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要離家三天,16歲兒子說出的這句話讓她心酸又無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對孩子的過分溺愛,

只會把TA孤立在生活之外,

而造成的後果很可能是,

我們親自將孩子變成了「無能兒」。

16歲,早已是能夠自立,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有模有樣的年紀,然而,吉哥今天要講述的這名少年卻恰恰相反,除卻沒有基礎的生活本領之外,就連外賣都得讓媽媽來點。

今年16歲的小磊,是一名初三學生,由於爸爸在他3歲那年離家出走,小磊便自小與媽媽相依為命。

小磊的媽媽是一位工廠的普通工人,雖然所賺的工資不多,只夠維持家庭的基本開支,但是在小磊身上的投入卻是百分之百,只要是小磊需要的,媽媽都會儘量給兒子買,而自己卻一年到頭都捨不得添一件新衣服。

不少人疑惑,明知道家裡拮据,咋還是處處都慣著兒子?小磊的媽媽說,小磊的命不好,從小體弱多病,好不容易才養活,結果還是得三天兩頭跑醫院,而且自己還不能給他一個完整的家,讓孩子從小到大受了不少苦,所以一定要好好照顧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什麼都不做。

於是,這麼多年以來,媽媽一直什麼事情都為兒子包辦,而小磊在家時,只需要負責寫作業,然後看電視或打遊戲就可以了。

本以為這是為了兒子好,可是隨著小磊的慢慢長大,他在媽媽的溺愛中漸漸地變成了一個「無能兒」,膽小怕事不說,還一點主見也沒有,是學校里經常被欺負的對象。

眼看著兒子在生活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小磊的媽媽終於發現了「包辦」的弊端——小磊即將變成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甚至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恍然大悟的媽媽決定改變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她計劃先離開家三天,鍛鍊下兒子的自理能力,可誰知在臨走前,兒子卻對她說:「媽,你走了,我吃什麼呀!這樣吧,你要記得每天給我點份外賣。

而這一句話,讓小磊的媽媽心裡充滿了心酸與無奈……

作為父母,我們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是對的,可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自立意識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難發現,現在許多孩子在家裡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寶貝,娃娃想要干點啥父母都幫忙,或者直接包辦,可這種行為在孩子是嬰兒或者幼兒時期時還行得通,但當孩子已經開始漸漸有了自主動手能力,我們就要大膽放手了。

因為在往後的成長中,這是我們的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因為在更長遠的路上,他們是要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行為能力人,他們需要自理自己的生活,而這種本領,是我們應該從小就培養的自立意識與自理能力。

對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讓孩子吃完飯後掃掃地,洗洗碗;與孩子一同買菜做菜;家裡的燈泡壞了,讓孩子在一旁幫忙遞個扳手;家裡柴米油鹽缺了,麻煩孩子出門跑一趟小商鋪……這些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這些也都是孩子融入生活與社會的一種方式。

同時,孩子在這類小事上的幫忙,會擴大孩子的認知,例如洗碗如何能洗得乾淨;做菜的步驟有哪些;燈泡等家裡的小零件壞了應該怎樣修;柴米油鹽知道去哪兒買等,諸如此類的小本領不恰好就是生活中自理能力的提前儲備麼?而長此以往的培養,孩子自然而然就有了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往往與自立意識掛鈎,它們是一種在無形中相輔相成的關係,當孩子已經能夠著手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這就說明他們已然具備了自立意識。

我們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我們想要彌補孩子內心中缺失的某份情感,我們想要給予孩子完全的呵護,這些想法並沒有錯誤,但我們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只會將孩子孤立在生活之外,當我們不能再做孩子的大樹那一刻,孩子就真的成了無依無靠的「無能兒」,而我們則是始作俑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的6個技巧

現在的家長,總喜歡替孩子「著想」,把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全部包辦。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話,總有一天會因為離開父母的照料而手足無措,喪失立足社會的根基。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什麼作為?即便...

懶惰也遺傳 不會是真的吧?

[摘要]我們普遍認為,懶是人後天養成的行為習慣,但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人的懶惰,很可能是會遺傳的!另外有專家指出寶寶懶惰更多源於家長不當的教育方式。

思考|教孩子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一個人的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人的自立能力。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教育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如果家長對孩子「包辦過多」、「保護過度」、「照顧過分」,如果說是愛,也只能是溺...