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都希望孩子是慷慨、大方、樂於分享的,而非具有獨占欲、小氣的孩子。

可是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一個「2+4」的保護環境中,他們的需求被家長及時關注、及時滿足,缺少與同齡人的交往,很少有分享的意識。

在我們李凌雲兒童自由繪畫心理樂園的遊戲區里,同時有幾個孩子在玩耍時會有以下幾種情況:有的孩子想要把所有的三角樹插件拼在一起,於是他一聲不吭的拿走了別人正在玩的玩具;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知道先要徵求對方的意見再拿走玩具;有的孩子會主動跟老師分享玩具,說「給你啦」放在老師手上之後又馬上拿走。

還有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告訴我說,她家閨女每次看見媽媽穿漂亮的衣服都會哭上半天:「媽媽你脫下來,那是我的裙子,你不許穿。

可以說「自私」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孩子們都喜歡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貼上屬於自己的標籤,而「慷慨」是後天習得的。

如何教會孩子學會分享而又不會傷害他們呢,筆者在這裡提供幾點建議:

一、榜樣的力量

一直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父母等家人無疑是他們的模仿對象。

父母之間的分享行為,會讓孩子直接去模仿,比如媽媽與爸爸分享一塊蛋糕,爸爸說「謝謝哈」,孩子就有可能去模仿媽媽的行為,把自己的食物伸給爸爸或者與爸爸一起玩玩具,此時對於孩子的表揚也儘量不要泛泛地說「寶寶真棒!」,請具體表揚為「這個餅乾真好吃」「和寶貝一起玩玩具真開心」等等。

這樣孩子會明白他的這種舉動,會讓大家都很開心,從而被強化再次或者反覆重複這樣的行為。

有的家長可能會在孩子分享的時候對孩子說:「寶寶真乖,媽媽不吃,你自己吃。

」但是這樣久了之後,會給孩子造成誤解「分享只是一種形式,東西始終都是我自己的。

」出現一旦媽媽吃了一口反而生氣「你怎麼能吃我的蘋果呢。

二、道德評價

有研究表明,情緒的顯著變化並不能促使「分享行為」的發生,在孩子「分享行為」發生之前均會有一個「認知」過程。

這就告訴家長們,孩子的「慷慨」與他實際的情緒狀態並無太大關聯,更多的是因為存在一個「道德思考、評價」的過程。

孩子在遇到需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的時刻,會去思考「分享」的價值,「這是一個令大家都會開心的、積極的行為,是道德的和被讚許的。

」家長在平時看到分享行為的時候,也可以如圖中張亮的做法一樣,引導孩子對此評價與思考。

三、孩子被拒絕時,及時的安慰

孩子學會了分享、學會了交換玩具之後,可能會在他發出邀請時被其他孩子拒絕,請及時安撫您的孩子,抱抱他、並告訴他:「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也很難過,但是沒有辦法,玩具是他的,他有權做主,希望你以後遇到別人找你借玩具時不要拒絕,不然他們也會難過的。

學會慷慨,學會與人分享,促進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將更有利於孩子在入學之後的生活中更加順暢、開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1條育兒經,成功塑造孩子積極向上的品格

小閒肉好文推薦閒肉君:蔡氏教育法21招,根據孩子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一起跟著蔡博士來學習吧!1. 環境教育法:塑造孩子的最好方法與其用嘴巴羅羅嗦嗦地教,不如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