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歷史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洲殖民時期 菲律賓歷史 是對菲律賓發生在以往的事件記述,對於如今的發展具有極具深刻的借鑑意義。

簡介菲律賓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的菲律賓群島上。

西班牙航海家R.洛佩斯·德·維拉洛博斯於1543年到達該地,以西班牙皇太子菲利浦之名命名該群島為菲律賓。

菲律賓北隔巴士海峽與中國台灣省相對,東瀕太平洋,西臨南海,南隔海與印尼、馬來西亞為鄰。

共有大小島嶼7107個。

面積為299681平方公里。

人口超過一億(2016)。

主要是馬來人種。

也有不少中國人,西班牙人,美國人,阿拉伯人的後裔。

官方語言為英語和菲律賓語。

83.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都馬尼拉市。

遠古時期古代社會在遠古冰河時期,菲律賓與亞洲大陸有“陸橋”相連。

至少在2.2萬年以前,群島上已有人類活動。

今日海膽人(或稱小黑矮人)的祖先在2萬年前從南方進入菲律賓,屬舊石器中期。

公元前6000~前1500年,先後有兩批蒙古利亞種的古印度尼西亞人來到菲律賓,他們使用磨光的石器工具,掌握簡單制陶技術,開始從事原始農業,屬新石器時期。

構成現代菲律賓居民多數的祖先馬來人是從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500年分3批進入菲律賓。

菲律賓原始社會的瓦解開始於第1批馬來人進入菲律賓時期(公元前300~前200)。

他們已能製造青銅工具,採用灌溉技術,開闢梯田,種植水稻。

土地、牲畜和房屋的私有現象已經出現。

第2批馬來人來自印度化程度較高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與之適應的生產關係,直接促進菲島原始社會的解體和奴隸制的確立。

第2批馬來人是乘船(當地人稱這種船為"巴朗蓋")來到菲律賓群島。

上岸後將建立的居留地稱為巴朗蓋。

巴朗蓋是古代菲律賓社會的基本社會組織。

每一個巴朗蓋由30~100戶組成,人數不等,其首領稱達圖或羅闍。

巴朗蓋社會由貴族、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基本階級組成。

由於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各個巴朗蓋之間又逐步組成巴朗蓋聯盟,這是最早出現的奴隸制國家形式。

根據中國史籍記載,早在10世紀以前,菲律賓民都洛島就出現一個麻逸國。

成書於13世紀的《諸蕃志》有麻逸國奴隸殉葬的記載。

據菲律賓史籍,最早的巴朗蓋聯盟是12世紀建立於班乃島上的“馬迪亞斯”。

第3批馬來人在14~15世紀從已伊斯蘭化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遷入。

他們促進了伊斯蘭教在菲律賓的傳播,1390年在蘇祿島、棉蘭老島創立蘇祿王國,屬於早期封建制國家。

封建社會14世紀末的時候,菲律賓主要分成南北兩個文化圈:南邊1390年建立的蘇祿王國主要是伊斯蘭文化;北邊則有不少華人存在屬於中華儒家文化。

其間又有很多部落文明。

15世紀初,鄭和下南洋時曾經先後到訪過菲律賓北南雙方。

在北邊呂宋島,鄭和任命華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此後直到1424年,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這位華僑商人。

在南邊,經過鄭和介紹,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葛巴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非常鄭重的。

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白銀】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繡蟒衣、麒麟衣各一襲”。

歐洲殖民時期1521年F.de麥哲倫首次航行抵菲律賓的薩馬島,後為拉普-拉普所殺。

1565年M.L.de黎牙實比率軍占領菲律賓宿務島。

西班牙殖民者以優勢兵力,利用當時菲律賓尚未統一的機會,於1571年占領馬尼拉。

此後相繼侵占菲律賓大部分土地,建立殖民統治。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是封建專制統治,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是殖民當局首腦,獨攬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

殖民者推行賜封制度,封君濫用徵稅的權力,對菲律賓人民橫徵暴斂。

為防止其他歐洲國家的競爭和保護宗主國商人的利益,殖民者在菲律賓實行經濟閉鎖政策和壟斷政策(見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貿易)。

天主教會占據了最肥沃土地,不僅向居民徵收什一稅,還控制教育等各種文化事業,成為殖民統治的支柱。

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遭到菲律賓人民的強烈反對,16~18世紀,反殖民起義不下數十次,遍及整個群島,其中達俄輝起義持續的時間最長。

西班牙人統治時期,跟華人產生了很多衝突。

 1574年來自大明帝國的海盜林鳳攻占了馬尼拉。

擊斃西班牙駐菲律賓總指揮戈尹特(MaytlnGoiti)。

後在邦阿西楠省(Panggsinan,Prov.of)的林加延灣(LingayenG.)建立都城,自稱國王。

可惜後來遭到西班牙和明帝國聯合圍剿,被迫離開菲律賓。

轉戰潮州之後不知所蹤。

1593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果密茲·佩里斯·達示馬仁那示準備出兵攻占摩鹿加(又譯美洛居),強征在馬尼拉一帶謀生的青壯華僑工人250人,華工不堪忍受,在潘和五帶領下,殺死菲律賓總督,逃到越南去了。

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鄭成功曾經致函給爪哇島巴達維亞【雅加達】的一位華僑甲必丹【地方長官,由荷蘭人任命】,要求他停止與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行貿易往來。

鄭成功曾多次對菲律賓華僑表示關切,並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賓,以懲罰西班牙人。

當時鄭成功還在大陸,可見正在選擇到底是征服台灣還是菲律賓。

鄭成功攻下台灣後【1661】,1662年(康熙元年)四月遣使天主教義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到菲律賓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

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兒子鄭經在廈門跟奶媽陳氏通姦,鄭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將鄭泰殺鄭經,鄭泰因不忍而抗命。

鄭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瘧疾,不久病逝。

後來,鄭經也於1670年(康熙九年)和1671年(康熙十年)兩次準備派艦隊征討馬尼拉,但因為三藩之亂鄭經率軍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沒出兵菲律賓。

而西班牙人也對華人十分擔心,找各種理由搞屠殺。

在1603年、1639年、1662年、1686年以及1762年的五次大屠殺事件中,死難華僑累計高達五萬多人。

南部的蘇祿蘇丹國跟西班牙衝突也不少,1753(乾隆十八)年,蘇祿派人到清帝國朝貢,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這是因為蘇祿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強弱不敵,希望依託中國,尋求庇護。

但是乾隆擔心得不償失,沒有同意。

1851(清鹹豐元)年,西班牙人占領蘇祿古都和樂,蘇祿和中國間的航路就此被切斷。

蘇祿逐漸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走向共和自18世紀起,由於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者被迫改變政策。

1834年宣布馬尼拉為自由港(見馬尼拉開港)。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在菲律賓的出現和發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也開始廣泛傳播。

專橫的教會成為攻擊的首要目標,菲律賓教士掀起教會菲化運動,要求教會改革。

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得到廣泛的支持和同情。

菲律賓民族英雄J.P.黎剎組織了著名的宣傳運動,有力地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

1892年資產階級革命家A.博尼法西奧組織“卡蒂普南”秘密革命組織。

1896年8月24日,博尼法西奧在巴林塔瓦召開大會,宣布武裝起義,從而爆發菲律賓革命。

菲律賓地主資產階級右翼E.阿奎納多集團為了使革命按自己意願發展,1897年排擠博尼法西奧和“卡蒂普南”,奪取革命領導權。

革命陣營的分裂削弱了革命力量。

1897年12月,阿奎納多在殖民當局的威脅利誘下與其達成“破石洞協定”,決定放下武器,離國赴中國香港。

革命陣營中抵抗派將士拒絕投降,繼續武裝鬥爭,菲律賓革命形勢重又高漲。

殖民當局既不履行改革諾言,又拒不付給阿奎納多換取放下武器的全部款項,阿奎納多集團遂決定依靠美國重返菲島。

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

5月,阿奎納多乘美國軍艦返菲重新領導菲律賓革命。

6月宣告獨立(見菲律賓獨立宣言)。

在起義軍打擊下,西班牙殖民政權土崩瓦解。

1898年9月起義軍召開革命議會。

通過憲法。

1899年1月23日宣布菲律賓共和國成立(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阿奎納多任總統。

2月美國發動侵菲戰爭,鎮壓菲律賓革命(見菲美戰爭)。

1901年阿奎納多被俘投降,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遭扼殺,從此菲律賓又淪為美國的殖民地。

美國統治時期美國在菲律賓採取了不同於老殖民者的新殖民主義政策。

在政治上全面引進美國式的資產階級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力圖培植本地地主資產階級親美集團,逐步擴大後者參與政治的權力,最終給予政治獨立,但保持自己的控制權。

在經濟上用自由貿易和限制貿易的不同方式,用關稅和外貿為槓桿,使菲律賓依附美國市場,成為美國資本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1902年美國國會通過菲律賓法案,宣布結束軍事統治,在菲建立以美國人為主的文官政府。

1916年通過瓊斯法案,擴大本地人參與政治的機會,企圖以此緩和菲律賓人的反美情緒。

1934年通過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

宣布在菲實行10年自治過渡體制,1935年菲律賓自治政府成立。

M.L.奎松當選為總統。

自治政府為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推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策。

但並未觸及農村的封建土地關係,也未能解決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

一度緩和的工農運動從1938年起又趨高漲起來,共產黨在工農運動中的影響也逐步擴大。

1940年奎松政府宣布取消“八小時工作法”等法令,成立鎮壓工農運動的準軍事部隊,自治政府的政策趨向反動。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5月,駐菲美軍先後投降,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整個菲律賓。

自治政府流亡美國。

日本在菲島建立法西斯統治,嚴禁一切抗日言行,凡反對日軍者均被處死刑。

在經濟上,控制菲島的工交、礦業和公用事業,不顧當地氣候條件,強迫種植棉花。

搜刮糧食以供軍用。

大量菲律賓人不得不以糠菜充飢,在馬尼拉,不少人因飢餓而倒斃。

1943年10月14日,在日本導演下,菲律賓宣布“獨立”,原法務部長J.P.勞雷爾出任總統,建立了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日本占領期間,菲律賓人民對占領者進行英勇抵抗。

1942年3月29日建立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

廣大華僑也積極參加抗日鬥爭。

1945年1月美軍在人民抗日武裝配合下重返菲島。

同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7日偽政府宣布解散。

為了保證戰後對菲律賓的控制,美國大肆鎮壓菲共領導的人民抗日軍武裝力量,同時積極扶植以M.A.羅哈斯為首的菲律賓地主資產階級右翼集團。

美國1946年宣布廢除海外殖民政策,因此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建立菲律賓第三共和國,曼努埃爾·羅哈斯出任總統。

同時,美菲兩國簽訂“總關係條約”和“貿易協定”(又稱貝爾協定),美國保持在菲律賓的經濟和政治方面享有特權地位。

獨立後的菲律賓1946~1954年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羅哈斯政府(1946~1948)和E.季里諾政府(1948~1953)執行屈從美國的內外政策。

1947年簽訂的“軍事基地協定”,確認美國在菲保留軍事基地並享有治外法權。

1948~1953年,對菲共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多次進行軍事圍剿。

在經濟上,依靠美援,利用國際市場對菲傳統出口物資的需求增長,到1954年完全恢復了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國民經濟,但經濟上的殖民地結構則進一步加深。

1955~1972年,菲律賓力圖發展經濟和消除殖民主義經濟結構,採取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的政策,本國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由於缺乏資金,經濟發展滿足不了就業的需要,尤其是農業生產落後,糧食不能自給,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在對外政策上,自60年代初起,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採取以對美外交為主的多樣化方針。

1962年將國慶從7月4日改為6月12日(即1898年獨立宣言發表日),並宣稱要就有損菲主權的“軍事基地協定”和“同等權利法案”等問題與美國談判。

與此同時,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1967年加入東南亞國家聯盟。

1965年F.E.馬科斯當選總統。

1969年連任。

由於菲律賓憲法規定總統不得連任超過兩屆,在不能依法連任的情況下,馬科斯1972年9月宣布緊急狀態,實行軍法獨裁統治,加緊鎮壓反對黨,限制民主,禁止罷工、集會和示威遊行。

在經濟上,採取面向出口工業、大量引進外資、建立出口加工工業區的方針,大量增加對農業投資和引進新技術,並在1972年推行旨在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改法。

雖然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的抵制和其他原因,土改法未能貫徹實現,但發展農業的措施提高了農業生產率,1976年糧食已能自給。

國民經濟在70年代有了較大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達6%。

在對外關係上,除繼續追隨美國的政策外,擴大與第三世界的關係。

1975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此外,積極參加東協活動,反對越南侵略高棉。

但過分依賴外資和國際市場的固有經濟缺陷在繼續加深,其後果80年代開始明顯表現出來。

由於主要出口產品的價格猛烈下跌和大量的外債,致使外貿逆差,物價飛漲和失業率上升。

嚴重的財經危機進一步加劇國內不滿情緒。

1981年馬科斯宣布結束軍管,第3次當選總統,任期6年。

1983年,流亡的反對派領袖B.阿基諾回國,在馬尼拉機場被暗殺,使國內政治更為動盪。

1985年11月馬科斯決定於1986年2月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

1986年2月7日舉行總統特別選舉。

25日在人民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C.阿基諾夫人[阿基諾二世]就任總統。

馬科斯倉惶出走夏威夷。

阿基諾二世政府成立後,釋放政治犯,恢復人身保護法令,並成立各種委員會,著手改革。

1986年3月25日阿基諾二世總統頒布臨時憲法,解散國民議會,成立臨時政府。

這就是菲律賓第四共和國。

其任內的1991年菲參議院廢除了菲美軍事基地協定,一度結束了美在菲長達93年的駐軍。

阿基諾夫人在位時搞民族和解,菲南四省1987年舉行公投,獲政府確認建立“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1989年11月6日,“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成立,包括巴西蘭、馬京達瑙、南拉瑙、蘇祿和塔威塔威五省。

但因多項承諾未有落實,引發區內青年加入更激進的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或阿布薩耶夫等組織,衝突不絕。

1992年菲德爾·拉莫斯(RamosPentagon)當選菲律賓總統,開始了菲律賓第五共和國。

他作為總統積極推進經濟自由化鼓勵國有企業私有化及通過BOT方式推進公共設施的現代化。

菲律賓經濟有了長足進步。

1996年菲律賓政府與民族解放陣線談判停火,拉莫斯因此於1997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和平獎,成為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

1998年,埃斯特拉達當選菲律賓總統。

1999年5月8日,美國指導的北約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5月9日菲律賓就派出破舊的坦克登入艦“57“號艦坐灘南沙仁愛礁。

2001年1月埃斯特拉達被迫下台,同年4月遭正式拘捕並長期被軟禁在黎剎省的私人住宅內。

經司法調查,埃斯特拉達被控告在擔任總統時貪污8000萬美元。

2007年9月被判終身監禁,同年10月獲總統格洛麗亞·阿羅約特赦。

接替埃斯特拉達的是原副總統阿羅約【2001】,是菲律賓前總統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的女兒----家族政治也是菲律賓傳統。

她肄業於華盛頓喬治敦大學,與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是同班同學阿羅約在職期間,嚴厲打擊刑事犯罪。

菲律賓治安大大改觀。

外交上,恢復大國平衡策略,積極發展同中國,美國的關係。

國際投資大大增加,菲律賓經濟和國民收入都顯著增加。

中、菲、越三國於2005年簽訂的《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定》。

根據協定,三國國家石油公司將聯手收集南海協定區內的地震數據,並表達了三方聯合考察石油資源儲量的意願,但是反對派認為阿羅約這是出賣菲律賓。

三方協定在2008年到期後沒有得到續約。

2010年阿基諾三世當選總統,他是前總統阿基諾夫人的兒子。

他上台後,又恢復了倒向美國的策略,同中國發生了各種衝突。

2015年菲律賓還把中國告上了海牙國際法院。

2016年杜特爾特當選菲律賓總統,菲律賓和中國關係再度走向緩和。

相關詞條 菲律賓[菲律賓共和國]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ng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菲律賓之戰 菲律賓之戰,1941年12月8日—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為粉碎美菲軍隊和美國亞洲艦隊,攫取資源豐富的美屬殖民地,給以後... 戰役簡介   戰役企圖   戰役兵力   戰役過程   美軍撤退 菲律賓獨立戰爭 菲律賓獨立戰爭是1896—1902年菲律賓人民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和反抗美國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是亞洲第一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菲律賓人民通過自... 簡介   起因   經過   影響   相關詞條 菲律賓大學 菲律賓大學位於馬尼拉北郊,是菲律賓首席的大學,國家藝術與科學的中心。

菲律賓大學創建於1908年,建校之初只有美術學院和農學院,最初入學的學生只有67名。

... 概述   發展歷程   師生   圖書館   學科 菲律賓語 塔加洛語(塔加洛語:Tagalog),或譯為“他加洛語”、“他加祿語”,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波里尼西亞語族,主要被使用於菲律賓。

被當成是菲... 概述   名稱和歷史   菲律賓語與國際音標的對比 菲律賓[國家]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ng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碧瑤[菲律賓地名] 碧瑤,地處菲律賓。

這裡芳草如茵,繁花似錦,又被贊為花城;高山之巔,四季如春,處此終年炎熱,遍地火爐的國度,堪稱一絕,而被譽為夏都。

地區概況   美名由來   社會文化   歷史沿革   經濟發展 菲律賓 菲律賓共和國(他加祿語:RepublikangPilipinas),簡稱菲律賓,位於亞洲東部,是由西太平洋的菲律賓群島(7107個島嶼)所組成的國家。

1... 信息概述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旅遊景區   旅遊指南 相關搜尋兵馬俑委內瑞拉伊斯蘭教文化大革命大衛杜夫幾內亞比索埃及劉德華唐宣宗阿富汗平遙古城中國非洲現代史上三大暴君塔吉克斯坦亞美尼亞馬東升高陵[曹操墓]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Putin)西施推背圖菲律賓歷史熱門詞條115優蛋alphabetillusionkillingmesoftlywithhissongSLASQLSERVERtax初戀吳育昇大富翁8富士康科技集團新加坡航空林美秀武陵酒滷苦瓜產品生命週期社會救助法膝蓋積水華西街觀光夜市蘿蔔泡菜虎尾豪爵通風扇離婚手續2043d印表機BistrohuskyPIXSmarttrikevivian保護貼大清徽商孤挺花應採靈林奇葳柯南秀榮光的在仁破綻福爾摩沙腎結石鈴木一朗長期照護黛咪·摩爾AirJordanXX8二氧化氯口子女狼俱樂部空氣密度雅安霸王硬上弓鬣狗菲律賓歷史@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