技研究、發展、並分解各101學科的基本組成元素,然後設計個個教學因素,學校選擇不同設計,綜合組裝成為各科教學成品,工廠程序式製造的產品,大學只要採購,達到樽節經費的目的,而由專家付諸實施,標準一致,服務學生的品質將因而改善、誠為雙贏的智舉。

其實施採分期撥款、分階段方式進行。

第一期的6百萬已於1999年撥予30所機構,由其研發各課程教學理想模式;第二期已徵得20個機構同意,分析第一期研發成果付諸實用所須的費用、爾後並負責未來的設計與改進。

如果一切照計劃順利進行,再隔2,3年就能真正「上市」供任何有興趣的學校選購使用。

首批的課程重點在三角代數、心理學、西班牙文及統計學,逐步將擴致人類學、生物、化學等,最終將涵蓋大學每一基礎課程。

現已有五種教學法出爐,第一種是講課外配以上網小考、或者分組探討解決問題,第二種方式是傳統教學外,一星期教材擷英陳列於學校的網路上以輔助學習,如賓州州大的統計概論,田納西州大Knoxville校區都採開放式學生可隨時隨地使用、第三種為俄亥俄州大所設計,邀集3,250選修基礎化學的學生共同參與,參考其個別的學業背景、技能及學習目標,設計出包括幻燈片、實驗、專案設計、讀書會、討論小組、課後作業及大班上課等多重組合的教案,希望能適合每一個學生的需要。

上述三法基本上都是在原有教學法上改進,應用的學校均顯示良好的績效。

不僅學生的出席率提昇,成績一般也提高10%,甚至進步了20%;更使人振奮的是學校的經費節省了37%。

另外有兩種教學法則備受爭議,沒有固定教室為其共同特色,其一是取消所有的教室上課而代以「學習資源中心」,像市場一樣的中心設有成排成列的電腦,24小時開放並設有專人隨時輔導咨詢,學生可以毫無限制的使用,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及北亞利桑那州大的數學課即採此方式教學,實施結果顯示這種自力救濟的方式不適合抽象知識的學習。

最後則是Dayton大學,心理學概論一網到底的網絡教學,運作與前法一樣。

有人對這種儼然似「網吧」的方式很不以為然,難道一年好幾萬的高學費,就是要孩子鎮日與電腦為伍?事實也指出,學生中途退課率比傳統方式高了近10%,而堅持到底的學生也冷漠的表示與老法無異,一樣乏善可陳。

唯一長處是經費支出,學校花在每個學生的費用:Dayton大學由$139降至$84,維吉亞理工由$91減到$21,北亞利桑那州大學是$138削為$82,都明顯的見少。

主持該計劃的Mrs.Twigg對負面反應不以為意,她表示僅屬少數,再者實驗自應有取捨,不斷的嘗試與進步最終總能找到合適的模式。

有經驗的教授表示,大班教學本身並無不當,倫敦經濟學院的國際研究指出:教師素質對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所產生的作用,遠較減低每班人數為大。

只要教授以學生為念,用心設計讓其共同參與討論、進行師生間的活動與對話等多元呈現,不但能彼此分享、建立師生、同學的親密感情,學習效果因而改進,學生與知識間互動有了意義,更能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

幻燈片、網絡雖然五光十色,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但到底人與人間雙向交流才是傳授知識科技最有效的方式。

意見分歧及重重困難正反映出一個新生事務必然要經過的複雜過程。

成本控制有其經濟道理,加強教學軟體資源開發及應用,充分應用各種資訊及多元音像設備方向也正確,但無論怎麼樣的教學,學生在課堂的狀態自始至終是我們的關注點及著眼點,教學的進程、內容的呈現始終應圍繞他們的需求進行及調整,資訊科技的作用很大,但應為彌補不足之輔助教學,如何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本身即為時代里程碑,是一項艱鉅而偉大的工程任務,緣此所有拋磚引玉的舉措都有其意義。

(資料來源:01/16/05紐約時報) ▲Top  大學畢業生回巢族多 周立平摘要 28歲的馬修,大學畢業、單身有一份高薪的會計工作,但他與父母同住在匹茲堡郊區。

像他這樣,早超過傳統界定成年之18歲,返家長住的年輕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他們是青年回巢族。

  根據2003年美國人口普查資料,約有1600萬家庭,至少有一個成年孩子在家,也就是有近40%、18歲以上的成年人與父母居於一處,比1995年高出7%,更比1985年提升了14%。

而一項調查2004年畢業的大學生報告也指出,有57%計畫搬回父母家。

是什麼原因使他們選擇這種「不獨立」的生活方式?  原因很難一一道來,但總結不外心理及經濟兩大因素。

首先,全美房價飛漲成風,年輕學子如要自立門戶,租一個小小的公寓動輒上千,像洛杉磯、舊金山一個月平均要$1,300以上,波士頓也相當,亞特蘭大也要$1,000,更別談紐約市,花費千元還得與人分租,幸運找到工作的,微薄的待遇扣除必要開銷後,再也無力負擔這樣的高價;謀職待業者就更高不可攀了。

就業市場低迷,事少人多,2003年的畢業生還有35%在找工作。

大學學費不斷飛飆,逼得學生借貸節節攀升,大學畢業生每人平均借貸$19,000,薪資還不見蹤影,就負債累累,根本不敢有獨立自住的念頭。

有的工作一段時間不幸被裁員、或是想存錢繼續深造,或預備自組家庭儲存房本等樣樣「錢」因,搬回家就成了最佳選擇。

另外心理因素也助長此一現象,接受教育的時間比父母一代長的多,結婚也延後了,而社會多元化使人難以定下心來、再加上現實與期望的嚴重落差,自覺需多做心靈探索以思考人生下一階段,種種因素使心理上很難完全脫離青澀的少年時代,2003年芝加哥大學的一篇調查指出,受訪者大多數認為26歲才算成人,而時代雜誌訪談601個年齡自18到29的成年人,結果過半認為有了孩子、離開父母家才算成年。

當紅女歌手BritneySpears暢銷曲「我不是小女孩,但也還不是女人」(“Iamnotagirl,notyetawoman“)無疑是這一時代現象的最佳寫照。

  80年代末期,大學畢業生不再像其父母,一畢業就走入家庭、生養子女,青年「還巢」於焉興起。

這股勁風不僅在美國颳起,在世界各地也都方興未艾,舉世的社會現象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他們對回巢族的心態、與父母的互動、對家庭、經濟與社會產生的影響都積極予以探討,也許不會有統一的答案,但對這一新課題的因應多少有些指針作用。

有人以為父母的過度保護與溺愛,寵成一批青年回巢族,而且據調查家境越好的回巢現象愈普遍,因而批評年青人因循茍且不想面對現實、他們則自辯迫於經濟現實,回家的過程與心態也許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大家都同意:子女視父母為朋友,彼此體恤、相互接受因而多能和睦相處。

僅管代溝比上一代大為緩和,但畢竟已是成年人有其自主性,長期與父母共處的確是莫大的挑戰。

專家建議,在子女回家之際,雙方即應開誠布公,子女應明告回家的原因、預計停留時限;家規的遵循、家庭開支、家務分擔均應討論並取得共識與協議,一段時間後視情況予以調整。

作子女的尤應尊重父母,承擔自己的經濟責任,謹記這只是暫時權宜,父母施以援手係出於愛心而不是義務,最好在能力範圍許可內給付房膳費用。

父母也應銘記,絕不可越俎代庖、凡事代勞,剝奪成年孩子的獨立自主及責任心,切勿獨攬其債務而拖垮自己。

只有共同謹守分際,才能同一屋簷下各享隱私且愉快相伴。

另外,專為離巢老人營建的社區,為配合成年子女回家,建商紛紛擴大住屋面積並增加娛樂設施:比如在院內另建獨立單位、增建車庫、球場、運動健身中心等,由維吉尼亞到加州這樣的新式老人社區已日漸普遍。

被心理學家封為「新興成年期」(EmergingAdulthood)的迷惘一代,出版及媒體商自是觸角敏銳,搶先登場,專書、雜誌熱熱鬧鬧,當然也千姿百態、豐豐富富的躍然上網。

  父母總是敞開心懷歡迎孩子回家,也都樂於力所能及的庇護,即便相處愉快看似雙贏的安排,對回巢族也是危機深鎖。

青年不是青春期的無限延長,終應大鵬展翅單飛,如果貪戀父母溫暖的窩,延緩獨立期,很可能逐漸喪失獨立自主的動力與能力,其損傷恐怕終身難以彌補,等到成了「老」小孩還不能長大,個人之痛何止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父母愛之反害之殤又何其慟?社會之損失豈能可以金錢衡量?  哈佛大學及馬里蘭州大學研究此一現象的教授表示,未來青年與父母同住的現象恐怕只增不消,這實在是牽涉甚廣而值得省思的問題。

(資料來源:01/11/2005今日美國報;01/31/2005美聯社) ▲Top  美國農學院的兌變與新生 張水金摘要 美國大學的農業教育發展,一九八O年代是個轉戾點。

那一年有三十萬農民因財務問題宣告破產,農業相關主修課程變得不受歡迎。

以普渡大學為例,1987年主修農業的有3800人,到1997年只剩1655人。

過去多數大學農學院的任務,就是農業從業人員的訓練及相關研究。

他們的學生主要來自農場,畢業後也回到農場。

數十年來,農業人口不斷下降,1970年尚有5%,現在只佔總人口的1.1%,過去農學院學生,以白人男性佔絕大多數,到2001-2002年已有半數畢業生是女性,16%是少數族裔。

另外還有越來越多主修農業課程的學生,來自都會區,沒有農場背景。

各大學面對社會經濟人口等因素之改變,無不力圖改革突破現況,進行劇烈而又根本的轉型。

首先,他們都努力拋棄傳統以農業製造為主的課程,力圖與科學研究掛鉤,訓練更多遠離牛、犁的學生,並且教他們去發現黃豆與玉米的新用途。

例如,德州的A&M大學強調與健康相關的領域(如基因),加大戴維斯校區採科技整合模式,將社會科學、經濟學及土地開發政策融入環境科學系。

普渡大學建立農業與商業及科學結合的新模式(如該校有「農業溝通」的科系)。

位在農業州的堪薩斯州立大學,雖然仍保有傳統農業科系,但他們也誇稱擁有全美第一個四年制烘焙學系以及高爾夫球場管理學系。

其次他們改變招生策略方法,將招生人員兵分兩路,分別向城鄉招生,努力吸收更多生長在都市及郊區,不認得農作物的學生。

他們的招生宣傳資料,以科學實驗室照片代替傳統的農場。

他們在不同大學間統一宣傳語言,告訴高中畢業生,農業科系是通往法學院、醫學院的捷徑,農學院科系也可通往商業、通訊、電機、藥物行銷等特殊行業。

強力行銷的結果,普渡大學農學院已在過去兩年增加了13%學生,其中有許多高中成績優良的學生,成效甚為可觀。

(資料來源:5.6.2005/高等教育紀事報) ▲Top  美國MBA課程急遽變革中   張水金摘要 美國已有超過50個商業學院徹底改變其訓練管理人才的方式,MBA課程正急遽蛻變中。

過去的學生,要在兩年內熟習管理學理論,磨練一門專長(如財務或行銷),畢業後可投入任何類型事業工作。

這種模式正迅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兼具溝通與技術分析能力的較具通識的經理人才,但畢業後往往是投入某一特定行業。

面對申請人數下降,以及雇主對新出爐的畢業生表現不滿意等諸多因素,許多規模較小的商學院正努力對MBA課程做徹底翻修,以凸顯其賣點。

依據國際商學院協會2004年的調查,未來三年內,將有300個商學院增加不同類型課程,或者全盤修改其課程。

其中50個學院如前所述已有重大改變。

該會會長JohnFernandes說:「企業需要廣泛而又充分發展的學生。

」為達此目的,某些學院乾脆從頭做起。

例如俄亥俄州的Miami大學,從2003年起停辦對各商業學科分科教學的二年制傳統課程。

短短的14個月以後,該校將在2005年5月推出全新的課程。

正統的管理議題,將在暑期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在「新兵訓練營」(bootcamp)加以解決。

然後,他們就要透過更寬泛的主題,如「產品服務及客戶開發」、「競爭性環境」等企業面對的實際問題,做深入探討。

而最後6週的海外實習則使此一課程達到最高潮。

該校MBA研究所所長Brad說:「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廣泛負起管理責任的人,而非進公司時只能扮演功能性角色的人。

」 依據管理學院入學許可協會統計,2003-04學年傳統的二年制全時學生申請人數,僅及前一年的78%。

其中大主因,一是國際學生面對更嚴格的簽證規定。

一是由於企業醜聞,造成法律對公司會計要求趨嚴,大學會計系畢業生出路多,使得企業碩士學生來源減少。

但即使沒有這些原因,商學院的很多課程,也是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

因為企業界迫切需要的是一進公司就有能力做有說服力的簡報,能做圓熟的績效考核,並能在國際場合談判的人。

面對此一趨勢,很多商學院逐漸減少傳統課程的招生人數,儘量凸顯課程特色,以招收已有不同工作背景的學生。

例如紐約州的Rensselar科技學院的新MBA課程,就頗受具有理工背景的學生的歡迎。

另外位於微軟及星巴克大本營所在地的華盛頓大學,去年秋天開始則縮減其核心必修課程,使學生能依其生涯規劃之需要,增加選修任何其他學系的學科。

很多學生都期望跨領域課程,將使他們成為合乎未來需要的領導人才。

(資料來源:4.20.2005/今日美國報) ▲Top  耶魯大學增加助學金歡迎低收入家庭學生 沈茹逸摘要 耶魯大學宣布增加對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資助。

從明年起,年收入低於4萬5000元家庭的子女在耶魯大學念書免繳學費,年收入為4萬5000至六萬元家庭的學生,其學費減少的最高幅度為50%。

耶魯校長李文((RichardLevin)表示,「長春藤大學並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許多合格的學生因為擔心父母無法承擔一年4萬1000元的學費(包括食、宿等),而放棄申請耶魯。

但大約40%的耶魯大學生得到資助,今年平均每人得到的資助為2萬2000元。

耶魯同時要求,免繳學費的低收入家庭學生每年至少要向學校繳納4200元,他們可以透過學生貸款,或在校園裡打工賺取此一費用。

按照新的資助計畫,年收入低於六萬元的家庭平均每年可節省2700元。

學校每年將增加三百萬元的開支。

去年秋季在耶魯註冊的5200名學生中,550名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低於六萬元,三百多名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低於4萬5000元。

而目前已經在耶魯就學的學生,也對這項政策表示歡迎。

其他同屬於長春藤大學的院校也展開類似的政策。

去年哈佛大學就宣佈來自年收入低於四萬美元家庭的學生,可減免學費。

而普林斯頓大學近年也施行了許多新政策,以減輕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負擔。

(資料來源:2005.3.3/美聯社;2005.3.4/世界日報) ▲Top  美國大學院校募款達244億美元 沈茹逸摘要 根據研究機構蘭德公司的一項報告指出,全美各大學院校在去年度(2004年)的募款較前一年增加了八億美元,達到244億美元,增幅為3.4%。

其中又以哈佛大學的數字最高,金額為五億四千萬元。

在是項研究的卅六年紀錄中,哈佛是第27次登上榜首。

位居第二名的史丹佛大學,也是歷年來的募款高手,去年該校募款增幅達到8%,總金額為五億兩千四百萬元。

全美募款金額前十大學校排行如下表: 排名 學校 募款金額(單位:美元) 1 哈佛大學 五億四千萬 2 史丹佛大學 五億兩千四百萬 3 康乃爾大學 三億八千六百萬 4 賓州大學 三億三千三百萬 5 南加大 三億兩千兩百萬 6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三億一千兩百萬 7 哥倫比亞大學 兩億九千一百萬 8 麻省理工學院 兩億九千萬 9 耶魯大學 兩億六千五百萬 1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兩億六千兩百萬 蘭德公司這項調查,係針對全美971所學校所進行,2004年度的募款成長反映出各大學院校把募款對象擴及至非校友的個人捐款戶。

2004年從個人募集到119億美元,佔總募款金額的48.8%,這也是非校友捐款者中,成長幅度最大的一個族群。

華府非營利團體教育促進與支援協會(CASE)主席李平柯特說,「這是令人振奮的發展,學校逐漸可以凝聚關心高等教育的個人」。

(資料來源:2005.3.3/紐約時報;2005.3.4/世界日報) ▲Top  大學教科書價格遭受貲議 林絢文摘要 國家學生力行者組織日前採取行動,批評教科書價格。

出版業者將大學暢銷教科書批發價格在最近十年中提升百分之六十二,與同期一般消費品上漲幅度高了兩倍有餘。

此調查是基於美國五十九所大專院校五大暢銷大學教科書之價格歷年比較而來。

國家學生力行者組織對出版業者更不滿的是,他們賣給當地美國學生教科書比賣給外國學生同樣的書要貴。

美國本地教科書的價格比在英國一般要高出17%。

雖然出版業者提出的數目是625美元,不過據估計一般大學生一年要花900美元在教科書上。

大學學費已經飛漲,出版業者趁機更進一步抬高大學教科書價格,使得許多學生難以負擔高等教育。

一位教育部研究委員有鑑於此,正在撰擬報告設法打壓大學教科書價格。

但美國高教司長認為美國當地教科書的價格,比在英國一般要高出17%的差距是合理的。

美國原是世界最富有市場。

只要將貨物銷入自然會消化。

就像可口可樂在海外也是以較低價銷售。

大學教科書出版業者認為國家學生力行者組織有許多報告不實,其統計僅根據少數風行又昂貴教科書之樣本。

竟誇大其詞認為所有教科書如此漲價。

其實教科書比大學學費漲得慢多了。

國家學生力行者組織對出版業者,又指出出版商常把教科書,加上學習手冊或光碟片及作業本來包裝,而抬高教科書價格。

也抱怨每隔幾年教科書常出新版本逼使較便宜的舊書就此廢棄。

加州立法局去年曾提案通過,期盼大專講座,指定學生教科書時,必須將價格列入考慮,並促使學校鼓勵學生購買有折扣的二手教科書。

此案正與國家學生力行者組織對出版業者的要求吻合。

一位大學商學院葛理可教授有鑑於此大學教科書價格昂貴,建議書商僅將新知識補充部分印製出售,原教科書仍舊可用,不必經年翻新。

國家學生力行者組織批評教科書價格,出版業者將大學暢銷用書批發價格在最近十年中提升百分之六十二。

(資料來源:2005.2.2/LosAngelesTimes) ▲Top  紐西蘭砸大錢提升研究環境 黃萱樺摘要 奧克蘭大學醫學系前系主任,同時也是小兒科醫生的Gluckman博士說,過去他常常晚上輾轉難眠,問自己為什麼還留在這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做研究。

「我當初大可選擇遷居英國或美國,錢多資源多,日子會好過許多。

」 儘管G博士在專業領域上表現非常傑出,過去紐西蘭惡質的研究環境卻讓他常常要為研究資金折腰。

「我之所以決定留下是為了我的家人,以及我對紐西蘭文化及國家的認同。

」但也表示,要不是紐西蘭的研究環境開始改善,他也許就會選擇離開。

G博士現任Liggins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此中心是三年前紐西蘭政府為了創造良好研究環境計畫中的一個子計畫。

紐西蘭政府並撥了2億美元做為此中心未來五年的研究經費。

受到G博士及其他優秀的學術成果激勵,紐西蘭政府決定投入16億美元資助類似Liggins的研究中心。

紐西蘭的國家經濟曾經位居全球前幾名,但幾十年來排名卻直線下滑。

政府官員認為,大手筆的投資研究對重振紐西蘭往日風光不可或缺。

Liggins研究中心除了從事與人類健康相關的跨領域研究外,同時也列名紐西蘭七大「卓越研究中心」之一。

「卓越研究中心」是紐西蘭政府為了結合國內八所公立大學各個學科研究成果的創舉。

紐西蘭政府期望這樣的投資,不僅可以吸引更多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到紐西蘭從事學術研究,也希望藉此防止人才外流。

雖然紐西蘭與其他國家學術交流頗為活躍,但國內因研究資金短缺導致人才嚴重外流。

紐西蘭人才外流問題在1990年代後期特別嚴重。

當時媒體的報導讓全國討論的沸沸揚揚。

一群自稱「被放逐的紐西蘭學者」亦發表公開聲明譴責紐西蘭政府忽視研究環境的重要性。

紐西蘭享有全球最低的3.8%失業率。

雖然大學裡從事學術研究人員有將近一半原籍為其他國家,紐西蘭卻無法從英美等學風盛行的國家招募新血。

為了扭轉人才外流的困境,曾任奧克蘭大學政治系講師的現任紐西蘭首相HelenClark提出提升研究風氣的建議法案。

人才出走被歸因於紐西蘭提供的國際學生獎學金金額不如鄰近國家澳洲來的高,以及紐西蘭政府招攬領導人才的消極態度。

紐西蘭八所公立大學去年甚至一度有高達四所沒有高層管理人員。

國立科學研究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的報告指出,紐西蘭研究方面的公眾投資只佔國內生產淨額的0.54%,而這個數字還不到大多數已發展國家公眾投資平均值的一半。

當合併私人投資一起計算的話,紐西蘭的研究投資平均值更是落後。

政府官員SteveMaharey表示:「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打造知識經濟,我們就必須要投資更多錢在大學教育上。

」然而,英國牛津大學校長,亦是前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副校長JohnHood認為,結合科學進展與經濟成長只是第一步。

要提升紐西蘭大學的整體國際競爭力,需要完整詳盡的長期規畫。

MatthewVisser是紐西蘭一直很希望可以「回流」的學者之一。

在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物理系執教24年後,原籍紐西蘭的MatthewVisser在2002年回到維多利亞大學從事研究。

他表示除了當今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讓他和全球各地的同事可以繼續合作研究外,紐西蘭整個研究風氣的提升是影響他決定回國的另一個主因。

「我希望這股風氣能持續下去。

」比起1980年代他離開時學術界的一片低迷,MatthewVisser相信紐西蘭現今積極活躍的學術風氣,可以提供他從事研究所需的資金及資助,然而紐西蘭政局的不穩,也讓他對未來長期發展的計畫持保留的態度。

研究人員在紐西蘭所遭遇的挫折從Gluckman博士的研究生涯中可見一斑。

10年前G博士的研究小組發現腦細胞在受損後還可以存活好幾天,但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卻受限於經費短缺而無法進行。

紐西蘭政府最近批准的一筆新的研究經費才讓G博士的研究得以重見署光。

為了可以資助像上述的重要研究計畫,紐西蘭政府去年公開一份長達275頁,包含各個領域研究的評鑑報告。

這份報告的結果將成為決定16億美元研究經費去向的指標。

Maharey提及這份龐大的研究經費時驕傲的表示,這是他畢生中推行過最重要的政策。

評鑑報告委員是由紐西蘭高等教育委員會(NewZealand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會員組成。

這份報告評估全紐西蘭各級大學及學術研究單位的研究品質,評鑑標準在於出版刊物的數量及其被引用的次數。

全國共有來自22所不同研究機構的5570位學者經過審核。

整體而言,大約只有百分之11的研究單位評鑑結果為「優良」,而Gluckman博士的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佼佼者。

雖然整個評鑑過程耗時過長遭受批評,大致來說一般的反應都很正面。

紐西蘭地雖小,但有許多其吸引人的優勢及資源。

例如,紐西蘭今年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世界前15名最宜人居的地方。

研究人員及學者也指出,紐西蘭的研究主題多元,學者有空間可以自由發揮或從事跨領域的研究。

(資料來源:03.04.2005/高等教育紀事報) ▲Top  新SAT效果有待觀察 周立平摘要 SAT考試自1926年開辦以來,數十年來歷經無數挑戰與批評,其權威性雖屢受挑戰,但在高中校園文化已樹立不可撼動的地位,學生始終是心無旁騖、篤定的;他們知道只要能得1600滿分,進哈佛大學的機會就大增。

大學教育理事會面對各界改革SAT的要求,在2002年6月宣佈進行創始以來最大的變革,並規定自2006年起,所有的申請大學者以新版SAT成績為準。

今年三月十二日,33萬的美國高中生參加了新SAT首考,也正式宣告舊制從此走入歷史。

但新SAT真的解決所有舊制的缺失?學生、家長、學校、老師及學術界又是怎麼看呢?  根據提供SAT最大補習機構之一KaplanTestPrep統計,參加補習的學生數比以往多了78%,僅管加強了準備,他們坦承始終忐忑不安,新的SAT更一直是校園裡最熱門的話題,對自己好似實驗室裡的白老鼠,真是無奈又無助;即使在應試的途中也還牽掛著到底真的考試是什麼樣、補習究竟有沒有用?大學會怎麼衡量新制成績?  SAT一直被視為高中畢業生的專業確認,絕大數高等學府也以其成績做為招生、入學客觀衡量的尺度,尤其近年來升學競爭日烈、高中質量的差距及評分膨脹成風,SAT更形重要。

新制提高了數學的難度、語文測試強調辭彙、文法及閱讀能力、新增佔時35分鐘的文法指正及語句構造複選題式,延長測試時間、總分增為2400等雖都是變革重點,但真正的重頭戲是學生必須真槍實彈、在25分鐘內以書寫展示其文思結構及寫作能力;大異於在電腦上作文、趕在交卷前一改再改的常規方式。

再說由一萬個高中老師以1至6分級進行評分,標準如何、何謂真正客觀?種種疑慮都沒有足夠的解惑資訊,學生身陷「一試定江山」的焦慮,實在不能輕描淡寫的說他們反應過度。

 由於是新制實施的第一年,很多大學是新舊兼收。

對如何看待新SAT成績大學的立場也不一,尤其是寫作部分更是莫衷一是。

很多都表示寫作得分僅供學校參考,至少要兩、三年的觀察才能成為入學許可是否授予的主要因素,也有的表示會將語文部分與寫作成績比對、如果語文部分很好但作文分數不高,就有必要擴大參考其他資料。

競爭激烈、早已將SATII成績列為錄取必要條件的加大及維吉尼亞州大系統,都表示將即刻啟用新SAT分數。

 向以敢言著稱的另一SAT 主要補習機構PrincetonReview副總裁AndyLutz就直言批評,大學教育理事會所謂的改革做的全是表面功夫,數學及語文部分幾乎是舊制翻版;至於寫作部分他也表示,大學教育理事會在去年「大西洋月刊」中所列的範例及評分機制,不夠明確,大有改善的餘地。

 舊SAT最為人垢病的是:太著重智力之測驗,不能測出學生所克服的困難及學習成果,而中產階層以上家庭子女可經由多種付費的課程、加強練習取得高分。

本應為所有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考試,成為窮人及少數族裔學生的障礙。

但改革後的新版真能徹底根除學生補習、回歸其公平測試所有學生真正學力的美好創始宗旨?恐怕推動改革最力人士也不敢奢望,更有人認為新的SAT祇是新瓶舊酒,再說考試項目增多,學生的壓力更大,補習的情形恐怕會更嚴重,富裕的學生更易取得高分,正如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所擔憂的,新的考試更容易通過訓練獲得成功,從而使問題惡化,更不利於少數族裔及來自貧窮背景的學生。

哈佛大學教授HowardGardner更一針見血的表示:金錢買來好成績。

也難怪有人認為與其粉粧塗抹的改變SAT,不如斧底抽薪的改善大學招生程序,更能徹底解決現存族裔及收入階級間入大學的差距。

 大學教育理事會主席及當年大力推動改革的加大總校長RichardAtkinson都表示,有點壓力是適當的,而且能改善現今高中不重視寫作的問題,將來大學招生人員可經由網上看到學生在SAT考試實作的文章,總比現由學生繳交學校資料中、經人修改、潤飾的文章更能顯現真正的實力。

但也有人表示,新增的寫作當然會潛移默化的影響高中教學,使師生加強寫作訓練以達到測試的要求。

但孩子的寫作可能會被引導到模式的框架內,缺乏創造的空間,要藉著新添的寫作來提高教學課程的質量並不容易。

 僅管各界對新版SAT反應不同,但應時求變總是積極的求善,更代表著對美好宗旨回歸的不懈努力。

(資料來源:03.14.05/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 ▲Top 教師團體控告「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案違法 張水金摘要 全國最大的教師團體「全國教育協會」,四月二十日與八個學區聯合控告教育部,主張「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已經違反聯邦不得強迫各州增加支出以符合聯邦要求的法律規定,他們要求法官豁免未接受聯邦經費的學區,使其不受該法案之限制。

他們抱怨,2002年通過的法案,強迫學校花費數十億美元於標準測驗及其他需求,導致許多重要的教育計畫受到排除。

某些法律專家說,「全國教育協會」有其堅強理由。

但由於缺乏類似前例,本案會有怎樣的結果,尚未明朗。

本案使正在力圖解決聯邦與州之間的衝突的教育部長史培林更加頭痛。

在一天前,猶他州議會才剛剛同樣的法律依據通過決議,要求教育人員在執行聯邦要求時,儘量少用州的經費。

另外,康州檢察長也在本月以同樣理由宣佈,有意控告教育部。

因為為執行「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所規定的測驗,聯邦所撥經費,遠不敷所需。

在華盛頓的民間團體「教育政策中心」主任PatriciaSullivan說:「如果我坐在白宮,我會關切法案所遭遇的反彈。

現在不但反彈力量日增,而且多州並起。

」猶他州州長JonHuntsman的助理則說,州長將會簽署議會通過的法案。

在議會的辯論中,有數位州議員抗議聯邦對猶他州教育影響日增,聲稱該州教育經費每花一元,聯邦只補助八分,但實質上「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已經讓聯邦完全控制了該州教育。

教育部長史培林二十日發表聲明說,雖然大多數教育應由地方決定,但在促使教育界注意落後的少數族裔這方面,「聯邦扮演重要角色」。

她說:「凡是認真支持「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的各州,都已獲得進步。

猶他州的西裔學生與同儕的差異是全國第三大,而且已經超過十年沒有顯著進步,只要他們願意,他們也可以獲得進步。

回復到法案同過前的績效模糊時代,把落後的孩子隱藏在平均數中,對猶他州的孩子並無好處。

」 史培林對全國教育協會的訴訟並無回應。

但她的助理SusanAspey則表示「遺憾」。

她說:「布希總統與國會已經提供史無前例的教育經費(由2001年的174億美元增至現在的244億美元),但我們仍繼續聽到全國教育協會不充足的理由。

目前已有四個不同的研究認為,法案經費適當,也非強迫。

」(資料來源:4.21.2005/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 ▲Top  「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教改的法理爭議 周立平摘要 2002年一月布希總統簽署立法的「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是美國近年來最大的教改法案。

它要求每個教室的教師都通過資格認證,同時學校也要為學生的進步負責,而學校評估與督導為聯邦職權,如果不能通過「年度適當進展」(Adequateyearlyprogress–AYP),重者將被列入需改善學校黑名單中,不僅面臨制裁,還必須提出改善學生學業差距之計畫,冀以責成學校之方式達到全面提昇中小學教育品質之目的。

促使學校負責,本意是好的,但罔顧現實與理想間的巨大落差,三年來口誅筆伐未曾歇止、真可謂風雨不斷。

反對者指責聯邦政府,操弄文字遊戲、美其名赋予州及地區教育學區更多彈性與決策權限,實則強行把嚴格的要求加諸學校而沒有適當充裕的經費及其它整體配套措施;而各州經過幾年的實施,面臨了多重阻礙紛紛反彈,十數州對此法案投以不信任票,維吉尼亞等24個州要求部分修正這個法案或排除使用該法,猶他州州議會更投票通過州教育法應優先於聯邦法之議案、另外由全美50州的立法代表、3,657個共和黨員及3,656個民主黨員組成之「全國議會」也出言反對,就連原始起草人之一,麻州民主黨大老甘迺迪參議員也承認該法案確有結構性之瑕疵,須要修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更有新的研究報告對其法源之合理性、是否違憲提出進一步的質疑。

由16州立法者、不分黨派所組成之審議會,在華盛頓等六個城市舉行聽證會,歷時一年分析、研究提出報告指出,聯邦由「上而下」的督導全國各地教育成果,篡奪了州及地方學區公共教育權利,法源有瑕疵、更有違立憲初衷。

77頁的報告只寥寥數語讚其致力消彌族裔間學術表現差距的美意、通篇都集中火力,批評其失並詳列舉證,逐一討論。

首先,藉「績效責任制」懲處學生表現欠佳的學校、無視學校所付出的努力,而據以評鑑的常是錯誤的指標,種種不合理使學校心灰意冷、疲於奔命。

要求90%學習有障礙的學生和其他學生的學習水準應相若的規定、沒有配合措施、無視執教老師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一紙命令就把特教學生與一般學生等同視之、徒託空言不切實際。

再者,與聯邦早先通過的「個別障礙者教育法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要求學校應照顧特教學生之個別須求的規定,明顯觝觸,伊利諾州就有學區據此入稟聯邦法院。

疊床架屋的法規使全國15,000個學區無所適從、更給行政人員帶來無限的困擾。

而聯邦所堅持的角色,鉅細無疑、實過度干預了公共教育系統的日常運作。

報告中更有專章申訴,憲法並未授予聯邦教育公民之權,因此教育權限應歸於各州,「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極度擴張其權限,已僭越憲法所賦予之範圍,再者,立國以來,教育一直都由各州自行負責,聯邦的過份干預將阻礙因地制宜的創新與改革;換句話說,無論由法理基礎或傳統歷史事實,「不讓任何孩子落後」都是逾越憲法的。

種種批評外,報告也集思廣益進言,提出眾所要求的改善條款。

教育部助理部長 RaySimon在華盛頓與審議會成員討論後表示,政府將廣納各州意見並繼續與之合作,但他也批評報告有意推翻該法已獲得的成就,同時還強調「不讓任何孩子落後」的宗旨與目的絕不因任何反對而更改或妥協。

而審議會主席表示該法僅管立意良善,但應容許各州採行適合其特殊情況之績效審核方式,聯邦「一刀切」的做法絕無可能適應所有的學校,堅守僵化的規定,實徒法自敝。

當然政府也有支持者,由企業界領袖所成員的「商業圓桌」組織就批評,該報告只指出問題,少有建樹,更藉批評聯邦攬權,行其全面推翻「不讓任何孩子落後」努力之不良意圖。

顯然,雙方壁壘分明沒有交集。

該會已明確表示無意就違憲之爭興訟,只希望在2007年該法重新授權前,能說服國會參考報告中之建議而做出變革;並表示政府若執意漠視各方求變的呼籲,未來各州與地方學區抗拒的舉動恐將接踵而至,與聯邦的衝突與爭議越演越熾,不僅「不讓任何孩子落後」的前路洶湧、更有損政府之聲望。

(資料來源:2005.2.24/紐約時報) ▲Top  法案規定的高水準合格教師難以落實 李世屏摘要 依照美國「不讓任何孩子落後(NCLB)」法案實施進度,到2005—2006學年結束前,每一所公立學校的教師都必須是「高水準合格教師(HigherQualified)」,目前雖然有不少州都宣稱將如期達到此一目標,但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樂觀。

 「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中明定依照第一章(TitleI)補助經費聘用的教師,從2002-2003學年開始就必須是高水準合格教師,而「高水準合格」教師一般是指取得學士以上學位,得到州有關教師機構認證,或獲得專業科目教師執照。

除2005—2006學年﹐每一所公立學校的教師都必須是高水準合格外,在3年之內﹐依照第二章(TitleII)經費聘用的教學輔助專業人員必須至少完成2年的大學教育並獲得副學士學位或副學士以上學位,或符合由地方學區訂定的教師素質標準。

「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的這項構想是將多項教師專業發展的獎助方案予以合併,授權聯邦政府將補助經費撥給州、學區、高等教育機構等,而95%的州補助經費必須分給各學區,各州和學區可以靈活使用這筆聯邦經費﹐來確保所有的學生由優秀教師教導,所有的學生都能受教於合格的教師、補助教學研究工作及強化數學及科學教育。

 美國各州過去對公立學校教師各訂有寬鬆不一的資格標準,加上公立學校教師薪水太低、工作環境不佳、社會地位不高,難以推展嚴格的師資培育及甄選程序,特別是數學及科學科目,很多學校找不到合格專業科目教師來施教,在偏遠或鄉村學區這類情形尤其嚴重。

此外,各州都還有相當數量未符資格的資深教師。

這也讓這項高水準合格教師的進度要求遭到各州的反彈,迫使聯邦教育部做出一些彈性措施例如放寬鄉村學區的專業教師標準、提供初任教師及非本科教師3年取得資格緩衝期等。

 除了符合「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為高水準合格教師設下的標準外,各州可以自行建立對合格師資的要求,稱為「高度客觀一致的州政府評估標準(High,Objective,UniformStateStandardofEvaluation,HOUSSE)」,這套標準允許採用不同的評鑑方式如積點制、專業進修、教學評鑑、學生表現數據及教師資歷來評估教師是否符合專業標準。

這套標準等於為各州開了一扇方便之門,每個州紛紛採取各式各樣寬鬆的做法來方便本州教師,特別是資深教師達到高水準教師標準。

例如採用積分制的州可被採納積分的活動無所不包,要求專業進修的州各類非教育學科的進修也可採計,部分州只要修2門課或通過一個簡單考試即可取得本科教師資格等。

而有些州為了符合高水準教師比例標準,不僅立法限制高標準老師轉校,還提供外地高度合格老師長途通勤專車,而州裡面被列為鄉村學區的數目也突然增加。

 從各州提供給聯邦教育部的「不讓任何孩子落後」進度報告顯示,各州公立學校高標準合格教師比例逐年成長,但除了這些帳面成長的數字外,實際的師資素質卻似乎與過去沒有多大差別。

而各州雖能彈性運用聯邦補助經費,但每年補助經費有多少實際運用在教師素質的提升上也頗受人質疑。

協助聯邦教育部建立全美公立學校教師統計資料庫的美國各州教育協會(Education CommissionoftheStates,ECS),在報告中就要求聯邦教育官員應儘速提供有關高標準合格教師的明確指導原則,並督促各州提供正確詳實的合格教師統計資訊。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2005/4/13) ▲Top  美國2400所高中將增設中文課程 吳迪珣摘要 由於中文逐漸成為高中生流行選修的語言課程。

大學理事會(CollegeBoard)計畫繼法文和西班牙文之後,在2007年將再增加中文的大學先修課(advancedplacement—簡稱AP)測驗,目前全國有2400所高中有開設中文課程的意願。

大學理事會原先計畫在未來的兩年內增加日文和義大利文的AP測驗,還並未將中文預計在內,但透過全美各地高中的意願調查,才意外發現,選擇義大利文或日文的高中只有400多所,而選擇中文的高中卻高達2400多所,中文理所當然的被優先納入AP測驗中,成為法文、西班牙文之後的第三種AP語文測驗。

回朔到八O年代,日本在全球的經濟實力看漲時,日文課也跟著在全美高中大為盛行。

到2000年代中文課受到高中生的歡迎,也同樣是因為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崛起,躍居全球經濟的主力,為因應經濟的趨勢及未來前途的考量,學好中文也就成為年輕人優先考慮的選擇。

近年來全美選修中文課的高中生大幅度成長,大多數的高中都計畫增設中文課程,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但在中文師資方面,如何找到足夠的認證合格教師,仍是待解決的問題。

況且中文一向給人很難學的印象,課程進度和教材難易,也必須經過慎密的規劃和準備,才能著手進行。

(資料來源:2005.2.4/世界日報) ▲Top  中小學社會學科重要性日漸式微 黃萱樺摘要 小強尼因為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閱讀及數學學科,相對就沒有時間學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經過,美國憲法條文內容,或是美國內戰的政治因素。

專家指出,為了要達到州政府及聯邦規定的中小學學生學習成就目標,學校大幅增加閱讀及數學課程的時數,使得這些歷久不衰的史實及整個社會學科重要性相對的日漸式微。

「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育法案實施至今已三年有餘。

依據該法,聯邦要求各學區每年必須測試3-8年級學生的閱讀及數學能力。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美國歷史教育委員會創始人TheodoreK.Rabb宣稱,「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育法案的實行讓歷史課變得更加不受重視。

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全美各中小學的歷史課時數銳減,而這個情形在1-8年級特別嚴重。

為了扭轉社會學科面臨的危機,美國歷史教育委員會結合其他如經濟,地理等相關社會學科教師會發表社會學科面臨困境的聲明,希望重新喚起社會大眾及立法者對社會學科的重視。

此份「歷史的危機」(ACrisisinHistory)公開聲明由一群歷史學家及教育工作者聯合署名,建議在閱讀課程及教學內融入更多的歷史知識。

Rabb表示,除此聲明外,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宣傳造勢活動。

擁有26000名會員的全國社會學科委員會日前也召集了閱讀,數學,及科學學科各科專業人士代表一同探討課程時數的安排。

會議議程包含討論將學科內容融入閱讀教學的方法,全方位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和立法者及學校決策人員溝通的相關策略。

為了提出有效改善社會學科教育的建議,馬里蘭州聯合學區教育總監委託社會學科專家研究馬里蘭州內及全美各地社會學科教育的現況。

美國青少年教育決策論壇及課程發展協會於上週發表一份公民教育報告裡,提出平衡學科知識及公民教育的具體方案。

報告指出美國近來只注重提升學生的學術知識及課業表現,嚴重忽略了民主國家培養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公民的責任。

專家學者呼應,讓孩童及早接觸社會學科可以幫助他們瞭解美國民主制度的精神,及培養日後對美國歷史及政治策略的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力。

  中小學把社會學科、藝術、體育、及外國語言等其他課程授課時間,讓給閱讀及數學課在全國各地時有耳聞。

歷史教育者指出,目前已有許多家長及教師對此現況表示憂心。

雖然歷史科亦是「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育法案中認定的核心課程之一,各中小學因為有學生學業成就目標的年度「業績」壓力,被迫將授課時數「投資」在數學及閱讀兩個重點測驗學科。

「核心知識協會」創始人E.D.HirschJr.認為各個學科的背景知識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犧牲其他課程以惡補閱讀教學根本是徒勞無功的不智之舉。

  為了應付聯邦對學校及學生成就評鑑的壓力,某些州因此調整州立的統一學測科目以和聯邦測驗平行。

研究報導指出,這些州的中小學教學受測驗導向特別嚴重。

馬里蘭州(Maryland)在2003年因應聯邦統一測驗制度廢除社會學科的測驗後,社會學科即被打入冷宮;伊利諾州則將社會學科授課時數挪給閱讀課,好達到一天160分鐘閱讀課程的目標;加州近幾年來也因為州政府不再將社會學科學習成就列入評鑑,使得中小學社會學科的授課時數大幅減少。

   加州社會學科研究計畫的執行長Nancy McTygue表示,這個問題在表現落後或是有多數弱勢學生的學校更加嚴重。

許多表現落後的中小學根本已經廢除社會學科教學。

所以如果學生一路念的都是表現落後的學校,他們要到15,16歲才有接觸歷史課的機會,但學的也只有20世紀的歷史。

某些加州的高中更一直試圖勸誘程度落後的學生加修數學及閱讀課,因此許多學生只好把必修的歷史課延到高二或高三才修。

全國社會學科委員會主席兼內華達大學社會學科教授JesusGarcia憂心的表示,刪減中小學社會學科課程很有可能對學生有不良的影響。

學生如果沒有打好社會學科的基礎,進了高中後才開始學歷史會非常吃力,國高中老師也因為必須從頭教起而負擔加重。

(資料來源:03.16.2005/Education Week教育週刊) ▲Top  聯邦欲全面削減技職教育經費 周立平摘要 曾膺選全美高中名校榮譽榜的德拉瓦州蘇塞斯技術高中,常被視為高中技職教育的典範,吸引無數來自全世界的取經人士;其畢業生因具備高水準的專業技術、善於溝通及資訊處理的能力更一直是職場的寵兒。

該校經費多由州及地區政府負擔,但聯邦每年25萬的撥款仍是學校最重要的財源之一;然隨著布希總統2006年度之預算提議,這筆聯邦經援恐怕很快將無以為繼了。

根據1998年立法的柏金斯職業及應用科技教育法案,聯邦每年編列高中技職教育專款,2005年度總額為13億;但布希已建議,全數刪除聯邦2006年的職教預算。

雖然技職教育的主要經費由州及地方政府籌措,用於師資及專業、標準化研究、校園與設備之安檢及提昇的聯邦補助款,雖僅為職教總經費的1/10,仍是學校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若進一步據此而詮釋聯邦政府對技職教育的支持與重視,那更是具有重大的意義。

布希意圖取消,不僅重創全國唯一科技職教法案的精神與宗旨;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將全面影響技職教育的未來與發展方向。

前兩年布希只表示將削減職教1/4的經費,2004年4月他還在阿肯色州社區學院公開宣稱,將致力改革柏金斯法案,使經費更有效運用,以期確實為青年培育好進入新世紀職場必須的知識與技能。

同年5月更將改革藍圖提交國會。

然而不過一年,教育部經費預算助理部長C. ToddJones卻表示在審慎及全面評估後,政府決定將職教經費全數用於改善高中教育,並辯稱如此更能全面造福高中生,協助他們順利進大學或是步入就業坦途。

他聲稱,將聯邦經費用於改善高中,使各學區得制宜而全權支配包括職教的經費,彈性而整體著眼,比硬性規定使職教體系孤立,更能全面改善包括高職的高中教育。

知情人士對政策的改弦易轍並不意外;政府千方百計削減經費,而職教的重要及目標都遜於一般高中,常被視為次等教育機會,很自然成為俎上肉。

再者,績效良好如蘇塞斯技術高中的職校鳳毛麟角,多數都設備老舊、課程過時、師資陳腐、績效不彰,既不能善加利用又未能為工商企業界提供適時適任的員工,正如布希所言,政府長期對職教的投資幾乎看不到什麼顯著的成果,如此一來更給了行政當局堂而皇之裁撤的藉口。

而政府正全力推動「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教改法案,高中教育是下一個進程,聯邦將各種教育經費集中運用的企圖也是有跡可循的。

一項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教授Stephen B.Plank經分析九類職教而成的研究報告指出,技職課程若能授與一技之長,加以充分的通識教育內涵、再輔以生涯規劃,使學生能安身、由工作中獲得喜悅而肯定自我,將是最佳的人本教育。

亞利桑那州官員也表示,該州學業評估顯示,職教的學生無論在閱讀、書寫及數學演算能力上都比一般高中生好。

德拉瓦州教育主管也表示,技職學校的學生因為學習有專注,知道為什麼而學,其各方面成績都比普通高中生表現好,而中輟生比率更只是該州一般高中生之半。

職教支持者不否認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但改革應以配合社會與產業的需要為訴求,從師資、學校設備及教學、建教合作等著手,使學校各有特色,事在人為要達到上述的成果並非難事。

政府一刀切去的做法是因噎廢食,危害技職教育的根基。

再者若不慎,很容易又走回綜合高中的老路。

綜合高中名為培養多元人才、似「進可升學、退可就業」,看來海闊天空,但無視金、銀、銅、鐵、錫各有用處,硬要一爐而冶,容易把更多學子塑造成無一技之長,又無意升學的「閒民」。

而工商企業界早已反映技術人員嚴重短缺,不容政府漠視,自柏金斯法案後,「技職教育為職業準備的重要途徑」方漸成共識,也成功的指引了學生進入工作世界的新途徑與方式,政府這樣一來真是前功盡棄,令人扼腕。

反對布希之國會議員,聲稱將努力使柏金斯法案再獲授權,眾議院教改小組並已於今年2 月15日對此案進行聽證審議,但已表示鑑於過去績效不良紀錄,再加上總統預算支持者大有人在,再獲授權誠非易事。

新預算尚未塵埃落定,但如何彌補聯邦經費之缺失已引起教育界的關切,很可能先由州及學區補助,但因高中職校缺乏一般公校的稅捐財源,其進一步萎縮恐只是時間問題。

(資料來源:2005.2.23/教育周刊) ▲Top  新評分系統有效反應學習情形   沈俊毅摘要 美國加州有些學區開始使用一種新的評分系統來評鑑學生的學習表現。

這個新的評分系統是加州州政府根據該州的學術標準所制定的。

其中詳細的指出了每一個年級的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

且該系統與州政府每年評比學生的語言、數學、及其他科目的標準都是一致的。

以二年級的學生為例,在語文方面應具備的能力為能大聲、清楚、正確的朗誦以及用合適的語調作表達。

老師則依據學生是否擁有該項能力而給予一到四分的分數。

一分為最低分,表示該名學生該項學習嚴重落後;兩分表示稍微落後的;三分表示學習良好;四分為最高分,表示學生該項表現傑出。

這報告卡式的評分方式可以正確的反應出學生的能力。

  傳統的評分系統有A到F六個等級。

依照一個數學公式,計算該學生在同年級的學生當中相對的學習表現,再參照出席率以及學生交作業情況給分,而不是以他們是否學到的州政府規定的技能給分。

所以無法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水準。

例如,五年級的一個學生拿個一個B。

我們只能說,他是位於班上中等的學生而已,而不能代表他學會了五年級的功課。

因為有可能全班的學習表現落後,老師仍然在教三年級的課程,而他的表現相對於班上同學還算不錯。

 輿論對於這個新的制度有著許多不同的意見。

學校的人員認為這個新制度能提供更多的資訊給學校與學生家長。

另一位支持該制度的家長Thomas認為,這個評分系統提供了有用的資訊,可以幫助她了解小孩的學習情形。

一位支持該制度的老師DeVita表示,這個新的系統對於老師幫助很大。

她舉例說,老師可以依照評分卡的資料去了解任何一個新生或轉學生的學習情形並提供給學生最大的幫助,這是以前的評分系統所沒有辦法相比的。

 反對者認為新的成績單會讓許多人看不懂。

一位住在LaCanada的家長Davidson看到他兒子滿滿都是數字的小學成績單時嚇了一跳。

她不曉得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思,以及兒子的成績是好還是不好。

她認為這種新的成績單,給了家長過多的資訊。

另一位反對的家長Hernandez表示,新的評分系統還是沒有提供她足夠的資訊。

假設她就讀六年級的小孩某項能力拿了三分,她不知道是全班大多都拿到三分還是她的小孩沒好好唸書所以沒拿到四分。

她仍然需要知道自己小孩相對於其他全班同學的表現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國際標準學生測驗研究中心的主任EvaBaker表示,對於某些只想知道兒女在學校有沒有跟同學相處愉快,以及小孩的閱讀跟數學能力是不是還跟的上同學的家長,給予他們其他有用的資訊都是多餘的。

Baker指出,這個新的評分制度與「不讓任一孩子落後法案」相輔相成,且將會日益盛行。

該法案需要一個衡量標準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形。

這個新的評分系統根據考試以及標準化來給分,提供了該法案所需要的評估學生能力一致性的評鑑方式,同時能夠使得老師與教育部更進一步的輔助學習落後的學生。

她認為現在唯一的問題只剩下要確保每個學校與學區的標準是相同的以及老師們以相同的方式來給分。

(資料來源:2005.1.12/洛杉磯時報) ▲Top  特許學校績效評鑑莫衷一是 周立平摘要 自1992年明尼蘇達州成立第一所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以來,這種既具有公校公平、公正的優點;又具有私校重經營績效壓力的學校,日漸受到父母及教育學者的推崇,再加上聯邦政策的助陣,發展迅速,目前全美41州有約3300所這樣的學校,入讀的學生近百萬。

雖仍遠遜於全美9萬所傳統公校及其5千萬學生,但方興未艾,已漸成為新世紀美國辦學的典範。

然而這種以學校為本位的理想教育方式,能否通過現實的考驗?學生的學習與公校相比是否有長進?其經營效率真的高於公校?當初欲以透過競爭壓力、促使公立學校進步的理念日益向目標邁進了?最近接連面世的幾項研究報告,都試著多方面尋找答案。

教育部於1998年委託加州SRI研究機構調查科羅拉多、德州、北卡、伊利諾及麻薩諸塞等五州150所特許學校至2002學年,與傳統公校績效之比較,並於2004年六月提交報告,經紐約時報之敦促,教育部於11/19/04將126頁的研究結果公諸於世。

其結論是特許學校的學生比傳統公校生難於達到各州要求的成績標準,大量投資特許學校的德州及科羅拉多州,其數據可明確佐證:德州有98%的公校學生達到州標準要求,而特許學校通過的學生比率只有66%,科羅拉多州特許學校的孩子成績也比該州公校生落後9%;如果更進一步把族裔、家庭貧困程度納入考量,則落後更多。

該文也提出特許學校學生成績不如理想可能的原因:低收入、非裔及拉丁裔的學生比率偏高增加教學的難度。

以1999-2000學年為例,27%為非裔、21%為拉丁裔兩者幾佔一半,而公校兩族裔的比率僅為1/3、分別為17%及15%。

白人孩子比率卻逐年降低,1998-99有48%到2001-02僅剩37%了。

而特許學校應受績效考驗以決定是否續存似也僅淪為紙上談兵,據過半的相關教育主管表示,關校困難重重,經常是不了了之。

教育部官員及支持者顯然有意為之緩頰,聲稱期限過短且涵蓋面窄,而以偏概全驟下定論,再者不以學生進展為重點只做直接比較更難以服眾。

但教師工會立即批評教育部昧於事實,一派托詞,並表示該會所做之多項研究,結論均與SRI之分析相符。

緊接著哈佛大學教授CarolineM.Hoxby也發表了研究報告。

她以2002-2003學年全美36州的特許學校,其3、4及5年級學生與鄰近同區之同年級公校生做比較,認為特許學校學生表現較佳。

以加州言,特許學校四年級學生閱讀成績比公校高8.5%,而數學則優於公校5%。

而總括來說,特許學生閱讀及數學程度好的比率較鄰近公校生分別高約4%及2%。

而華盛頓區,相同族裔間的比較,特許學生無論是閱讀或數學都比同區公校生好上1%。

她並表示特許學校因為存在市場評鑑的壓力,必須與學生父母頻頻互動,假以時日效果將比公校好。

她的結論引起激辯,支持者對其研究方式及其發現深具鼓勵意義予以贊楊,但有人分析同樣的資料卻得不到雷同的結果,因此批評她引用的華盛頓區資料,有排除某些學校之可能。

另一項由美國教育進展國家教育進展評估委員會「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NAEP)」以2003年約3200特許學校 四年級學生成績做分析比較,結果報告指出,不分黑、白或拉丁族裔,特許學校四年級的學生與同族裔、同年級公校生相比,在數學與閱讀上的表現幾乎相當。

教育部長次長隨即讚揚此一好消息。

文中其他的發現有:特許學校的非裔學生高於傳統公校、且多數學生來自市區,公校及特許學校低收入家庭子弟有43%比率與公校之38%相近,均約為40%。

特許學校閱讀成績及格或很好的有27%與公校的30%,在誤差範圍內不能視為明顯差異。

在數學方面,成績優良者,公校以31%領先特許學校的25%,相距雖較大,但以統計理論說,實際差距不若實際大。

特許學校殘障生9%的比率雖低於公校的12%,但所服務者主要來自低收入及少數族裔等環境不利的學生是眾所公認的事實,但為什麼幾項研究呈現這樣不同的結果?有些專家表示,實在不宜過早定論,不僅因為教育的改革須要長時間才能見績效,特許學校尚在發展期間,註冊的學生性質分歧,有的以中輟生為對象、有的則以當地孩子為主、有的單獨設校、有的在已存的學校設班、有的由連鎖組織經營;各式各樣,能負責績效的策略與制度都還待摸索,就急著談成效實是混淆視聽,增人困擾。

(資料來源:12.16.04/洛杉磯時報;11.23.04/紐約時報;12.01.04/教育周刊) ▲Top  聯邦新飲食指導方針增加運動量來配合 吳迪珣摘要 美國農業部最新規劃的2005年健康飲食指導方針,指出美國人最好時時審視自己食物的消耗量,及提高每日的運動量,才能維持較為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各類慢性病。

這項新建議其實早已在一般民眾的健康教育裡呼籲無數次,今再次強調飲食節制及運動的重要性,是因為美國人過胖及過胖引起的疾病近年來大為增加。

農業部每五年發佈的健康飲食指導方針,今年特別把重點放在運動量的加強,建議兒童每日最少需要一小時的運動量,成年人則為30分鐘(但成年人如果想維持標準體重,必須每日運動量增為60分鐘到90分鐘才夠)。

 全美運動和體能教育協會(NASPE) 雖曾建議小學的體育課每週應不少於150分鐘,中學的體育課每週不得少於220分鐘,但實際上只有8%的小學和7%的中學,符合上項標準。

聯邦疾病防治局的統計資料也顯示1991年美國學生上課期間每天都安排有體育課的還有42%,但到2003年時已降為28%。

專家們冀望2005年聯邦健康飲食指導方針出爐後,能刺激學校重新檢討體育課的質與量是否達到應有的水準。

學校的體育課不只是讓學生在操場上動一動就完事,還要培養學生對運動的認知和愛好,開發學生的運動潛能,幫助學生找到符合自己興趣和個別體能的專長運動項目,為養成一輩子運動的好習慣打下基礎。

至於學校的營養早餐與午餐部份,新的聯邦健康飲食指導方針中也建議應該增加蔬菜、水果及穀物的攝取量,其中穀物部份全穀類(wholegrains)最少需佔二分之一。

2歲到8歲應每天2杯低脂或無脂牛奶,9歲以上增加為3杯。

預計2006-07學年度,領聯邦補助金的各中小學將全面比照辦理,重新修正學校餐廳的食譜,為學童的健康把關。

(資料來源:2005.1.19/教育周刊) ▲Top  大學開設托兒中心成為新趨勢 沈茹逸摘要 就像天下的每一個母親一樣,雖然是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每天也是牽掛著小孩的成長。

對於年輕的女性教授,剛展開進入最高學府的工作,她同時要顧及事業----教學、研究、申請經費、更要努力爭取終身教職;又要分身照顧家庭,對於小小孩成長教育的點點滴滴都要花費心思。

為了吸引優秀的人才,更要顧及平衡校園中教師的性別比例,美國的各大學名校,紛紛開始在校內建立扥兒中心,希望能夠讓優秀的女性教授願意進入該校任教,也同時給予她們的孩子一個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讓母親們能在工作時間無後顧之憂。

這些學校近年莫不大興土木為教授們提供一個最佳的扥兒中心。

下表可以清楚的看出各校的扥兒中心比較:    麻省理工學院 鮑登大學 喬治亞理工學院 密西根州立大學 喬治華盛頓大學 開設日期 2004年6月 2003年1月 2003年1月 2002年5月 1996年9月 建造經費 N/A 120萬美元 160萬美元 300萬美元 N/A 空間   7,000平方英呎 5,000平方英呎 17,000平方英呎 11,000平方英呎 6,357平方英呎 容量   269人(全校共四個中心) 45人 120人 140人 64人 每月學費   嬰兒$1,795 學步兒$1,470 學前兒$1,250 $857 $830 $696 $836 $792 $668 $920 $840 $700 $1,255 $1,321 $1,030 候補入學人數 350人 20人 179人 90人 100人   根據2003年加州大學系統的一份校內問卷,教授們認為校內設置扥兒中心,是校方提供給他們安定家庭的重要支援,讓教授們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於教學或是研究。

距離辦公室只有幾分鐘的距離,對於教授們真是最方便不過的貼心設計。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設置扥兒中心並不是萬靈丹,只有減輕教授們越來越沉重的工作負擔,才能紓解教授們的壓力。

近年新設立的大學校園扥兒中心,與過往或是一般的扥兒中心,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提供彈性的時段,適合於教學時間不固定的大學教授們,他們可以時而全天扥兒,有時只扥兒幾小時。

如果有緊急狀況,更可以臨時扥兒。

現在學校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教授們可以在寒暑假,將已經上學的孩子扥放在扥兒中心提供的假期課程。

以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扥兒中心為例,目前法令規定的扥兒中心師生比例是一比四,但是該校扥兒中心是一比三,這也讓身為教授的家長們更加安心。

另外,該中心在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之後,也安排了一套緊急逃難計劃:在每個娃娃床的下方都準備了兩天的奶粉、嬰兒食品、以及尿布,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周到的準備,更讓這些教授家長們放心。

(資料來源:2005.2.25/高等教育紀事報) ▲Top  實行近十年小班制依舊是加州教師的最愛 林絢文摘要 近十年來,加州實行小班制,將低年級班級人數減少。

此舉曾經引起全國教育界向西岸注目,並稱讚其積極改進之作為,減輕了老師們教學之負擔,更為那數百萬小子弟多造就些福利。

在這黃金地帶的加州,許多學區因此都有機會聘請新教師。

班級人數從幼稚園到三年級都有計劃的逐步減少。

在小學一年級班級人數已落到十八人,同時期美國其他地區班級人數還超過三十。

   而今小班制在這加州原已蔚為氣候。

但重大經濟負擔,使這實行幾近十年之計劃不得不擱淺。

    目前沒有任何學區情願取消小班制。

州教育廳有位會計顧問畢克蔻里女士說取消小班制幾乎在所難免。

雖然許多人大聲疾呼,但情勢所逼已無選擇餘地。

今年八百多學區有只有九區已完全停辦小班制。

停辦主要原因是教室不足。

教學人士就考察加州河濱縣一小學兩個不同班級,一為小班制與另一個大班制來比較,上課的情緒及秩序炯然有異。

有一個二年級班,有二十個學生。

老師講解動物熊,描述著各形各色的熊,小學生都凝神靜聽。

另一個三年級班,有三十個學生。

老師講解數學三角問題,她後來拿起二支稲草來比劃,問誰能比得出一個銳角,班上一大半學生衝向前去,造成課堂失控。

顯然小班制人數少,小班制老師較易掌控學生。

有4,3000學生的加州河濱縣聯合學區,與其他加州學區一樣,在2002-2003學年度,政府教育預算緊縮下,均考慮部分減少小班制。

學校唯恐學生流失,一二年級先保留小班制。

三年級的小班制教育預算,已隨雙語教具,科技器材,職員進修計劃一併刪減。

河濱學區有一小學校長認為三年級學生已經享受到二年小班制之福利就算不錯了。

雖然老師及學生都喜歡小班制,反觀之,小班制學生在學業成績競爭上,沒有大班學生來得激烈。

故小班制也並非盡善盡美,大班對學生也非一無是處。

但該校老師們都認為還是小班制較理想。

他們曾教過連續上過三年小班制學生比以前只有上大班學生來得好。

這些學生個個幾乎都是有備而來,依年級升上來。

如今三年級班上人數已不得不倍增。

小班制是在1996年一位共和黨委員提出成定案的,欲將學校班級人數降到二十以下。

自此政府以總預算之3%增為年度教育預算。

當時美國經濟昌隆,學校新聘合格老師頗費周章,因教師薪資比一般行業為低。

當學校聘夠了老師,又沒足夠教室容納他們,不得不將圖書館、辦公室、甚至將儲藏室都改為教室。

如今美國經濟蕭條,教師也不會拋棄穩定教職,另謀他職。

回顧這幾年所實施的小班制,只不過是種人人均能參與的學習經驗。

有些準備尚未就續的老師,就被聘來上課,有點力不從心。

這時行政主管領會到,延聘合格老師的重要。

目前州立大學培養出許多受嚴格訓練的教師,尤其符合布希教育政策『不讓任一孩子落後』的需要。

其實教教小班也並非易事。

老師需要準備教案及多些教材。

州政府也該考慮需發展計劃,來培養教小班的師資。

有位從教小班制到教44人大班制的老師就認為,原先她較有時間與家長學生溝通,可評估學生學習過程。

據研究報告發現,國家學科標準測試成績,自實行小班制以來,有些進步。

雖然有人認為不能全歸功於此,因當時還配合許多其它教育政策。

但建立小班制,教育聽總監歐康乃爾堅信,學生國家學科標準測試成績之最大進步,直接來自於實行小班制的結果。

因此他還希望小班制延伸到高年級。

有些家長及老師說小班制的益處其實不需研究報告來證實。

據加州官方資料,在2003—2004學年度,雖然有小班制,加州每班學生人數27.4人。

據1999-2000學年度聯邦資料,全國小學平均每班21.1人,中學每班平均23.6人。

(資料來源:2.23.2005/Education Week) ▲Top  學校銀行的興起與理財教育 周立平摘要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青少年全面研究」(Teenage ResearchUnlimited)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去年青少年的消費支出高達1690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了38%,12至19歲擁有儲蓄帳戶者達62%,22%有支票帳戶,有簽帳卡的有17%。

這群備受父母呵護的青少年,其消費能力早已成為商家之追逐對象;現美國銀行業界也著手掘金,進入中學校園,開啟「學校銀行」。

雖然是社區銀行與信用合作社打頭陣,但越來越多的主要銀行也積極深耕;依據全美信貸協會的資料,目前其會員在美國中學設有支行的有150家,比起2003年秋季的100家成長50%,漲幅驚人。

這種趨勢甚至蔓延到小學,今年初亞特蘭大的SunTrust銀行在幾所學校增設服務處,其中就有四分行設在小學裡。

富國銀行(WellsFargo)也在阿拉斯加及丹佛等地投石問路。

 這些「學校銀行」沒有統一的開設方式。

簡單的,在學校餐廳設服務台,每周營業一、兩次;複雜些的設有小型辦公室,提供儲蓄存款、支票帳戶及小額的貸款服務。

一般都由銀行出資、學校出借場地,工作人員通常是由學生中雇用,得到家長書面許可後由銀行負責培訓與監督,有時學校教師也參與管理。

  學校銀行以沒有收入的學生為主顧,沒有多大的業務量,短期內其實無利可圖,何以銀行業爭相進駐?金融機構著眼的是未來,意在培養潛在客戶的長線經營策略。

校園銀行是宣傳及培養新客戶的絕佳陣地,在校園裡熟悉的銀行,長大有賺錢能力後很可能繼續使用同樣的服務。

美國的青少年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財知識,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告貸無門、負債累累甚而終至破產,造成日後種種財務與生活的困擾,銀行在學校開辦業務的另外一項任務,就是藉此向青少年提供必須的理財教育,也希望經此將有用的知識帶給其父母與家庭,進而服務及造福當地之社區。

  家長對此的反應不盡相同。

凡孩子在學校銀行工作的父母,對這種親身體驗式的理財教育方式多表示歡迎。

但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理財教育不一定非要與實際銀行掛鉤,況且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可能因此更催化其消費欲望,學校也將更形商業化。

有些消費者團體也意味深長的表示,銀行這樣做只怕會進一步把學校變成商場。

(資料來源:03.08.05/華爾街日報) ▲Top  美國幼兒學前啟蒙計劃前路崎嶇 周立平摘要 由美國聯邦資助的幼兒學前啟蒙計劃(Head Start),主要是提供0-5歲的弱勢貧童,包括社會工作、教育、營養、健康及醫療等全方位、紮根的服務。

目的在於讓低收入戶孩童與一般孩子有機會站在同一起跑點上,藉教育公正之追求而實現社會公平的使命。

正因為啟蒙計劃的靈魂是實行機會均等的公義,自1964年成立以來,一直都享有社會大眾及不分黨派的支持,每次在國會的重新授權審核也都順利通關。

但自布希總統力求改變以來情況已經有變。

在2003年的國會聽證時,他提出由州接管啟蒙計劃的建議,並以些微多數通過在八個州先行實施,該議案雖胎死腹中,未獲參院審議,但已開啟全面革新的號角。

而最近美國總審計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簡稱GAO)發表的報告,揭示多方負面數據,更沖擊這個現編有六十八億經費,遍及五十州,服務一百萬貧困家庭幼兒方案的聲譽,不巧今年又逢該計劃重新授權審議,更為其前途投下未卜的變數。

  GAO之報告是審核2000年、1700個由地方社區福利機構請准聯邦補助之啟蒙計劃的結果。

根據其報導,其中3/4不符合政府財務規範,主要是管理疏漏導致的經費浮濫、帳目不清,甚致盜用、偷竊等種種鄙陋現象。

文中並嚴辭抨擊負責監督的健康及人類服務部(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verices–HHS)放縱失職 ,共和黨議員更藉機大作文章,指出報告中揭示的嚴重、不可原諒的人為疏失達12項之多,更指責每個孩子一年$7000的經費多中飽私囊,根本沒有用在有亟需濟助的貧門之子身上,難怪他們入學後的表現,幾十年來始終落後於中產階級家庭子弟,且差距不見拉近。

的確近年來各地,啟蒙計劃的財務醜聞頻頻見報:2003年德州一位主事者非法挪用80萬公款經營旗下餐廳、威斯康辛州兩位啟蒙方案的負責人因盜領百萬以上經費而被起訴,林林總總數十件;現在再加上GAO的報告更使得眾院共和黨及布希政府師出師有名,大力推動全面之改革。

  按現制,績效不佳的啟蒙計劃,糾正措施常耗時兩年以上,而在改正期間照常接受聯邦的經費、過於寬鬆確予人可乘之機、又因為法律規章之過於刻板,對營運不佳者很難削減其補助或敕令停業,1993年到2001年不堪改正而受令停止運作的僅27例,由HHS道德勸自動歇棄者有117件,合計佔全國近19,000個啟蒙中心不到0.1%,各界的支持者及民主黨政界人士並不否認種種缺失及管理弊端,也坦承確實需要改進。

但使他們氣憤的是,報告中對層層疊疊的官僚制度造成的失誤,隻字不提,況且政府只求糾舉、只要結果,卻沒有提供任何改善的協助、更沒有指引改進方向。

對大多數高品質的服務,存心忽略,反而對最多不過15%的不當事例,以扒糞心態窮追猛打,思維之禁錮、偏頗及手段之不寬容,勢將撼動啟蒙計劃的基本精神。

他們更質疑,政府的執拗一隅恐別有用心。

  負責監督的HHS表示已採取步驟增進效率、減少失誤;並認同訂定章程嚴格審核經費的支出、對不當營運者加快懲治及停止撥款等的改革方向,但表明政府不宜因有誤失就因噎廢食、全盤否定該項計劃。

  批評人士指出,政府提議由州接管及使經費削減更容易的改革訴求,恐怕是最終全面停止該案的前奏。

國會參眾兩院定於4月5日舉行公聽會審查GAO的報告。

無疑支持與反對雙方將尖銳相對,授權審核將更受矚目,即使40年來服務幼兒超過2千1百萬的啟蒙計劃能倖獲延續,恐怕也不免掐頭去尾,慢慢變質。

(資料來源:03.18.05/紐約時報;03.18.05/華爾街日報) ▲Top  不得其門而入:經濟與精英(書評)   張水金摘要 書名:美國高等教育的平權與傑出 作者:WilliamG.Brown等三人 出版:維吉尼亞大學出版部 書評作者:KarenW.Arenson  自1988年WilliamG.Bowen由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退休以來,他就以AndrewW.Mellon基金會會長的職位,提供經費支持有關高等教育的研究,並出版有關高教現況書籍,其中包括引起爭議的平權措施及運動角色等議題。

Bowen這本新著延續此一傳統,為貧窮學生實質上由頂尖大學消失的問題而奮鬥。

這是一本適逢其時出版的書,因為哈佛及其他頂尖大學正為如何招收更多社經地位不利的學生而奮戰。

美國未就讀大學的家長佔總人口19%,但其子女於1995年進入本書深入調查的19所頂尖大學的比率只佔3%。

本書的題目很大,探討的層面也很廣。

它溯及獨立戰爭以前大學對「出身卑微」的補貼,從那時起貧窮子弟就讀大學人數就已遠低於富有及中等階級。

但貧富就學機會之分歧現象,隨時代演變而益形嚴重。

1920年只有5%的青年進入大學,現在則已達60%。

1946年杜魯門高教委員會,以「國家未能為青少年提供公平合理就學機會」來描述當時狀況。

約在同時,軍人教育法案引發二次世界大戰後退伍軍人進入大學校園浪潮,部份地避免了大規模的失業,但自此以後,相關努力已形不足。

培爾獎助金(PellGrant)是30年前為協助需要的學生進入大學而創設。

但本書「平權與傑出」認為:儘管有「此一重大經濟誘因」,許多低收入學生仍無法進入大學或研究所就讀,可見高等教育供需之間仍存有重大障礙:窮學生進入窮學校,因而沒有做好進入大學(特別是一流大學)的準備。

這本書係由Bowen博士去年在維吉尼亞大學的系列演講擴充而成。

它的結論已得到新的有關收入與高等教育的資料的支持。

Bowen博士強烈主張,低收入學生應該得到入學優待。

但經濟地位不能等同於種族及族裔。

由於富裕家庭中的白人佔絕大多數,如果平權措施消失,則少數族裔學生將會縮減。

「平權與傑出」這本書也強調過去措施對高教的影響。

它也增強新的改革高教的呼聲。

(資料來源:4.24.2005/紐約時報) ▲Top  「開放式課程網頁」計畫受到重視 沈俊毅摘要 四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手進行「開放式課程網頁」計畫,致力將該校所有的課程內容都公佈在網路上。

最近許多學校也開始發展類似的計畫,例如能自由瀏覽的課程表、課堂筆記或是考試內容。

但是只有麻省理工學院能保證所有的課程內容都能夠在線上查詢,而其他學校只能提供少部分課程內容。

其中最主要的差別是補助的經費的不同,麻省理工學院每年在該計畫的花費約六百萬元美元。

到目前為止,該校已經成功地將一千八百門課程中的九百門課程內容放上網路,並讓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下載課程範本並自行學習。

這個計畫改變了九零年代中許多人想利用提供課程線上查詢來獲利的想法。

贊成該計畫的人表示,發展這項計畫可以幫助那些沒辦法負擔教科書的學生以及那些需要建立課程大綱的學校。

麻省理工學院教職員認為,該計畫會激勵更多的學生想要申請進入該校並且幫助學生們決定哪些課是他們所想修的。

雖然許多學校有將部分的課程放上網路,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有計畫地去設計。

而大部分的學校也願意開始採用開放式的課程網頁,但是他們沒辦法保證能提供所有課程並持續更新,因此其中常常有所疏漏。

「開放式課程網頁」計畫的負責人Margulies女士表示,該計畫會隨時確認每一個課程內容的完整性以及時效性,並讓任何人皆可以輕鬆地使用。

此外,為了避免重複的課程內容,其他的學校只提供了他們著名的課程或是麻省理工學院所沒有的課程。

贊助該計畫的Sloan基金會的主任FrankMayadas提到,他不希望各校貿然地做大幅度的改變。

Margulies女士同時指出,該校希望與其他學校合作,但並不期望近期內就會有顯著的成果。

她的目標是和其他的學校一起合作,並創造完整且高品質的課程內容。

麻省理工學院於今年二月與其他學校的代表開會交換了關於這項「開放式課程網頁」計畫的意見與管理辦法。

而中文學校和從Universia.net也派了代表出席。

Universia.net是一個結合葡萄牙、西班牙、及一些南美國家的網站。

該網站所提供的課程多以葡萄牙文及西班牙文為主。

代表的美國出席的有哈佛法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塔夫斯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聖母大學、以及猶他大學。

許多學校都展示了他們開放式課程網頁的成果,例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已讓兩門課程上網,並希望在四月能達到八門以上。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代表指出,許多外校的教授已經使用該校公布的課程內容去教導學生。

他同時提到,該校的畢業生和教授都表示支持發展這項計畫,他們相信提供這些內容有助於大眾對健康的認知。

猶他大學的代表表示,他們設計了一項軟體能自動地擷取現有的課程網站資源並整理成容易搜尋的內容。

而該軟體的程式碼是公開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並使用該軟體。

該校的代表指出,這樣的作法可以讓計畫更容易地推廣並且可以省下大筆的研究經費。

該校也同時建立了關於開放式課程網頁計畫的討論區,讓學生與教授能在網路上討論相關的議題,並讓使用者可以對文章的重要性加以評分。

塔夫斯大學的助理教務長兼醫學院教育系主任Lee女士談到,該校的觀念是以提供免費資源為目標。

目前該校已提供了十一門醫學院課程上網。

她表示免費資源是項很重要的制度並且應該被推廣出去。

Lee女士同時提到,她們並不會提供博士班的開放式課程網頁課程。

該校希望此計畫能有益於提供教育品質,但不希望取代原有的教育體系。

DeAnzaCollege的數學統計系教授Illowsky目前正在利用開放式課程網頁教授基礎統計課程。

她表示她已經接到許多學生以及教授正面的評價,並且有別的學校的教職員向她詢問相關問題。

同時有人問她是否想上網銷售她的課程資料,她的答案是否定的。

她認為製作開放式課程網頁並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

她同時希望將來能讓所有人在任何地點都能夠學習她的課程。

位於加州的FoothillCollege去年有八門課程成功上網,而所有的課程是經過教職員及學生們精心挑選出來的。

資助該校的Hwelett基金會表示,希望這項計畫能夠推廣至所有的加州社區大學。

SanJacintoCollegeNorth的地質學系教授Carson表示,他正在使用FoothillCollege所設計的開放式課程網頁作為他的教學參考資料之一。

他認為開放式課程網頁方便又實用,並且替他省下了許多尋找專業資料的時間。

在會議中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是關於著作權的問題。

一般而言,在講課資料當中使用有著作權的表格或圖表是被允取的。

但如要將資料放上網路而使任何人都可以下載,那就需要通知作者以及購買版權了。

但這項作業相當費時累力,也需要相當的資金。

例如某大學未將一門著名的課程放上網,原因就是沒辦法解決著作權的問題。

另一個熱烈討論的議題,就是要如何讓教職員能簡單且快速的使用開放式課程網頁。

聖母大學數學系的Hahn教授提到,教授們沒有時間去學習如何將課程內容放上網路,因此應該讓網頁的設計儘量簡單,使教職員能方便的操作。

(資料來源:3.4.2005/高等教育紀事報) ▲Top  新書提出未來教師培育的核心課程 黃萱樺摘要 過去兩年來,美國教育協會(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致力於制訂教師培育的「核心課程」。

兩年來的心血集結成的新書:「變遷社會中的師資培育」(PreparingTeachersforaChangingWorld)於第57屆全美教師培育協會年會中發表。

新書中對教師培育課程的建議重點為:充實未來教師對兒童發展、語言習得及語言使用方面的相關知識;人文基礎課程的廣度及專業學科課程的深度並重。

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LindaDarling-Hammond在會議中表示:「我們以孩童的需要為課程設計的出發點。

我們問自己:孩子學習及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什麼?」 美國教育協會設於紐約市的紐約大學,約有將近150位研究員從事教育政策及執行的研究。

教師培訓核心課程審定委員會由27個組織會員組成。

委員會在新書中建議各教育學院應培養未來教師,設計符合各州標準課程的能力及班級管理的技巧,並且提供他們實習的機會。

書中亦提到未來教師應具備教導不同文化及語言背景學生的能力,並能幫助學生熟習課程。

於二月底舉行的全美教師培育協會年度會議約有2400位教育工作者或相關研究的學者參加。

課程審定委員會於會議中播放一部高中生物課短片來闡明他們對未來教師的期望。

影片中的老師藉由實際的物品幫助學生學習新概念。

她不僅具備學科專業知識,對學生有很高的期望,並創造師生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

此外,她會不時關心學生進度以確定他們瞭解授課內容。

科羅拉多大學柏德分校教育系教授LorrieA.Shepard表示,未來教師不只需具備標準化測驗的專業知識,亦需有影片中教師實行教學評量的能力。

除了出版書籍外,審定委員會並積極架設網站與全國教育工作者分享資源。

其他相關刊物也將於近期內問世。

另外,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也將發表「教師培育研究報告」(StudyingTeacherEducation)提供各教育學院作為改革師資培訓課程的參考。

此研究報告不僅概括現存教師培訓課程研究的文獻,更提供未來研究的方向。

例如,報告中指出雖然目前有許多研究探討教師培育課程對教師教學態度的影響,對教師專業知識及實際教學影響的研究相較下非常不足。

報告中亦建議研究教師留任率與教授學科之間的關係。

舉例而言,數學科教師因為有許多除了教書以外的工作機會,留任率較其他學科教師來得低。

(資料來源:3.02.2005/教育周刊) ▲Top  校園實施酒測日漸普遍   李世屏摘要 過去美國校園酒測通常只針對班級舞會、體育競賽及課後活動等特殊場合執行,但在經過長期爭辯後,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社區居民,甚至部分民權律師都逐漸支持學校可以隨時在上課時間對學生執行酒測,來防止學生酗酒問題日益惡化。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學區制定校園酒測相關規定,授權學校購買酒測儀器,由受過訓練的行任人員或老師直對有喝酒嫌疑的學生檢測。

因為很多學校發現酗酒的學生越來越多,這些學生除了在週末假日狂歡飲酒外,甚至在上課期間將酒帶入校園。

  不少民權團體及律師認為校園酒測會侵犯學生人權,在沒有任何警察等執法人員在旁監督之下,由學校教職員將學生從教室內帶出酒測的作法並不恰當。

特別是酒測對象總是挑選一些有素行不良前科學生,而有時候學生只是因為疲倦或臉色不好就被認為有喝酒嫌疑。

但校方表示目前在實施酒測前都會經兩位以上教職員做簡單辨別,並通知家長前來後才會開始實施酒測。

不過日前在印第安那州的Penn中學才發生過校長被迫向學生道歉的事,這位學生3次被從課堂帶出進行酒測,結果酒測都通過。

  家長團體及社區人士對校園實施酒測做法大表支持,認為這項做法可以有效遏止學生在校園喝酒,及避免青少年因酒精作用下產生的酒駕及鬥毆等事件,更可讓校方及社會正視日益嚴重的學生酗酒問題。

(資料來源:3/3/2005紐約時報) ▲Top  校園惡霸不分國界 吳迪珣摘要 當美國的立法者正竭盡心力設法解決校園惡霸的問題時,各國的教育界早就對此問題傷腦筋許久了,幾乎全球每個學校裡都會有令人頭痛的恃強欺弱的現象發生。

  校園惡霸的形成是由於團體或個人勢力不平衡而導致,不只表現在肢體行為的侵犯,連口頭語言的侮辱,甚至背後的閒言閒語,或要脅他人考試時合夥作弊,都屬於同一種型態校園惡霸的行為,這些在學校的校園內常發生的普遍行為,多年來一直不為人所注意。

  直到1982年,挪威有三個青少年在學校受欺負而引發自殺的行為,此一問題才廣泛的引起社會各界的注目。

挪威當局鼓勵全國學校制定對付校園惡霸的政策和方針,包括明確規定學生哪些行為不被接受,對不良行為的制止和處置,對逞威學生、受害學生及家長做的諮商和輔導。

1985年時研究報告顯示,這短短兩三年來的努力,就使得發生校園惡霸事件減少50%以上。

2002年挪威國會通過法令,宣告中央政府,地方行政機關及家長、教師等團體將結合一起,共同計畫徹底消滅長久以來存在校園裡的一大患。

  挪威這個運動也影響到很多個國家,包括蘇格蘭及澳洲等國也都跟進,官方設立Anti-BullyingNetwork、NoBully.com等網站,提供各類資訊幫助學校瞭解狀況,建立能有效制止學生不良行為的校規,以及加強教師相關輔導和訓練。

  大部分的蘇格蘭學校都有明確的校規,恃強欺弱的行為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社會科學的課程會安排同學相處之道及如何應對同儕之間的排擠等內容。

澳洲政府則在加強灌輸學生的社會正義感上努力,讓學生自發的認為恃強欺弱是可恥的行為,甚至進一步能主動的去抑強扶弱,調和同儕之間不均衡的勢力。

但由於人類天生就有彼此差異的問題,很難導入眾生平等的觀念。

澳洲政府這套計畫目前仍僅止於理想的階段,尚無太大成效,主要還是靠課堂上師生間經常的討論和彼此的關注。

學校當局和教師們投注心力的多寡,才是防止防止校園惡霸滋事的底線。

  1998年以色列教育部制定了許多對付校園惡霸的條例,除了擴大校園諮商輔導範圍和加強教師訓練外,還資助許多學術性的研究工作,以便瞭解校園惡霸形成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

研究發現,通常是下課後或課間休息,沒有教師監管的時候最容易發生事情,雖這只是初步的結論,但以色列因此而增加校警巡邏、加強學校照明及家長組隊守護學童上學和放學等措施,發揮很大的作用,1998年至2002年,校園事故減少百分之二十五。

  在世界各國中,日本是個最容易形成校園惡霸的國家,由於傳統文化的緣故,日本學校都是採取學長制,低年級的學生都得服從高年級學生的領導,不服從者很可能會受到同儕或身邊的朋友及老師等人的教訓。

2003年全日本8000多個學校,就發生2萬3000件校園事件的案例,而1995年更高達6萬件案例。

表面上看來,好像校園惡霸的情形已減輕很多,其實這幾年來已轉成為另一個新的令人頭痛的問題,就是逃學者大增,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逃學者都是因為無法忍受校園惡霸而逃學的。

日本教育當局的對策,也不出於加強教師的相關訓練、多增加合格的學生輔導和諮商人員、制定明確的法律條文賦予學校將行為不良學生留校察看的權力等等措施。

但曾針對日本校園惡霸作過研究的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顧問ToshioOhsako表示,除非日本社會的傳統態度整個轉變,否則很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大部分的學者專家也懷疑制定類似零容忍政策,或嚴防施暴者逞威的法令是否真的能有效發揮功能。

學校安排的課程和學習環境如果令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很容易讓強勢的學生為尋求刺激,以欺負作弄弱勢同學來取樂。

學校規劃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課程和活動,聘請認真負責的好老師,製造優良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樂於投入學習,才是制止校園惡霸的最好良方。

(資料來源:2.9.2005/教育週刊) ▲Top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 指導 | 駐洛杉磯辦事處文化組 策劃∕製作 前期電子報內容請參閱目錄網址:http://www.tw.org/edunews/ 總編輯 ◆張水金| 主編 ◆ 李世屏 ∕ 沈茹逸 |  編輯◆ 吳迪珣 /沈俊毅 /周立平/ 林絢文/黃萱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