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為子隱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 名詞解釋: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指父子間由於親情的關係,會為對方隱瞞過錯;出自於〔論語.子路.十八〕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這地方有確實實踐 ... 回首頁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詞彙查詢 下載專區 詞彙建議 審譯會 ×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帳號 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 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 離開 釋義 翻譯 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 單筆輸出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張鍠焜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指父子間由於親情的關係,會為對方隱瞞過錯;出自於〔論語.子路.十八〕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這地方有確實實踐正直之道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做兒子的出面證實父親的罪行。

」孔子說:「我們那裡所謂的『直』和這個不同,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也會為父親隱瞞,『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的「直」是指真誠地依循內在道德感;在孔子看來,好善惡惡的正義感固然是可貴的情操,但是父子親情更是自然天性,比起好善惡惡的情緒要來得強烈而深刻,所以依人之常情,父子間總是會為對方隱瞞過錯。

父子相隱雖然有礙法制,卻不是個人正義感的泯滅,為至親隱瞞,避免至親被法律制裁,並不表示同意其錯誤行為。

因此父子相隱可以保全親情,也沒有犧牲正義感,所妨礙的是形式的法律,是以孔子仍肯定這是「直」的行為。

質言之,孔子認為好善惡惡是一種道德感,父子親情也是一種道德感,且較前者更為深切,所以當面臨兩者衝突時,依良心作用,人自然會、也應該以親情為先。

  孟子對此一問題,也持相同的看法;〔孟子.盡心上.三十五〕記載了這方面的討論,孟子弟子桃應問孟子:「舜是天子,皋陶擔任法官,在這情況下,如果舜的父親聲叟殺了人,該怎麼辦呢?」孟子說:「只有把他逮捕了。

」桃應問:「那麼舜就不阻止嗎?」孟子說:「舜怎麼能阻止呢?皋陶的執法是正當的!」又問:「那麼舜要怎麼辦呢?」孟子說:「舜會放棄天子之位,對他來說,放棄天下就像丟掉破鞋一樣,他會偷偷帶著父親逃走,躲避到荒遠的海濱,一輩子安心地在那兒事奉父親,內心平靜安樂,根本忘了天下。

」   此外,〔韓詩外傳.卷二〕亦舉出春秋楚國士人石奢的事蹟,討論同樣的問題。

石奢是春秋時代楚人,為人公正,所以當時楚國國君昭王便任命他為法官。

有一次發生殺人事件,石奢追捕兇手,才發現兇手是自己的父親。

於是回到朝廷,告訴昭王:「兇手是我父親,審判自己的父親,以維護法制,是不孝;但是不執行國家法律則是不忠。

我放走犯人、廢棄法律,因此俯首接受刑罰,就是我所能做的了。

」說完就俯首靠在砍頭的鐵鍖上,說:「我的命交給君王了。

」昭王想開脫他,便說:「追不到犯人那有罪?你還是去辦你的事吧!」石奢說:「不,不偏袒自己父親是不孝,不執行國法是不忠,犯了死罪卻苟且活著是不廉。

君上要赦免我,是您的恩惠;但是我不能不顧法令,這是做臣屬的道義。

」便不離開砍頭的鐵鎚,刎頸自殺。

  孔子的觀點指出在面臨親情和法紀的衝突下,人情之常會以親情為先。

孟子的敘論更推進一步,設想總理天下法紀的天子面臨這種情況應當如何自處。

而石奢的處境則更進一步落於極限情境中--如果是司法者本身面臨這樣的情境應當如何自處?綜觀三者,我們可以明瞭中國傳統的道德,以及情理法的權宜調適原則。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以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中文詞彙 英文詞彙 引用網址: 推文 評分 評分 相關詞彙 詞彙建議 暫無建議訊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