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要讓寶寶獨睡? 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爸媽效仿國外的做法,採用經由「獨床」再到「獨睡」的方式。

至於在哪個具體的年齡讓寶寶獨睡一屋,則依各個寶寶的具體情況而定,通常在3到5歲之間。

培養獨立性 獨睡有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防止寶寶長大後對爸媽過度依賴。

寶寶一個人睡覺時間久了,會逐漸把他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和爸媽分開的個體。

而他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也可以在沒有爸媽協助的情況下,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跟自己玩耍,和自己說說話之類的。

這樣,當他以後長大了,感到孤獨寂寞時,小時候個人獨處的這些經歷會幫助他更快地適應周圍的環境。

利於促進家庭關係 寶寶獨睡有利於夫妻間的感情交流。

本來在有了寶寶以後,家庭的重心就都轉移到了寶寶身上,平時的生活起居、談論的話題好多都是和寶寶有關的,夫妻間的相互關心比起以前少了許多。

到了晚上,還要哄著寶寶入睡,遇到難纏的小孩,要哄好長時間,等寶寶睏了的時候,自己也睏倦不已。

天天如此,勢必會影響夫妻間的感情。

讓寶寶呼吸到更多新鮮空氣 獨睡有利於寶寶的身體健康。

因為夾在兩個大人中間的寶寶就如同生活在夾縫中,爸媽呼吸的是上層新鮮的空氣,而留給中間寶寶的,更多是爸媽呼出的空氣。

沒有新鮮、充足的空氣,寶寶如何能健康成長呢? 漸進養成獨睡習慣 既然獨睡有這麼多好處,那要怎麼樣養成寶寶獨睡的習慣呢?這需要一點方法,同時爸爸媽媽也不要急於求成地馬上要求寶寶獨睡成功,要配合寶寶的反應慢慢過度,這樣才能讓寶寶心甘情願地獨睡。

告訴寶寶獨睡是長大的標誌 剛剛要求寶寶獨睡時,寶寶通常會有這樣的想法:爸媽不再愛我了,不要我了。

因此,爸媽一開始就要跟寶寶解釋清楚:分開睡是一個人成熟、長大的標誌,是勇敢的象徵,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這是很自然的。

優質環境伴寶寶獨睡 讓寶寶有個安靜、舒適的睡眠場所是很重要的。

睡覺的房間可以粉刷成藍色,或者柔和的黃色,藍色給人一種安靜的感覺,黃色則代表溫暖。

爸媽要和寶寶一起動手布置他的小床,擺放一些可愛的玩具,讓寶寶對自己的小床有種新鮮感。

被褥不要太軟,透氣性要好。

室內溫度最好在20℃左右,並要保證空氣流通。

寶寶的枕頭也不要太過柔軟,以免把臉埋在枕頭裡造成呼吸困難。

另外,還可以帶他參觀其他小朋友獨睡的床,讓他覺得別人也和他一樣。

睡前準備讓寶寶更易入睡 需要注意的是,在寶寶分床的最初階段,爸媽要比平時更多地關心和愛撫寶寶,注意寶寶的睡前準備。

在睡前至少1小時內,就不宜讓寶寶有大量、興奮的活動了,這個時候需要讓寶寶逐漸安靜下來,要不然比較難入睡。

入睡時,要讓他自己躺在床上入睡,而不是抱在懷裡,等哄著了再放到床上。

先做一些常規的睡前準備工作,如刷牙、上廁所、脫衣服等,寶寶也因此而做好了睡覺的心理準備。

然後播放一些柔和的輕音樂或催眠曲,讓寶寶自己選擇臨睡前要看的書或要講的故事。

入睡前應將燈光調暗,待寶寶睡著後再關燈。

夜裡常去照料,看看寶寶有沒有踢被子,睡姿是不是正確等。

及時鼓勵讓寶寶更愛獨睡 第二天起床時,要記得及時說些鼓勵的話,比如「你昨天的表現很好,媽媽喜歡能自己睡覺的寶寶;寶寶太棒了」之類,以強化寶寶的獨立心理和行為,減少寶寶由於最初分床帶來的孤寂情緒。

給孩子找個替代物 這時如果孩子需要,可以給他找一個替代物。

例如,讓他抱著媽媽的枕頭睡覺,或者抱著自己喜歡的娃娃睡覺等。

時間長了,孩子適應了一個人獨睡時,父母可撤掉替代物,但切不可操之過急。

打開房門,保持空間交流 孩子開始獨睡時,打開他房間的門,父母也打開自己房間的門,讓兩個小空間連接起來。

這樣,孩子會感到還是和父母在一個房間裡睡覺,只不過不是在一張床上。

布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環境 父母可以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想像力,和孩子一起布置他的小房間或者小床鋪,父母要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願望。

這樣,孩子會感到他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自己可以說了算了。

這首先是從心理上滿足了孩子獨立的需要,同時又為孩子創造了單獨睡眠的環境。

讓孩子保持愉快心情去睡眠 父母與孩子分床睡時,

要給孩子創造好心情,尤其在晚上入睡前,

可以給孩子講講笑話或故事,讓他心情放鬆。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聽聽輕柔舒緩的音樂,但不要講鬼怪故事或者聽節奏過快的音樂。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離孩子獨立睡覺還有多遠?

在西方很多寶寶從小就是獨立睡覺的,但是對於我們中國的父母,往往很願意和寶寶一起睡,隨著西方育兒觀念逐漸東移,「獨睡」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接受。獨睡到底有什麼好處?應該怎麼獨睡呢?

四招讓孩子學會「獨睡」!

怎樣才能與孩子分床睡覺是很多父母都關心的一個問題。兒保專家表示,父母和孩子分床睡,是一次「斷奶」的過程,甚至要比斷奶還難,因為這次斷奶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斷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