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何以为仁之本————字里行间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秦儒家极为重视孝悌,并将其作为“仁”的基础和根本,在儒家看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有云:“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 首页  > 字里行间 孝悌:孝悌何以为仁之本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04-1712:04 分享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微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吴宇轩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八德”,古人视其为“修身之要”和“教化之道”,以之涵养良知良能。

“八德”中,孝悌居于重要位置,孝悌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孝”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字形上方是一个略写的“老”,下面是“子”,像是孩子侍奉老人的样子。

“孝”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

子承老也。

”可知,“孝”本义即为善于侍奉父母长辈,表示孝顺、孝敬。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到的,是人的本能。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位居“八德”之首,《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

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左传》中说:“孝,礼之始也。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举孝廉”,也将是否孝顺亲长作为考察、提拔官员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

  “悌”本义为敬爱兄长,在古代典籍中多写作“弟”,如《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告子下》中有“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说文解字》中本来没有收录“悌”字,宋代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时补充了402个字,将“悌”纳入其中,解释为“悌,善兄弟也。

从心,弟声。

”兄弟常被喻为手足,手足之情、手足情深等词都是用来形容兄弟之间感情深厚。

  孝、悌二字,自古以来就连在一起使用,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先秦儒家极为重视孝悌,并将其作为“仁”的基础和根本,在儒家看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有云:“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意思是说以孝悌为本,之后逐步推广、延伸,最后实现兼爱众人,以此达到仁爱的境界。

  在古人看来,“孝悌”并非是单方面突出儿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的敬爱与责任,而是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认为“孝”与“悌”都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礼记·礼运》中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爱》也云“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

《周易·家人》将“兄兄、弟弟”作为正家之道的重要内容,认为为人兄者应关爱弟弟,为人弟者要敬重兄长,《弟子规》中也有“兄道友,弟道恭”的说法。

  中国古代还常将“孝”与“忠”联系起来。

《孝经》中说:“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事兄顺,故悌可移于长。

”意在说明一个人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那么事君也必然忠诚尽责。

在家里侍奉兄长恭敬,这种尊敬也可以在与上级相处中体现出来。

因而自古便有“求忠臣必于孝悌之门”的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悌,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格和修养,古往今来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都将孝悌作为首要的一则内容用来训诫后世子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的50字家训代代流传,至今未变,其中说:“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孝友传家,历来是王氏家族的传统,孝友文化为王氏子孙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唐代柳玭为官清廉忠正,其家族河东柳氏是古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治家甚严,家风淳厚,柳玭所作家训《诫子弟书》中说:“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

”可见,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作为立身处世的基础,是柳氏家族治家的重要原则。

明代廉吏江一麟忠于职守,勤政为民,在其撰写的《祠规》中,开篇便开宗明义:“何谓教训子孙?子孙幼冲时必教之以孝悌忠信。

”在他看来,在子弟幼时便告诉他孝悌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生在世,必先做到“孝悌”二字,这是立身行道的根本,也是涵养良好家风的基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