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為什麼和爸爸結婚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晚飯,一家人用餐,醫生和爺爺高談闊論最近台灣大選的新聞。

兒子突然指著醫生喊:爸爸,不許再吃這個了!你再吃就沒了!

醫生屬於遲鈍型,頻繁的挑了那盤牛肉里的花生米吃,完全沒看出來兒子也喜歡吃,孩子因趕不上他吃的節奏,終於急了。

醫生板起臉提高了嗓門說:」有你這麼跟爸爸說話的嗎?沒禮貌!你再用手指大人,爸爸揍你!「

旁邊奶奶也幫腔說,」爸爸買的,為什麼爸爸不能吃呀?你喜歡吃就提醒爸爸給你留點。

兒子受到了爸爸的威脅,手縮了回來,小臉瞬間擠出一個假假的笑容,但還是不甘心的低聲說:「爸爸為什麼可以這麼對我呀!」

醫生佯裝憤怒的說:「因為我是爸爸。

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不可以對大人沒有禮貌!」

兒子不語,裝作沒事的樣子繼續吃飯。

最近我開始觀察醫生和兒子的相處模式,自從我決定不再介入他們之間的爭執後,兒子備感壓力。

但委屈了還會找我訴苦,甚至和我說,他不喜歡爸爸,因為爸爸對他太壞了。

我說,「你是不喜歡爸爸,還是不喜歡爸爸對你的方式呢?」

兒子想了一下說,「不喜歡爸爸對我的方式。

我提醒他,那你就告訴爸爸,你不喜歡他的方式,讓他換個更好的方式對你。

2

過了幾日,兒子突然問我,媽媽你為什麼和爸爸結婚呀?

我說,寶貝,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

兒子說,我覺得爸爸很笨。

為什麼認為爸爸笨呢?

兒子一邊玩著手裡的小球,一邊說,他對待小孩子沒有什麼好方法。

你怎麼會和這個爸爸結婚呢?

我忍住肚子裡的笑蟲。

順手把他手中的兩色球拿過來,指著那個小球說:「你看,爸爸的腦袋呢就像這個小球一樣,這一半是聰明的,另一半呢是懶惰的。

媽媽認識爸爸的時候,看到的是這一半聰明的。

所以就和他結婚了。

而另一半懶惰的呢,就是爸爸不肯動腦筋的地方。

只要想辦法讓它動起來就好啦!

兒子對這個解釋似乎很滿意,但依然沒解決他的核心問題。

又追問:為什麼這半懶惰的不動呢?

我說,「我猜啊,也許爸爸小時候他的爸爸也是這麼對他的。

所以他就懶的動腦筋,就用他爸爸對他的方式同樣對你了。

可是你的小腦袋很勤勞呢,你會想出辦法來的,對嗎?」

兒子說,哦。

轉身玩去了。

這確實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想出來的事兒。

但他會把問題聚焦在如何讓爸爸對他的方式好一些上來。

瞧,這就是我們從小的思維邏輯。

輕易把不喜歡的方式=不喜歡這個人,很多時候我們帶著這個邏輯活了大半輩子也沒弄明白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每個人從自己父母那裡習得了很多東西,鑒於兒童的弱勢地位,一旦被壓製成了習慣便成為不自知的行為。

3

比如說,孩子和大人爭辯的結果,如果結論是: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兒,所以你必須怎樣怎樣。

迫於成年人的淫威,孩子不得不常常接受這樣的荒唐邏輯。

結果就會,等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在缺乏對錯誤模式自知的情況下,也會不自覺的如此對待自己的孩子。

孩子眼裡這個邏輯就是,因為我是孩子就應該被大人「欺負」,所以,我好不容易長成大人,我也可以以大人名義「欺負」我的孩子了。

這樣的推演一定覺得可笑,但有多少父母在無意識的模仿著自己的父母呢?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模仿,不僅僅體現在親子關係上,還會體現在人生的各個方面。

女孩兒無意識的會模仿自己的母親,男孩則會模仿父親。

無論他或她幼年時期如何憎恨父母的錯誤行為,成年後似乎都已遺忘。

我自己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景,無意識中對孩子發脾氣,自己突然驚覺到剛才一幕如自己的媽媽附身一樣。

有了這種察覺後,才會迅速找回自我狀態。

和孩子道歉,為自己的態度道歉。

陪孩子成長的過程,如自己重現兒時情景。

正如幾米漫畫中寫道:我們曾經都是小孩,而小孩的世界,和成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並不一樣。

只是我們都在變成大人的過程中,忘記了原來的樣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我有一個表妹,從小就特別擅長討好大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我媽燙了頭髮,樂滋滋地回來問我們好不好看,當時我們正在玩遊戲,我和表弟漫不經心地瞟了一眼說,不好看。只有她

就這樣一句話會毀掉一個孩子?

你有了小弟弟,你媽媽爸爸就不會喜歡你了。。。.過年之前,一直在看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該如何化解,就連我們政府的小喇叭人民日報都給反映了這樣的社會現象,有人說是道德綁架、有人說是親人的關心、也有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