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玉米1%的奮鬥| 我們的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每年要耗資數百億,向美國、巴西等國家採買高達四百萬噸的硬質玉米。
這些玉米,餵飽了雞、豬等動物,再變成人們餐桌上的食物,卻讓台灣不知不覺間 ...
JumptoNavigation
JumptoMaincontent
您在這裡首頁
本土玉米1%的奮鬥
農業
2017-06-1900:00
採訪/撰稿陳寧
攝影張光宗陳添寶葉鎮中賴冠丞,剪輯張光宗
停靠在高雄港邊的巨大貨輪,船艙裡裝滿了金黃色玉米粒。
有別於一般民眾會直接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或玉米罐頭,這種成熟後種子會乾燥、變硬,沒辦法直接食用的硬質玉米,是台灣畜牧業飼料的主要原料,也可以磨成玉米粉,加工成餅乾、零嘴。
台灣每年要耗資數百億,向美國、巴西等國家採買高達四百萬噸的硬質玉米。
這些玉米,餵飽了雞、豬等動物,再變成人們餐桌上的食物,卻讓台灣不知不覺間,加重對進口糧食的依賴。
台灣在地生產的優質非基改玉米,產量只占進口量的1%,想增加產量,會遇到什麼困難?又要如何和進口基改玉米大軍,一較高下?
假日一早的台北公館商圈,人潮雖然不多,一群媽媽、學者和民眾,仍然準時聚集,高喊口號,響應全球環保團體每年5月20日這天都會發起的反基改行動。
經過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長年來致力倡議反基改議題,消費者意識已經慢慢改變,購買黃豆製品時,許多人開始會特別留意,有沒有標示原料。
不過普遍被用來作為畜牧業飼料的硬質玉米,卻往往被消費者忽略,這些其實都是基改作物。
基改玉米長期,大量使用在畜牧業,可能產生什麼樣的風險,一直缺乏完整評估。
不想使用進口基改玉米的業者和消費者,還有沒有其他選擇?其實,台灣就有在地生產的非基改玉米。
1990年代,台灣種植硬質玉米的面積曾高達六萬公頃,年產量二十五萬噸,直到加入WTO後,面積才慢慢縮減。
加入WTO後,休耕農地越來越多,不願見到大片農地就此荒廢,翁松煌和義竹鄉農會總幹事翁永寧,十年前就開始不斷跟農糧署溝通,希望能透過政策,鼓勵農民重新種植玉米。
義竹農會成功推動休耕地轉做玉米後,目前是台灣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2013年,農委會全面推動休耕地轉作雜糧,台灣玉米種植面積再次成長。
不過,台灣農民目前主力種植的,是來自美國的品種,明豐三號。
李三陽在台南學甲、麻豆一帶種植了五十幾公頃玉米,是當地的小地主大佃農農戶之一,李三陽說,對農民來說,一樣的工,一分地可以多幾百公斤,所以大家口耳相傳就都種這個品種,不過進口種子價格不斷上漲,也造成農民負擔。
在育種人員努力下,今年台灣本土所選育的玉米新品種,即將問世。
相較三十年前育成的台農一號,當時農民種玉米必須灌溉、噴藥防治病蟲害,最新育成的台南29號,不但省工、省水,產量又高。
長年投入玉米育種的台南農改場朴子分場長游添榮自信的說,新品種的表現,可說不輸明豐三號。
農民辛勤生產、育種家盡力選育新品種,現在已經有業者開始嘗試,要用本土玉米來製作飼料,飼養雞隻,希望在牢不可破的國際農糧貿易體制中,找到一絲破口。
中央山脈另一頭的花蓮,奇美部落的居民和慈心基金會,也嘗試把本土玉米,加工成玉米棒等產品。
儘管從育種、種植到開發加工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這群農民和業者們,還是緊握著1%的希望,用不同方式,努力為國產玉米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地點台灣台北市台南市集數第911集
相關報導
現代糧食恐慌被忽略的滋味盤中飧的旅程
每週一晚間十點
搜尋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本土玉米1%的奮鬥| 我們的島
台灣每年要耗資數百億,向美國、巴西等國家採買高達四百萬噸的硬質玉米。這些玉米,餵飽了雞、豬等動物,再變成人們餐桌上的食物,卻讓台灣不知不覺間 ...
- 2《台灣畜牧產業》飼料玉米統計圖 - 中華食物網
2021年台灣進口玉米共434萬噸,其中美國玉米155萬噸,巴西玉米122萬噸,阿根廷玉米107萬噸,南非玉米43萬噸。
- 3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玉米是台灣重要作物之一,雲林、嘉義、台南地區為主要產地,其他各地亦有零星種植,全年都有生產,但以9 月至翌年5 月的春、秋兩季為盛產期;依用途可分為食用玉米及飼料 ...
- 4三. 玉米
近30 年來,台灣食用玉米每年的栽培. 面積約15,000 公頃,總產量在12 萬公噸。 初期以白玉米為主。由近3 年果菜市場拍賣. 資料顯示,甜玉米占大宗,約占80~ ...
-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在台灣可週年栽培,其生育期短,易配合輪作,農民栽培意願高,甚具發展潛力作物之一。目前超甜玉米栽培面積約在10,000公頃左右,產量約150千公噸,惟因農民欲求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