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微:情緒引導的關鍵步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貝貝想和媽媽玩一會,媽媽嫌煩,要貝貝自己看書。

貝貝把書扔到一邊,不斷撲到媽媽身上,讓媽媽抱。

媽媽很煩,希望貝貝能自己呆一會,貝貝大哭,媽媽慌了,用各種方法誘惑貝貝,希望貝貝能停止哭泣,安靜地看會書。

貝貝一直彆扭著,哭了好久,哭著哭著,貝貝睡著了。

媽媽恍然大悟:原來,貝貝睏了,他剛剛是在鬧覺。

父母總是試圖為孩子的哭鬧行為提供各種解釋:睏了,想睡覺,鬧覺;累了,就會發脾氣;餓了,想吃飯才會鬧……似乎,孩子的哭鬧是不正常的,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就無法向世人交代。

這通常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以及對孩子超出自己預期的行為的不接受,而理解和接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基本準則。

孩子的哭鬧有很多原因,情緒化的哭鬧,往往占了更大比重。

例如,孩子不被理解、想做的事情總是被打斷、或者乾脆被制止……

孩子哭,通常是在表達他的不滿,但是,我們應該怎樣發現不滿的根由呢?如果孩子大一點,可以交流,通常理解性,或者同情性的語言,就能讓孩子釋然。

第一步,媽媽可以表示:你很難過呀,小可憐,看著好心疼……孩子哭鬧,主要是希望能獲得父母的關注和理解,媽媽溫柔的安慰,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

很多媽媽擔心,如果孩子做錯了,不僅不制止,還要表示理解和同情,以後孩子不就肆無忌憚了嗎,難道就不能管教嗎?

第二步,需要在孩子平靜下來後,媽媽再告訴孩子:剛才你做了什麼,媽媽不允許,是因為什麼。

把理由告訴孩子,孩子會更容易理解。

如果僅僅發布禁令,而沒有理由,孩子會因為不了解後果,而不把禁令當回事。

如果孩子小,還不能和媽媽交流,媽媽會因為沒有語言的輔助,而手足無措,不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

其實,所有的媽媽都能感知孩子的想法,但是,如果媽媽不注意觀察孩子,僅僅只是希望孩子儘快符合自己的期待,把所有的關注都放在讓孩子回歸正常的嘗試上,就會忘了感知孩子。

小孩子的媽媽,做的第一步:同樣是溫柔的安慰孩子,你以為孩子聽不懂?他只是不會說而已,媽媽的話,他都能理解。

第二步:不要著急制止孩子,耐心陪伴孩子一會,是因為當媽媽只關注孩子時,更容易看到和理解孩子的情緒。

不僅小孩子媽媽需要如此,其實,所有的媽媽都需要真正看到和感知孩子。

圓圓性格比較內向,她生病了幾個星期,再次回歸課堂時,突然嚎啕大哭,不願意進教室。

老師和媽媽想了很多辦法,希望她能趕緊平靜下來,讓圓圓自己決定什麼時候進教室。

這個方法並不奏效,圓圓哭得更厲害了。

其實,她只是覺得自己進入教室會有些陌生,希望能有人陪伴她,如果老師能帶她進入教室,圓圓的苦惱就消失了。

可是,沒有人真正看到圓圓的想法,大家都在為趕走她的壞情緒而努力,而忽視了一個孩子的恐懼。

第三步,告訴孩子怎樣表達。

「你是想讓媽媽做什麼嗎?以後你這樣表示,媽媽就明白了」。

讓孩子有溝通的意願和技能,遠比媽媽的各種猜測和嘗試,有用得多。

孩子哭鬧並不可怕,只要事後做好引導,孩子就能更快成長。

[特別說明]本文作者:黃微老師簡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打人,到底該不該制止?

不滿3歲的寶寶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所以,當寶寶第一次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不要去鼓勵他,也不要過於生氣,...

如何讓寶寶愛上去幼兒園?

「我不去幼兒園,我不去幼兒園!」每到開學季,總會有不願意上學的寶寶哭鬧著不願意離開父母,尤其首次上幼兒園的寶貝們。還有的寶寶將情緒藏在心裡,表現為焦慮、情緒不穩定、寡言少語、寢食難安,甚至身體不...

愛發脾氣的寶寶,我該拿你怎麼辦(附6案例)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和發現,孩子快到兩歲的時候會越來越愛發脾氣。小小的人兒,怎麼也會發脾氣呢?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急得大哭大鬧,或是,你的回應稍慢一點,小傢伙就大發雷霆。面對尖叫、哭喊、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