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故意殺人就不會是最嚴重罪行嗎?湯景華案省思與法院誤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間接故意的原文是dolus eventualis,字面意思是「終究是故意」,而《刑法》、「公政公約」或〈第36號一般性意見〉都未曾預設,「終究是故意」當然好過「 ...
間接故意殺人就不會是最嚴重罪行嗎?湯景華案省思與法院誤譯|孫健智|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
全產品速覽
服務
會員中心
U利點數
我的新聞
歷史新聞
活動專區
udn粉絲團
udnline好友
新聞評論
聯合新聞網
願景工程
轉角國際
鳴人堂
倡議家
時事話題
世界日報
股市理財
經濟日報網
房地產
基金
中經社
樂透
發票
生活娛樂
噓!星聞
優人物
udnSTYLE
500輯
遊戲角落
發燒車訊
元氣網
運動
NBA台灣
野球夢田
運動筆記
健行筆記
閱讀創作
讀書吧
讀創故事
udn部落格
u值媒體
聯合文學
聯經出版
聯文雜誌
文創購物
數位文創
IP授權
瘋活動
售票網
買東西
報時光
更多產品
聯合知識庫
聯合電子報
聯合影音網
聯合學苑
有行旅
APP行動網
新冠肺炎
時事觀察
軍事評論
鳴人放送
法律評論
鳴人選書
影評
作者群
間接故意殺人就不會是最嚴重罪行嗎?湯景華案省思與法院誤譯
孫健智
22Jul,2021
媒體所謂的湯景華殺人案案情是這樣的:湯景華因為跟翁姓、江姓友人起衝突,拿了一疊浸過汽油的報紙,在某天半夜三點左右,放到翁姓友人住處騎樓的機車腳踏板上,點火之後人就離開。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
案情與量刑理由摘要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266號案件,也就是媒體所謂的湯景華殺人案案情是這樣的:湯景華因為跟翁姓、江姓友人起衝突,拿了一疊浸過汽油的報紙,在某天半夜三點左右,放到翁姓友人住處騎樓的機車腳踏板上,點火之後人就離開。
火點起來之後,迅速燒燬停放在騎樓的五輛機車,還繼續往二樓室內延燒,造成包含翁姓友人的家人在內共六人死亡,二樓另外有位林姓住戶及時逃生,翁姓友人自己則在營服役不在家,倖免於難。
對於這項犯行,地方法院與高等法院都量處死刑。
在最後的確定判決裡,最高法院則痛斥被告「僅因細故,即心生忿恨,在深夜放火燒燬機車以報復」,「無比自私,手段惡劣」、「輕視他人居住安寧、財產法益及生命法益,殃及無辜」、「犯罪情狀極為嚴重」、「犯後並無絲毫愧疚之心,更無悔悟遷善之具體表現」。
儘管如此,最高法院仍撤銷原本的死刑判決,改判無期徒刑。
理由是,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政公約」)規定,這種案件不可以判死刑,頂多只能判無期徒刑。
最高法院在新聞稿裡是這麼說明的:1
依公政公約第6條第2項規定,所犯是最嚴重的罪行,才能科處死刑,已實質限縮刑法死刑規定的適用範圍。
而依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在西元2018年對公政公約第6條做出第36號一般意見的拘束力解釋,對應到我國刑法架構,所謂最嚴重的罪行是指涉及直接(確定)故意殺人的犯行,間接(不確定)故意殺人則不可以適用死刑。
最高法院的見解是,依「公政公約」看法是,死刑只能用在「最嚴重的罪行」,而按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第36號一般性意見〉,涉及直接故意殺人才算得上最嚴重的罪刑,間接故意殺人並非最嚴重的罪行,不能量處死刑。
有在追蹤本案相關報導的讀者,應該早就讀到兩篇相關文章。
一篇是吳巡龍檢察官投書批評,最高法院誤譯了〈第36號一般性意見〉,吳檢察官指出,這號意見第35點所稱intentionalkilling,就是故意殺人,intentional就是故意,包括我國刑法上的直接故意跟間接故意。
最高法院將它限縮到直接故意,翻譯本身就有錯誤。
另一篇文章,是廢死聯盟法務主任林慈偉為最高法院緩頰,他認為即使本案判決有誤譯,「把我國法搭配公政公約來解釋的話,國內學說及實務意見大多認為:情節最嚴重罪行的概念範圍應不包含『間接故意』殺人這種態樣」。
碰到法院誤讀誤譯誤解「國際人權公約」,司改團體非但輕輕放下,還提出補充說明,幫法院把判決理由圓過去,這簡直媲美天文奇觀(果不其然過沒幾天宜花東就能看到火流星了)。
筆者主張廢除死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地解釋適用法律。
在讚嘆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之餘,將死刑限縮在出於直接故意的殺人犯身上,在法律上是不是真的站得住腳,仍有待討論。
故意有兩種
《刑法》上的「故意」,指的是對構成犯罪的事實(法學術語稱為「構成要件該當事實」)的知與欲。
如果一個人知道,按照行為時的客觀事實,自己的行為將會致使構成特定犯罪所需要的一切事實發生,而這些事實的發生也合乎他的意欲(白話的說,這就是他想要的),他就有犯罪故意。
如同前面的討論已經指出的,在我國《刑法》上,故意有兩種,有「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關於直接故意,《刑法》第13條第1項是這樣定義的: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關於間接故意,《刑法》第13條第2項是這樣定義的: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兩者的區別在於,行為人對於犯罪事實的「意欲」,形態上有所差異。
在直接故意,行為人知道犯罪事實可能會發生,而且他就是要讓犯罪事實發生;在間接故意,行為人知道犯罪事實可能會發生,而且他可以接受犯罪事實的發生。
你可以說,直接故意是「明知故犯」,間接故意則是「雖然不是明知故犯,但是結果變成那樣也無所謂」。
舉例來說,如果某個剛喝過酒的人打算開車上路,而他明明知道自己的酒測值已經超標,他就有酒駕的直接故意;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酒測值是多少,但就算超標他也無所謂,他就有酒駕的間接故意。
相對於此,有沒有可能行為人知道自己的酒測值有超標的可能性,但他真心相信應該沒有真的超標,因此非但沒有直接故意,甚至連間接故意都沒有呢?學說上將這種心理狀態稱為「有認識過失」,而法律上也承認這種可能,《刑法》第14條第2項就規定: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間接故意跟有認識過失之間的界線何在,在法學上向來爭論不休;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間接故意並不存在,只要知道有可能卻還去做,就通通都是直接故意。
在具體個案中,怎麼證明或認定被告到底怎麼想,就是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了。
容任犯罪結果當然好過明知故犯?
《刑法》第271條第1項規定,殺人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是的,我們的《刑法》並沒有規定「殺人者死」,相反地,《刑法》已經預設,殺人者輕重有別,《刑法》本身就已經要求,法官必須區分殺人犯的情節輕重,只有其中最嚴重的,才能量處死刑。
換句話說,要限制死刑的適用範圍,只將死刑用在情節最重大的殺人犯身上,根本就不需要援引「公政公約」,也不需要訴諸〈第36號一般性意見〉,《刑法》本身就已經內建了這樣的誡命。
那麼,只有出於直接故意的殺人才是「情節最重大」,出於間接故意者當然不算嗎?《刑法》第57條列出諸多量刑因子,要求法院在量刑時必須「審酌一切情狀」,綜合考量,行為人有沒有直接故意,只是其中之一,在法律別無規定的情形下,機械性地運用其中一項量刑因子,本身就有流於恣意的危險。
或許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最高法院才會試著援引〈第36號一般性意見〉,而如前所述,由於翻譯錯誤——或者應該更加直接了當地說,由於理解上的錯誤,這項嘗試並不成功。
如果我們回到法律概念的定義本身,要成立間接故意,行為人必須抱持著容任犯罪事實發生的態度,在這種心態下,在某些具體個案中,犯罪行為會導致什麼結果,說不定更容易失去控制,也更容易殃及無辜。
就像本案,一個點報紙燒機車的動作,最後燒死了六個人,是因為剛好就有六個人來不及逃跑,假如那個林姓住戶沒有及時逃生,就會是七個人;那位翁姓友人連一根寒毛都沒傷到,只因為他出於種種巧合而不在住處,假如這些巧合都不存在,結果會是怎樣,沒人知道;假如那天二樓的住戶因為某些原因而全家都不在(比方說剛好全家去哪裡露營),很可能根本就不會死人。
這些都是假如,而且都是被告無法控制的假如,而這些假如所促成的結果,是透過間接故意歸責到被告頭上的。
當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結果,抱持著毫不在意、蠻不在乎、交給機緣巧合決定的心態,法院還說因為他是間接故意、所以當然不如直接故意來得嚴重,說起來好像有那麼一點牽強。
終究是故意
間接故意的原文是doluseventualis,字面意思是「終究是故意」,而《刑法》、「公政公約」或〈第36號一般性意見〉都未曾預設,「終究是故意」當然好過「明知故犯」,光是指出這個殺人犯是出於間接故意、所以不能判處死刑,論理似有不足。
本文從最高法院的誤譯切入,卻也要籲請讀者,千萬不要誤譯本文。
筆者並沒有聲稱換做是我就會判死刑(坦白講,我認為被告連殺人的間接故意都沒有,頂多是有認識過失)。
筆者主張廢除死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地解釋適用法律,尤其在涉及人權保障之際,我們需要的,不是虛無飄渺的人權意識、憲法意識,而是憲法、人權法扎扎實實的法律解釋。
本文不處理兩公約為什麼是我國現行法、為什麼對法官有拘束力、又該如何解釋適用的問題。
法律評論
死刑
孫健智
延伸閱讀
湯景華縱火案:「間接故意殺人」不判死的理由與後續影響
為減輕獄政放寬,又因殺人案而嚴苛:假釋門檻的下一步?
只揮一刀不算殺人?刑法殺人罪與重傷害致死罪的區別
《扭曲的正義》:辨認司法體系的破損,尋求修復的契機
立足於審判之外的法官倫理?從司法風紀案件談操守的悖論
免費便當的法官倫理(三):迎合社會觀感是司法的職責?
作者其他文章
提升裁判品質與法官素質,打給民眾看就對了?
我們有了民主,法治在哪裡呢?《時代革命》帶給台灣人的啟示
血與文化權利:《原住民身分法》憲法法庭言詞辯論側記
你知道自己到底在投什麼嗎?淺談公投紛擾顯現的法治素養缺乏症候群
輸家的司法改革:法官評鑑的困境跟《國賠法》修法爭議(下)
輸家的司法改革:法官評鑑的困境跟《國賠法》修法爭議(上)
司法裁判的邊界:一個爭議裁定帶出的改革課題
開放法官評鑑大門之後:站在正義的一邊是否更難?
維護民主法治的清淨空氣:為法學的轉型正義進一言
合考合訓所為何來:關於「法律專業資格」考試,我們能期待什麼?
超譯《進擊的巨人》:現實中的「巨人之力」,政治暴力的創傷與救贖
國民法官的「非國民化」,是檢視司法改革的契機?
名人家務事的「公共化」,如何照映我們看待公共議題的方式?
立足於審判之外的法官倫理?從司法風紀案件談操守的悖論
不再禁忌,只是困惑:夾在洗清與抹黑之間的「黨化司法」議題
看更多內容
留言區
孫健智
桃園地方法院法官。
撰文投書多不脫本業。
堅信必須回到人的視角,把司法程序的關係人等都當成實實在在的人,本應帶給人們幸福的法律,才能恰如其分地發揮它的功能!
最新文章
打詐計畫成「斬手專案」2.0?績效評比是警察騙拘票問題關鍵
廖庭輝、彭揚凱/民進黨修平均地權條例打炒房,玩真的還是打假球?
「扛著綠旗砍綠旗」究竟在賣什麼藥?分析鄭寶清與他的「民主革命」
陳紫吟/談月經很冒犯人?其實有些冒犯行為相當「值得鼓勵」
女王轉身之後:獨角獸、春潮行動開啟英國皇室新局
最多瀏覽
「戰略夥伴關係」是騙局?烏克蘭識破中國兩手策略
「解放」台灣,從都市開始?中國解放軍對城市戰爭的發展展望
「小鮮肉」的曲折演藝之路:走出性騷擾受害陰影的布蘭登費雪
《洞洞舞廳》:極權治理下,中國草根民眾的廉價「性快餐」
女王轉身之後:獨角獸、春潮行動開啟英國皇室新局
鳴人堂臉書專頁
鳴人堂
TOP
延伸文章資訊
- 1中華民國刑法§348-全國法規資料庫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故意殺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犯前條第一項之罪而有下列行為之一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二年以上有期徒刑 ...
- 2故意殺人與過失致死的距離(蔡聖偉) - 蘋果日報
現行《刑法》中的過失致人於死罪(第276條),法定刑上限為有期徒刑5年,2019年修法前甚至訂在2年。這樣的刑度,離故意殺人罪(第271條第1項)的法定刑 ...
- 3故意殺人罪_百度百科
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生命是行使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和前提,任何公民的生命都受法律保護。
- 4中華民國刑法-編章節條文 - 全國法規資料庫
- 5砍斷他人手臂應可預見死亡結果法院:構成不確定故意殺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