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條育兒經,成功塑造孩子積極向上的品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閒肉好文推薦

閒肉君:蔡氏教育法21招,根據孩子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

一起跟著蔡博士來學習吧!

1. 環境教育法:塑造孩子的最好方法

與其用嘴巴羅羅嗦嗦地教,不如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所謂「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用嘴巴教讓孩子這樣去做,而是設置一個環境,使得孩子不得不這樣去做!其中,人就是教育環境的最主要元素。

首先:家裡成人的教育觀念及行為要過關(家庭成員的教育行為是需要學習和特殊訓練的,至少要有相關的商討活動)。

因為家人都是孩子的學習榜樣,也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環境。

家人的觀念要一致,不要媽媽說一套,爸爸說一套。

從前說的:「一個唱紅臉兒,一個唱黑臉兒」是不正確的,也是不適合現在社會的教育需要的。

因為現在孩子的適應能力更強、智力更高,他們會在不同人的面前說不同的話、或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

最後,這個孩子就缺少了做人的原則,也沒有了個人的價值觀念,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迎合不同的人。

當孩子準備上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就是孩子第二個家,裡面的人,就是孩子環境教育的另外一個主要元素。

幼兒在「一個充滿愛心、和諧的」老師的照顧下,就會充滿愛心、心態和諧。

特別要提到的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要是在同時照顧三十多個孩子的情況還能夠保持耐性,孩子受到老師的感染,其情商就已經是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所以,我們的「個性化」實驗班挑選和考核老師的主要元素就是「她的個人素質」和「對人對事的修養」,而並非她的「個人技能技巧」。

幼兒園另外一些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元素就是其他孩子。

這些孩子的行為習慣,對自己的孩子就會起到一個「交叉感染」的後果。

當然自己的孩子也會影響他們。

不過往往是「從壞習慣變為好習慣」比「從好習慣變成壞習慣」要容易得多。

有一些父母的觀念是要給孩子一個所謂的「挫折教育」,讓孩子在較複雜的環境長大,這一論點是錯誤的。

一個人的心智成熟是需要時間去發展的。

幼兒期是需要我們有序地慢慢地鍛鍊心智,就像訓練舉重一樣:不可能一下子就舉起很重的東西!教育的原則是要從淺到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這裡提一點:幼兒的心智發展有其規律,從孩子受到保護、受到鼓勵,慢慢受到自身的比較、自我批評(每一個人都會追求更好)、再到與其他人(同類人同等價值的人)的比較、受到「心中很重要的人」的評價和批評,再到「其他人的競爭、批評」……

2. 生活中的教育法:學習知識的最有效方法

有一個朋友,家裡經濟不是很富裕,孩子三歲左右,在香港沒有雙休,一周只有一天能陪孩子,平時下班也很晚,孩子都睡了,他每一個星期天都會起一個大早,帶孩子去坐香港的雙層巴士,每一次都會選一個不同的路線,從一個站頭坐到另一個終點站。

他們會挑最前面的一個座位,從玻璃窗看下去,爸爸就會沿教孩子一些看到的東西。

例如:香港路邊招牌上的字,觀察樹的不同種類,比較建築物的高度等等。

有時候還會觀察其他乘客的行為。

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對的。

這就是生活中的教育。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能夠看到:教育孩子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關鍵是你有沒有在生活中,捕捉到教育的元素,作為父母,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工作,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如帶寶寶去公園,看到花,請孩子說一說這些花有什麼不同?花的大小、顏色、數量、名稱……花的歌、花的故事等都是可引導孩子觀察、思考和比較的元素!

另外,在生活中的一些環節,能夠讓孩子做的,儘量讓孩子參與。

讓孩子學會如何生活,是家長教育的重要內容。

而在動手的過程中,孩子訓練了「寫字」需要的小肌肉。

在參與的過程中,孩子的觀察能力、識別判斷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也培養了積極工作的意識和習慣。

所以生活中的教育,包括了讓孩子參與家務,也包括了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潛能。

3. 共同做教育法:最有效讓孩子「聽話」的方法之一

「If you tell me I will forget.」你說的我會忘記!「 If you show me I will remember .」你這樣做我會記得!「 if you do with me I will sure remember .」和我一樣做我將記住不忘!這三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家長,教育孩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做正確的做法」。

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用嘴巴告訴孩子自己的要求。

用嘴巴告訴孩子,第一孩子不一定理解,第二孩子不一定記得住。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處於「感肢學習期」,就是用感覺和肢體動作學習。

他的記憶就是對這兩種的輸入(感覺和肢體)最有效,語言對孩子來講,只是剛剛學習中的一個工具,還不能夠有效地用來接受和明白指示,還不能有效地運用這種較高層次的溝通,我們的教育引導是應該按照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而由淺入深地進行的。

最有效的方法是陪著他一起做。

如吃飯,用嘴巴說「坐好一點」不如走過去將他的腳放好更有效。

再如收玩具,與其叫他收拾玩具,不如跟孩子說「和媽媽一起把玩具寶寶送回家吧」與孩子一起動手送玩具回家。

「一起做」是對低幼年齡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4. 重複性培養法:建立習慣的唯一方法

什麼是培養習慣?就是通過了長期的固定模式之下的生活,就形成了習慣。

在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要注意的是:了解什麼是「長期」!在美國的學前教育調查中,低幼孩子需要21次有規律的重複性,才能夠對一件事形成習慣。

這「21次」的規律性重複,並不是指在一天內或是一次活動中的重複次數,而是當孩子對這一習慣表現出弱勢、遺忘、呈現出下降趨勢、需要加強和鞏固時而進行的重複活動。

而長期則是指這「21次」的重複性活動,需要對一件事形成習慣所需的時間跨度,及針對重複的一貫性而言的。

第二就是「固定模式」。

這需要一個很清楚明確的是「沒有變數的」才叫做「固定模式「。

如:要培養孩子把杯子放好,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位置才叫「放好」。

如在桌面畫一個和杯底一樣大小的圓圈,教孩子將杯子放在圓圈內,但這樣還是不夠的,因為杯子是可以在圓內旋轉的,所以還要在圓圈旁邊畫一條線,讓孩子將杯柄與線對齊,這樣才能叫放好。

如果沒有圓圈和線的標準,這一固定模式是不明確的,變數則很大。

就拿培養孩子將杯子放好這一習慣來舉例說明:沒有明確的標準(沒有固定位置的圓、不畫線),或是圓的位置變化了、標準線的位置變化了,則都不能稱之為「固定模式」,因此即使做到了「長期」的支持效果,也不一定會養成預先的標準的行為習慣!

5. 溫柔的堅持——嘴巴軟行為硬教育法:讓孩子以後溫柔堅定地面對世界

這是好多父母在教育方面常犯的錯,常常反過來做「嘴巴硬行為軟」!如叫孩子吃飯,父母常會說「不吃我就打死你……不吃就餓著……不吃就沒有了」這樣的話,但若是孩子不吃飯,父母了是不會真的打死孩子?深夜時孩子餓了又會拿出食物給孩子吃的父母是很普遍的。

這就是「嘴巴硬行為軟」的錯誤做法。

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學會不好的講話態度,以後孩子會用「我要打死你,我要……」的態度對待人和事!我們不想孩子學會這樣子態度,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耐心地、對人包容,更藝術更技巧地處事,這樣的習慣會讓孩子在社會上更成功!

所以我們就是要用「嘴巴軟行為硬」的教育法。

這個教育法就是要我們做到:在孩子面前,我們都要用好的態度,用包容的態度對待他。

但是遇到原則上的事情也要堅持原則。

再用吃飯這件事來舉例:孩子不想吃就隨孩子,但要告訴孩子吃飯時間之外是沒有吃的東西,若是深夜孩子餓了,也請態度好好地對待,千萬不要「早就說過你了,不吃飯現在餓了吧……」。

這樣說較好:「餓了嗎?我知道餓肚子很難受的,可是吃飯的時候已經過了,現在不是吃飯的時間,已經沒有吃的了,不如我們睡下吧,等明天的吃飯時間我們要好好吃了,要把肚子餵飽了……」

6. 溫水煮青蛙教育法:解決孩子學習困難的有效方法

把青蛙放到開水裡面,青蛙會立即跳出,是不可能將青蛙煮熟了,但是將青蛙放在水中,慢慢地煮,就可以將青蛙煮熟……同樣的方式,若是成人教育孩子一開始就訂了過高的標準,太多與現有習慣差異較大的改變,孩子很難一下子做到、做好,就會引起孩子很強烈的牴觸心裡或是很強烈地行為反應,結果是不會接受成人的教育。

所以我們必需將教育孩子的要求分成若干小階段,第一個階段肯定是簡單、容易、孩子立即能做到的,這個(適當的教育要求、不同能力層次的教育要求、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溫水。

然後逐步逐步將溫水的溫度加熱,即是將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這樣就是用溫水煮青蛙的方法來教育和引導孩子了。

如「想孩子愛護玩具,每次玩過玩具後能收拾整齊」。

剛開始可以只拿出一種玩具玩,當孩子能夠將這一種玩具收拾整齊後,再在遊戲時增加玩具的數量,或與孩子一同制定計劃,將上周的玩具收起來,把本周要玩的玩具拿出來,將下周準備玩的玩具進行一下思考,做個較簡單的計劃,若是孩子可以每次將玩過的多種玩具收拾整齊了,則家長可以將玩玩具收玩具這一事情完全委任給孩子了。

對孩子的要求是由淺入深的,先是學習收好一種玩具,再來收好兩種、三種、多種玩具;先收好玩過的玩具,再取出要玩的玩具;先將這周的玩具收好,再對下周要玩的玩具作個計劃;再到每一次玩時不限玩具的種類及數量,也可以將玩具收拾整齊……

7. 冷漠對待法:處理孩子故意搗亂的方法,但必須配合其他方法補充孩子缺失的需要

有時候,家長的懲罰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懲罰,許多時候孩子其實就是想引起家長的關注,所以家長罵他,說他不對,甚至打他,在他來講是已經獲得了他的預期效果——引起關注。

所以有時候,更有效的「懲罰」就是不回應。

當孩子因想要引起成人的關注而故意做出的一些「搗蛋」的事兒的時候,成人就要使用「冷漠對待法」來處理,當孩子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是無法引起成人的關注時,就會放棄這種行為和方式。

冷漠對待法使用時的兩種情況如下:1、為引起關注,孩子故意打翻東西,家長將東西擺好,不要評價甚至不用看孩子,即可2、當孩子開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家長過渡地關注,有可能使得孩子會「玩給家長看」,而孩子自發的探究活動會變成「沒有人看就沒意思、沒人關注就沒有慾望、或是看到成人的認可才繼續下去」……

所以家長只需要陪在孩子的身邊,讓孩子知道有人陪伴即可,家長這時應該使用此方法(不要評價甚至不用看孩子),也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真正地自己去遊戲。

「冷漠對待法」也要配合下面的「描述性表揚」進行使用。

8. 描述性表揚:建立自律自覺和自學的自我評價標準的唯一方法

即表揚孩子的時候要說清楚在表揚什麼。

如寶寶畫了一幅畫,說「畫得好」則不盡詳細。

應該上升到品德高度、普世價值的層面。

例如「媽媽看到寶貝很努力,很認真的畫畫,媽媽很開心寶貝這麼認真和努力」。

再如:寶寶吃飯,說「寶寶吃得真好」可是過了一會兒寶寶就又到處亂跑了……如果說「寶寶能夠坐在座位上吃飯……寶寶吃得很乾凈,桌面上、衣服上沒有飯粒……寶寶吃得很認真,吃完飯才去玩……寶寶真能幹,每一口飯都吃得很仔細,吃了有營養的青菜和肉……寶寶很注意安全,沒有含著飯,而是把嘴巴里的飯吃完了才說話……」讓孩子很清楚、明確地知道自己為什麼獲得表揚,自己哪裡做得好,如何做得正確而得到了表揚。

從而明確地建立孩子自己的價值觀。

每個孩子都喜歡得到表揚,成人也是如此,但不夠具體地表揚,會使孩子只要聽到表揚就開心,不表揚就不開心,或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去事,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而描述性地表揚能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如何做是對的、好的、更好的,當這個評價標準變得詳細而被孩子理解的時候,面對其他人的評價時,孩子也能夠很客觀地對待!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而非「人云亦云」,也不會因不客觀的評論而苦惱……描述性表揚的意義重大!

9. 重複性回應法:當父母不知如何回應孩子時的方法

重複性回應法就是:不帶情感地重複性回應孩子說出的話。

這是當我們和孩子聊天,他說到一些我們也不知道應該肯定或是否定的時候,所使用的。

因為,當孩子和我們說了一些我們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的事情的時候(如在幼兒園給人打了,是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了?還是寶寶先搶了別人的玩具而被打?或是打人的小朋友是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在知道事情真象之前,和知道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之前,我們若是給予了不得當的評價,會對幼兒自我建立的判斷能力有所影響,但若是我們不給予回應,孩子就會感受到「沒有獲得關注」,所以這時我們的做法就是「重複性的回應法」。

如:孩子回家說「爸爸,今天在幼兒園有個小朋友打我,我很疼很生氣……」家長請看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家人關注著,然後用不帶情感地語氣重複孩子說出的話:「哦,爸爸知道你當時候很生氣,今天有個小朋友打你,你很疼,很生氣!」……

10. 手偶述事法:讓孩子說心事的方法

有時,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幼兒聊天,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利用手偶,進入到某一個情境,利用角色代入法,進行教育、引導和情緒發泄。

更多時候,父母問到孩子一些事情,孩子可能不願提起或不敢說出來,這時用手偶述事法,在情境中的角色對話時,孩子會將自己的感受說成是手偶這樣想的,從而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說出來。

比如,孩子很怕某一個人,但是不敢說出被誰欺負,若是利用手偶代入角色,孩子則可能敢於說出「手偶」被某人欺負!爸爸左右食指畫一個小貓(或小孩子)的樣子(或拿一個手偶),右手畫一個爸爸的樣子(或拿另一個手偶),「爸爸對小貓說:『今天你開心嗎』小貓說『不開心』爸爸問『為什麼不開心呢?』小貓說『有人欺負我』爸爸問『是誰欺負你呢,是誰讓你害怕呢?兒子你知道嗎』……若是孩子心中有相關的不安,孩子可能會說出:『我知道,是某某欺負小貓的,他在幼兒園裡經常打小朋友的……』爸爸說『哦,原來是這樣子的,我知道了』……」

這就是手偶述事法,主要目的是要通過另一種方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當向孩子詢問孩子卻不願回應時,家長若是想找出事情發生的真正原因,或是引導孩子發泄情緒時,可用手偶述事法,將剛剛發生的事情或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代入角色當中,從而對幼兒進行引導和發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孩子的行為需要指引和教育的時候,直白地教育可能達不到效果,這時引用手偶述事法,對幼兒進行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11. 記錄式行為改正法:最強大的行為改正方法

即是有表格式的,按時間(每天、一周)等,獎勵的目標定的不要太複雜、獎勵項目要清楚明確,讓幼兒明白其具體內容……獎勵最好就不要是物質的,簡單到打一個星星都可以。

或者是獎勵幼兒晚上吃什麼菜可給幼兒選擇,或是獎勵幼兒可以參與哪些家務等。

如下列表格:

每天進行的記錄式獎勵法:

做到了則獎勵一個貼紙或作一個記號,並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

如:集齊五個貼紙就可以選擇晚上吃自己喜歡的菜(請媽媽做),集齊十個貼紙就可以決定周末去哪裡玩;集齊十五個貼紙可參與倒垃圾、擦桌子、掃地、桌前擺碗筷、洗菜……等等,用過了的貼紙不能下次再用,需作記號表明已經使用!非常有效。

12. 冷靜罰法:對孩子唯一的懲罰方法

懲罰幼兒不贊成用體罰,幼兒(6歲前)最極限的方式是「冷靜懲罰法」。

在家中選擇一個(面牆的、或是一個小房間、或是劃出的一個圓圈等)地方,可供幼兒「冷靜情緒」時,站在那裡冷靜五分鐘,或發泄情緒、或學習控制情緒。

這是當幼兒不講道理,情緒不穩定或不接受教育的時候,成人用嚴歷的態度,要求幼兒進行的一種反思方式。

可準備一個掛鐘,讓孩子知道時間。

13. 聆聽教育法:促進孩子心理健康和語言發展的方法

我們培養聆聽孩子的習慣,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有和家長傾訴心裡話的習慣。

讓孩子以後有任何心裡話都會想要和父母講,這是為青少年時期,對外面複雜世界「自身免疫」能力的一項投資。

在進行聆聽教育法的時候,「重複性回應」、「描述性表揚」等都是可用的方法。

14. 擁抱的教育(也是先情后里)

孩子由於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很多事情是無法被孩子理解和認識到的,成人在面對孩子的各種「有異於成人標準的行為」時,請用「非認真」的態度!「不認真」的態度是不對的,而面對孩子時,很多事情不能太過認真,不能太「較真兒」!因為孩子的能力發展並未到「可以很好很正確的做」的水平。

所以,很多時候,處理不了的就抱一抱,這表示「先給孩子愛再教育孩子」,而不是「先教育孩子再給孩子愛」。

身體接觸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抱一抱」對孩子的感覺是親近和溫暖的,孩子慢慢長大了,從「呆在媽媽的肚子裡」到「給媽媽抱在懷中」再到「自己走、自己吃、自己睡……所有的事情自己做」,身體上的接觸越來越少了,用語言說出的愛和用肢體動作表達出的愛的情感是不同層次的,孩子更喜歡、更渴望和接受後者的表達方式——身體接觸。

請體會 「你不乖媽就不愛你」和「抱抱先,媽媽很愛你,知道你會乖的……」 這兩句話的區別在哪裡呢?

15. 選擇性教育法:獨立思維的基礎

儘量不用「不行、不對、不好」這樣子的詞語,而是給孩子有選擇性的語言如:「吃完飯再看電視好不好呀?……只買一個玩具好不好呢?……」等等。

除了涉及孩子安全以外,其他事儘可能用可商量的,有選擇性的語言,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同時,是讓孩子來選擇如何做,而不是家長要求孩子如何做。

16.先情後理和情感交流法:建立幸福感的方法

情感交流法,是雙向的情感交流,每天固定時間與寶寶談心,講一講今天有什麼事情,媽媽很開心,你有沒有開心的事情呀。

你做了什麼事情,如XXX,媽媽很高興了,媽媽覺得這是你長大了的表現吶。

要點是講自己的感受(不是責備),做到先情後理,先關心再教育

17.正面改正法:適用於行為改正

正面改正法(正確示範),就是假設你是孩子,當你遇到什麼事情,你怎麼做。

強調正確的做法。

只說正確的,不重複錯誤的行為。

例如孩子在餐廳跑,不是強調:別跑!而是不斷重複「我們一起慢慢走」。

18.每人一句(一次)參與法:讓孩子參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每人一句參與法,就是對孩子儘量使用問句,當孩子問時,同樣使用問句,給孩子思考的空間,不要直接給孩子答案。

給孩子的規矩,不是大人強加給孩子的,是共同的約定。

這是在孩子不主動的情況下,引導孩子主動的方法

19.易位思考法:培養孩子情商的方法

易位思考法,也是中級的招式,就是孩子小,愛打人,那麼跟孩子說,如果我的是XX,你打我,我會很傷心的。

小小爸爸說,我是一個小沙子,我要在沙池裡玩。

也屬於這一招。

還可以說,如果你XX做,媽媽會怎麼想你?老師會怎麼想?這樣慢慢引導孩子知道他人的感受。

20.規範用語教學法:學習最有效方法之一

規範用語教學法,就是不能說吃飯飯,開車車。

要說完整的句子,主語、謂語、賓語、量詞、形容詞

21.美術作品教學法:培養孩子全腦發展的方法

美術作品教學法,就是帶孩子去美術館,博物館,多欣賞一些好的作品。

培養孩子信息分解的能力,還要引導孩子進行直觀表達、關聯表達和假設性表達的能力

還有比較複雜的「遊戲方法-三游教學法」和「繪本講述法」就不在這裡講述了。

閒肉君:這麼多方法,總有適合你家娃的,相信不少爸爸媽媽已經遇到過文章中類似的情況了,快去試試蔡博士的方法吧!

——寶媽專屬的閒置交易平台——

從懷孕開始,大多數父母就開始為孩子購置各種衣物、玩具、書籍等物品,而隨著孩子的成長,許多物品也會逐漸被閒置,如何處理它們便成了家長們的一大煩惱。

特別在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家庭進入了「二孩時代」,這個問題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如何解決寶媽們的煩惱,就讓「小閒肉」來幫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要讓孩子品格優秀 學會正確讚賞是關鍵

賞識教育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品格的培養十分關鍵,賞識教育講究對孩子多肯定,多讚賞,讓孩子從父母的表揚中獲得自信,從而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很多父母也嘗試在生活中進行賞識教育,對孩子的各種表現...

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聰明又大方呢?

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孩子體貼暖心、慷慨大方。只是日常中,我們常看到的孩子是這樣的:●買了好吃的東西,孩子自顧自地拿著吃,從未想過身邊的父母;●哪怕自己不喜歡的玩具也從不允許他人碰;●...

注重培養寶寶的利他精神和行為,使其受益終生

利他精神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利他感情在人際交往中一種特殊的情感,感情的發生以他人收益為前提的,表現為謙讓、幫助、合作和分享等有利於他人的一種自願行為。這種行為有助於人與人之間高質量的交往,建立...

教育反思|樂樂變了(愛發脾氣孩子的改變)

作者:郭振亞樂樂變了樂樂是班上一名較靦腆內向的一個小女孩,很懂事,自理能力特彆強,也很愛幫助老師和小朋友,平時也很有禮貌。但如果遇到了自己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做錯了事情被老師說的時候,樂樂就像失去控...

只需5分鐘,讓孩子主動收玩具!一看就學會

隔壁家的寶貝才3歲,就會自己收拾玩具了。而自家的孩子,弄得滿地狼藉。哎~不禁感嘆: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這麼省心?不必羨慕,只需5分鐘,蜂巢君讓你家寶貝也變身「別人家的孩子」!本文特別鳴謝:北京市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