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全稱集聖諦(梵samudayārya-satya,巴samudaya-sacca)。
又作習諦、苦習聖諦、苦集諦。
為佛教基本教義「四聖諦」之一。
集,招聚之 ...
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
集諦
梵語samudaya-satya,巴利語samudaya-ariyasacca。
全稱集聖諦(梵samudayārya-satya,巴samudaya-sacca)。
又作習諦、苦習聖諦、苦集諦。
為佛教基本教義「四聖諦」之一。
集,招聚之義。
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稱集。
諦,審實不虛之義。
審察一切煩惱惑業,即知其於未來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稱集諦;即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
苦之根源為渴愛,以渴愛之故,形成「來世」與「後有」。
渴愛之核心乃由無明生起之虛妄我見,若有渴愛,便有生死輪迴;欲免除生死之苦,須以智慧照見真理、實相,證得涅槃,斷除渴愛,超脫輪迴之苦。
據大毘婆沙論卷七十八、成實論卷二「四諦品」、俱舍論卷二十二等諸論所載,部派佛教諸派對集諦之「自性」各持異論,略舉如下:(一)阿毘達磨之諸論師大多主張「諸有漏法之因」即是集諦。
漏,為煩惱之異名。
(二)經量部之譬喻師(梵drstāntika)認為「業煩惱」即是集諦。
業,指身、口、意等各種善惡之造作。
(三)分別論者(梵vibhajya-vādin)則區分「集」與「集諦」之別,而謂唯有能招感「後有」之「愛」為集諦;其餘之「愛」與其餘各種「有漏之因」則是「集」,而非「集諦」。
後有,指未證得涅槃者於未來尚須受生死輪迴之果報;愛,指欲望、欲愛、渴愛,為所有生命煩惱之根源。
(四)說一切有部則僅以「愛」為集諦之自性。
此外,成唯識論卷九謂集諦又分為三種,而分別以遍、依、圓等「唯識三性」來說明,即:(一)習氣集,即「遍計所執」之自性所執持之習氣。
(二)等起集,指依於各種外在因緣而生起(依他起)之煩惱業。
(三)未離繫集,指尚未捨離障染之真如。
三者之中,第二項之「等起集」相當於一般所說之「集諦」。
〔雜阿含經卷十三、卷十六、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諦經、長阿含經卷九、集異門足論卷六、法蘊足論卷六〕p5327
佛光大辭典
延伸文章資訊
- 1四諦概說30-集諦的體性、集諦的分類(一)
甲、集諦的體性 · 乙、集諦的分類 · 「《現觀》四聖諦」所有文章 · 悲桑格西法語 · 課程內容 · 開示彙編 · 佛學問答 · 淨土專區.
- 2四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釋迦牟尼佛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 ...
- 3集諦
全稱集聖諦(梵samudayārya-satya,巴samudaya-sacca)。又作習諦、苦習聖諦、苦集諦。為佛教基本教義「四聖諦」之一。集,招聚之 ...
- 4最初的根本佛法第二篇四聖諦 - 星雲大師
集,積聚、招感的意思。集諦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然後 ...
- 5四聖諦在生活中的運用——集諦與生命轉化 - 佛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